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及译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20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枯鉴》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荣枯鉴》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荣枯鉴》及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荣枯鉴》及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荣枯鉴》及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荣枯鉴》及译文.docx

《《荣枯鉴》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枯鉴》及译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荣枯鉴》及译文.docx

《荣枯鉴》及译文

《荣枯鉴》及译文

墨曰:

小人之道,盖可以乎哉!

惟其能知之,方能解知。

迫不得已,则用之,

苟利于大道,又何损大德!

冯道,号长乐老,五代人,先祖务农,他靠令人惊讶的小人智慧,历经四朝,

服侍过九位君主,在宰相位二十余年,创造了官史上的罕有奇观,真正做到了“久

居禄位,八面玲珑,上显祖宗,下耀亲朋。

”使宦海后来者常扼腕叹息:

“奇哉,

长乐老!

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

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曾国藩

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子干事,他的本事自然远不只是油滑……我举冯道的

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

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

我主张大家一起来认真研究一下大历史到现实的小人问题,把这个总是狠狠

地谈下去……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

噪几下呢?

——余秋雨

“惹得起,躲不起;了解他,战胜他。

”——马树全

《荣枯鉴》原文及 译文: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

不足以称道一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

 

境界也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因此,君子永远是少数(因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多数,

多数人的力量,无可抗拒。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誉容易转变,思想境界可以变化,但事情的成败、人生的命运,却难以更

改。

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问题,你觉得当君子受苦没有什么不好,当小人来享

福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反正名誉根本都不靠谱。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做官不做官,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根本不是以善还是恶、君子还是小人来

作为判断标准的。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让上边的领导高兴的,日子必定好过;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碰到的困难却

会更多。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君子让下边的群众高兴,可上头的领导并不觉得你在群众里的好名声有什么

意义。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小人讨好上头的领导,下边的群众可能会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

你有任何损伤。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下边的群众以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为美德,上头的领导会把谄媚顺应当做忠

诚。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顺应领导,上头就该不信任你了;顺应领导,但是让下

头人觉得你不地道,下头人就该反对你了。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可是,上头不信任你,你就完了——这是根本,下头反对你,顶多是给你

 

来个坏名誉——无所谓的事儿。

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的人都难免被人

称作小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保住根本,顾不得那些没有意义的名誉了。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想富贵么?

规律很简单:

一切从实际出发。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祸福其实并非命运注定,也有规律可循:

看你是否善于观察和判断。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别受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虚名的束缚。

善于观察判断,

就别老以坏人坏事为耻辱,那会搞得很不客观。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没有名誉的羁绊,没有耻辱感的束缚,你离显贵发达也就不远了。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要是真想追求名誉,你就别去当官,好名誉不是当官儿可以当出来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要是真想当官,你就别管什么名誉了,道德高尚跟富贵荣华是两码事儿。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君子讲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则专门对付这种道德理念,价值观不同,行为

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

什么都不操心,你就离倒霉不远了。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不过,操心根操心不一样。

为国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为自己操心

的人,却能乐享安然。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祸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讨厌有祸事,但人人都难免碰

上。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君子不做坏事儿,但倒霉事儿一个接一个,小人不干什么好事儿,却能够常

年乐呵呵。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让上头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是小人就难以做到;让下头群众不怨恨自己,

不是君子您就别想了。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上头要找别扭的时候,只有装孙子认罪才能保全自己;要是下头起了负面意

见,就只有抢先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装好人,才能免去责任。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爱拉帮结伙,所以,真有了祸事,没人会帮助君子。

小人有一大帮酒

肉朋友,成事解围,全都靠这帮人帮助。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不讲道义不会造成什么实际的恶果,有了祸事没人帮可就必然倒霉。

做君子

倒了霉只能束手无措,所以,大家选择做小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真正的聪明人不拒绝好人,也不疏远坏人,这两款都有用。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都是拿顺应自己的人当朋友,拿反对自己的人当敌人——敌人朋友是随时

可以转化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用尊重的态度看待别人的人,日后将发达显贵,用轻贱的态度对待别人,日

后难免潦倒。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显贵的人不自重,不知道摆出个尊贵的样子来,而潦倒的人不做轻贱别人的

贱事儿,贵贱就该掉个儿了。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显贵的人永远不轻视别人,潦倒的人永远不尊重别人,贵贱就这么一直下去

了。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盼着别人傻自己聪明,但还是成天装傻给人看,这是真正有主意的人。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不乐意别人机灵自己傻,就玩儿命抖机灵,这就纯属作死。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聪明的人不接触傻子,接触傻子不会让聪明人变得更聪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结仇,仇人不会因为你聪明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

 

君子人用仁义与人交往,生怕自己不够仁义;小人满怀阴损与人交往,生怕

阴损的不够,达不到目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君子注定吃小人的亏,就是因为这个。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表君子作派,内心小人肚肠的,这是真小人。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行事手段并不比小人差,内心却有君子情怀的,这才配称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道德高尚的人以道德高自居,就不太知道保重自己,看重仁义的人太重仁义,

总是忽视自己面对的危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们满嘴说的都是仰慕君子,办出来的却还都是小人事儿,那谁要真当君子,

谁就该倒霉了。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人们口口声声憎恶小人,实际上做事情还是不仁不义,也就是说,做小人其

实是没有任何阻碍的——憎恶全是空喊。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可谁也不愿意当倒霉蛋,因为倒霉蛋比别人倒霉,谁都愿意没有任何阻碍,

因为没有任何阻碍就比别人牛 B,所以,所有人就都成了小人了。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社会阶层越高,气节越低——因为要装孙子;人越贫贱,义气越是狗屁—

—因为先要活着。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

君子最受不了的是精神屈辱,小人最受不了的是身体上的困苦。

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所以,一有乱子,君子就躲起来自保高洁去了,小人却常能当上国家领导。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

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所以,人一穷了,就做不成君子——因为讲不起气

节。

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义气也不如生命重要,所以,身处危困就没办法不当小人,因为活命更重要。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管别人如何夸奖或批评,只管自己的利益存亡,这不是追求气节仁义的道

理,却是能让你安身立命、生存下来的道理。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

有福气,可你自己不知道,这就白费。

有祸事,你自己不能预先避免,那就

准得倒霉。

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要是福祸都能提前预知,那就牛 B 了。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偶尔装装实在,大阴谋就能得逞;多偷偷看看细节,大的决策就能搞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做事情要留后路,说话要留半句,纵然是亲爹也得防着点儿。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心里头有火儿也要憋着,假装畏惧,心里头满是仇恨也得藏着,假装恭敬,

您要能这么办,坏心眼儿再多的人也得上当。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知道克制自己的表现、学会迷惑人,就可以少惹事儿、多成事儿了——反

正就是得会变化、会掩饰,您就放心大胆的活着吧。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

只跟用得上的人套近乎,讲交情,这是可以长远地对你有利的。

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别指望领导的保护,包括领导在内的一切都是钱的孙子。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

用坏人治坏人,坏人被整死了,整人的那位自己也知道了厉害,也就老实了。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别干什么坏事儿,但也别傻了吧唧干什么好事儿,这样就能永远不惹事儿。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计策不牛逼,就别一条道走到黑;要是知道谁傻 B,就别跟丫商量事儿,珍

惜生命,远离傻 B——如果您自己脑子就不怎么好使,那就更得注意以上这两条

儿。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职位低贱的人,没必要老给他提意见帮助他成长,真没什么本事的那些货,

也别到处瞎推荐,推了也没用——该整的要整,该毁的要毁。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攻击一个人,就找他最遭人羡慕嫉妒恨的那一点,大伙儿就都帮你毁他了。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

或者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怎么办都只有难办的境地,别人就会替你开始戳

他脊梁骨了,这是简易诽谤法。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

好好对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他们早晚会跳出来毁他,而别人又不知道跟你

有关系,这就又上一个层次,算是奇招了。

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

把别人不知道的他干过的各种小事儿揪出来,挑出毛病公诸于世,这是实在

有效的毁谤法。

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把关于他的种种坏话全给散播出去,真真假假的谁也分辨不了,这算直接毁

谤成功了。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

被人毁谤,要是不争辩,只等事实慢慢儿冒出来,旁人的厌恶或许还能稍微

减少一些。

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可要是他非争辩不可,只能是越描越黑,纯属找死。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上头对谁印象不好了,你看着吧,很快下边的人也该开始毁他了。

同样,要

是下头的人对谁不满意了,上头很快也将对这人产生怀疑。

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借助上头的意见打压别人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下头的舆论来说事儿讨

取上头的信任,任谁都得上当。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

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真实。

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真的不怕假的,因为假的无论如何也真不了,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一块儿分

不清楚。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虚伪却又虚伪的不够,那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要是真诚到毫无忌讳,那就

是缺心眼儿。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

顺应上头的意思,哪怕是装的,也不是什么过错。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悖逆上头的意思,哪怕是真诚,也是找倒霉。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

要求什么东西,别说的太直了,用点技巧含蓄点,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拒绝什么东西,也别有什么说什么,委婉点儿,照样能达到目的。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

“忠”往往会指向“仁”,仁厚的人不忍弃旧,自然也就忠了;

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仁”往往就要起而行之,君子知道通过行动来感恩,这就是仁,而小人就

不会这样。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君子落魄了也不会骗人,小人一发达了就开始在主子背后耍花活,这是因为

君子不虚伪、小人虚伪,跟发达不发达毫无关系。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

物异而情易。

如果是虚礼俗套,一副浑不吝偏不服就跟别人不一样的姿态,也不算什么虚

伪,明明是坏事儿,还说一不二一条道走到黑的,也算不上什么实诚,得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

用智慧来管理下属,智慧什么时候枯竭了,那些人也就都背弃你了。

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改用攻心,让他们从心里、从灵魂深处被慑服住,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他们也

不会改变方向了。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被上头宠信的人,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被上头瞧不上的,也别私下解党与

上头作对。

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

 

权谋手段,隐蔽的好才能成功,要悄悄地来,打枪地不要。

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

君子的弱点在于他们珍爱亲属,拿他们亲属做人质相要挟,也就从了。

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小人的弱点在于害怕比他们更狠的,你就比他们更恶毒,他们就服了。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

说理、劝谏不一定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跟人争辩,别遭人恨才能达到目的。

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有什么态度、做什么事情,也没必要先弄得天下人都知道,顺应形势该藏着

就藏着才能成功。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

仁义二字,能够拖累死君子,却灭不掉小人,还是不要滥施仁义,适度才好。

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施好处别忘了那些你以为不喜欢好处的好人,惩罚措施也别忘了给那些谄媚

的坏人来点儿,好事儿坏事儿得掺合者来,得让吃肉的也挨挨板子,挨板子的也

来点儿肉尝尝。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

善于观察,就能了解人,善于思考,你才能理解人。

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了解了他们,你就不会怕他们了;理解了他们,你就已经能搞定他们了。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

智慧别让别人看见,让别人看见就会惹祸。

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偷偷地猜度、揣测,不让他们知道,人们对你的嫉恨就会消除掉。

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

君子总是在大事儿上明白,小事儿上糊涂。

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小人总是在眼前事儿上考虑多,未来的事儿上考虑少。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

掌握了这个规律,制造些问题给他们,看看他们的反应,你就知道谁真诚谁

虚伪,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了。

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然后认准你觉得有前途的、能富贵的,攀附一下,以后的祸事就可以避免了。

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

结交各路朋友,留神各路的消息和反映,那就什么事儿也瞒不过你了。

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常如身处险境般心存忧患,抛掉无关的累赘想法——恭喜您,您已经神光

护体,攻无不克了。

正统不容的人生智慧——读《荣枯鉴》

道义是社会生活的必须,否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但道义绝不

能靠说教来建立,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常识。

罗素就很实事求是,他说:

“延绵了

许多世代的动荡不宁,尽管能够容许少数人有着极高度的圣洁,但它确乎是敌视

体面的公民的平凡的日常德行的。

”也就是说:

如果世风浇薄,应该从社会动荡

中去找原因。

而在儒家文化和皇权专制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土强调的是“人而不

仁何以为人”,宣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连《增广贤文》这类总结人情世

故的东西都被视为洪水猛兽,看似言说崇高以明大义,实则蒙蔽民智以驯羔羊,

是史官文化及其驯导的“集体无意识”的一大特色,渊源国粹,至今依然:

小说

家捅了一句“逃避崇高”,顿成千夫所指;经济学家说了句“为富人说话,为穷

人办事”,被揪着前半句话骂得狗血淋头;中学老师对学生说:

“只有升学才有

希望升官发财娶美女”,马上就饭碗不保;从多如牛毛的历史事实中概括一些“潜

规则”,就成了“歪曲历史、误导大众”——“精神文明”在这样地建设着,

谁还敢来挑明皇帝穿没穿衣裳呢?

当此之际,有人来出《荣枯鉴》,把史官文化

筛子下的这条漏网之鱼放归生活,真是恰逢其时。

《荣枯鉴》为五代时的“四朝元老”冯道所著,全书分十卷,分别名之谓“圆

通”、“闻达”、“解厄”、“交结”、“节义”、“明鉴”、“谤言”、“示

伪”、“降心”、“揣知”,一开卷就直截了当: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把“原则”的“不拘”和“变

易”视为当然,以这样直言不讳的“义理解构”开宗明义,奠定了全部言说的基

调。

全书约三千言,除了“君子”、“小人”这两个名词似源儒学本义外,几乎

于礼教无涉。

它言说“圆通”,不批“圆通”,只说“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说法是

空的,利益的诱惑是实在的;说法变来变去,人们该怎么办还怎么办——揣诸

生活常识,你说是耶非耶?

它透视“闻达”,不作褒贬: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

末也。

”——一个人是受上峰赏识还是受下民拥戴,其命运就大不相同;看重

名节毁誉的君子与看重利害得失的小人,其生活遭遇否泰悬殊——在一个权力

本位且由最高权力者“口含天宪”的社会结构中,这是不是事实?

它试图“解厄”,冷峻异常: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君子不党,其

祸无援也。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注重道德操守的“君子”容易招灾

惹祸,善于搞利益交换的“小人”却每每如鱼得水——古往今来,这样对比鲜

明的事例,难道还少吗?

它剖析“结交”,不留情面: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人冀

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弗止。

多附和人家就广交朋友,说人家的不是则容易树敌;装傻守拙容易谋得利益,而

显得聪明了往往要吃亏——以此衡量各自接触过的种种“圈子”,把“对不对”

的判断暂时放到一边,你说这些话准还是不准?

它拆解“节义”,坦率清晰: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不畏人言,惟计

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爬得高的人肯定付出了道德上的代

价,地位低的人很难追求什么崇高目标;多算计利害而少一些道德顾忌,或许不

合什么风范,但这是过好日子的窍门——我们将社会阶梯上下打量一下,或者

看看“守法都成竞争劣势”的非规范竞争现实,还能说它是瞎话吗?

——象这样冷峻、客观、低调、切实的陈述和分析,《荣枯鉴》中比比皆

是,如果一一引述,这帖子就太长了。

但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写着写着就生了

推荐之心,唯愿所有心性良善尚却不谙世情的朋友都来读读这本书。

因为,象这

样的言说方式,从难以回避的生活现实中剖析真实,与揪着人离地的说教大唱反

调,在我们这个崇尚“文以载道”的文化中,本来就很少见,再加上一些人奉行

什么“教育人、引导人”的“舆论导向”,真话就更不易听到。

但空洞的教义无

助于严酷的生活,轻信高调甚至是打拼人生时的美丽陷阱,这于今天的许多人来

说,早已是心照不宣的常识。

缄口不宣易,而违拗常识难,于是就阳奉阴违,说

一套做一套,昧良心说假话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反而从根本上摧毁了道德底线,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普遍的道德沦丧,让口是心非成了社会常态。

李贽批评明朝士

大夫们“阳为礼教,阴为富贵”;严复感慨“华风之敝,八字尽之:

始于作伪,

终于无耻。

”——验之于当今,历史的积弊到底是在减少还在增加呢?

为此,我从《荣枯鉴》其后五卷中各摘一句罗列于后,是良药还是毒饵,请

诸君自品——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明鉴卷六)

 

“失其上者,下必毁之;失于下者,上必疑之。

”(谤言卷七)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示伪卷八)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

”(降心卷九)

“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

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揣知卷十)

冯道生活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

他出生寒微,也曾仕途

坎坷:

坐过牢,打过仗,遭过权贵之嫉,三遇亡国之祸,还替“儿皇帝”石敬塘

出使契丹,颇似黄郛替蒋介石的“交涉日本”,帮得罪不起的当家人背了千古骂

名。

但他终能履险如夷,得以善终,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都官至

宰相,位极人臣。

《旧五代史冯道传》赞曰:

“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

之字量(器量),深得大臣之体”,可以想见其当年的官声很不错;《新五代史》

载:

冯道死后,“时人皆共称叹,以为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

”冯

也自命“长乐老”,在《长乐老自叙》中对一生颇为自得。

从以上所述来看,他

似乎有骄傲的理由。

将自己在乱世中远害全身的心得写下来,供他人参考,不也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智慧总结吗?

在正统史官们的笔下,“长乐老”的形象并不好。

这固然与冯道“事四朝,

相六帝,可得为忠乎”的履历有关(见于薛居正:

《旧五代史冯道传》中的评

价),但这种将生活放在礼教之上的态度,也是遭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欧阳修编

《新五代史》时,斥冯道为“无廉耻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骂他是

“奸臣之尤”;一直到范文澜写《中国通史》,仍不胜鄙夷地说:

“想到冯道,

就会想到官僚是多么可憎的腐朽物”。

史官们骂他,认为他的多变无节的政治表

现,不可饶恕的品格问题,但葛建雄教授在其所著的《乱世的两难选择》中说得

好:

“冯道一生所事四朝,合计不过三十一年,如果他生在康熙、乾隆时代,他

的一生仕途,刚刚超过皇帝享国时间之半,不用说换代,还等不到易君……冯道

除非住进桃花源,或者悠游林下,否则总得为这些皇帝效劳。

”——换句话说,

是皇帝们自己不争气,没法让身为宰辅的人尽忠,不幸而伴上了这些目不识丁、

鲜廉寡耻而又杀人不眨眼的皇帝,不愿象王子比干、范滂、李膺那样的愚忠,有

何不可呢?

如果以为唐末帝李丛珂、晋出帝石重贵、汉隐帝刘承佑这些末代君王

丢江山都是冯道不尽职守,那岂不是要周恩来代毛泽东为“文革”负责?

与史官们大义凛然的苛责不同,与冯道同一时代的人,多赞誉他的品行修养

和从政才能。

为政之才,不必多论,即以德操言,冯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

行军时与士卒同吃同住,领俸禄便与随从和仆人共享;同僚抢了个民女送给他,

要他纳以为妾,他却把民女送还其家长;大军俘获了敌国的女眷,他把她们保护

在尼姑蓭中;居丧时不仅亲事稼穑,倾家赈灾,而且悄悄替人家耕种荒地,还不

 

受谢——这些是说私德。

在仕途中,他第一次坐牢就是因直谏刘守光不要称帝

而获罪,临死前又因力阻周世宗劳师远征而遭嫌,可见其为官并非如范文澜所说

的“观望形势,计算利害,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