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9155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5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世界三大哲学:

中国哲学

印度哲学

西方哲学——古代——近代(德国古典哲学:

谢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现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唯心主义):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及其特点

“哲学”(Philosophy)原义“爱智慧”,即“使人聪明的学问”。

苏格拉底(被希腊神认为是最聪明的人),其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赫拉克利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亚里斯多德,“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他还说:

哲学是“头等智慧”、“最高智慧”、“第一级智慧”。

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给人以智慧,把哲学称作智慧之学没有抓住哲学与其它学问的本质区别。

关于下定义,可以从多个侧面来定义,但关键要抓住一物之所以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本质特征,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

宗教是不是哲学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体上是一致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一致

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讲求理性即“以理服人”。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实践——具体科学——哲学。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的反思性(思辨性)特点。

“玄学”,恩格斯:

哲学是高高悬浮与空中的思想领域。

(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即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以抽象思维形式体现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阶级性是哲学的又一特点。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一)形成和提出

从“灵魂不死”到“万物有灵”。

形成于奴隶社会,古希腊巴门尼德首次提出,恩格斯第一次表述为哲学基本问题。

(二)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这一问题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的概括,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并且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

2、这一问题是我们研究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3、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生活和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这一问题是贯穿全部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是各派哲学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是世界的本源

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问题。

关于“本原”,“始基”。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第二方面,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

我们也称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不可知论代表:

18世纪英国的休谟(感觉之外一概不可知),19世纪德国的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

(四)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丹麦哲学家施达克:

唯物主义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学说,唯心主义是追求理想、进步的学说;美国的詹姆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源于哲学家的性格(刚性气质和柔性气质)。

二元论:

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各自独立,互相平衡的本原,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17世纪笛卡尔(法国)“我思故我在”。

二元论是不是第三种哲学流派

哲学上的党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对立和斗争。

哲学的党性同阶级性有关,是阶级性的体现。

唯物主义等于正确,唯心主义等于错误,对吗

(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1、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然后才解决世界的状况问题。

2、如何解决本质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的状况问题的方向。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附着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上的。

(六)哲学中基本派别产生的根源

1、唯物主义产生根源:

A、社会实践的结果(社会历史根源)

B、进步阶段的需要(阶级根源)

C、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识论根源)

2、唯心主义产生根源:

列宁“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A、体脑分工和阶级剥削制度(社会历史根源)

B、剥削阶级的利益和需要(阶级根源)

C、主观脱离客观、认识脱离实践,(认识论根源)

三、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奴隶制或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a、代表奴隶主阶级中的民主阶层或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基本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但又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c、代表人物:

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中国的“五行说”。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17世纪、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

b、基本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但又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

c、代表人物:

17世纪英国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洛克“白板论”、霍布斯“人对人是狼”

18世纪法国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狄德罗“大理石雕像变成人)、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霍尔巴赫。

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

d、局限性:

(自然科学处在收集材料阶段)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半截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这种主观精神派生的。

a、人的意志:

经验、感觉、心等。

关于“心”,孟子“心之官则思”是误解。

b、代表人物:

18世纪英国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中国南宋时期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中国明代王阳明(心外无物)

2、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a、古希腊柏拉图“理念”,德国黑格尔“绝对理念”

宋代朱熹“理”。

(三)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代表: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由斗争产生的”。

2、黑格尔为主要代表唯心主义辩证法

3、唯物主义辩证法

(四)形而上学的基本表现形式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器”。

看不见摸不着东西的学问。

近代黑格尔赋予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含义。

形而上学的实质——片面性。

(1)绝对主义:

割裂事物的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抓住事物的确定性一面,否定不确定性,把确定性绝对化。

(2)相对主义:

割裂事物的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抓住事物的不确定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否定事物质的界限。

(3)折衷主义:

或把两种根本不相容的东西无原则结合在一起、或不分主次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平列起来,歪曲事物的矛盾关系。

(4)诡辩论:

把辩证法加以主观应用,随意把辩证法的某一侧面加以引申夸大、从而歪曲辩证法。

(5)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渐变,否认飞跃,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只承认进化、改良,否认革命。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我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讲,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批判性)相统一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社会历史前提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三次大的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二)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中期三大科学发现:

1、细胞学说(德国施莱登施旺)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德国迈尔等)

3、生物进化论(英国达尔文1859)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自然科学的论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变革的关键是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从内容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本体论和认识论相脱离的缺陷,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的彻底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列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整块钢铁”,实践是构成整钢的“钢筋混泥土”。

旧唯物主义在理解自然界时也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世界(马哲重点):

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物质生产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二)从对象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并且凌驾于所有的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缺陷,正确解决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地确定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两者总体上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在它们同实践关系上,科学比较直接,哲学比较间接。

2、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但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科学是提示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3、哲学和科学的相互作用,哲学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四)从哲学的作用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抽象思辩性质,把改造世界看作是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

四、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的核心和它建构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是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指导实践

(二)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体现上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

(三)革命性(批判性)

这种革命性突出表现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上。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一切革命的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体现在马、恩、列、毛等一系列著作中。

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3、马克思、1845《关于费尔巴格的提纲》11条,简称《提纲》

4、马恩合著,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成》简称《形态》

5、马克思,1847《哲学的贫困》

马恩,1848《共产党宣言》诞生标志

6、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1885(第二卷),1894(三卷)1905考茨基(第四卷)

7、马克思,1875《哥达纲领批判》

8、恩格斯,1878《反杜林论》

9、恩格斯,1883—1925《自然辩证法》

10、恩格斯,188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1、恩格斯,188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2、列宁,190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14—1916《哲学笔记》

13、毛泽东,1951《实践论》(写,1951收《毛选》第1卷)

1952《矛盾论》(写,1952收《毛选》第2卷)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过时了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哲学无用之为大用!

“船夫和哲学家的故事”,银行家和律师的争辩:

“无期徒刑更人道还是死刑更人道”

认识世界功能和改造世界功能

具体表现在:

1、解释功能:

事实性认识——求真

2、批判功能:

精神的反思,现实中的批判——革命,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性认识——求善

3、预见功能: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真和善的统一

4、指导实践功能:

真、善、美的实现。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的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立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2、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看法

1、一元论:

认为世界是统一的: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2、二元论:

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多元论:

英国,波普,“三个世界”理论(物质世界1、精神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3)

4、折衷主义:

德国,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没有对世界统一性作出回答)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原子具有不可入性、广延性、质量等)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缺陷:

1、它不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质上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

2、它不理解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误认为一般物质。

3、它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了解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误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当作最终层次的认识。

4、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解释社会运动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的看法

马克思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物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恩格斯强调有形的实物,“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别撇开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E=MC2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采取扩大外延而不是属加种差的方法给物质下的定义。

列宁也强调“必须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定义中去”。

根本特点:

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下定义

对立统一关系对立:

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统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定义的意义:

(1)它指出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线。

(2)它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志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坚持了辩证法基本原则,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

A客观实在性把哲学上的物质和科学上的物质相区别,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个别混为一般的缺陷。

B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包括到对物质的理解中,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割裂自然和社会物质统一性的缺陷。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

恩格斯:

“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二)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一方面,凡是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存在即运动)

另一方面,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载体)

(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以下情形:

1、相对于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形式的运动。

2、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物来说,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3、相对于事物的质变来说,事物处在量变阶段。

相对静止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2)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相对静止是我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特殊的/个性)

(无条件的/普遍的/共性)

统一:

1、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克拉底鲁、庄子。

只承认静止,不承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如芝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龟”。

五、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世界”佛学中称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

“宇宙”中国古代“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为宙”。

世界或宇宙是指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一)时、空含义

1、时间: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时间的特点:

—维性(不可逆性)。

2、空间:

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空间的特点:

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合在一起:

四维时空

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的时间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社会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人类生存的空间)、剩余劳动时间(人类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个人发展的空间)(闲暇时间)

(二)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1、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的。

2、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1、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

2、物质运动总要占用空间。

(三)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

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被非欧几何学,相对论是两种现代科学所证实)

(1)时、空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2)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时、空的有限性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界。

2、时、空的无限性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界。

证明办法:

①科学材料②哲学推论

已知前提:

①能量守恒定律②世界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

3、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1)一方面,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无数个有限组成无限。

(2)另一方面,有限包含无限,无限通过有限表现出来。

无限本身是个矛盾

杜林:

矛盾=背理(时、空的无限是——1、2、3、4、5到无穷大)

康德:

提出四对“二律背反”即矛盾。

七、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

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可知性、普遍性、重复性等。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宇宙全息统一论

原理: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间、空间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意义:

要求我们做到实事求是。

 

第四章人类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意识产生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事物所具有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2、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物质基础。

3、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4、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三)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的区别

1、动物心理以感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而人的意识以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

2、动物心理没有语言也可以进行,人的意识离不开语言。

3、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4、动物心理的反映对象只局限于客观外界,而的意识反映对象还包括人自身。

5、动物心理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有意识的机能在于它是高度严密复杂的特殊的物质。

从量上看,人脑重量比其它高等动物大。

从质上看,人脑的内部组织结构较其他动物脑更加复杂、完善、精细。

第一信号(实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语言和文字)是人特有的。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列宁)

意识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1、意识的反映形式具有主观性,但反映内容是客观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是主观的,但产生个体意识差别的根源是客观的。

3、意识反映对象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根据。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其技术工具为电脑。

结构模拟

功能模拟

2、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意识是有生命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人工智能是无生命物质的低级运动形式;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顾执行指令不顾后果;意识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是机械的、呆板的。

完全是按输入的程序工作。

联系:

二者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都遵循着某种共同的客观规律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规律。

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代替人类意识,电脑不能取代人脑。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能动作用指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和能动改造。

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列宁: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创造世界”。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必须正确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五章实践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的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广义的实践)

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能动创造性)

3、社会历史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社会性,个人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

1、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实践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