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物质生产技术.docx
《风味物质生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味物质生产技术.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味物质生产技术
第二章食品甜味剂的生产
第一节概述
天然甜味剂(通过酶法生产、发酵生产、生物学法生产的都属于)
甜味剂的分类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
合成甜味剂
一、天然甜味剂
(一)糖、糖浆和糖醇
1.重要的糖类甜味剂
葡萄糖、果糖、木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低聚麦芽糖、低聚果糖(多用于功能性作用)、大豆低聚糖、高果糖浆(果糖90%以上)、D-木糖醇、D-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
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糖醇类甜味剂有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麦芽糖醇等。
它们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因而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木糖醇、麦芽糖醇也不能被酵母菌和细菌发酵,因此是防龋的甜味剂。
2、影响糖甜度的因素
(1)糖的结构(碳原子与羟基比例,糖苷键类型,吡喃环比呋喃环糖甜)
(2)浓度
(3)温度(果糖随温度上升甜度下降)
(4)味感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非糖天然甜味剂
甘草苷、甜叶菊苷、罗汉果提取物等。
甘草苷,比甜度为100-300,是由甘草酸与2个葡萄糖醛酸组成。
甜叶菊苷,比甜度约300,稳定安全性好,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
适于在糖尿病人用的低能量食品中作甜味剂。
好的甜味剂:
甜度稳定,甜度适中,能迅速达到甜味最高且能迅速消失。
二、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
由一些本来不甜的非糖天然物经过改性加工,成为高甜度的安全甜味剂。
但它们的热稳定性较差。
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二氢查尔酮衍生物等。
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酰甲酯,商品名Aspartame,其组成单体都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甜度200倍于蔗糖。
利用由柑桔的下脚科中提取的橙皮苷,采用酶反应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工艺,可制取二氢查耳酮(DHC),它950-2000倍于蔗糖的甜味。
三、合成甜味剂
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等。
糖精钠,它甜度500-700倍于蔗糖,后味微苦,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我国允许使用的糖精的最大用量不得超过O.15g/kg,而婴儿食品中不允许使用。
甜蜜素的安全性也存在争议。
目前有4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80多个国家允许使用。
安赛蜜性质稳定、甜度高、价格便宜,90多个国家允许使用。
第二节甜味剂的生产技术
一、果葡糖浆(高果糖浆)
1、生产路线
以淀粉为原料,在酸法、酶法或酸酶法生产的淀粉糖化液中,经葡萄糖异构酶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一定数量的果糖,并加以精制而成。
酶法生产的技术路线大致为:
淀粉→液化酶液化→α―淀粉酶糖化→脱色→离子交换处理→异构酶异构→脱色→离子交换处理→浓缩→果葡糖浆
2、发展趋势
果葡糖浆的甜度接近于同浓度的蔗糖,风味有点类似天然果汁,由于果糖的存在,具有清香、爽口的感觉。
另一方面果葡糖浆在40℃以下时具有冷甜特性,甜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果葡糖浆完全替代蔗糖,其甜度约相当于同浓度蔗糖的90%,部分替代蔗糖时,由于果糖、葡萄糖与蔗糖甜味的协同增效,总甜度仍与同浓度的蔗糖相同。
经研究发现,果葡糖浆替代蔗糖最高达60%时,甜度仍不会降低,超过60%时随着果葡糖浆的用量增加,甜度逐渐降低,至完全替代蔗糖时甜度约为原来的90%。
因此,在食品、饮料等中以果葡糖浆替代蔗糖,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可凸显果葡糖浆清香、爽口的特性,最重要的是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木糖醇
1、生产路线
(1)化学合成法
采用含木聚糖的植物原料,如玉米芯、甘蔗渣、桦木等,经水解得到木糖,木糖在高压、镍催化下加氢得木糖醇,再经精制而成。
此法产率低,成本高,镍催化剂会污染环境。
(2)生物转化法
利用酵母菌将木糖转化,生成木糖醇。
条件温和、能耗低,环境污染低,产品更加安全可靠。
2、发展趋势
木糖醇是所有食用糖醇中生理活性最好的品种。
不论在防龋齿、不增加血糖值、作为糖尿病人食品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特别的优越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糖醇的需求量也在迅速提高。
且木糖醇可螯合金属离子,用作抗氧化剂的增效剂。
三、低聚果糖
又称寡果糖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
目前工业上生产用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β-果糖转移酶或β-呋喃果糖苷酶作用于蔗糖,进行分子间果糖转移反应生产低聚果糖。
其反应过程如下:
1、生产路线
(1)果糖转移酶的发酵培养
(2)菌体或酶的固定化
(3)酶催化合成低聚果糖
(4)纯化工序
2、发展趋势
具有膳食纤维的作用,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
四、甜菊糖苷(别名:
甜菊苷,甜叶菊苷)
(一)生产路线
1、水提法
甜叶菊干叶浸泡20h(配合碳酸钙),过滤,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真空浓缩,甲醇液中结晶(5℃,24h),干燥制得成品。
2、沸水提取
甜叶菊干叶用20倍沸水提取,蒸煮40min,过滤,加CaO粉末,过滤,加FeSO4溶液,过滤,浓缩,加入95%乙醇,过滤,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浓缩并回收乙醇,浸膏,5%的甲醇液中重结晶,60℃恒温烘干,制得白色结晶。
3、沸水-醇浸提法
甜叶菊干叶灭酶(20倍沸水煮沸5min,热水浸泡),浸泡(60~70℃,15h),过滤。
水提取后的残渣用60%~70%的乙醇重新浸提,合并提取液。
沉淀(硫酸铝钾+碳酸钙),脱脂、脱叶绿素(石油醚+乙醚),沉淀(60%~70%乙醇),聚酰胺柱分离,结晶。
4、酶法低温浸提
选择专一性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破坏细胞壁结构,结合低温浸提甜叶菊苷。
此法用水少,一次浸出率和浸出浓度高,色泽浅,纯度高。
(二)发展趋势
被誉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新糖源。
低热量,耐高温稳定。
甜菊糖苷的优点:
安全性高,甜度高,低热值,不引起血糖增加,稳定性好,口感优良,经济节约(使用甜菊糖苷较使用)蔗糖可节省成本70%。
日本,马来西亚,中国,韩国,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等20多个亚洲和拉美国家允许使用。
一些西方国家还未认可将甜菊糖苷列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甜菊糖苷进入西方市场还存在一定的法规瓶颈。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甜菊糖苷生产与出口过,占据全球市场的80%以上。
在崇尚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的21世纪,甜菊糖苷作为双重功能的天然食品配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甜味素(aspartame,APM)(别名:
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天冬甜素,蛋白糖)
(一)生产路线
1、AMP的化学合成法
将L-天冬氨酸搅拌溶于14%NaHCO3溶液,用10%NaOH于2~3℃下调pH值为9.5,缓慢加入苄氧羰酰氯,升温至25℃反应1h,反应完后用甲苯萃取,除去未反应的苄氧羰酰氯,用浓盐酸调pH值为1,放置4天,过滤得N-苄氧羰酰天冬氨酸酐。
将制得的L-苯丙氨甲酯用醋酸溶解,加入上述体系,搅拌下在18~20℃反应1h,反应完毕用5%糖酸钠溶液提取α缩合物,酸化、抽滤得α-苄氧羰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酯晶体。
将此晶体溶于甲醇,加入2mol/L盐酸及Pd-C催化剂,通入氢气在室温下反应4h,减压蒸馏除去甲醇,抽滤得α-APM盐酸盐,将其溶于混合溶剂(甲醇:
水=2:
1),升温至55℃过滤,用氨水调pH值至4.8~5.2后,冷却至5℃,放置3h以上,过滤、干燥得成品。
2、APM的酶法合成
半酶法是先用化学法合成N-苄氧羰酰-L-天冬氨酸及L-苯丙氨酸甲酯,然后用嗜热菌蛋白酶作催化剂,合成带保护基的APM的前体,再脱保护基得成品。
全酶法用α-L-天冬氨酸甲酯与L-苯丙氨酸甲酯在酶催化下合成α-APM。
(二)发展趋势
阿斯巴甜口感优越、甜度高、甜味纯正、安全无毒、热值低、无龋齿作用,用途广,是蔗糖的理想替代品。
甜度高,生产上使用量相对可以减少。
随着蔗糖价格的上扬和人们对低热量食品的青睐,这类甜味剂的市场份额可望逐步增加。
缺点是生产成本高价格较高,且对酸、热不稳定。
食用阿斯巴甜会使苯丙酮尿症加剧(含苯丙酮)。
纽甜:
在阿斯巴甜的基础上与二甲基丁醛发生氢化反应。
无苦味无金属味,甜度是蔗糖的7000~13000倍,热值低几乎为零,安全无毒。
但依然含苯丙氨酸,且对热不稳定。
阿力甜:
把苯丙氨酸换成丙氨酸,不会加剧苯丙酮尿症患者病情。
甜度纯正,是蔗糖的2000倍,且生产成本比前大大降低。
六、三氯蔗糖
(一)生产路线
1、单酯法
单酯法是以化学方法使蔗糖中的葡萄糖分子上的某个羟基生成单酯,再经过氯代、脱酰基、提纯得到。
2、酶-化学法
利用酶的专一性,用异构化果糖转移酶使乙酰基转移到蔗糖分子内某个羟基上,将此羟基保护起来。
再用化学合成法,包括氯代、脱乙酰基、分离,即可制得二氯代和三氯代的混合产物。
3、基团迁移法(最有前途生产路线)
根据葡萄糖分子内某些基团在特定条件下能产生基团迁移的特性,先利用空间阻碍效应,将蔗糖中的某些羟基保护起来,再经乙酰化、脱去保护基、基团迁移、氯代和脱去乙酰基等六个步骤而制得。
比较:
前两种方法所得产物只能是混合物,得率不高,基团迁移法可望获得较单一的产物,不需特殊的分离技术,得率也较高,发展前途较大。
(二)发展趋势
对光、热、空气稳定,所含热量低,不易被消化吸收,同时也不容易产生龋齿。
甜度为蔗糖的600倍。
三氯蔗糖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食物产生其他影响,同时还能掩盖苦涩等不愉快味道。
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三氯蔗糖易溶于水,溶解过程中不起泡。
三氯蔗糖十分稳定,室温下干燥环境中可贮藏4年。
低pH下的水溶液中,储存一年时间也不会发生变化。
高温下同样稳定。
三氯蔗糖的安全性非常出众。
是新型的高档甜味剂,相当于对蔗糖的深加工,是天然物的衍生物。
七、甜蜜素(应用最广)
(一)生产路线(化工原料化学合成型甜味剂)
1、R3N·SO3和环己胺制造路线
将液体三氧化硫在-10℃以下滴加于溶有Et3N的二硫化碳溶液中,保温15min,制得Et3N·SO3,然后在20℃下滴加环己胺并搅拌使反应完全,加入10%的NaOH水溶液,控制温度在60℃左右,反应1h后冷却、分层,蒸馏至馏出液为中性为止。
经浓缩、冷却、结晶、抽滤、干燥得产品。
该工艺在室温下即可完成,反应平稳,副反应少,产品色泽好,后处理简单,同时还有反应快,不需要回收环己胺等优点。
2、环己胺和氨基磺酸制造路线
将氨基磺酸和轻油加热,逐步升温,将环己胺加于不断搅拌的已达一定温度的氨基磺酸中,保持一段时间,待温度下降后加入10%的碳酸氢钠溶液,搅拌,产物完全溶解后,进行水蒸气蒸馏,回收环己胺。
3、三氧化硫与环己胺制造路线
用环己胺与三氧化硫或氯磺酸钠反应制得。
(二)发展趋势
应用最广,价格低廉,甜度为蔗糖的30倍,后味有苦味,对光热等都较稳定,多过禁止使用,安全性有争议。
第三章酸味剂的生产
第一节概述
一、酸味产生的机理
酸味是由于舌粘膜受到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pH>5.0-6.5酸味较难察觉
pH<3.0酸味难以忍受
在同一pH值下酸味强度的差异:
乙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丁酸
酸的浓度与酸味强度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酸感与酸根种类、PH值、缓冲效应、可滴定酸度及其它物质特别是糖的存在有关。
乙醇和糖可减弱酸味。
酸味的阈值比甜味和咸味的低。
二、酸味剂的酸味特征
按口感(愉快感)的不同分为五类:
有令人愉快感的:
柠檬酸、抗坏血酸、酒石酸和L-苹果酸
伴有苦味的:
DL-苹果酸
伴有涩味的:
磷酸、乳酸、延胡索酸等
有刺激性气味的:
乙酸
有鲜味、异味的:
琥珀酸
第二节酸味剂的生产技术
一、柠檬酸
是使用最广的酸味剂,它在柑桔类及浆果类水果中含量最多,并且大都与苹果酸共存,它酸味圆润、滋美,后味延续较短。
除用作酸味剂外还可用于护色、抗氧化、防止酶促褐变,还广泛应用于洗涤行业。
(一)生产路线
1、发酵法(主要方法)
(1)表面发酵法多以甜菜糖蜜为原料。
(周期长,需要劳动力多,不适用于工业生产)
(2)固体发酵法以海藻酸钙或聚丙烯酰胺为载体
(3)石油烃发酵法以石油为原料(微生物作用发酵)
(4)深层发酵法(最主要)
山芋干粉先采用酸法与酶法进行糖化,用α-淀粉酶液化,液化完成后,在带有通气与搅拌的发酵罐内使黑曲霉在液体内进行培养、发酵。
将发酵后的物料加热到100℃,杀死各种微生物,变性蛋白质,终止发酵。
再经过加入碳酸钙中和沉淀柠檬酸钙,酸解沉淀,并过滤、脱色、离子吸附、结晶得到柠檬酸。
2、化学合成法一般以丙酮、二氯丙酮或乙烯酮为原料进行合成。
(安全性不高,少使用)
3、提取法柠檬、橙、桔子、苹果等先经过榨汁、放置发酵、沉淀、加入石灰乳,取沉淀的柠檬酸钙,然后用硫酸交换分解后精制而得。
(成本高)
(二)发展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产柠檬酸的原料来源丰富,价廉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国外市场需求量大,中国柠檬酸的生产与出口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二、乳酸(应用最广泛的三大有机酸之一)
(一)生产路线
1、发酵法(最主要)
菌种细菌中的乳酸菌和霉菌中的根霉。
原料淀粉质原料(薯类原料和谷类原料)、糖质原料(葡萄糖、蔗糖、糖蜜、乳糖等)、乳清、菊粉等主原料和麦根、麸皮、玉米浆等辅料。
发酵工艺
2、化学合成法
有乙醛-氢氰酸法、丙烯氰法、丙酸氯化水解法等。
3、酶法
工艺流程
(二)发展趋势
用途广泛,是第二大酸味剂。
不仅用作酸味剂,还可用于生产乳酸衍生物。
世界对乳酸需求量日益增长。
我国是乳酸生产量大,是乳酸生产大国之一。
乳酸乙酯可用作酒味香精。
L—乳酸聚合物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医药行业,皮革行业等都有应用。
因对人体无副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三、酒石酸
(一)生产路线
1、抽提法(原料来源有限,不适用于工业生产)
氢氧化钙
↓
酒石酸及其氢钾盐→抽提→分离→酸解→分离提纯→成品
该工艺较简单,成本低,但酒石来源有限,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2、化学合成法(前期成本投入大,多在发达国家使用)
常用的是顺丁烯二酸酐直接氧化法。
(二)发展趋势
酸味较强,是柠檬酸的1.2-1.3倍,有点涩味,很少单独使用,多与柠檬酸等混合使用。
四、苹果酸
(在大多数水果中存在,是第三大食用酸味剂,有果香味,酸度比柠檬酸强200%,多用于果汁的制作。
可掩盖甜味剂的后味,口感更好。
热值低。
)
口感接近天然果汁并具有天然香味,与柠檬酸相比,产生的热量更低,口味更好,因此广泛应用于酒类、饮料、果酱、口香糖等多种食品中,并有逐渐替代柠檬酸的势头。
是目前世界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和发展前景较好的有机酸之一。
由于它的酸味刺激效果优于柠檬酸,而且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限制柠檬酸在儿童和老年食品中的应用所以,近几年来L-苹果酸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已逐渐取代柠檬酸。
(一)生产路线
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发酵法、酶法及直接抽提法。
1、化学合成法(常用)
(1)苯催化氧化法
五氧化二钒
↓
苯→催化氧化→顺丁烯二酸酐→水合加成→冷却结晶→
分离→精制→成品
(2)糖醛氧化法
糖醛→氧化反应→冷却结晶→分离→精制→成品
反应方程式如下:
2、发酵法(最安全)
(1)直接发酵法(一步发酵法)
以淀粉质原料通过霉菌直接发酵生产苹果酸。
此法原料来源丰富、发酵条件温和,产品为L型。
(2)混合发酵法(二步发酵法)(产量低,未能进行工业化生产)
用糖类物质为原料由根霉发酵为富马酸(延胡索酸),再由酵母菌转化为苹果酸。
此法工艺条件比较严格,发酵周期长,产率较低,副产物较多。
3、酶法
国外生产苹果酸的主要方法。
4、直接抽提法
成本高,批量生产困难。
(二)发展趋势
L—苹果酸为天然果汁之重要成份,与柠檬酸相比具有酸度大(酸味比柠檬酸强20%),但味道柔和(具有较高的缓冲指数),具特殊香味,不损害口腔与牙齿,代谢上有利于氨基酸吸收,不积累脂肪,是新一代的食品酸味剂,被生物界和营养界誉为“最理想的食品酸味剂。
”,目前在老年及儿童食品中正取代柠檬酸。
第四章食品鲜味剂的生产
第一节概述
一、鲜味剂的分类
根据来源可分为微生物鲜味剂(谷氨酸钠、核苷酸类)和化学合成鲜味剂(琥珀酸一钠)。
根据化学组成可分为氨基酸类、核苷酸类(肌苷酸IMP、鸟苷酸GMP)、有机酸类和复合鲜味剂(各种鲜味剂或香精料配制而成)。
二、鲜味剂的发展概况
日本最早使用酸水解面筋蛋白制成味精。
方便型食品的发展使复合型鲜味剂需求量增大,营养加强型鲜味剂更是开发重点。
第二节鲜味剂的生产
一、谷氨酸钠(肉类鲜味,用水稀释3000倍仍可感味,高温酸碱条件下不稳定。
广泛应用于复配鲜味剂。
中国是味精最大消费国。
)
(一)生产路线
1、蛋白质水解法(已逐渐淘汰)
2、化学合成法(已失去工业意义)
3、发酵法
原料:
淀粉质原料,如玉米淀粉、薯类淀粉、大米淀粉和野生植物淀粉等。
制造过程:
主要包括淀粉水解、种子培养与发酵、谷氨酸的提取等工艺。
(二)发展趋势
二、5’-肌苷酸钠(IMP)(鲜鱼味,对酸碱盐都较稳定,可被动物活体组织中的磷酸酯酶水解。
鲜味低于鸟苷酸钠,但两者混合有很强的协同作用,阈值为0.0336%)
(一)生产路线(主要用RNA法和发酵合成法)
1、核糖核酸酶解法(RNA法)
提取酵母中的RNA,加入5’-磷酸二酯酶酶解,得到含有GMP、AMP、UMP和CMP4种核苷酸的酶解液。
酶解液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洗脱,收集得到AMP。
AMP在脱氨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成为5’-肌苷酸,用NaOH溶液将pH值调至7.0~8.0,减压浓缩、冷冻结晶,再经抽滤、烘干即得产品。
该法工艺复杂,但生产稳定,产率较高。
2、自溶法
将富含RNA的微生物在一定温度、pH值等条件下自溶后,可获得5’-单核苷酸,使其从细胞内渗出。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出5’-腺苷酸,再在脱氨酶的作用下进行脱氨得到5’-肌苷酸,中和、浓缩、结晶、抽滤、烘干即得产品。
该法也是酶解法,但磷酸二酯酶是内源的。
该法也有RNA法的优点,而工艺比RNA法相对简单。
3、发酵合成法
碳源:
葡萄糖菌种:
枯草杆菌、产氨短杆菌
先发酵生成肌苷。
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肌苷,浓缩、冷冻结晶、干燥。
通过化学磷酸化法将肌苷磷酸化为5’-肌苷酸。
中和、精制后得肌苷酸二钠。
此法产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发酵条件易控制;且磷酸化产物单一,转化率高达98%以上。
4、直接发酵法
培养基:
玉米浆
菌种:
谷氨酸产生菌、产氨短杆菌、谷氨酸杆菌等
直接发酵产生肌苷酸,工艺简单,成本低,但需要丰富的培养基,培养时间也较长,而且肌苷酸生成量低。
(二)发展趋势
发展时间不长,但与其他鲜味剂复合有增味效果。
多国争相研究,有代替味精的趋势。
三、5’-鸟苷酸钠(GMP)(香菇的鲜味,是IMP的2-3倍,生产过程与IMP基本类似,但不需要脱氨,水解后便得GMP)
生产路线:
与肌苷酸钠类似,有酶解法和发酵法两类方法,酶解法包括核糖核酸酶解法(RNA法)和自溶法,发酵法包括发酵合成法和直接发酵法。
四、琥珀酸二钠(贝类鲜味)
(一)生产路线
琥珀酸二钠的生产方法有工业合成法(化学合成法)与发酵法,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前者。
工业合成法有乙腈氧化水解法、顺丁烯二酐法、羰基合成法等。
五、水解植物蛋白(复合型)
主要有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两种。
(一)生产路线
1、酸水解法(程度难控制,活性肽含量低,产物易产生致癌物质氯丙醇。
但生产成本低)
将脱脂大豆蛋白或脱脂花生蛋白等植物蛋白原料与水、稀盐酸混匀后,在110~130℃下回流加热反应约8h得水解液,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将其pH值中和至5~6,过滤,滤液用活性炭脱色,过滤除去活性炭,滤液再进行真空浓缩,即得液体状产品。
也可将真空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得粉状产品。
2、酶水解法
将植物蛋白原料加入蛋白酶进行水解,水解结束后过滤,滤液用活性炭脱色,除去活性炭,滤液真空浓缩得液体状产品。
也可喷雾干燥,得粉状产品。
酶水解法条件温和、副反应少、不破坏氨基酸、水解程度易控制、安全卫生无污染。
酶解液中含有具有极好的吸收、消化的氨基酸和肽类,有良好溶解、乳化及起泡等功能特性。
(二)发展趋势
氨基酸含量高,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可作功能型鲜味剂,强化营养,广泛用于酱油,肉类制品(增强肉类风味,降低成本),添加于膨化食品,糖果,饮料,制作肉类香精香料,前景广阔。
六、水解动物蛋白
(一)生产路线
一般使用肉类加工下脚料或其加工产品,如明胶、干酪素、鱼粉、血等,生产方法主要有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
1、酸水解法(主要方法,但会逐步被酶水解取代)
以动物蛋白质为原料,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进行水解,水解结束后用氢氧化钠中和,经过滤、活性炭脱色、脱臭,再过滤、真空浓缩可制成浆状水解动物蛋白,或经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状产品。
该法是目前生产水解动物蛋白的主要方法。
2、酶水解法
将动物蛋白质原料溶于水中,调pH值,加入蛋白酶在一定温度下水解。
其后处理方法与水解植物蛋白相同。
酶水解法条件温和,且对于不同的动物蛋白原料,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酶、加酶量及其他工艺参数来生产出优质的水解动物蛋白制品。
因此,酶水解法正逐步取代酸水解法。
(二)发展趋势
水解动物蛋白具有天然肉香风味和滋味,可作为一种天然的增味剂和调味料应用于各种食品加工和烹饪;而且营养价值高,是良好的天然生理活性物质,不含胆固醇,蛋白质含量高达90%以上,且主要为低分子多肽,水溶性好,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因此,其前景非常广阔,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七、酵母抽提物(复合型,天然,营养强化类型,含18种以上氨基酸,富含赖氨酸,钙镁锌锡等微量元素,维生素,谷胱甘肽,鲜味核苷酸,鸟苷,肌苷,可抗衰老,预防心肌疾病,能很好掩盖异味。
)
酵母提取物是以面包酵母、啤酒酵母、原酵母等为原料制备的营养型多功能鲜味剂和风味增强剂。
酵母抽提物常见的应用领域、应用量及应用效果如下:
方便面
调料0.5—4.0
面身0.5—1.5
调料包中添加可增强产品的鲜味、醇厚感,提高产品适口性和营养。
面身中添加可以改善和提高面饼的口感,增加营养。
鸡精0.5—4.0
有效提高鸡精中的氨基氮、总氮及呈味核苷酸含量,更容易达到标准要求。
有效增鲜,使鸡精的香味纯正,口感醇厚、鲜美,提升产品档次。
食用香精 2-15%
作为香精基料,提供口感及香气的载体,使香精效果更充分体现。
肉制品 0.2—1.0
增强色泽;烘托肉风味,掩蔽不良气味;增强产品鲜美感,改善产品肉质原味及醇厚味,提高象真度;改善切片性能;使组织更致密,切面更光滑。
餐饮火锅 0.2—5.0
增强鲜美感及醇厚感、掩盖肉腥味
焙烤食品 1.0以内
提供风味,改善口感及结构
膨化食品 0.5—5.0
协调各种香辛料的香气;平衡各种滋味料的口感;增强醇厚感,丰富味道。
酱油 0.4—1.5
掩蔽加工中产生的不良气味,突出产品酱香。
协调、平衡滋味,缓和产品直冲感,使口感更自然柔和、醇厚。
提高产品氨基酸态氮等质量指标。
调味酱类 0.5—5.0
增强鲜美味,丰富滋味,使口感更醇厚。
掩盖发酵产生的不良气味和味道,稳定香味。
水产品加工 1.0以内
可应用在鱼肉火腿、鱼糕等制品中。
由于水产品本身缺乏天然肉香呈味成分,会产生腥味,所以在制作水产品时,可将酵母抽提物与香辛料同时使用,减少或消除腥气味,增加鱼肉风味和增强口感。
生物发酵领域
发酵工业原料:
氨基酸,抗生素,原料药,VC及肌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