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805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山仰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山仰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山仰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山仰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山仰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山仰止.docx

《高山仰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山仰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山仰止.docx

高山仰止

十二、高山仰止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高兴)

实词

子行三军,则谁与(为,统率、治理)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警惕,谨慎)(善于)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发誓)(不当,不对)(厌弃)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让……死亡)

颜渊死,子哭之恸(过分哀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窗户)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使唤)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开玩笑)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越过)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家乡)(狂放)(大,指志大)

(文采)(有条理的花纹)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中和正直,和颜悦色)

(刚强)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那人,这里指颜渊)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微笑的样子)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高高地竖立,超群出众的样子)

颜渊死,子哭之恸。

(为……哭,为动用法)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任用)(施展抱负)(舍弃不用)(退隐)

必也临事而惧(警惕,谨慎)

好谋而成者也(善于)

奚为于丘之门(弹奏)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主张)

伯牛有疾,子问之(探望,探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礼乐之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更加)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步一步)(善于)(诱导、劝导、引导)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丰富)(约束)

既竭吾才(尽)

如有所立(创立)

不亦宜乎(适宜)

叔孙武叔毁仲尼(诋毁)

多见其不知量也(高低深浅轻重等分寸)

虚词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卓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和……一起共事)

从者曰:

“子恸矣。

”(……的人)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到,往,去)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表修饰)

割鸡焉用牛刀(哪里)

子贡贤于仲尼(表比较,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纵使,即便)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用以,用来)

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不用,不要)

不得其死然(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奚为于丘之门(怎么)(介词,在)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介词,引出动作对象)

无所取材(没有什么)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替)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时间词词尾,无义)(兼词,之于)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句中助词,无义)

得其门者或寡矣(恐怕)

他人之贤者(主谓取独)

其何伤于日月乎?

(指示代词,那)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句中助词,无义)

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子行三军,则谁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与谁)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状语后置,于丘之门为)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为夫人而为谁)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以文博我,以礼约我)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判断句,……者……也)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反问句)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状语后置,于日月伤)

出自本章俗语

斐然成章:

喻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也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值得一看。

用行舍藏:

谓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暴虎冯河:

徒手搏虎,徒步渡河。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登堂入室:

原文是指学道的深入程度。

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现指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循循善诱:

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十二、高山仰止

班级:

学号:

姓名: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B.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C.从我者,其由与D.颜渊死,子哭之恸

答案:

D(A.“材”通“哉”;B.“说”通“悦”;C.“与”通“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也临事而惧惧:

谨慎B.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

缘由

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使:

役使D.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逾:

超越

答案:

B(由:

途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所以裁之B.夫子莞尔而笑

C.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D.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答案:

B(莞尔:

微笑的样子。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B.从我者,其由与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C.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D.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割鸡焉用牛刀

答案:

C(于:

介词,到|介词,在者:

代词,……的人|助词,补充音节然:

助词,……样子焉:

助词,……样子|副词,怎么)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B.颜渊死,子哭之恸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

A(一般动词,其余为“为动用法”:

“为之哭”,“为之哀”,“为国死”。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B.子行三军,则谁与

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D.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答案:

C(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7.给下列俗语找近义的俗语,(每个俗语至少找一个)

⑴斐然成章(情文并茂,奇文瑰句)

⑵用行舍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⑶暴虎冯河(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⑷登堂入室(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⑸割鸡用牛刀(大材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

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谆谆教导)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

⑴子曰:

“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⑵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敢问。

”子曰:

“,故进之;由也兼人,。

⑴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⑵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赤也惑求也退故退之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子在陈曰:

“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9.22)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

(18.6)

⑴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分)

⑵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2分)

⑴我故乡的这批学生,狂放不羁,志向高远,就像布匹一样,已经织得斐然成章,可是还不知道如何剪裁。

⑵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子路侍奉在孔子身旁,刚强不屈的样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1)

⑴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⑵本段文字鲜明地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教学艺术,请结合原文对孔子的教学艺术加以评价。

(3分)

⑴有人任用我,我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我,我就退隐全身。

⑵孔子表面赞扬颜渊,实则旁敲侧击教育子路,要子路虚心学文,加强修养。

子路没有明白老师的言外之意,但又不能在老师面前讲武斗狠,只好设问来体现自己的长处,希望得到老师对颜渊的同样赞誉。

孔子则转侧面教育为当面批评,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当面批评之后,孔子便循循善诱。

孔子集侧面教育、当面批评和正面引导于一体,多管齐下,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教学艺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⑴两则文字都记叙了,都用到修辞手法。

(1分)

⑵“言语:

宰我,子贡。

”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面对叔孙武叔两次对孔子的评价,子贡巧妙地加以反驳,恨得体地维护了孔子的声誉。

请对子贡的语言艺术加以赏析。

(3分)

⑴子贡对孔子的赞誉比喻(设喻)

⑵第一章叔孙武叔在背后议论诋毁孔子:

“子贡贤于仲尼。

”子贡不可直接斥责以免得罪叔孙武叔,亦不可贬低自己来维护孔子声誉。

子贡便巧妙婉转设喻,指出自己与孔子的层次差别,又承认自己是“得其门者”,同时对叔孙武叔肯定其想法的正常,否定其结论的荒谬,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注意层次,讲求语言的艺术。

第二章叔孙武叔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子贡直接斥责,大胆设喻,指出孔子与众人的天壤之别,诋毁孔子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

陈司败问:

“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13)

⑴请解释“割鸡焉用牛刀”这个俗语的意思。

(1分)

⑵。

两则文字,共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

请简要分析。

(3分)

⑴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⑵体现了孔子知错就改的品格。

子游虽误解孔子的意思(子游治理武城乃大材小用,非用音乐教化百姓乃割鸡用牛刀),但孔子却将错就错,自己认错,承认自己前言之谑,子游言对。

孔子在陈司败的两难问题面前,佯装不知鲁君娶同性妻选择“知礼”作答,事情败露,孔子不愿背负“居下而讪上”的罪名,承认自己“君子亦党”之误。

六、给下列加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5分)

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节选《汉书·董仲舒传》

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⑵给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用“|”标注)(3分)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⑴由此看来,继承治世的,他们的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他们的道是要改变的。

⑵《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参考译文】

我听说享乐而不至于淫乱、反复实行而不厌倦的叫做道。

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

先王的道一定有偏颇不能实行的地方,所以在政治上也时有昏暗不明而行不通的,举出它的偏向补救它的弊端就行了。

……所以王者只改变制度的名称,没有改变道的实质。

……道的根本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所以禹继承了舜的道,舜继承了尧的道,三位圣人互相传授,遵守一个道,没有救弊的措施,所以不说他们对道的增减。

由此看来,继承治世的,他们的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他们的道是要改变的。

……《春秋》推崇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

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相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该怎样遵守。

臣以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

那么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

 

㈢我看孔子

《子张篇》辑录的多为孔子弟子的言行,这说明《论语》一书成于孔子诸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他们的言行所反映的思想与孔子的观念相一致,属于孔学范畴。

他们的言论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它们是孔子弟子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贡被称为孔子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与孔子接触很多,关系密切。

从《论语》可知,他的领悟能力强,对孔子所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表扬他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十五章)。

子贡很有钻研精神,善于提问题,对孔子所说颇多发挥。

孔子的许多重要思想就是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或在同子贡的交谈中表达出来的。

在《论语》许多篇章中有子贡对孔子的具体、生动、准确而传神的描绘。

子贡最早意识到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伟大意义,在本篇中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并非只是出于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而表达的溢美之辞,也是一个有广博知识、丰富阅历和卓越眼光的学者、政治家和外交家对相知甚深、切身感受其思想、学问和人格超绝的历史性人物的一种描绘。

这些评价与颂扬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者。

在第二十二章中子贡提出孔子是文武之道的继承者。

在儒家话语中“文武之道”代表了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子贡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可见他们所说的文武之道并非只是周朝建国时统治者的政治理念,而是活在中国人心中、并被中华民族相沿成俗的文化传统。

子贡说: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孔子学无常师,凡有价值的无所不学,从而把握了文武之道的根本精神,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

子贡实际上把孔子看作孔子之前二千年古代文化的最伟大的总结者和代表者。

第二,孔子的思想、学术之博大精深,非普通人所能探知。

子贡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不仅有经商天才,而且善于辞令,擅长外交,所以孔子称他是一个很宝贵的器具(见《公冶长》第四章),又说他通达,从政没有什么困难(见《雍也》第八章)。

子贡具有这么多突出的才能,无怪乎本篇第二十三章中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要说子贡“贤于仲尼”。

子贡的回答用及肩之墙自比,而以数仞之墙比孔子,这不是自谦,而是基于他的自知之明和对孔子思想意义的深切认识而作出的比喻,这样的比喻是符合实际的。

子贡的才能多表现于处理实际事务和思考问题的敏捷,易于察知,而孔子的思想关系到国家的治理、理想的社会关系的确立、文明的繁荣昌盛,涉及人文学科主要领域基本的理论问题,探索了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弱点、邪恶的根源、完善人格的途径、理想的精神境界、思维的失误原因和富有智慧的思维方法。

显然,没有一定的阅历、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对于孔子的思想和学术,诚如子贡所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第三,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

子贡把孔子比喻为日月,把他的地位提升到极端崇高的地步,显然这种说法反映了一种个人崇拜的情感,作为弟子对于伟大的老师的崇敬心理的表达,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以孔子为不可超越,将批评孔子说成是自绝于日月,这会助长对一种观念、思想、理论的盲目崇拜的倾向,会妨碍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

如果撇开子贡此说消极、负面的作用,以历史的眼光,从总体上看孔子在中国思想和东方文明发展史上的影响,那么,可以说子贡预见了孔子在东方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孔子作为古代文化的总结者、作为后来数千年东亚文明发展的精神导师,在东方世界是无人与之相匹的,以至于当今西方战略家用“儒家文化”的概念概括东亚文化传统,把它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并列,把它们视为当今和未来世界最有活力的伟大的精神传统。

而儒家文化在英文中写为“ConfucianCulture”,直译这个英文词就是“孔子主义文化”,这就是对孔子历史地位的一种承认。

就此而言,子贡对孔子的评价显示了他非凡的眼光和识见。

——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圣

必也圣乎(《雍也》6.30)

圣人,吾不而得见之矣(《述而》7.26)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7.34)

夫子圣者与(《子罕》9.6)

固天纵之将圣(《子罕》9.6)

畏圣人之言(《季氏》16.8)

侮圣人之言(《季氏》16.8)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l9.12)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贤

贤贤易色(《学而》l.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7)

贤哉回也(《雍也》6.11)

古之贤人也(《述而》7.15)

师与商也孰贤(《先进》ll.16)

举贤才(《子路》13.2)

焉知贤才而举之(《子路》13.2)

赐也贤乎哉(《宪问》14.29)

抑或先觉者,是贤乎(《先问》14.31)

贤者辟世(《宪问》l4.37)

事其大夫之贤者(《卫灵公》15.10)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l5.14)

乐多贤友(《季氏》l6.5)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17.22)

君子尊贤而容众(《子张》19.3)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子张》l9.3)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张》19.22)

子贡贤于仲尼(《子张》l9.23)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子张》l9.24)

仲尼岂贤于子乎(《子张》19.25)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孝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1.2)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

入则孝(《学而》1.6)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l.11)

(《里仁》4.20)

孟懿子问孝(《为政》2.5)

孟孙问孝于我(《为政》2.5)

孟武伯问孝(《为政》2.6)

子游问孝(《为政》2.7)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2.7)

子夏问孝(《为政》2.8)

曾是以为孝乎(《为政》2.8)

孝慈则忠(《为政》2.20)

孝乎惟孝(《为政》2.21)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8.2l)

孝哉闵子骞(《先进》11.5)

宗族称孝焉(《子路》13.20)

孟庄子之孝也(《子张》l9.18)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弟(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l.2)

出则弟(《学而》1.6)

乡党称弟焉(《子路》13.20)

幼而不孙弟(《宪问》14.43)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

文献不足故也(《八佾》3.9)

郁郁乎文者,吾从周(《八佾》3.14)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公冶长》5.3)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5.15)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6.18)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6.27)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7.25)

文,莫吾犹人也(《述而》7.33)

焕乎其有文章(《泰伯》8.19)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9.5)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子罕》9.5)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9.5)

博我以文(《子罕》9.11)

文学:

子游,子夏(《先进》ll.3)

君子质而已矣,何必文为(《》l2.8)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12.8)

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颜渊》12.15)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l2.24)

文之以礼乐(《宪问》14.12)

可以为文矣(《宪问》14.18)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l6.11)

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