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215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docx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

电力用油

在电力系统中,油务监督是化学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发电机组润滑系统、调速系统、冲油(充气)电气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电力系统中所使用的绝缘介质和润滑介质种类较多。

如绝缘油、SF6绝缘气体、汽轮机油、抗燃汽轮机油、机械油、润滑脂、电缆油等。

但用量最大和对发、供电设备有直接影响的是绝缘油和汽轮机油。

它们好比是机器中的血液,可以说没有上述油品,发、供电设备就无法投入生产。

电力系统中所使用的油品,不但种类多、数量大,而且要求油品的质量也比较严格,否则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主要性能作用如下。

一、绝缘油

绝缘油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矿物液体绝缘介质,如变压器、断路器、电流和电压互感器、套管等中大都充以绝缘油,以起绝缘、散热冷却和熄灭电弧作用。

因此要求绝缘油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及电气性能,特别对超高压用油,更有其特殊性能要求。

近几年来国内外某些充油电气设备,已采用性能较好的合成有机绝缘液和SF6绝缘气体,其主要优点是安全,设备占地面积少。

二、汽轮机油

汽轮机油又称透平油,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润滑介质,主要用于汽轮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及调相机的油系统中,起润滑、散热冷却、调速和密封等作用。

对汽轮机油的质量无疑是有严格要求的,为了保证汽轮机组的安全运行,对300MW及以上机组的凋速系统,已采用合成抗燃汽轮机油代替矿物汽轮机油。

现在电力系统中使用的绝缘油和汽轮机油,其绝大多数是矿物油。

由于受运行条件的影响。

油在运行中是要不断老化的。

油的老化产物会损坏设备,威协机组安全运行,严重者会造成设备事故。

为此,从建国以来,电力系统就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力试验研究院所,各电业局和发电厂都建立了油务监督管理机构,以加强对用油质量的监督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

电力系统广大油务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

(1)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行业(专业)颁布的油质标准、试验人法、各项规章制度及指令性文件。

(2)负责新油(包括机械油、润滑脂等)质量的验收和运行中油质量的监督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油质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并与有关部门协作,保证不因油质问题而引起发、供电设备事故。

在购买新油时,必须有供油单位的化验单及验收单位提供的化验单。

否则不应购买。

(3)负责对运行绝缘油中溶解气体进行气相色谱监督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分析处理意见。

并与有关部门协作,及时消除充油电气设备内部潜伏性故障。

(4)负责和协助用油部门开展项防油质老化和废油再生工作。

对主要设备都应有防止油质老化的技术措施,并认真作好监督维护工作,以延长油质的使用寿命。

对再生油的质量应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合格标准。

(5)负责设备在检修期间油系统的检查和验收,在检查前有关部门不应消除设备内部的附着物和进行检修。

对新安装的设备,应协助有关部门对将投运设备的油系统根据要求制订技术措施。

(6)应建立各种油务监督、运行维护的记录、档案、图表及卡片,以掌握油质运行工况,积累运行数据,总结油质运行规律。

电力工业在我国“四化”建设中要走在前面,近几年来高参数、大容量的发电机组,高电压、大容量的输变电线路正在陆续投运,因而要求广大油务工作者更要加倍努力作好工作,为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章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

电力系统中所采用的绝缘油、汽轮机油等主要是由天然石油炼制而成。

石油或石油产品的化学成分对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关系,是炼制电力用油的关键。

本章主要介绍石油的化学组成及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和炼制。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天然石油(石油或原油)通常是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颜色多为黑色或深棕色,并且具有特殊气味。

密度一般小于1g/cm3。

石油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既不是由单一的元素组成,也不是由简单化合物组成,而是由许多种元素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在其化学组成中,碳含量约为84%~85%,氢含量约为12%~14%,还有少量硫、氧、氮约为1%左右。

此外还有极微量的金属元素:

铁、镍、铜、铅、钒、镁、钾、钙、锰等,以及微量的非金属元素:

磷、硅、氯等。

二、石油的烃类组成

石油中的元素并非以单质存在,而是相互结合组成了极为复杂的烃类和非烃化合物。

石油和石油产品中的烃类主要有:

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一般原油中不含不饱和烃,但裂化过程及高温热解产物中有一定含量。

1.石油馏分

石油是多组分的混合物,每一组分有各自不同的沸点。

石油的分馏是按组分间沸点的差别,用蒸馏装置将各组分分开的工艺过程。

为了得到理想的石油产品,同时为了加工方便,可把整个石油按一定的沸点范围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馏分”(即馏出部分的油品)。

馏分仍是一个多组分的混合物,但它所包含的组分数比整个石油少,而且各组分的沸点均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

一般,常把<200℃的石油馏分称汽油馏分或低沸点馏分;200~300℃的称为煤油馏分;300~350℃的馏分称为柴油馏分;350~500℃的馏分称为润滑油馏分或高沸点馏分。

电力用油(汽轮机油、变压器油等)皆由润滑油馏分精制而成。

2.石油及其馏分的烃类组成表示法

通常可用以下三种方法表示石油及其馏分的烃类组成:

(1)单体烃组成

用单个烃的含量表示石油及其馏分中的烃类组成,即为单体烃组成。

该种表示方法一般适用石油气和低沸点石油馏分。

(2)烃族组成

所谓族就是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类化合物。

当不可能或不需要进行单体化合物组成分析时,常用烃族组成来表示石油的化学组成。

即用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烃化合物的总含量表示石油及其馏分中的烃类组成,即为族组成。

由于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中沸点以上馏分的族组成通常以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轻芳烃(单环芳烃)、中芳烃(双环芳烃)、重芳烃(多环芳烃)等的含量表示,如表1-3所示。

该种方法简单而实用。

(3)结构族组成

在高沸点馏分中,所含化合物的分子量较大,其结构也更加复杂,往往一个分子中有芳香环、环烷环和烷基侧链同时存在,如β-壬基四氢化萘

是由环烷基、芳香基和烷基侧链所组成的烃(混合烃),很难说它属于哪一族烃,无法用族组成表示。

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构族组成表示法。

该表示法是把整个馏分(各种烃分子的混合物)当作一种“平均分子”组成,并认为它是由某些“结构单位”(芳香环、环烷环和烷基侧链)所组成,因而可用“平均分子”中的环数以及每种“结构单位”在“平均分子”中所占的分量(每个结构单位上的碳原子数占分子中总碳原子数的百分数)表示。

假设β-壬基四氢化萘为一“平均分子”,可看成由三个“结构单位”组成:

该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总数为19,其中芳香环上的碳原子数为6,环烷环上的碳原子数为4,烷基侧链上的碳原子数为9。

若用CA、CN和CP分别表示芳香环、环烷环和烷基侧链上碳原子的百分数,则CA为31.6%,CN为21.0%,CP为47.4%;总环数RT为2,芳香环RA为1,环烷环RN为l。

通常测定石油及其馏分结构族组成的主要方法有:

n-d-M(折射率-密度-分子量)法、n-d-v(折射率-密度-粘度)法n-d-A(折射率-密度-苯胺点)法等。

最常用的是n-d-M法。

它实用方便,而且准确度高。

结构族组成广泛用于石油高沸点馏分的分析,以比较不同原料的化学特性,并监测润滑油馏分在加工过程中平均化学结构的变化。

我国几种石油的润滑油馏分,经脱蜡后的结构族组成如表1-4所示。

3.石油中的主要烃类

石油中主要含有以下几种烃类:

(1)烷烃

烷烃又称石蜡烃,其分子通式为CnH2n+2,在一般情况下,分子中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烷烃为气态;含5~15个碳原子的烷烃为液态,是石油的主要成分;含16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为固态,悬浮在石油中。

从化学观点来看,烷烃有较稳定的化学安定性,高闪点和其它优越的性质。

因为它所有的碳链都完全达到了饱和状态,但在室温下便失去了流动性,即凝点较高。

烷烃含量超过25%~30%的石油称为烷基(或称石蜡基)石油。

(2)环烷烃

环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nH2n、CnH2n-2,CnH2n-4,等。

环烷烃几乎是一切石油的主要成分。

它的结构比较复杂,有单环、双环和多环,并带有烷基侧链。

由于环烷烃具有较高的抗爆性,低凝点及较好的润滑性,并会使制得的油品具有良好的热安定性和化学安定性,是电力用油的主要理想成分之一。

石油中含有75%~83%的环烷烃称为环烷基石油,是炼制绝缘油的最好原油。

(3)芳香烃

芳香烃的分子通式为CnH2n-6,CnH2n-12等。

最简单的芳香烃是苯C6H6。

芳香烃分为对称结构的烃(如苯、萘、蒽)和带侧链的芳香烃(如甲苯)。

所有的润滑油成分中都含有芳香烃,电力用油中当然也不例外。

芳香烃比环烷烃化学性质活泼,它们的活性是完全由侧链的数量和大小决定。

芳香烃是生成渣滓的主要物质,但完全除去芳香烃而不使油过度净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石油中含芳香烃的量约在14%~30%之间变化。

(4)混合烃

混合烃是由烷基、环烷基、芳香基组成的混合结构的烃类,如

等。

该类经的沸点较高,多存在于高分子馏分中。

石油中还存在部分高熔点烃类,在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蜡”。

该类烃主要分布在300℃以上的馏分中,润滑油馏分中较多。

蜡可分为石蜡和地蜡(微晶蜡)两大类。

石蜡:

主要来自润滑油馏分,为片状或带状白色结晶。

它主要由高熔点的正构烷烃组成,还含有部分异构烷烃和混合烃。

地蜡:

主要来自残渣油。

它主要由带侧链的环状固体烃组成,其分子量较大,熔点高。

由于蜡主要存在于石油润滑油馏分中,而电力用油又都是由润滑油馏分加工炼制而成,因此蜡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油品的低温流动性,故在油品精制过程中应予除去。

除上述几类烃外,不饱和烃在原油中含量极少,主要是在二次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关于不饱和烃,因其安定性差,为油品的有害成分,所以在炼制中应完全从油中除去。

另外石油中还有非烃化合物,如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胶质及沥青质等,它们对石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一般在炼制过程中应尽量除去。

 

第二节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

电力系统常用的汽轮机油、绝缘油等的化学组成与润滑油馏分相似,只不过除去了其中的非理想组分。

一、石油润滑油馏分的化学组成

该馏分的化学组成与中、低沸点馏分有所不同:

混合结构的烃增多,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多,平均分子量增大,一般约为240~500左右;环状化合物中的环数增多,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增大,密度增大。

几种润滑油馏分的化学组成如表1-5所示。

从表1-5可知,润滑油馏分中饱和烃的含量最大,约在60%以上,芳香烃含量次之,胶质含量较少。

二、电力用油的烃类组成

润滑油馏分经过精制后,除去了其中的非烃化合物和易凝固、易氧化以及粘温性能差的烃类组分,剩下的几乎都是性能较好的烃类化合构,因而可认为电力用油是由各种理想的烃类组成的。

国内外几种变压器油的烃类组成如表1-6所示。

从该表可知,变压器油的烃类结构族组成的总趋势:

CN(%)和CN(%)值之和最大,表明饱和烃的含量最多;CA(%)的值最小,表明芳香烃的含量最少。

三、电力用油的化学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

电力用油的性质、作用与其组成是密切相关的。

要使电力用油在设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就需保证油品的理化性质和使用性能达到一定的要求。

例如,为了减少油品在使用时的蒸发,防止着火,要求油品有较高的闪点(油品闪火时的温度);为了延长油品的使用寿命,减缓油品的氧化,要求油品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为了使油品起到良好的冷却散热、润滑作用,要求油品具有适当的粘度和粘温性(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质),为了使油品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要求油品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等。

若油品中存在低沸点烃类,则其闪点会降低;若存在熔点较高的正构烷烃等,则油品的低温流动性能较差。

烃类对油品性质影响的大致趋势如表1-7所示。

从该表可知,性能较好的液态环烷烃、烷烃和少量的芳烃等是电力用油的理想组分;多环短侧链的环状烃、高分子正构烷烃以及非烃化合物(表中末列出)等是电力用油的非理想组分。

通常在油品炼制和再生时,为了满足不同油品使用的不同性能要求,应综合考虑各种烃类的配比。

第三节电力用油的炼制

由天然石油炼制电力用油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润滑油馏分的制备、馏分油的精制、电力用油的调合等三个工序。

炼油厂生产电力用油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

一、润滑油馏分的制备

将天然右油加工成馏分油(润滑油馏分)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

原油的预处理、常压分馏、减压分馏等。

1.原油的预处理

从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虽经过沉降、脱水等,但其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泥沙、水分、无机盐等杂质,因而在常压分馏前仍需进行脱盐、脱水,即原油的预处理。

原油脱盐、脱水的方法较多。

广泛采用、效果较好的方法是电-化学方法,即将原油置于高压电场下,并加入破乳化剂(破坏油中乳状液),其工艺流程如图1-2所示。

2.常压分馏

经预处理的原油送入常压分馏塔中,按不同的沸点范围截取馏分,一般在350℃以下可得到汽油、煤油馏分;塔底所余下的350℃以上的重油送减压分馏塔分馏。

在常压蒸馏装置的底部余下的350℃以上的称为重油,重油需再进行减压蒸馏。

3.减压分馏

在常压蒸馏时所得到的重油,是制造各级润滑油的原料。

由于重油分馏成润滑油时,需在400℃以上才开始沸腾,但在这样高的温度下,重油中的许多理想组分将被裂解,生成了低分子烃,大大地影响了炼制润滑油的质量。

如会使凝点升高,粘度降低,颜色变坏,闪点降低等。

故必须在减压的条件下进行重油的蒸馏。

减压分馏是根据降低压力从而降低液体沸点的原理,将常压塔内、沸点较高的重油送入减压分馏塔后,利用抽真空的方法(塔内真空一般约为98.7kPa(740mmHg))降低重油的沸点,其中的高沸点馏分便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从不同侧线一一分馏出来,即得润滑油馏分。

常减压分馏产物见表1-8。

二、馏分油的精制

经过常减压分馏得到的馏分油,通常还会有一些不良成分(主要有沥青、树脂物质、不饱和化合物、环烷酸、硫化合物、氮化合物及一些高分子的烃类),不能直接使用。

所以为使油品质量符合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精制,以除去影响它使用性能的各种非理想成分。

除去馏分油中非理想组分的工艺过程,称“精制”。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等电力用油与一般润滑油的来源相同,皆是从润滑油馏分精制而成,其精制方法也大体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

1.硫酸精制

硫酸精制主要适用于变压器油和轻质润滑油的精制。

硫酸精制的目的主要是脱除油品种的各类非烃化合物。

硫酸几乎对油中所有的有害物质均起化学反应,但对烃的影响并不显著。

如硫酸可与馏分油中的含氧、含硫、含氮化合物以及部分芳香烃等起缩合、叠合、硫化反应;还可与烯烃等起加成反应。

它们的反应产物,以及部分不起反应的芳烃和非烃化合物能溶解于硫酸,形成“酸渣”,利用其密度差可将酸渣从油层中分离出去。

油层再经碱洗、水洗等流程可得精制产品。

硫酸精制的缺点是油品损失大和酸渣不易处理。

2.溶剂精制

溶剂精制润滑油是一种物理方法,它不改变润滑油中任何组分的分子结构,即不起化学反应,只是通过物理溶解除去润滑油馏分中的非理想组分。

润滑油馏分中所含各种烃类,在某些有机试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非理想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理想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对很小,从而把理想组分和非理想组分分开。

工业上将这种分离过程称为液液抽提(或液液萃取)过程,这种溶解度的差别,称为溶剂的选择性。

润滑油馏分中理想组分和非理想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愈大,这种溶剂的选择性就愈好。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溶剂有糠醛(分子式C5H402)、酚(分子式C6H60)等。

对馏分油中的多环芳烃、胶状、沥青状物质等的溶解度较大,而对理想组分的溶解度小得多,由此可将非理想组分除去。

该方法由于无腐蚀性、污染少、费用低、质量好、收率高而被广泛采用。

3.加氢精制

加氢精制是一种较新的精制方法。

该法是在—定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入氢气使部分芳环变成环烷烃或开环,不饱和烃变成饱和烃,含氧、含氮及含硫化台物,分别变成H2O、NH3及H2S等气体,从而与油分离,使油得到精制。

4.脱蜡

润滑油脱蜡过程的目的是从润滑油馏分中,分离出在低温下容易从油中析出,且熔点较高的结晶烃类——蜡,以降低油品的凝点、解决油品在低温使用条件下的流动性。

脱蜡方法有:

冷榨脱蜡、溶剂脱蜡、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和加氢脱蜡等。

冷榨脱蜡是将馏分油冷至低温,通过压榨机将凝固的蜡从油中分离,该法只适用于变压器油和轻质润滑油等的脱蜡。

溶剂脱蜡是在粘度较大的馏分油中加入适当的溶剂(丙酮和苯-甲苯等混合溶剂),使其钻度变小,然后再用冷冻、过滤等方法将蜡状物除去。

尿素脱蜡一般只适用于变压器油,是利用尿素

与高分子正构烷烃、长侧链的环状径等形成包合物,从而将其除去。

分子筛脱蜡,是利用分子筛对蜡状物的选择吸附,来达到脱蜡的目的。

加氢脱蜡也叫加氢降凝,是利用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使润滑油馏分中的正构烷烃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变为异构烷烃;或进行选择性加氢反应,使高分子烷烃变为低分子烷烃,而对其他烃类基本上不发生反应,这样就使油中的固态烃大量转变为液态烃,从而使油品的凝点显著降低。

5.白土补充精制

经上述精制的油品,一般皆残存有末除尽的溶剂、酸、碱、水分和机械杂质等,通常可利用活性白土的吸附作用将其除去,以达到再次净化之目的。

在采用硫酸、溶剂等精制方法时,药剂的用量(或浓度)对油品的性质影响较大。

若其用量不足,则非理想组分不能完全除去,造成“精制不足”,使油品的性能变差;反之,则造成“过度精制”。

为消除馏分油中某些天然抗氧化剂(油本身含有的)的有害影响,在电力用油的精制中常常采用过度精制,然后加入合成抗氧化添加剂以提高其抗氧化安定性。

究竞选用哪几种工艺过程为好,应根据产品质量的要求、馏分油的化学组成、加工条件、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三、调合

调合工艺是制取电力用油的最后工序。

这一工艺是根据不同型号的油品,在粘度、凝点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将精制后所得的基础油按不同的比例进行调合,并根据要求加入抗氧化剂等类添加剂,经充分混匀、检验合格后便可得商品性的电力用油。

第四节电力用油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

一、石油产品的分类

近年来,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发表了石油产品的分类标准。

为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参照采用国际标准,我国制定了GB498—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GB7631—8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等国家标准。

石油产品及润滑剂共分为F、S、L、W、B、C等六大类。

其中L类为润滑剂及相关产品,根据润滑剂的不同应用场合,把L类产品又分成了19个组。

如N组应用场合是电器绝缘,T组应用于汽轮机。

1.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见表1-9。

表1-9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

类别

相应的含义

F

燃料(Fuels)

S

溶剂和化工原料(Solventsandrawmaterialsforthechemicalindustry)

L

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ubricantsindustrialoilandrelatedproducts)

W

蜡(Waxes)

B

沥青(Bitumen)

C

焦(Coke)

2.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见表1-10。

表1-10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

组别

应用场合

组别

应用场合

A

全消耗系统

P

风动工具

B

脱模

Q

热传导

C

齿轮

R

暂时保护防腐蚀

D

压缩机(包括冷冻机和真空泵)

T

汽轮机

E

内燃机

U

热处理

F

主轴、轴承和离合器

X

用润滑脂的场合

G

导轨

Y

其它应用场合

H

液压系统

Z

蒸汽气缸

M

金属加工

S

特殊润滑剂应用场合

N

电器绝缘

二、电力用油的分类

电力用油的分类

类别

组别

牌号

代号

名称

代号

电气用油(D)

变压器油

B

10号变压器油

DB-10

25号变压器油

DB-25

45号变压器油

DB-45

断路器油

U

电缆油

L

38KV电缆油

DL-38

66KV电缆油

DL-66

110KV电缆油

DL-110

润滑油(H)

汽轮机油

U

20号汽轮机油

HU-20

30号汽轮机油

HU-30

45号汽轮机油

HU-45

55号汽轮机油

HU-55

电力用油的分类如表l-11所示。

变压器油的牌号是根据其凝点划分。

如:

10号和25号变压器油的凝固点分别为-10℃和-25℃。

汽轮机油的牌号是根据该油品在50℃时的运动粘度的平均数划分。

如:

20号和30号汽轮机油的运动粘度(50℃)分别为18~22mm2/s和28~32mm2/s。

三、电力用油的质量标准

电力系统所采用的绝缘油和汽轮机油,是发、供电设备的重要绝缘介质和润滑介质,它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发、供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所以电力系统对绝缘油、汽轮机油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概括简述如下。

(1)要有良好的抗氧化安定性。

一般绝缘油在变压器中的运行温度约为60~80℃(与负荷和气温也有关系),并经常与空气接触,同时还受电场、电晕等的作用,油品是要发生热老化和电老化(统称劣化或氧化)的;汽轮机油在运行中温度约60℃左右,并直接与空气、金属等接触,且其在机组中循环速度较快、次数较多(每小时约6~10次),油品也是要不断老化的。

因此要求油品有良好的抗氧化安定性,一般要求绝缘油能使用l0~20年,汽轮机油能使用10~15年。

(2)要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润滑性能。

一般评定绝缘油电气性能的指标是:

绝缘强度(或称击穿电压)、介质损耗因数、体积电阻率和析气性等。

如达不列上述性能要求的绝缘油,根本不能采用。

对汽轮机油来说,选择适当的粘度,是保证机组正常润滑的重要出素。

汽轮机油不但要有良好的润滑性能,而且要求其粘温持性要好,即要求其粘度不随温度的急剧变化而变化。

(3)高温安全性要好。

油的高温安全性通常以闪点来表示,闪点愈低、油品的挥发性愈大,则安全性愈小。

故对绝缘油、汽轮饥油的闪点,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4)抗燃性要好。

300MW及以上的高温高压机组,要求调速系统采用自燃点高的合成抗燃汽轮机油,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

1.变压器油的质量标准

根据用油电气设备的使用要求和油品应具有的主要理化性质及使用性能,我国制定了变压器油的质量标准如表1-12所示。

超高压变压器油的质量标准如表I-13所示。

 

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牌号

10

25

45

外观

透明,无悬浮物和机械杂质

目测1)

密度(20℃),kg/m3不大于

895

GB/T1884

GB/T1885

运动粘度,mm2/S

40℃不大于

-10℃不大于

-30℃不大于

131311

-200-

--1800

GB/T265

顷点,℃不高于

-7

-22

报告

GB/T35352)

凝点,℃不高于

-45

GB/T5102)

闪点(闭口),℃不低于

140

135

GB/T261

酸值,mgKOH/g不大于

0.03

GB/T264

腐蚀性硫

非腐蚀性

SH/T0304

氧化安定性3

氧化后酸值,mgKOH/g不大于

氧化后沉淀,%不大于

 

0.2

0.05

SH/T0206

水容性酸和碱

GB/T259

击穿电压(间距2.5mm交货时)4),kV不小于

35

GB/T5075)

介质损耗因数(90℃)不大于

0.005

GB/T5654

界面张力,mM/m不小于

40

38

GB/T6541

水分,mg/kg

报告

SH/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