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384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7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docx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全单元教案doc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1课时]如何识别酸和碱

●重点、难点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课型及课时

1、新授课

2、一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品

仪器:

点滴板、胶头滴管等

药品:

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等(实验要探究的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给定的几种)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了你“酸”的印象?

你使用过肥皂、洗衣粉或其它洗涤剂吗?

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怎样识别酸和碱

学生猜测的方法:

尝(酸味、涩味)、触摸(滑腻感)、其它方法。

实验探究:

学生用酸碱指示剂检验生活中的物质,以确定它们是否为酸或碱。

得出结论:

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识别酸或碱。

※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

问题思考:

白醋、柠檬汁的酸味是谁造成的?

洗衣粉和肥皂为什么都有滑腻感、涩味?

展示:

H+、OH-的结构、组成及形成过程。

得出结论:

酸中都含有H+;碱中都含有OH-。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碱有相似的性质

※回顾与反思

用哪些方法可以识别酸和碱?

溶液的酸碱性的实质是什么?

※挑战自我

利用课后习题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景:

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你用过肥皂、洗衣粉吗?

它们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小结:

有酸味的物质:

水果、醋、一些饮料等;使用肥皂和洗衣粉都会有滑腻感。

二、引出课题:

研究发现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则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

学生活动:

听讲、思考。

三、问题引导

1、怎样识别酸和碱?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猜测识别方法:

品尝、触摸、其它的方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猜测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明确:

“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

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酸或碱。

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呢?

点拨:

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含有碳酸(H2CO3),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我们熟识的食醋、柠檬汁等含有酸的物质是否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并将自己的实验方案与同学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

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是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实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规范化要求,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学生活动:

利用桌上(或自己准备)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

提问:

(1)上述溶液可分为几类?

(2)用什么方法识别酸或碱的溶液呢?

(3)教材中为什么用点滴板做溶液间反应微型实验?

学生活动: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根据三种颜色变化,应分为三类溶液。

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还有一种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这种物质不是酸也不是碱。

明确:

酚酞试液也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为了使用方便,通常用蓝色石蕊试纸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它们遇到酸或碱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

物质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白醋

柠檬汁

石灰水

肥皂水

食盐水

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学习可知道,识别酸碱的方法有那些?

学生活动: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石蕊、酚酞及石蕊试纸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及现象。

拓展:

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

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讨论猜测,回答有关的问题:

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氢离子(H+),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氢氧根离子(OH-),食盐水中既不含H+,也不含OH-。

展示:

从氢原子去掉1个电子,剩下部分就是H+。

水分子去掉H+剩下的就是OH-。

总结:

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中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回顾反思: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总结一下。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从识别酸碱的方法和溶液酸碱性的实质以及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

活动建议:

自制酸碱指示剂。

讲解制备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使学生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明确了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了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分析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是教学的难点,应该想方设法突破该难点。

另外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第1课时]如何识别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

1、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进一步建立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力:

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品德。

[重点、难点]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新授课

2.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自学、归纳;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仪器和药品]

肥皂水、白醋、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水、稀盐酸、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玻璃棒、烧杯、滴管、白色点滴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问:

同学们吃过山楂吗?

什么味道?

有这种味道的物质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

可能异口同声:

酸味。

会先后说出:

醋、桔子、西红柿等。

师又问:

同学们洗衣服时使用肥皂或洗衣粉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答案。

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

滑腻感。

从而引出课题。

师:

研究发现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都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合物——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则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

2、学习过程:

师问:

如何来识别酸和碱呢?

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猜测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尝、触摸等方法)

师接着问:

在实验室中,是不允许品尝、触摸化学试剂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呢?

大家想知道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若想知道,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16页和P117页。

学完后看谁能说出实验室中识别酸和碱的方法。

(学生自学5分钟)学完后由几位学生说出自学后的收获。

最后生生补充得出板书。

[板书]

一、如何识别酸和碱

1、识别酸和碱的方法

(1)、酸碱指示剂:

紫色的石蕊和无色的酚酞。

(2)、石蕊试纸。

师问:

那么如何操作呢?

师分别演示用酸碱指示剂和石蕊试纸识别酸和碱的方法。

介绍仪器,在介绍仪器时可问:

为什么要使用点滴板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后由教师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点拨:

为了节约药品。

学生自己用白色的点滴板测试以下物质和紫色的石蕊、无色的酚酞反应的颜色变化情况,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

反应物

白醋

稀盐酸

肥皂水

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水

加入石蕊试液后的颜色

加入酚酞试液后的颜色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学生一块讨论,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让学生回答现象,各组说自己的结果。

师:

现在你会识别酸和碱了吗?

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啊?

如果答不全,可多找几个学生来总结。

教师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

二、[板书]:

2、可以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

紫色的石蕊遇酸变成红色,遇到碱变成蓝色。

无色的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成红色。

师讲解:

间接观察:

借助酸碱指示剂,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能帮助人们确定该溶液是酸溶液还是碱溶液,这种方法属于间接观察法。

[板书]:

3、间接观察法

师:

刚才有的同学的回答非常确切,紫色石蕊遇到稀盐酸和白醋都变红,但深浅不一样,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能观察到这一点说明同学们非常的细心。

大家考虑过没有:

为什么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呢?

是不是不同的酸中还有共同的“东西”?

不同的碱中还有共同的“东西”?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然后给出盐酸、醋酸在溶液中的微粒(见课件)学生观察。

说出观察到的信息。

然后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微粒。

(见课件)(说明:

氢氧化钙是碱)学生观察。

说出观察到的信息。

师:

通过观察,同学们认为到底是酸、碱中哪些离子使指示剂变色呢?

学生讨论会得出:

不同的酸都能使指示剂变色是因为都含有:

氢离子;不同的碱都能使指示剂变色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一种共同的离子:

氢氧根离子

从而得出酸、碱的定义。

三、[板书]:

3、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4、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师讲解:

氢氧根(OH)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原子集团又称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还有碳酸根(CO3)、硫酸根(SO4)、铵根(NH4)等,它们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

3、对应训练

课本120页在线测试1、3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一个学生说不全,可让多个学生回答。

最后教师汇总。

通过学习能识别酸和碱;知道了酸和碱的定义。

知道了间接观察法的定义。

5、课后作业

(1)、阅读课本P118页“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看完后找学生讨论,通过看书,得到了什么启示?

(2)、预习本节其他部分。

6、板书设计

一、如何识别酸和碱

1、识别酸和碱的方法

(1)、酸碱指示剂:

紫色的石蕊和无色的酚酞。

(2)、石蕊试纸。

2、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

紫色的石蕊遇酸变成红色,遇到碱变成蓝色。

无色的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成红色。

3、间接观察法

4、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5、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第2课时]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酸碱性强弱是由于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决定的

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3、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知道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教学难点]1、明白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2、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步骤]

[问题回顾]同学们说一下酸、碱的特征是什么?

同学回答:

酸中都有H+;碱中都有OH-

[导课]同学们猜猜看,什么样的酸性强、什么样的酸性弱

同学回答:

H+多的酸性强H+少的酸性弱

[教师点拨]是H+浓度大小还是H+多少?

同学找出正确的表述方法

[问]:

碱性强弱的实质是什么呢?

OH-

同学回答:

OH-多的碱性强OH-少的酸性弱

[教师]:

现在我们以醋酸为例,不同浓度的醋酸,他们的酸性强弱不同,你有办法区分它们么?

同学回答:

用指示剂(如:

石蕊、酚酞)教师重复:

酚酞?

可以么?

学生自己纠正

[教师演示]取不同浓度的醋酸(3——4种)分别放入试管中编号,每支试管中滴入2滴石蕊试液,让同学区分,这时同学可能区分混乱,教师让同学自己找出问题→用酸碱指示剂很难区分酸碱性的强弱,有什么办法呢?

→引出PH

问题]怎样测溶液的PH值呢?

教师让同学自己找出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后,教师让同学测量不同溶液的PH并填写表格(教师对有些测量方法不正确的同学加以指导)、(教师事先准备好同学测量的溶液)(溶液可以根据条件自己选择)

表格:

溶液

1

2

3

4

5

6

7

PH

学生测量完成后教师布置学生对照表格找出规律

PH012345678910111213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注意:

同学在测量过程中水的PH很难测量为7教师注意加以解释PH方法本身为粗略测量方法、我们用的水中溶解了CO2等很多杂质。

[学生练习]课本120页在线测试1、2、3题

师引导:

同学们吃过山楂吧!

吃多了有什么感觉吗?

(活跃了气氛,同学们会争先回答:

可能会说;难受;感觉胃泛酸等。

师:

顺着学生的回答,师点名:

这说明酸和碱对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布置任务:

同学们自学课本120页

三、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学完后,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说一说你知道的在自然界中或在生命活动中受酸碱影响事情。

看谁说得多?

同学们可能说很多,及时地评价,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

同学们可能回答:

①医院里有时测定某些体液的pH,能知道人是否健康。

②大多数的植物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因此,农民应根据当地土壤的酸碱性,因地制宜,科学种田。

等等。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展示被酸雨腐蚀前后的雕塑图片,健康人体液的pH表,胃酸过多病人的X光透视片,生活中一些食物的pH表,观看几种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表及相关图片……学生谈了自己的感想,了解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4、智能训练

①PH大于7的显()性,PH小于7的显()性,PH=8的溶液显()性。

②、位于美国富兰克林的小依科庞德湖,湖水的pH是4.2,是世界上性最强的湖,这种湖水是否适宜一般农作物的灌溉(填“是”或“否”)。

③测得人体内一些液体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血浆:

7.35~7.45B.唾液:

6.6~7.1C.胃液:

0.9~1

D.乳汁:

6.6~7.6

④新鲜牛奶的PH约为7,接近性,储存了一段时间后味道变酸,PH。

(学生完成后,及时评价,增强自信心)

5、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多找几位学生,以求加深印象,锻炼学生们的归纳思维能力。

知道了溶液酸碱强弱程度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懂得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6、课后作业

6.实验探究:

有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稀盐酸。

你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区分吗?

动手试试吧。

7、板书设计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1、化学家通常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

PH的数值范围是0到14

2、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显中性。

3、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在一定量的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越大,酸性越强;,氢氧根离子的数量越大,碱性越强。

二、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1课时]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新授课

2.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演示台、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归纳、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仪器和药品]

盐酸、氢氧化钠、石灰水、石蕊、酚酞、PH试纸、

玻璃棒、试管、烧杯、PH计。

[教学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师:

在家发面蒸馒头时,如果面发大了酸了,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会说出一些方法,有的同学会说出:

加一些碱。

师:

为什么加一些碱可以去掉酸味呢?

其他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板书]一、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

2、学习过程

[演示实验]:

在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5%的稀盐酸。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说说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猜想?

[学生回答]现象不明显。

可能不反应,也可能反应了。

师:

你能根据现有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同学们看课本123页的实验探究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你的猜想。

讨论后选择你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

[交流共享]汇报实验结果及结论。

[归纳总结]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那么其他的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

[演示实验]:

课本P125实验探究

[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总结:

以上实验说明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

那你知道酸和碱到底是怎样反应的?

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动画演示]:

盐酸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Cl-;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OH-。

[学生观察后回答]:

反应前一共有几种离子,而两瓶溶液混合后,什么离子不见了?

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学生观察、讨论后说出观察的结果

师生归纳:

酸与碱反应时,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溶液中的OH—互相结合成了中性的水,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引导由学生说出:

上述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学生活动]:

你能不能根据反应原理及动画展示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两生板演)

[引导发现]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不是酸?

是不是碱?

生回答

[师点拨]氯化钠和氯化钙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称为盐。

[板书]

1、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师生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找寻反应的共同点:

并板书如下:

[板书]2、酸碱反应的共性

①、酸+碱→盐+水

②、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

③、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据上面的共同点,师点拨:

上边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并板书。

[板书]3、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师点拨]:

NH4Cl、(NH4)2SO4等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

[问题思考]:

在以上反应过程中,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分析课本P124表中数据,并在坐标纸上绘出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多让几位同学说明)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板书。

[板书]:

5、向稀盐酸中滴氢氧化钠溶液时:

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足时,pH<7,溶液显酸性,HCl有剩余。

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pH=7,溶液显中性。

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pH>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

3、对应训练

课本126页在线测试;课本128页挑战自我第1题。

(做后及时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由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多让几位同学回答,以求加深印象。

学习了:

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并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盐的定义。

5、课后作业课本P128页挑战自我第2题

6、板书设计

一、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

1、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碱反应的共性

①、酸+碱→盐+水

②、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

③、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3、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5、向稀盐酸中滴氢氧化钠溶液时:

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足时,pH<7,溶液显酸性,HCl有剩余。

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pH=7,溶液显中性。

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pH>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

 

[第2课时]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目标及重点:

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教学课型及课时:

1.师生交流课

2.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各抒己见、交流共享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经常利用中和反应来降低某些环境中酸或碱的含量。

下面请大家谈谈你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

教学过程: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估计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治疗胃酸、被蚊虫叮咬、蒸馒头现象(教师补充生活中的洗衣液混用时注意事项)

2、土壤改良方面

3、实验后的废液处理

教师的引导和拓展

1、治疗胃酸的胃药成分并不是单一的,但原理一样。

大家据此可以展开调查,选出你认可的胃药。

2、酸性土壤改良时碱的选择空间也应该很大,为什麽常用生石灰呢?

3、在科学实验里,经常需要把溶液的酸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要用到中和反应。

三、小结:

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自印题)

教学建议:

中和反应的应用应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科技(如汽车上的应用)、人类生活(亚健康、美容)等,老师要本着这个教学方向多方面收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

[第1课时]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认识几种重要的酸和其使用方法。

2.认识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化学性质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

3.通过对酸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课型及课时:

1.实验探究课

2.两课时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

2.比较学习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们东营是一座很美丽的油城,遗憾的是土壤碱性较大,少了很多郁郁葱葱的绿色,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就碱性土壤改良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师导出新课:

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用的是碱和酸的化学性质,酸和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二: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师生共同学习(以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

1.师提供木炭、铁、镁条、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铜溶液等物质,学生讨论后对物质分类,并猜想盐酸可能与其中哪些物质起反应?

明确:

物质的简单分类:

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盐,根据已有经验学生猜想盐酸可能与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起反应。

2、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明确:

分别使盐酸与具有代表性物质反应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