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233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docx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一:

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为了发挥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立足课堂教学,特制定本计划。

课题:

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培育民族精神

课题组长:

张文灿(七年级)陈梅(八年级)姚利嘉(九年级)

职责:

主持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七年级:

张文灿付文波鲁丽曾宇

娄明英杨晓玉陈洪春

八年级:

陈梅周兴国代春伍廷开刘道之王大松

九年级:

姚利嘉张俊温礼萍蒲仕群

课题组具体分工:

七年级:

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

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精神

《标准》指出: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曾说过:

“语文课程既教做人,又教学习语文;学生既学做人,又学语文”。

并指出当前的重点是:

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基本准则;守住“诚信”这一道德底线;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见,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语文教材的始终,也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它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大家知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通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事例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内化,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从知道明辨好坏是非、善恶美丑开始,逐步做到发展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意识和习惯,最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诸如为国为民、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关爱他人、见义勇为、严于律已和不怕困难等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施纲要》指出: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

”《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可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1、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的局限性,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只有思维发展起来了,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和形成。

一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

二是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作家、教师提出挑战。

三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是根据课文内容或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改编故事和续编故事。

五是通过让学生想“金点子”、创编广告语和开展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具有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教育。

二是自己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语文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讲究实事求是、崇尚真知,要说真话、说实话,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

这不仅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准则。

八年级: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是为了改变课本资源单一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内容开展活动。

如,在教学识字和写字时,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广告、标语、门牌中的错别字并进行改正交流;学习了深受教育的课文后,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文章,去收集有关的名言、故事、歌曲、图片和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演讲、办报和观看影视片等形式多样的拓展性活动;在学生进行习作和口语交际活动之前,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社会调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收集人文教育资料等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二)利用当地人文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历史教育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真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均有所收益。

一是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为学生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办小报、社会调查和宣传等语文教育活动。

三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家乡的发展变化;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

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培植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学生只有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热爱之情,才能学好语文,才能用好语文。

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会了解到祖国所独有的汉字是方块字,结构独特,写法多样,大小均可,可横写亦可竖写,既可用硬笔书写又可用软笔书写。

由软笔书写而形成的绵延数千年的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更是独一无二。

我国现有汉字6万多个,仅小学阶段,学生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就达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

可见,汉字的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同时,汉字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文字,因其音形义融为一体,学习汉字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加之祖国的语言又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富有变化、最活泼的语言之一。

正是有了这样的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才拥有了无比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才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可见,我们祖国的一切,都与祖国的语文联系在一起,都是以祖国语言为内核。

这也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去获取无穷的乐趣,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达到对祖国的热爱。

课题研究背景:

民族精神研究现状与应用价值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胡锦涛也指出: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中,最重要工作是研究探讨民族精神的基本概念、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以及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等,只有明确了民族精神及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才能更好地从操作层面上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

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

龚学增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

姜晓梅认为,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并且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某种精神力量。

还有的学者将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视为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这一深刻论断的提出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

冯秀军、苏海涛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第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

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大体一致,即民族精神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但归根到底属于观念形态范畴。

认为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最根本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蒙培元、庞仁芝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刘海涛也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第四,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

卢少华从这样几方面给予界定。

从时间上看,有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民族精神之分。

前者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流传至今并仍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传统;后者指反映一个民族在当代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观念文化,亦称时代精神。

从空间上看,有广义民族精神和狭义民族精神之别。

广义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具有的、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狭义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实现民族自我发展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

从结构上看,其横向结构有作为民族社会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特指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精神,即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其纵向结构有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觉意识、理论原则和文化价值取向;低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性格、传统习惯和情感、态度等。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

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

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

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民族精神是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统的基本精神。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

肖君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

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

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有不同的说法。

方立天在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同时,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他指出,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

只有自强,不断奋斗,努力向上,才能真正做到重德和务实,而且自强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务实表现;只有自强不息,才有广阔胸怀和宽容精神;只有自强,才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

可以这样说,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中华民族前进两个方面都起了最巨大、最主要的作用。

也可以说,自强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刘纲纪在把中华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同时,提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

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

但脱离了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理性精神也会成为空洞僵死的东西。

而在理性精神之中,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可宝贵的东西是充分地肯定了两个统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减宏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传统。

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统一的理想。

但仅仅说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揭示这种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第一,中国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如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既不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又不是基督教的天国,而是人世间的现实社会。

尽管有人认为“大同世界”。

在远古,主张复古主义,甚至用“天命”来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仍在此岸,而不在彼岸。

又如,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虽然是指地主阶级的圣贤,但仍然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中国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以中国的人文主义为前提的。

中国的人文主义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最为重要,只有人才能发扬光大“天道”,并在实践中体现“天道”,因此,中国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叫人如何做人。

第三,中国人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又是以道德的理想为中心的。

中国的人文主义不同于以个性解放为主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讲五伦,把人放在伦理关系中加以考察,是一种“道德的人文主义”;古人讲“天人合一”,把人的道德性加之于天,把仁、义、礼、智等德性说成“天理”;古人还讲“尽善尽美”,强调最高的艺术品必须以“至善”为前提。

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而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

以中国人文主义为前提,以道德理想为中心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

李宗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

他认为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素质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素质。

我们应当承认,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并正在形成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赵慧峰、俞祖华主张,把张岱年先生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又以《六经》为核心,儒者把《周易》列为《六经》之首,认为它“广大悉备”,包罗天地万物、人伦日月的各种道理。

在《周易》中,排在前面的乾、坤两卦是总纲,是统摄其余62卦的,“自强不息”是由乾卦《象传》提出的;“厚德载物”是由坤卦《象传》提出的。

自强精神和宽厚精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正是有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排万难而前行,历万险而不屈;中华民族又是热爱和平、不尚暴力的民族,中国人的宽厚精神同样是著称于世的。

自强精神涉及人和自身、民族自身的关系,是个性活力、民族生命力的内在动力;宽厚精神涉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本民族与不同国家、民族的关系,涉及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外在关系,这两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成员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自强精神是以宇宙的时间为坐标,要求人们永不停止、永不歇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宽厚精神是以宇宙的空间为坐标,要求人们以宽阔的胸襟对待他人、其他民族和宇宙万物,这是古人以宇宙整体动态平衡的观点引导出的人生哲理、民族生存的智慧。

如果只提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关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的探寻,可以把握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类延旭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民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

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

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从其运动属性看,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其基本性质看,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其作用方式看,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

肖君和也揭示了民族精神带有规律性的特点。

他指出,民族精神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都具有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

就其是精神范畴的东西而言,有着受制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有着全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作为过程而言,有着稳定性与变易性相统—的特点;就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而言,有着主导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有着进步性与不足件相统的待点;就其在时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传统性与时代件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在空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特点;就其是否被人们所感知而吉,有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统—的特点。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非常丰富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到中华民族儿女浴血反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