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294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docx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82425

宏观经济学

掌握

国生产总值:

国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第一,国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第二,国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三,国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支出法核算GDP:

就是把一个各部门的支出总和加起来。

个人部门的支出,就是消费,表示为C,

企业部门的支出,就是投资,表示为I,

政府部门的支出,就是政府购买,表示为G,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出口,

GDP=C+I+G+(X-M)

GDP(国生产总值),NDP(国生产净值),NI(国民收入),PI(个人收入),DPI(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NDP是国民生产净值,它是指从GDP中减去资本折旧——在一年期间经济中工厂、设备和住房存量磨损的数额得到的。

即NDP=GDP-折旧

NI指国民收入,是从NDP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如销售税等)得到的。

即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是个人收入,即家庭和非公司企业所得到的收入额。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DPI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对政府的税收支付和某些非税收支付(比如停车罚款)。

即:

DPI=PI-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这里的总需指整个社会意愿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现实总需求。

凯恩斯定律: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简单经济关系宏观经济均衡条件: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y,也可以用i=s表示

计划支出=计划消费+投资E=c+i

收入=计划消费+计划储蓄y=c+s

E=y得i=s

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

c=c(y)(y收入,c消费)

如果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c=α+βy

边际消费倾向MPC: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人之比

两部门,三部门条件均衡国民收入计算:

乘数效应,两三部门条件下各种乘数的计算方法及经济意义:

ISLM方程的推导方法:

IS曲线是从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投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储蓄等于投资)中推导出来的。

LM曲线实际上是从货币的投资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推导出来的。

货币总需求的构成及货币总需求的推导:

流动性陷阱及其政策含义: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

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

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的求解方法:

财政政策的实施与IS曲线移动之间的关系AND货币政策与LM曲线移动之间的关系:

IS曲线的移动与财政政策是直接挂钩的,而与货币政策无直接联系(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并不均衡的前提下。

若均衡,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同等收入下的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投资需求增加,则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当IS水平,LM垂直时,即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挤出效应:

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

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主要时外部时滞(从政策实施到产生效果影响的时间)比较长,也就是市场主体(厂商和消费者)的相关度。

而财政时部时滞(认识制定实施政策时间)长。

1.经济体制的健全度,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如果金融市场发达比如美国市场就很有效,而比如中国就相对不好。

2.市场主体预期,政策与厂商消费者预期相同就有效,反之则不。

3.市场主体反应敏感程度,敏感就有效。

4.市场主体偏好,政策符合偏好则好。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

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3项政策。

(1)转移支付制度。

当经济过热时,领取政府补助的人就少,人们的收入能减少的慢一点。

经济增长也能慢一点。

经济萧条时,领补助的人多,大家收入减少的也能少一点,稳定一点。

(2)累进税收制度。

因为实行累进税,经济过热时,税率高,政府抽税多使得个人收入下降,抑制经济过热。

经济萧条时,收入少,税率相应低,政府抽税少使得个人收入下降的也少。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过热时农产品价格不相应上升,使得国民收入不过高增长,经济增长率不那么高。

经济萧条时,政府还按照这个价格购买,使得农民收入不下降,经济不会过分萧条。

总之,自动稳定效果实际上是相当小的。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含义,计算,作用:

定义:

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财政预算盈余!

作用:

①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

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

②财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

财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计算:

如果用t、G、TR分别表示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用y、y*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潜在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

(G和TR上都有一横打不来。

功能财政思想的容:

功能财政的基本思想是不以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即使出现财政赤字,政府也应该采取扩性财政政策。

反之,即使出现预算盈余,政府也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思想否定了原有的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观点,但并不主赤字预算,而是主在一个经济周期实现收支平衡,进而达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物价总水平变化发生的三种效应:

在宏观经济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其次,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最后,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总需求函数的推导过程:

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由上述推导过程可知:

AS垂直线的含义为,不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入均为它的充分就业的数值。

而总供给曲线的变化可通过把这一曲线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根据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得出。

如图6—29所示。

 

图6—28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图6—29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如图6—29中,总供给曲线(AS)和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E点,对应于E的价格水平为P,国民收入为

如果执行货币政策采扩大货币供给量(M),那么,按照古典模型,其结果只不过是把AD线移到

的位置。

和AS相交于

点。

对应于

点,价格水平为

,国民收入并没有改变,仍然为

以上结果说明,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

之点。

这就是说,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此外,由于AD线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国民收入,所以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总需求并不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而仅仅会使价格水平发生波动。

奥肯定律容及政策含义:

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重要结论:

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因:

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实际因素主要有:

①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而形成财政赤字,并主要依靠财政透支来弥补;②国投资总需求超过国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形成所谓的“投资膨胀”;③国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

上述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会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这种缺口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才能弥合,这就引起了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可能由货币因素引起。

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上述实际因素引起的过度需求虽然最初在非金融部门中产生,但若无一定的货币量增长为基础,便不可能形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换言之,过度的需求必然表现为过度的货币需求。

从货币因素考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①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于是,即使货币供应无异常增长,原有货币存量也会相对过多;②在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应增加过多。

一般情况下,后者是货币因素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成本推动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会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

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性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劳动力供给和垄断行业商品等某种供给因素引起的价格波动.

通货膨胀再分配效应与产出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

其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时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菲利普斯曲线及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失业和通胀之间的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较少前者。

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胀的组合区域。

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为,如在区域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

基本含义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例关系,即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理解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收入法核算国生产总值: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四部门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计算:

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托宾的Q理论: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非均衡时产生市场供求状态与货币市场供求状态: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后果:

失业分类,自然失业率含义:

不同劳动力市场下失业的形成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