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自测题.docx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自测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行为2、文化3、人格
4、民族性格
二、填空
1、社会行为具有(),(),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2、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和()。
3、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是()、()和()。
4、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结构特点,根据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我们把社会心理学分
为()、()、()、()四个研究层次。
5、我国社会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和()。
三、判断题
1、由于影响社会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社会心理往往无规律可寻。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3、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
响比社会环境要大。
4、社会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
性很强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了“社会分析论”阶段,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社
会心理学从定量实证转变为定性描述。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2、同辈群体
3、“皮格马利翁效应”
4、自我意识
二、填空题
1、社会化的功能包括()、()、()、()。
2、除了生物学因素以外,影响人的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期间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中包括文化、()、()、()、()、()等。
3、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与()两个对立的部分。
4、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的自我、()和()。
5、自我意识的功能包括()、()、()。
6、埃里克逊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依次为:
婴儿期、()、()、()、()、()、()、()。
三、判断题
1、现代学者认为,个体社会化就是指儿童期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
2、软性规范主要指法律、法规、条例、命令、决定等由国家各级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制
定的规范或文件。
()
3、文明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如果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出现文化断层,人
就失去了社会文化教化,原始蒙昧和野蛮的自然属性就会复归。
()
4、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少管教和约束。
因为家长
相信“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观念。
()
5、自信心是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绪体验,包括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
他人卑躬屈膝,不容他人歧视与侮辱自己等。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社会规范有两类,一类是软性规范,一类是硬性规范,属于软性规范的包括()。
A、信念B、法律C、习惯与风俗
D、法规与条例E、传统道德与伦理
F、命令与决定
2、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
A、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B、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C、不带有强制性,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自然
而然实现的
D、童年期儿童对家庭的生理、心理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3、一般认为,同辈群体有以下特点()。
A、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B、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C、成员之间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D、成员之间不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
E、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F、对成员的社会化带有强制性
4、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约束,一个人态度并不是由他人的命令强迫改变和形成
的,而是建立在对自愿的基础上。
自我控制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
A、发动作用B、制止作用
C、自尊心D、自信心
5、按照埃里克逊的观点,童年期阶段是获得()。
A、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耻感的阶段
B、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C、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D、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课题?
2、简述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3、简述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2、先赋角色3、角色扮演
4、角色冲突5、性别角色
二、填空题
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
以把角色分为()和()。
2、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和()。
3、社会角色的功能包括()、()和()。
三、判断题
1、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指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
2、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称为自觉的角色。
()
3、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男女两性的行为及心理特征主要是天生的,是由他们的生理特征
而决定的。
()
4、许多研究者认为男性在语言思维方面占有优势,而女性在空间识别能力上占有优势。
()
5、农业文化比工业文化更具备使男女平等的文化基础。
()
四、选择题(单项)
1、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
色称为()。
A、角色丛B、角色规范C、角色互动
2、一个人必须同时扮演多个的不同角色,但又缺乏角色扮演能力,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角色
所提出的期望,由此产生的角色冲突称为()。
A、角色间冲突B、角色内冲突
3、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是一种角色冲突,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
A、角色间冲突B、角色内冲突
五、简答题
1、简述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
2、如何理解性别角色的含义?
3、简述荣格的男女同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4、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如何才能实现男女平等?
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知觉2、角色知觉3、社会印象
4、第一印象作用5、心理定势
二、填空题
1、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和()三个原则。
2、一般认为社会知觉的类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对()和对()。
3、一般认为社会印象有()、()和()等特点。
4、印象的形成模式有()、()和()。
5、影响社会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印象作用、()、和()、()。
三、判断题
1、人的外表与心理品质是无关的,任何通过一个人的外表来推测其心理活动的企图都是没
有根据的。
()
2、社会印象则是对印象对象的直接反映。
()
3、在印象的形成模式中,专家们认为累加模式比平均模式更符合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一
般规律。
()
4、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任何品质都具有光环的作用。
()
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控制协调性动作比控制其他的非言语暗示要容易得多。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并不是对作用于主体的所有社会刺激都发生反应,而是把少数刺
激作为社会知觉对象,把它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社会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
A、社会知觉的选择性
B、社会知觉的主观性
C、社会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就客观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B、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C、对象的活动性
D、事物的新颖性
E、知觉者的需要、兴趣
F、知识经验、目的任务
3、一般说社会角色的知觉正确与否的程度,与以()因素有关。
A、对角色的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
B、与知觉的主观性有关
C、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
D、与个性倾向性有关
E、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4、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
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
C、定势D、社会刻板效应
五、简答题
1、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2、第一印象作用是如何形成的?
谈谈如何才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五章社会动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动机2、利他行为3、冷漠行为
4、旁观者效应5、侵犯行为
二、填空题
1、社会动机是指()、()和()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一般认为利他行为有四个特性:
第一,它是(),第二,(),第三,(),第四,()。
3、侵犯行为具有四方面的特点,首先它是有意图的行为,其次,(),其三,(),其四,()。
4、侵犯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类型。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把侵犯分为语
言侵犯和动作侵犯。
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我们还可以把侵犯行为分为()和()。
三、判断题
1、在个体内存在的多种动机中,强度最大的动机称为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
2、一种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3、动机能够为个人行为提供动力,以使其维持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
4、动机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
5、一般情况下,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儿童的时候,容易使儿童建立起一种
利他的和助人的心理倾向。
6、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7、学习理论强调了挫折和侵犯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只要一个人受了挫折,就必然会做出
某种侵犯行为。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动机对行为具有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A、始动功能B、指向性功能
C、强化功能D、动机的清晰度
E、自我报偿功能F、动机的效能
2、()行为不是利他行为。
A、主动无偿地帮助帮他人带路
B、路见不平,制止犯罪行为救助受害者
C、克制自己,为使他人免受烟雾中有害物质的侵害而戒烟
D、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E、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把钱借给他人
F、在公共汽车上,把作为让给别人
3、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的行为会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他人将如何评价自
己的行为时,不愿在众人面前处在尴尬地位,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称为()。
A、观众作用B、榜样作用
C、责任分散作用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动机具有复杂性?
2、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旁观冷漠行为?
3、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4、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第六章社会态度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态度2、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
3、态度的两极性
二、填空题
1、一般说来,态度由()、()和()三种因素构成。
2、一般认为态度具有社会性()、()和()等基本特征。
3、社会态度具有适应的心理功能,社会态度具有()和()。
4、态度的改变有两种情况:
一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另一种是不一致性改变,指()。
5、平衡理论重点考察了P-O-X三者之间的两种关系,一种是P-O之间的(),另一种是P、O与X的()。
6、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包括()、()、()、()和()。
三、判断题
1、人的态度是由先天本能决定的,如婴儿饿了会哭,给他好吃的和好玩的,他又会很高兴,这种反应就是态度。
()
2、情感指态度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
3、社会心理学学者通过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态度与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不一致的。
()
4、一般来说,长期行为比短期行为更容易与态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
5、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越密切,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受群体的影响而形成有关的态
度。
()
6、自尊心越强的人,态度越不容易转变。
()
7、幼小时形成的态度不容易改变。
()
8、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中等程度恐怖的宣传最有利于态度的变化。
()
四、简答题
1、用经验积累过程与群体规范制约过程解释态度的形成机制。
2、从心理学角度讲,说服宣传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七章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
一、名词解释
1、人际交往2、人际沟通
3、人际交往空间4、双向沟通
5、人际距离
二、填空题
1、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2、根据信息的沟通渠道,我们可以把沟通分为()和()。
3、时空上的接近是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的客观条件,时空上的接近往往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4、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因素比较主要的有()、()、()、()、()、()。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等功能。
6、心理学家霍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以下4个等级:
()、()、()和()。
三、判断题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
2、心理学实验表明了人的亲和需要,当心理上发生恐惧时,人更需要远离他人而自己独处。
()
3、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
4、单向沟通是指在群体、组织内部,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
5、具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较密切的人际关系。
()
6、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彼此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力。
()
7、沟通环节越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失越小。
()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在组织内领导者发布指示、下命令、作报告等属于()。
A、单向沟通B、双向沟通
C、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
E、横向沟通F、纵向沟通
2、书面沟通的优点在于()。
A、可以作为档案材料长时间保存
B、具有详细和规范的特点
C、比其他沟通途径交换意见迅速
D、有助于沟通双方面对面进行感情交流
E、对信息的传递者压力较大
3、普通朋友和熟人交往使用的人际空间距离成为()。
用这个距离交往,既能体现友好而亲密的气氛,又使人感到气氛融洽很有分寸。
A、亲密距离B、私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共距离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的素质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改善。
2、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怎样才能使沟通双方实现思想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第八章群体规范与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群体2、次级群体3、参照群体
4、群体规范5、群体凝聚力6、从众
7、服从8、极端转移
二、填空题
1、一般认为群体具有()、()、()和()等特征。
2、从社会角度而言,群体主要有三个功能。
首先,群体是(),其次,群体发挥()的作用,再次,群体还有()的作用。
3、群体个性化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成员的(),二是()。
4、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而言,群体主要有两个功能。
首先,群体能够();其次,群体是个人进行()。
5、群体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和()和()和()和()等四个方面。
三、判断题
1、商店里购物的人群,公共汽车上的乘客都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
2、群体规范均是自发形成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
3、把个人任务与群体的任务目标区分开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4、群体内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群体产生较大的凝聚力。
()
5、群体遇到外部的压力和威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体的凝聚力。
()
6、无论什么条件下,他人在场总是会提高工作效率。
()
四、选择题
1、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E、地缘群体F、趣缘群体
2、根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小群体和大群
C、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D、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
3、一个运动员或演员在大庭广众面前比赛或表演,往往能促使他们发挥出最佳的才能,这
种现象称为()。
A、观众效应B、共做效应C、极端转移
4、群体内产生协作的通常情境是()。
A、鼓励群体间的竞争
B、民主的领导方式
C、不同的工作目标
D、减少工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制约
五、简答题
1、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如何才能提高群体的内聚力?
2、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
第九章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2、心理咨询
3、适应性咨询4、系统脱敏法
5、强化法行为治疗6、角色固着
二、填空题
1、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包括()、()、()、()等。
2、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应该包括()、()、()、()和能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
3、一般认为,智力包括()、()、()、()和()五个基本因素。
4、记忆障碍是人们在()、()、()或()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
2、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如何才能解除心理压力?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所做的反应。
2、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都是文化,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
活态度这类非物质的形式,也包括了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3、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典型的、稳定的反
应模式(或行为方式)。
4、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二、填空
1、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有内因性又有外显形
2、社会环境文化人格
3、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
4、个体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环境
5、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
三、判断题
1、×2、×3、×4、√5、×
四、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科学。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及其群体。
正
常人及其群体是相对于非正常人(如生理缺陷、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人)而言的,是指具有
健康的生理素质、健康人格和正常心态的人。
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在特定社
会环境下的正常人及其群体。
其三,研究社会行为的规律性。
2、无论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还是理论体系来看,社会心理学都是一门独立学
科。
首先,从研究对象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
、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从它一产生,就确定了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并具有完
整的研究内容。
其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独特存在价
值的现代科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还在于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
学等学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方法体系。
其三,社会心理学发展出了一套有效地
解释社会行为的理论。
正因如此,我们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
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2、也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
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3、也称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在雕塑一座少女雕象时
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这种热望感动了上帝,把雕象变成了真人与他结为伴侣。
后来,心
理学家把被期望者向着期望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4、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
识和了解。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二、填空题
1、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
2、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
3、主我客我
4、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5、自我评价功能自我情绪的体验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6、童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
三、判断题
1、×2、×3、√4、×5、×
四、选择题
1、ACE2、AD3、ACE
4、AB5、A
五、简答题
1、不仅青少年有社会化是问题,成年和老年人也需要不断地社会化。
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阶
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2、文化对社会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它规范着人生纵向成长过程。
文化规
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培养了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带给人们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这
一过程中并逐渐塑造了人的心理和性格。
一个人只有对现有的文化规范的接纳、依从,在社
会中才能顺利成长起来,并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周围世界中的一员。
第二,它规范着人的
横向社会地位。
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义务、权利、职责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行为的期望都是
由文化规范来规定的。
特别是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文化规范的特性。
3、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对人的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它能使人有效地了解社会
,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是全体社会成员
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而其中的电视更是成为联系千家万户的一条共同文化和知识的
纽带。
社会心理学家也注意到了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对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社会化)的消极作用。
首先是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
电视中出现“性”、“犯罪”、“死亡”、
“吸毒”等内容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消极影响。
其次,电视影响家庭中的相互作用,减少了家
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时间,从而消弱了家庭关系,间接影响社会化过程。
此外,电视对
儿童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消极影响。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名词解释
1、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它是人们
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
2、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有能力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承担和表现角色的过程称为角色扮演。
4、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或对立,妨碍角色扮演顺利进行的现象。
5、是由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态度、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二、填空题
1、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2、玩耍阶段游戏阶段类化他人角色阶段
3、互动功能规范功能自我表现功能
三、判断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