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687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2 大小:19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2页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2页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2页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2页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2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docx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

会计分录重点难点

1.差旅费

借支差旅费其实就相当于以公司名义借给个人,想必你知道如果以个人名义借钱给公司是要贷记其他应付款的,而这种情况就刚好相反,所以你可以分步骤来做:

借:

其他应收款-xxx

贷:

现金(一般情况下都是借现金的)

借:

管理费用

现金(现金有剩余,要退)

贷:

其他应收款-xxx

现金(现金不够,要补)

例如:

采购员报销差旅费580元的会计目录怎么做

要分三种情况编制会计分录:

新会计准则规定,管理费用--公司经费:

指直接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

1、如果采购员事先有借支差旅费大于实际应报销数,即:

采购员事前借支差旅费600元。

借支时:

借:

其他应收款-采购员姓名600

贷:

库存现金600

报销时:

借:

管理费用-公司经费580

借:

库存现金20

贷:

其他应收款-采购员姓名600

2、如果采购员事先有借支差旅费小于实际应报销数,即:

采购员事前借支差旅费500元。

借支时:

借:

其他应收款-采购员姓名500

贷:

库存现金500

报销时:

借:

管理费用-公司经费580

贷:

库存现金80

贷:

其他应收款-采购员姓名500

3、如果采购员事先没有借支差旅费

借:

管理费用-公司经费580

贷:

库存现金580

2.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一种补偿形式。

固定资产是一笔支出,我们知道,经营中所有支出最终都要补偿,也就是冲减利润。

而固定资产的受益期比较长,如果在固定资产购入或者报废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利润不平衡,也不合理,不符合我们国家规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所以采用累计折旧的方式,将固定资产开支均衡的分配在期受益期内。

每月计提折旧是为了合理计算每月应得利润。

“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调整账户。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要磨损,其磨损的价值,用提折旧的方法计入生产成本中,但是“固定资产”账户里,为了要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所以磨损的价值不在固定资产的贷方减少,通过“累计折旧”这个调整账户记在累计折旧的贷方,表示固定资产磨损的价值。

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是由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就是这个道理。

一项固定资产只要挂帐在用,那就要计提折旧,此时体现为该固定资产项下累计折旧贷方额增加;当该项固定资产变卖或者报废时,则要把该资产销掉,同时将该资产项下计提的所有累计折旧转出。

给你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比如说:

购买管理部门办公用电脑一台,价值53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五年,预计净残值率为5%。

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应提折旧额=5300*(1-5%)/5/12=83.92(元/月)

电脑购入的次月起每月做一笔会计分录:

借:

管理费用-折旧费83.92

贷:

累计折旧83.92

上述分录连续做59次

最后一个月(第60个月)计提折旧:

借:

管理费用-折旧费83.72

贷:

累计折旧83.72

电脑报废时:

借:

累计折旧5035(5035为电脑报废前60个月计提的折旧额的合计)

贷:

固定资产清理5035

借:

固定资产清理5300

贷:

固定资产5300

将实际残值收入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

借:

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

固定资产清理

最后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贷方的差额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者营业外支出科目,确认报废损益。

会计准则变化盘点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合并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在途材料”改为“在途物资”。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教材第六章金融资产)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教材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

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教材第五章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税款”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

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5.“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26.新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

“未担保余值”、

一、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

  本科目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企业(保险)按规定应交纳的保险保障基金,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企业代扣代交的个人所得税,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企业不需要预计应交数所交纳的税金,如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改为应付职工薪酬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

  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应付职工薪酬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企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

  企业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给予的补偿,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2、企业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对发生的职工薪酬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结余。

  三、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企业(金融)应将本科目改为“6601业务及管理费”科目,核算企业(保险)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折旧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电子设备运转费、钞币运送费、安全防范费、邮电费、劳动保护费、外事费、印刷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职工工资、差旅费、水电费、修理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税金、会议费、诉讼费、公证费、咨询费、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取暖降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技术转让费、绿化费、董事会费、财产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物业管理费、研究费用等。

  企业(金融)不应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销售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2、企业发生的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四、计提减值准备时,不再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

  (四)、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应交税费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应交税费和其他应交款科目不能直接结转到本年利润中,需要通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结转到本年利润中。

具体分录:

1、提取税金时

借: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

应交税费--营业税

贷:

应交税费--城建税

贷: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2、结转时

借:

本年利润

贷: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上缴税金时

借:

应交税费--营业税

借:

应交税费--城建税

借: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贷:

银行存款(现金)

会计记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账,而且查起来很费劲,故有人说“记账容易查账难”。

这是因为有时为查一笔错账,花上很大精力,一查就是半天,有时直到深夜才查出。

因此,查错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探讨,找出查错账的捷径,使财会人员减少查错账的时间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企业管理和经济核算上。

只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错账发生的规律,查起错账来就比较容易,运用熟练后就能得心应手,将错账逮住。

  一、除二法

  记账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借贷方记反或红蓝字记反;简称为“反向”。

它有一个特定的规律就是错账差数一定是偶数,只要将差数用二除得的商就是错账数。

所以称这种查账方法为除二法,这是一种最常见而简便的查错账方法。

  例如,某月资产负债表借贷的两方余额不平衡,其错账差数是3750.64元,这个差数是偶数,它就存在“反向”的可能,那么我们可以以3750.64/2=1875.32元,这样只要去查找1875.32元这笔账是否记账反向就是了。

  如错误差数是奇数,那就没有记账反向的可能,就不适用于“除二法”来查。

  二、除九法

  在日常记账中常会发生前后两个数字颠倒、三个数字前后颠倒和数字移位。

它们共同特点是错账差数一定是九的倍数和差数每个数字之和也是九的倍数,因此,这类情况均可应用“除九法”来查找。

下面分三种情况来讲:

  第一种情况是两数前后颠倒,除以上共同特点外还有其固有的特点,就是错账差数用九除得的商是错数前后两数之差,例举如下:

  1.差数是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1.如10、21、32、43、54、65、76、87、89及其各“倒数”。

  2.差数是18/9=2,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2.如20、31、42、53、64、75、86、97及其各“倒数”。

  3.差数是27/9=3,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3,如30、41、52、63、74、85、96及其各“倒数”。

  4.差数是36/9=4,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4,如40、51、62、73、81、95及其各位“倒数”。

  5.差数是45/9=5,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5,如50、61、72、83、94及其各位“倒数”。

  6.差数是54/9=6,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6,如60、71、82、93及其各“倒数”。

  7.差数是63/9=7,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7,如70、81、92及其各“倒数”。

  8.差数是72/9=8,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8,如80、91及其各“倒数”。

  9.差数是81/9=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9,如90及其各“倒数”。

  (这里的“倒数”是指个位与十位前后颠倒的错数)

  例如,将81误记18,则差数是63,以63/9=7,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肯定是7,这样只要查70、81、92及其各“倒数”就是了。

无需在与此无关的数字中去查找。

  第二种情况是三个数字前后颠倒,它具有共同特点外也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三位数前后颠倒的错账差数都是99的倍数,差数用99除得的商即是三位数中前后两数之差。

例举如下:

  1.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1,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是99,如100-001、221-122、334-433、445-544、655-556、766-667、889-988、998-899其的差数都是99.

  2.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2,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一倍,即为198,如311-113、466-664、557-755、775-577、886-688、997-799其的差数都是198.

  3.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3,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三倍即为297,如441-144、552-255、663-366、744-447、885-588、996-699其的差数都是297.

  4.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4,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四倍即为396,如551-155、662-266、773-377、844-448、955-559其的差数都是396.

  5.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5,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五倍即为495,如550-055、661-166、722-227、833-338、944-449其的差数都是495.

  6.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6,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6=594,头与尾数之差是7,那么数字颠倒的差是99×7=693;头与尾数之差是8,那么数字颠倒的差是99×8=792;头与尾数之差是9,那么数字颠倒的差是99×9=891.

  第三种情况是数字移位,或称错位,俗称大小数,这是日常工作中较容易发生的差错,它的特点除它的差数和差数每个数字之和是九的倍数外,也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数字移位的错误,只要将差数用九除得的商就是错账数。

  例如2000错记为200或20000,它的差数为1800和18000,它们的差数和每个数字之和都是九的倍数,将差数分别用九除得的商则是200和2000,只要查找这数字就查到记账移位的错误了。

  数字移位危害很大,如同前移移位它的差数就虚增了9倍,向后移一位就虚减了90%,如不及时查处就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因此,对此错账必须高度警惕,要及早发现纠正,确保会计核算数字的正确反映。

  由此看“9”是个奇妙的数字,它的奇妙之处还很多,上面两位数与其倒数的差数和三位数字与其倒数的差数是9的倍数,数字与其移位后的数字的差数也是9的倍数,其实任何数字与其倒数的差数都是9的倍数,而且任何四位顺序数与其倒数之差都是3087,如4321-1234、6432-2345、6543-3456其倒数的差都是3087.任何五位数顺序数与其例数之差都是41976.任何六位数顺序数与其倒数之差都是530865.任何七位数顺序数与其倒数之差都是6419754……这些差数都是9的倍数。

  还有这样一个奇怪的数字12345679若用9乘积变成111111111.若用2×9=18乘积变成9个2,若用3×9=27去乘,积变成9个3……若用9×9=81乘,积变9个9,这些说明“9”的奇妙,我们查错账就利用9的奇妙。

因此,除九法在查错账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三、差数法

  根据错账差数直接查找的方法叫做差数法。

有以下两种错账可用此法:

  第一种是漏记或重记,因记账疏忽而漏记或重记一笔账,只要直接查找到差数的账就查到了,这类错账最容易发生在本期内同样数字的账发生了若干笔,这就容易发生漏记或重记。

  例如错账差数是1000元,本期内发生1000元的账有十笔,这就可以重复查找1000元的账是否漏记或重记就是了。

  第二种是串户,串户可分为记账串户和科目汇总串户。

先讲记账串户。

如某公司在本单位有应收款和应付款两个账户,如记账凭证是借应收账款某公司500元,而记账时误记入借应付账款某公司500元,这就造成资产负债表双方是平衡的,但总账与分户明细账核对时应收款与应付款各发生差数500元,这就可以运用差数法到应收账款或应付款账户中直接查找500元的账是否串户。

还有一种是科目汇总(合并)时将借应收款500元误作为应付借款借500元汇总了,同样在总账与分类明细账核对时这两科目同时发生差数500元,经过查对如记账没有发生串户那么必定是科目汇总合并时科目汇总发生差错,查明更正就是。

  四、象形法

  在核对账目表时较多的遇到仅相差几分钱的错账,这类错账最头疼。

这类错账一般来说是数字形状相像而发生差错。

根据其数字形状象形的规律去查找错账的方法命名为“象形法”,按其差数一般有如下规律:

  1.如差数是1可能是3与2,5与6之误。

  2.如差数是2可能是3与5,7与9之误。

  3.如差数是3可能是3与6,6与9之误。

  4.如差数是4可能是1与5,4与8之误。

  5.如差数是5可能是1与6,2与7,3与8之误。

  6.如差数是6可能是0与6,1与7之误。

  7.连续同数字的账,容易发生少计或多计一位同数如833330而容易误记为833333或误为833300,如差数是3或30而有了连续数字的账,就可重复查找一下。

这里仅举几个例说明,因为个人书写数字形状字体不同而有区别。

  五、追根法

  若为了一笔错账已查了半天,对本期发生额都查得正确无误,但就是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运用“追根法”去追查一下上期结转数字进行逐笔核对一下是否结转差错,很可能问题恰恰出在那个“源头”。

  这是因为会计账表的平衡关系是绝对的,假如本期发生额确实查明是正确无误,那么必然是期初数(上期结转数)在结转记账时有差错。

只要对期初数认真追查,必能发现差错。

  六、母子法

  在核对明细分类账与总分类账科目余额发生不附时,用以上有关方法查找也无着落,即可用“母子法”来查找。

就是以记入总账借贷数额为母数,本科目记入各明细分类账的借贷数字为子数,各子数相加必等于母数。

若不相等说明有差错就在此了,必有漏记、错记或重记。

  例如,某企业一月在总账应收账款余额是借1981.50元,而各明细账余额相加是借2526.50元。

这说明应收明细账借方余额多545元。

就按照顺序,号科目合并表记入总账应收款科目的数额为母数,把1号凭证科目汇总合并表应收账款记入明细分类账的为子数进行相加,是否与母数相符,相符就查对2号、3号……。

发现一号不附就查哪一号,这样一定查出错账或漏账。

  七、顺查法

  当错账发生笔数较多,各种错账混杂一起时,不能用一种方法查出,那就必须用“顺查法”来查,这是查错账最后绝招。

查账程序基本上与记账程序一样,每查对一笔就必须在账的后端做一个符号,这样一笔笔查下去就一定能查出。

在顺查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在顺查时还必须结合以上方法同时应用。

总之不要被错账的假象所蒙蔽而滑过去,如有滑过去又必须从头查起,对此,只要仔细认真去查错账一定会暴露出来的。

  八、优选法

  为了能较快的查出错账,必须在各种查错账方法上进行优选和在查错账的程序上进行优选:

  1.查错账方法上的优选,首先根据错账差数进行分析,适用哪种方法的就采用哪种方法,适用两种方法以上的应按“先易后难、先逆查后顺查”的优选程序进行。

查错账方法选择当否与查错账速度有关。

  2.查错账的程序上也要用优选法,就是在查账时间的程序上先查什么时间较好,这要看企业大小而定,一般采用三分法。

如某企业一月份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如差数是资产方多1001元。

本月记账凭证共三册共1-30号,那么就将第一册1-10号的各科目余额先进行试算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差数也是1001元,这说明错账就发生在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