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29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docx

《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docx

政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都应当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这一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向往,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这一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崇高追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

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生机蓬勃的时代精神,不仅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且使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不断谱写民族奋进的新篇章,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和必须展现的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来的,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思想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

——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价值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

——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获得了各族人民广泛认同,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广泛民众基础的价值体系。

——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构筑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人类发展进步的要求,是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价值体系。

——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根本价值原则是不变的。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的统一。

它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用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价值体系。

这种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

四、如何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解决好“一”与“多”的关系。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富强,我们必须统一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解决好“一”与“多”之间的关系问题,亦即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但同时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吸收其他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诠释和系统总结,但它确实应该面向实践活动。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必须加强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实验”,它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便能够“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让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库。

最后,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要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密切结合,不断生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要想中华文化继承下来,使其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就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

只有制度保障,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够使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

国际背景:

(1)国际政治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这是当前国际局势在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

其具体表现为:

①“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继续维持,大国关系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美国继续其全面领先地位,但是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区域大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复苏,大国角逐继续朝着利于维护世界安全的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②是局部的矛盾被激化、地区冲突此伏彼起,新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四处蔓延,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令世界各国疲于奔命,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如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和黎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美霸干预密切相关。

它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

③是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表现形式逐渐多样。

当选为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风云人物的索马里海盗,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行为方式,造成广泛的影响,成为各国联合打击的重点。

  

(2)世界经济仍不稳定。

由“次贷危机”这只“美国蝴蝶”扇动翅膀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今天探究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把钥匙。

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不健康因素。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高涨。

中美贸易摩擦。

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并继续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承受压力。

(3)全球环境。

哥本哈根

国内背景

(1)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社会结构变动,即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转型,而且也是文化结构的转型。

深刻的、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文化传统的转向,价值观念的更新,人格模式的变换。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

首先,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

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他们的智力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都大大增强。

站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汇点上,学生们对思想道德的关注重心不断扩大,致使他们的认知领域和认知外界思想道德现象的敏感程度和接触程度的广度、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因多元文化不断扩展。

其次,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精神的进一步完善。

英国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伊赛尔·伯林认为,人类个体有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的价值和原则,每一种价值都与不同的人类经历有关,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选择也是人的本质特点,自由是与无阻碍地选择的机会有关的。

①人是自主的和自我决定的存在,他能够而且希望选择他的目的和价值。

多元文化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在于它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环境还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从而使社会更具活力和更加稳定。

最后,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对某种政体甚至制度的单纯依附,而更关注人本身;从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特征即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对人发展的功能;同时,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较多的开放特征。

多元文化变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隔离机制,而赋予更多的开放性,增强了吸收其它文化即传播借用的功能。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首先,造成大学生精神和信仰的危机和分裂。

多元文化环境下,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状态,变得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和进步。

但多元文化环境下,随着多元文化冲突蜂拥而至的各种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不少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导致精神和信仰的危机和分裂。

其表现主要体现在:

①、怀疑甚至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情绪,丧失指导大学生前行的主导意识形态。

②、导致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上一方面表现为困惑彷徨、无所适从,不少大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匆忙轻浮、草率从事;另一方面表现为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的思考与自信,从而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

③、在西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

其次,多元价值观冲突导致道德失范。

21世纪,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我国的社会群体都有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因而难免会产生范围渐广、层次渐多、频度渐繁的价值差异乃至价值冲突。

人们将不得不经常面对一些多发的、难有止期的价值冲突,不得不经常综合考虑外部压力与自身境况,对处于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做出适时的取舍选择。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在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如祖先崇拜与现代自由意识的冲突;重农抑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突;因循守旧与现代社会追求革新创造精神的冲突;道德本位与现代社会追求科学理性观念的冲突,等等。

这种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厦已被摧毁,而新的信念大厦尚未建立而引发的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局面,将人们拖出了“诗意的栖居之地”,使得现代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使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学生丧失了对善恶美丑的应有的道德判断力,在道德认知、道德实践方面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道德选择的迷惘、价值取向的紊乱、道德评价的失范和道德理想的迷失。

道德失范现象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事实,它已引起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如有的文章指出:

“处于文明转型中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文化与工业文明精神,等等。

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两难困境。

在多元文化社会,存在着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他们都是合理性存在。

如果学校继续对单一的主流文化进行传承,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得违背其意义。

因为,它既没有根据多元文化的社会要求,也没有依据受教育者的需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将遭遇两难困境:

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

还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以“多样性”摆在中心位置,从而取代“统一性”。

前者无视多元文化社会这一现实,不利于各文化的保存,必将阻碍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文化的激烈冲突;后者虽有助于各文化的保存,但却无助于文化自身的更新与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所适从。

所以说,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两难困境。

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胡锦涛曾指出: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战略意义。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改革开放政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活动,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这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从国内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这些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这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决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胡锦涛在第23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谈到:

“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这就是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问题。

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高校广大青年学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客观要求。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历来都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四有”新人。

高校作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阵地,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之才的光荣使命。

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八、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对策

1.认同教育的目标:

促进知、情、行的统一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是知、情、行的有效结合与整体一致。

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应解决好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发端,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根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行为的基础。

要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要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认同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原则去理解、评价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并使其形成稳定的深厚的情感。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就必须要了解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善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适时地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难,比如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从自身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情行统一的关键在于行,要求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的支配和调解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和

要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检验这能体现出价值认

同的真正意义。

要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同

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协调,提倡教育生活化,要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增加教育的可

接触性和可感受性;各种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

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2.认同教育的原则: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继承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坚持导向性又尊重差异性,既具有崇高性又包容大众化,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整合性品格。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

”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

因此,坚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和起点,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坚持主导性为前提和根本,坚持指导思想与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在主导性的问题上要有坚定性和一贯性。

价值导向一元化,“是指在社会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体系、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领域,全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和主导理论,不允许有其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同它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在我国,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主导性,指的是多样性之中的主导性。

因为认同不是无差异、完全同质的“同”,认同并不否认差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这要求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