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089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docx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辽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目录

学校制度

1.辽东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1

2.辽东学院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1

3.辽东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28

4.辽东学院实验室管理办法………………………………………………………35

5.辽东学院实验室设置与调整管理规定…………………………………………37

6.辽东学院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40

7.辽东学院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办法(试行)………………………45

8.辽东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试行)………………………47

9.辽东学院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50

10.辽东学院本科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细则………………………………………54

11.辽东学院本科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办法(试行)………………………56

12.辽东学院本科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59

中心制度

1.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岗位责任制…………………………………………63

2.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实验守则………………………………………65

3.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资产管理制度………………………………………66

4.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制度………………………………………67

5.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办法………………………………………68

6.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学生上机守则………………………………………69

7.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档案管理制度………………………………………70

8.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值班员职责…………………………………………72

9.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工作流程…………………………………73

10.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值班人员工作程序………………………74

11.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备控制室守则…………………………………75

12.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践研究室使用守则………………………76

辽东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讨论稿)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二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开始追求不同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与特色,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

在不断发展的高校群体中,近年来新成立的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日益受到经济结构、产业机构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政策,确定了指导高校今后工作的八字方针,高校发展将由数量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道路,重点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相比之下,地方高校由于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人才待遇、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距,竞争力明显不足。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各个高校确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辽东学院是于2003年通过合并升本跨入本科院校系列的,学校成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课程门类都有较大的拓展,发展空间增多,社会影响扩大。

但也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学校今后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在办学实力、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科研工作等方面与先进高校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校今后有两个问题要去面对:

一是建什么样的大学,也就是学校的定位、目标与特色问题;二是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也就是学校发展的路径与方法问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做好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环境和社会需求,实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辽东学院“十一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高等教育法》的精神指导未来的工作,贯彻落实《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体系,为实现振兴东北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实施“质量优先”的发展战略,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的原则,优先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与我省人才紧缺密切相关的专业,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的专业,实施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加紧密结合。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坚持突出重点、保证一般的原则,根据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学科和特色专业学科,兼顾发展一般学科专业。

三、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规划目标

辽东学院办学的总体目标是:

坚持以经济与管理学、工学学科为主,理、工、农、经、管、文、教、法、医等多学科协调推进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注重提高办学质量。

在保持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专业进行调整改造,逐步形成辽东学校的特色优势。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成为解决地方经济建设、科技、社会发展理论和具体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

辽东学校2020年远景目标是: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坚持“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开放式的办学模式;促进办学体制更加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深入,教育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把辽东学校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教学型大学。

(二)办学定位

学校类型: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将辽东学校建设成专业学科门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地方教学型综合性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

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发展目标,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

办学职能:

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包括科技开发、科技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面向地方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项目研究,逐步体现出辽东学校的办学价值,推动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开展。

人才培养:

充分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办学特色

学科建设方面: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和发展应用型专业,积极探索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前沿交叉学科。

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建设一批特色品牌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做到以特求生,特中生优,通过特色专业和学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人才培养方面:

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突出对应用型、适用型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职业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变。

办学区位方面:

要充分利用学校地处边境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展与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建立面向世界的“对外汉语远程教育中心”,争取成为省内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四)具体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6年至2007年。

这一时期是合校后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理顺体制,优化结构,为下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评估要求,部分指标达到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秀标准。

1.办学层次和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7000人,其中本科生10000人,专科生7000人。

成人教育4000人,留学生300人。

形成本科、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和外国留学生等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办学结构。

2.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地方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构建学科专业结构。

通过学科整合,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经济管理学为主,其他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本科专业数量达到40个左右,高职专业数量调整到30个左右,重点建设8-10个优势和特色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努力,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1000人,其中教授100人,副教授400人,高级职称达到教师总数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40%以上。

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学校拥有30名左右省内知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其中1至2名,进入到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人层次”;10至15名进入到“千人层次”,最终形成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

4.科研工作: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建立校内、校外广泛而稳定的教学、科研基地,重点建设5个应用型研究所。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各种科研和教学实践活动。

从2006年开始,各级各类课题数量和科研经费在2005年的基础上平均每年增长20%。

科研课题要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科技开发课题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形成,争取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和基础研究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个别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10年,国家级科研课题争取达到8至10项。

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效益累计超过5000万元。

5.对外合作交流:

按照协议办好现有中韩合作学校,使之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先进的韩国语教学基地。

在此基础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积极发展新的合作伙伴,不断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和增加合作办学方式。

到2010年,使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数量增加到10所左右。

6.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土地面积1293亩的基础上,继续适当增加校园面积,规划“十一五”期间占地面积为1650亩。

包括将北校区已经使用但没有办理完毕手续的254亩土地进行确权,并新征用土地158亩,其中南校区征地98亩,北校区征地60亩。

积极论证并创造条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对部分现有校区进行置换。

“十一五”期间增加76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用房,其中新增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22000平方米,食堂7000平方米,图书馆20000平方米,国际交流中心10000平方米,大学生活动中心(或体育馆)8000平方米,学生宿舍9000平方米,使学校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和发展的需要。

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投入专项资金,继续建设和完善学校重点优势专业学科和特色专业学科的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使实验和教学手段达到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

图书资料购置费达到财政拨付事业费的5%,年均净增加图书达到10万册以上。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经过2至3年的改革,基本健全“学校—院—系三级建制、学校—院两级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理顺内部分配关系,建立起统一的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教授、副教授岗位逐步向校内外公开招聘。

重视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探讨学校后勤产业社会化,在条件成熟时对后勤服务公司进行改制,成立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到2010年,基本建成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8.招生和学生就业:

加强招生宣传工作,调整省外招生结构中本科学生的比例;扩大省外招生的范围和规模。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到2008年,本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省内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到达省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9.党的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分院两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改革和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活动方法;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学校党建工作进入全省高校的先进行列。

10、精神文明建设:

贯彻十六大提出的战略决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的观念,全方位推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全省高校的先进行列

四、规划实施措施

上述规划目标,将通过以下九个工程的建设来实现。

(一)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学科专业建设要按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凝聚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强化课程建设,加大投入,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加强人文基础学科,拓宽边缘交叉学科,建成由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1.科学调整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以学科门类为基础,集中学科建设力量,大力开展学科建设,使发展方向更明确,便于规划管理和提高效率,规范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选择由专业到学科的渐进式学科建设发展道路,在原有重点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优势资源,服务服从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确定重点建设学科,优先发展应用学科。

打破平均分配经费的传统观念,在保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发展经费向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专业倾斜,确保建设的需要。

3.充分利用合校后学科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探索学科的交叉、综合与渗透,成立1—2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

4.创造一流的学习、生活、研究条件和发展环境,不惜重金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承担学科建设的重任。

5.学校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小组、学术委员会等指导咨询机构,各分院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计划,协调关系,加强领导,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二)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走开放办学和合作办学的路子,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

1.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专才型模式向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实用型模式转变,积极探索学士学位加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和“3+2”、“3+2+2”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2.组织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开展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学习讨论活动,突破传统办专科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用教育理念更新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

设立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针对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中关键问题的立项研究,奖励优秀的研究成果。

3.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实施学分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弹性学制,继续推行和完善主辅修制。

4.改革教学方法,由过去专科教育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鼓励广大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推广使用“双语”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采用“嫁接”的方法,在专业教学方面,引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采用原版教材,有效缩短“专升本”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

将有关专业或学科的课程组装成“模块”,与国际接轨,为学生在大学之间乃至国际之间流动创造条件。

6.改革试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吸收社会资金建设应用型的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放,在解决实验室建设资金约束问题的同时,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7.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投入,通过新建、改造、更新等措施,到2010年,使学校校内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加大理、工、农、医、艺术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比例;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

8.成立辽东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就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理论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

9.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督导检查,科学评价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科研创新工程

科研创新工程建设要紧紧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这一主线来进行,要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成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辐射源和孵化器,成为学科建设的助推器。

1.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按照学科建设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需要,确定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及研究队伍,形成一个学术研究和科技攻关的有力群体。

通过有计划的力量集成,组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争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生显示度高、贡献度大的科研成果。

2.以学科群为基础,重点建设5个具有学校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型研究所,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学、研相结合,实现良性循环。

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化机械、电子、服装、纺织、农业、旅游与管理等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攻关,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成立科技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帮助科技人员和中小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4.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校内重点自选课题研究和对纵向、横向课题的经费配套,用于支持争取国家级课题的前期和基础研究。

5.广泛开展国内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国际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基础理论研究,共享成果,共谋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要坚持“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相结合”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1.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学校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用于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费补贴,资助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留学。

计划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培养学科带头人20人左右,博士25人左右。

2.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每年投入专项引进资金,用于引进学科带头人,博士和学校急需、紧缺和热门专业的硕士。

争取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000万元,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博士25名左右。

3.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水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工资收入、科研经费、到国内外进修等方面的待遇达到省内高校的先进水平。

校内教师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职务、职称级别,享受相同的待遇。

要做到以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在吸引人才的同时稳定既有的人才,不断壮大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4.借用社会智力资源,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教学科研联系,加强学术交流,用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为青年学术骨干聘请导师、联合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请名师讲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5、建立奖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各级管理人员努力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工程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工程的建设,以朝鲜半岛,特别是韩国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口,全面巩固发展与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院校已建立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与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国家高等院校的联系。

建立广泛的合作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带动学校的开放和快速发展,培育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

1.要使小规模、低层次、单一形式的国际交流转变为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开放化,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教育经验交流、师资交流、学生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2.根据学校地缘特点,将朝鲜半岛作为重点合作交流对象,近期特别要加强与韩国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联系交往,在合作办学、互相承认学历、互派教师进修、联合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形成效益显著的合作成果。

3.建立培养、吸引、使用、交流人才的基地。

成立朝鲜半岛研究所、国际交流中心和韩语培训中心,利用地域优势,做足朝鲜半岛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4.根据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市场的开放进程,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市场,做好外国留学生和进修人员的培养管理工作,树立学校良好的国际形象。

(六)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要围绕完善校区服务功能、建设信息化校院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来进行。

1.统一规划,分步建设新校园。

2005年以前,完成统一校区的规划。

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需要,陆续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完善育人和服务功能,最终形成南校区主要举办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北校区主要举办自然学科教育和重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校区功能布局。

2.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从2005年开始,重点建设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从2006年起,除了增建新的实验室以外,重点用于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手段的更新,使其达到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3.建设信息化校园。

对两校区现有校园网进行改造,实现联网升级,拓展服务功能,全面建成信息化校园,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创造优越条件。

4.增加图书资料购置费用和对借阅、传输、保管等设施的投资,尽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七)体制改革创新工程

体制改革创新工程要紧紧围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一核心进行建设。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校—分院—系三级建制,学校—分院两级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精简、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教师选用制度和普通管理人员的聘用制度;建立“按劳分配、优质优酬”的激励性收入分配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短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和开放型的办学体制。

探索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多渠道融资吸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共同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联办企业急需的专业,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