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5976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docx

《公共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docx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定义:

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行为的科学,它是以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部门经济管理职能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经济行为

3、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4、政府三大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第二章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

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边际成本(或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即某些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报酬的现象.

2.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

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

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有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3、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效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是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如果一个社会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用某种方式改变这一状态可以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这种状态就不符合帕累托效率,对它所作出的这种改进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当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进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4.外部效应的纠正:

公共纠正方法:

1)罚款或征税:

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对带有负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

2)补贴:

发放补贴是正外部性内在化的一个传统手段,其调整方式主要着眼于私人边际收益的调整和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两个方面。

3)法规、政策控制:

指政府部门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其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对外部性水平的控制,如政府通过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厂商排污的最大限额等;二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如禁止厂商倾倒化学废料,限期调整污染工业的生产布局,勒令厂商安装防污设备或改进生产工艺等。

4)排污权交易制度:

是指在环保部门监督管理下,排污企业之间以排污指标为标的进行的交易活动。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可以通过“可转让排污许可证”的流通来实现。

市场交易方式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污染者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以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降低污染物治理的总体费用,以最低成本实现污染物的削减,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私人纠正方法

1)组织一体化: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需要的条件:

(1)所解决的外部性规模不可过大;

(2)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建立的组织中,其成员最好是自愿加入的;(3)组织中做出集体决策规则的灵活性。

2)产权界定:

外部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明或不当引起的,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交易的哪一方拥有产权,都能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将外部性内在化,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科斯定理)

3)道德约束:

道德约束的成效相对较弱,常作为矫正外部性的辅助措施。

案例分析:

(1)地铁(高铁、学校、大桥等)的公共物品特性和强烈的正外部性

(2)为什么它们的建设和运营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1)地铁作为一个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它是一种“公共物品”。

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共物品”,是指在本质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一旦它被制造或提供出来后,拥有者或提供者(从技术上或法律上)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和受益的可能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诸如道路,路灯等交通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公共物品最本质的经济学特征是,它会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它的受益人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者或使用者本身,往往会扩展到整个社会。

(2)修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费用是高昂的,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收回这些成本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很大。

这说明市场机制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是失灵的。

也就是说,地铁公司无法让所有的受益者为此埋单。

但是,如果让地铁乘客为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所有费用埋单,仅以上海地铁一号线为例,据投资专家估算,每张票价就会高达50元,这显然会把大部分乘客吓跑。

为了发挥地铁应有的作用,只好将票价降低到城市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于是每张不到五元的票价就导致了地铁公司的巨额亏损。

这一矛盾,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反映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无法将外部效应内生化,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在这里,整个城市都是地铁的受益者,但却让地铁公司由于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而面临巨额亏损。

任何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如果在事前的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中预期到了这一点,它就根本不会去投资建设地铁项目。

  于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地铁建设是不可能的。

这一结论反映了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率的

第三章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

是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2.私人物品:

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3.纯公共产品:

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收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

(国防交通信号灯)

 准公共产品:

第一类,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医院通讯设施公共卫生免疫教育)。

第二类:

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公共道路和公共桥梁剧院游乐场体育馆)

4.公共物品的特征:

《1》非排他性:

指一旦公共产品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他人对它的消费。

严格意义上包含三层含义:

(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虽然技术可行但成本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

(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它加以拒绝;

(3)任何人都可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

例子:

环境保护国防服务

《2》非竞争性:

指的是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的是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例子:

(1)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

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

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

(2)国防服务为例,国防服务一经提供,多一个婴儿出生或多一个移民,都不需要额外增加资源投入,也不会妨碍其他人享受该国防体系的保护。

(3)基础教育:

从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制度安排特征来看,作为国家以法律保障对学龄儿童实施的一种具有普及、平等、强迫、无偿、最低限度和世俗性等多方面特征的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烈的公共产品特征。

 

5.公共资源:

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在法律上不属于个人或组织的全部资源,如公路、桥梁、河流、港口、水源、航道、森林、矿藏、空气、阳光、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文化典籍、科技成果等。

6.俱乐部产品:

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由个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个人都可以获得利益的产品,如消费合作社等。

7、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与制度:

一般:

政府供给特殊:

私人供给的方式:

私人的完全供给;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供给的具体制度:

可以由多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或途径来提供,以保障公众福利的最大化。

准商业化内部市场化签约外包服务购买契约投标招标特许经营委托和民营化

8.林达尔均衡:

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其讨价还价的均衡若能满足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效率条件,那么这一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9、以“外包”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哪些优势?

将一些政府不擅长或者做起来成本更高的项目,交给专门化的经营公司,普遍利用招标形式降低公共服务的提供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

10、政府公共物品和服务“外包”范围的确定问题。

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难以依赖政府部门原有的财力、人力来提供,如本案中庞大的奥运工程;

二是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并且能够进行专业化经营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如本案中庞大而复杂的奥运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短期内难以聘用。

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将网络、信息等业务“外包”给私人来提供,体现了现代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要求。

第四章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

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2、公共选择:

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

私人选择:

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

3、政治市场的主体——政治家、官员和选民

自身利益最大化:

选票最大化、预算最大化、福利最大化

4、征税投票与投否决票

征税投票制:

是指通过对投票人征收某种税收或收取一定的费用的办法促使其显示对公共品的真实偏好,偏好强度大的方案将获胜。

决投票规则:

是将所有参与者(n人)自己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加上维持现状的方案,共(n+1)个,每位参与者从汇总的所有方案中挑出自己最不喜欢的方案,剩下的没有被否决的方案便成为参与者可以接受的方案。

1、一致投票规则与多数投票规则:

一致投票规则:

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项投票规则。

多数投票规则:

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多数投票规则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由于一致同意规则很高的决策成本,使得多数同意规则成本在实践中最为普遍运用的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与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投票悖论:

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是指在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状态各有其特定偏好的前提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与个人偏好相矛盾的社会状态选择顺序是不可能的。

6、政府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A、对私人承包治安

(1)弊端1、承包人为了私利可能对社区居民形成某种“敌视”。

2、会造成政府“重惩治、轻教育”甚至放弃教育的习气。

B、“命案招标”不公平之处:

1、对没有招标的案件会形成轻视。

2、人为的让易案变难,以便于走招标渠道;3、真正疑难案件可能流标。

4、引发局内寻租,关系中标。

5、可能造出冤案,刑讯逼供。

C、公安局做广告的利弊的评价。

弊端:

1、警察形象维护方式的异化。

(广告?

办案?

2、广告费来自税收:

侵犯纳税人的利益。

问题:

1、公共物品的生产为什么要采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

由于政治家、选民、利益集团和官员为在政治市场中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公共选择有其固有的弊端,包括:

政府支出规模的不断增长;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政府政策为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政府失灵,即政府目光短浅、行为短期化以及政府干预的低效率。

针对公共选择的弊端,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解决之道:

进行市场化改革,即通过将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市场来提高后者的效率,包括

(1)明确界定公共物品的产权

(2)在公共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重构官员的激励机制,按照市场规则来组织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

(3)重新设计公共物品的偏好实现机制,使投票人尽可能显示其真实的偏好。

Ø2、对市场化改革的质疑。

质疑一:

私人承包治安合法否

在法治社会中,行政机关的权力必须遵循合法授权、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任何一项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让渡都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否则即构成行政越权或行政缺位,与依法行政目标相背离。

具体到公安机关,治安防范既是其行政行为,也是其行政职责,它没有权力随意向其他主体转让。

因此,这种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而且,瓯海公安机关授予承包人的职责也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巡逻中的“抓获权”只有人民警察在执法时可以行使,治安防范承包人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其盘问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并无法律根据

与治安招标一样,“命案招标”举措也是在公安机关的刑侦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的是敦促民警高效破案,解决破案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但在招标中的双方都不是经济主体,这种招标本身就难以合乎法制精神。

总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的有效途径。

但是,这种途径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

合法性是行政公正的内在需求,更是现代法治对政府部门的基本要求,离开合法性追求行政效率是一种冒险行政。

因此,行政机关在寻求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的改革中,首先要以合法界限为前提。

质疑二:

行政权力能否用经济手段调整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物品都可在市场上交易,都受价值规律的调整。

那些不可交易的物品就包括由政府以行政权力的方式为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

就招标来说,无论招标方和投标方,只有都是市场竞争中平等的经济主体时,才可能保证招标的公正性。

但“招标破案”的双方(警方和警员)一来地位不平等,二来都不是经济主体,因此很难保证招标的公正。

案件也好,治安防范也好,都不是商品,任何人都不能从中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否则,经济激励就有可能将行政权力异化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这是与行政权力为社会服务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同时,权力市场化运作还会造成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的不公平。

如广州公安利用公民的纳税来做自己的形象推广,就是对纳税人利益的轻视;都匀市警方的承诺赔偿制度,就明显对没有安装警方指定报警器的公民构成歧视;武昌警方招标破案,可能会让一些警员对没有招标的案件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瓯海区警方将治安权承包给无权行使行政权力的私人,则有可能会让承包人为了经济利益,对社区居民形成某种意义上的“敌视”。

更令人担忧的是,行政权力市场化有可能将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为“为人民币服务”,把行政权力无条件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异化为有条件去履行的工作。

因此,即便这些新举措在个别案件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它异化了行政权力的本质,伤害到社会整体利益,实在是利少弊多,很不可取。

应该看到,行政机关与企业不同,企业只有完全市场化,才能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行政机关只有坚持非市场化原则,才能谋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谋求为人民服务的利益最大化。

质疑三:

钱从哪儿来:

羊毛出在羊身上

公安作广告的形象费谁来支付?

公安局承诺赔偿的那一部分费用由谁埋单?

众所周知,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其经费开支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也就是说,其经费开支是来源于老百姓所缴的税款。

老百姓所缴的税款当然应该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项目上面,以公安机关为例,这笔税款应该用在破案和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等上面。

现在公安机关把其中一部分用于他们的形象宣传中,用于他们的赔偿之中,那么用在破案和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等上面的款项势必会受到影响。

3、市场化改革是行政权力市场化还是行政程序市场化?

行政程序市场化:

指将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则引入到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通过重塑政府的激励机制来降低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

行政程序市场化并不改变行政权力的公共属性,只是将竞争性机制和企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到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

行政权力市场化与行政程序市场化的主要区别是:

前者将行政权力等同于一般的可以自由交换的商品,违背行政权力的公共属性;后者并不将行政权力等同于一般商品,没有违背行政权力的公共属性,只是改变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因此,政府市场化改革应是行政程序市场化改革,而不是行政权力市场化改革。

第五章公共支出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具体支出项目的鉴别

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包括政府部门事业费和投资拨款等

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

如果购买性支出在公共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较大,则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就大些,直接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也就较大;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财政活动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

2、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随之增长。

两大因素:

政治因素:

市场关系复杂化,导致对法律和治安的需求增加。

经济因素:

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节工作。

3、行政支出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个部分。

人员经费是指用于保证行政人员正常行使其职责的费用支出,包括上述政府权利机构、行政机关和外事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与离退休人员费用等;

公用经费是指用于保证政府机构正常开展公务而花费的支出,包括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和购置费等。

4、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

(1)机构、人员因素;

(2)政策性补贴和物价因素;(3)管理因素。

5、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1)政治因素: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2)经济因素(3)经费使用效率(4)兵员制度(5)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

6、社会保障的概念:

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和社会机制。

社会保障的特征:

普遍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

7、社会保障制度:

是由法律规定的,并按照确定的规则,通过国家规范的推行与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和政策体系。

包含: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包括:

离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8、财政补贴的特征:

(1)政策性

(2)价格的相关性(3)灵活性(4)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兼并性

财政补贴的构成: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式支出、进出口补贴(出口退税)。

案例讨论:

贫困农村公共支出问题

(1)请按照重要程度列举政府应为该村提供哪些公共支出项目?

在实施公共项目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应该将小学危房改造或重建,新的小学应该考虑孩子们就学的方便性以及地质灾害的可能损害。

(义务教育支出)

其次,应该改善村医疗所,包括医疗场所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医生的培训及补助。

(农村基本卫生支出)

第三,改造村老化的电线,包括室外高压线与室内照明线,可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一起进行。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第四,修路。

在开展上述项目的同时着手开展入村道路的建设。

因为考虑到修新路可能带来植被的破坏,可在原路的基础上加宽。

注意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第五,对村里的柑橘可通过向村民提供柑橘加工技术,将柑橘加工成罐头之类的产品进行销售。

(科技支出)

第六,建立敬老院、儿童游乐园等老人、儿童福利设施,解决留守老人的赡养与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

注意管理人员的培训。

(转移支出的社会福利支出)

第七,对古老明代的民居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注意古老文化的发掘。

(文化支出)

(2)有人想在该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你认为如何?

为什么?

考虑到该村是县城自来水水源地的上游,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肯定会带来宾馆、饭店等造出水源污染的产业,另外,大量的人流与车流等带来的垃圾与废气也会污染土壤、水源与空气,这样会给城市自来水带来极大的隐患。

所以,该村不宜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

下游城市应当给予该村村民一定的生态补偿,以弥补该村由于不能发展旅游业而带来的损失。

第六章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定义及功能、原则、财政年度

公共预算:

政府部门在每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

公共预算的功能:

(1)反映和规定了政府部门在预算年度内的活动范围。

(2)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

(3)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

公共预算的原则:

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可靠性;公开性

财政年度:

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

也就是财政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

一般是从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机会成本分析:

是从宏观角度,就整体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

它以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评价公共预算决策效率的依据。

含义:

只有当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能够创造出较非政府部门使用更大的效益时,有关这笔资金的公共预算决策才是具有效率的。

用于评价公共预算决策的效率:

 具有效率、缺乏效率、资源配置最佳

3、成本效益分析:

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成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

在此基础上,对各项目或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第七、八章公共收入

1、税收与公债;

税收: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的公共收入。

公债:

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2、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强制力,以法律、法令为依据进行的。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征税并不直接以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数量的公共产品;二是指国家所征税款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固定性:

是指国家按事先规定的征税对象、征收标准和课征办法等实施征税。

税收的上述特征是衡量一种财政收入是否为税的标准。

3、税收的效率与公平原则(受益原则与能力原则)

(1)税收应该以公平为本:

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受益原则,即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应该按社会成本享用的份额来承担,从政府支出中收益最大的群体,所承担的税收份额也应该最大。

受益相同的群体,所应承担的税收也应该相同。

二是能力原则,即税收负担的多少应该根据个人支付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收入高的人税负重,收入低的人税负轻。

(2)税收应该以效率为标杆:

税收效率是指征税活动本身要有效率,要尽可能地降低征税成本,以较少的征收费用,高效的征收途径来取得必要的税收。

二是指征税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即税收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税收能够起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3)兼顾公平与效率:

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互为条件,对立统一

4、纳税人与负税人

纳税人:

纳税主体,是按税法规定负有直接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

税款的最终承受者。

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否一致,取决于税负是否转嫁。

5、税率及分类;

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是计算税款的尺度。

税率可分为三类: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

6、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

7、超额累进税额的计算。

8、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

是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

a)课税对象的数量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b)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要全额征税。

免征额:

是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只对课税对象中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例:

假设有甲、乙、丙3人,其当月的收入分别是1999元、2000元和2001元。

现在我们规定2000元为纳税的起征点,并规定税率为10%。

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应该是:

●  甲的收入因为没有达到起征点而不纳税;

●  乙的收入正好达到起征点,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