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974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docx

外国文学1离线作业选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

(1)》课程作业(选做)

姓名:

王旭坤

学号:

715085092005

年级:

15秋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

宁海电大

—————————————————————————————

第一章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俄林波斯神系

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

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

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2、《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

《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3、《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作品描述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本书主题是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诗人承认命运的存在,同时谴责命运的邪恶,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

亚里士多得高度评价《俄狄浦斯王》的结构,把它视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

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

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

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

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反击侵略基督教的伊斯兰势力,从此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

2、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其内容围绕凸现城市特点这一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以及刻画各类市民形象等。

城市文学的本质与特色归根结底决定于城市的本质与特色。

3、《神曲》的二重性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极复杂的诗歌,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

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现实,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射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

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

“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

”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这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至晕倒过去。

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

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

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

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

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

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也极富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美的敏感。

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

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欧洲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

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3、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是以描写城市下层的生活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4、“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多数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至少是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

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

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5、“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十四行诗、法文sonnet的音译。

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

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

每首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

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

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

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

6、哈姆雷特的延宕

延宕意为拖延。

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巴罗克文学

作品惯用主题是宗教的狂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人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

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用支离破碎的方式、夸张的语言表达悲观颓废的思想,并且具有巴洛克艺术华丽浮夸、动感强烈、侧重表现幻想的统一特色。

艺术特色是怪癖的(bizarr),极端的(maßlos)和杂乱无章的(verworren)。

2、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法语:

LeClassicisme 英语:

Westernclassical),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

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

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

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西方古典主义包含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

3、“三一律”

三一律(classical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4、《失乐园》

《失乐园》(ParadiseLost),全文12卷,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

诗中叛逆天使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仍不悔改,负隅反抗,为复仇寻至伊甸园。

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

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

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法文:

SiècledesLumières,英文:

TheEnlightenment,德文:

dieAufklärung),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2、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其特点在于艺术形象与哲理的融合。

3、正剧

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起初遭到古典主义者的否定。

16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巴蒂隆.仙里尼为推动正剧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

正剧不拘泥悲剧和喜剧的划分,灵活利用了两者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得能力,适应了戏剧发展的要求。

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和剧作家博马舍称这种戏剧为“严肃剧”,进行大力倡导。

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戏剧体裁。

从古代希腊到古典主义时期,悲剧与喜剧作为两种戏剧体裁界分严格,不能混淆。

但是,在这期间出现的某些戏剧作品,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却很难归属于悲剧或喜剧。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写了剧本《私生子》,并阐明建立严肃剧的主张,指出严肃剧界于“两个极端类型的戏剧种类之间”,这类作品“题材必须是重要的;剧情要简单和带有家庭性质,而且一定要和现实生活很接近”。

他所说的“严肃剧”,也就是后世的正剧。

黑格尔把这种戏剧体裁界定为“把悲剧的掌握方式和喜剧的掌握方式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但是,所谓“调解”并非指两者相加。

在正剧中,生活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往往同时作为表现的对象,正剧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把历史的必然要求作为自己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自觉意识,但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这种要求有实现的可能性,喜剧人物把失去合理性和意义的要求作为现实的目的去追求,在正剧中,这种要求则要被否定。

正因为如此,人物的命运、事件的结局在正剧中则是有完满性。

正剧主人公的自觉意识不仅表现在为实现目的而付出的行动,也表现在对自身的审视和反思,因而往往经历着内在精神世界的斗争。

4、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文学:

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的旅行》“墓园诗派”。

启蒙文学的支流或是其继续和发展。

它产生于英国,是当时英国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者情绪的反映。

面对大变动的社会现实,痛感自己生活的失败,既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虐,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产生了感伤的情绪。

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出地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受,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满感伤情调。

感伤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浪漫主义的形成做了准备。

5、“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所形成的派别。

因他们都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故称。

包括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

他们都反对天主教会、经院哲学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

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

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因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

参加撰稿的有160余人,他们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

其中有J.达朗贝尔、C.-A.爱尔维修、P.H.D.霍尔巴赫,以及孟德斯鸠、F.魁奈、A.R.J.杜尔哥、伏尔泰、J.-J.卢梭、G.L.L.比丰等声誉卓著的改革者。

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大型参考书,百科全书派冲破多次政教禁令并克服了重重困难,1751~1772年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加补遗及索引7卷。

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6、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

SturmundDrang)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提倡自然、感情和个人主义,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1]  。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倡导表现上的民族风格,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7年到1785/90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7、“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法语:

LeClassicisme 英语:

Westernclassical),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

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

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

 

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西方古典主义包含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

“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2、“湖畔派”

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

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

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

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代表诗作是《丁登寺》。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

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英国王室之作。

3、《东方叙事诗》

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6部长诗。

里面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形象,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4、“美丑对照原则”

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

"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都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

5、“《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欧那尼》以反暴君为主题,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人民反对复辟王朝斗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在艺术上一反古典主义的陈规陋习,充满浪漫主义自由奇异的构思。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小说。

2、《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3、“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

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

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4、《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

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5、“多余人”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

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

“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多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