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684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docx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

  [摘要]近年来,“80后”青春电影逐渐占领电影市场并成为主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区别于其他年代的青春电影,“80后”青春电影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本特征和影视特征。

在内涵、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80后”青春电影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走向。

本文将界定“80后”青春电影的概念,并主要结合《后会无期》,完成对“80后”青春电影文本和影视特征的解构。

最后,对“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走向进行把握和前瞻。

  [关键词]“80后”青春电影;特征;未来走向;《后会无期》

  一、青春电影与“80后”青春电影

  2014年夏天,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共赢。

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之后,《后会无期》再度引发社会对青春话题的热切关注和讨论。

  青春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每个年代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

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不同年代的青春电影都有自己年代的专属印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表现的是青春的革命与理想。

青年一代背负着挽救国家危亡的历史使命。

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关、共同进退。

代表影片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受此影响,“十七年”电影中对青春的表现围绕政治展开,内容以政治为中心并服务于政治,代表影片有《青春之歌》《董存瑞》《红色娘子军》《战火中的青春》。

“文革”结束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

七八十年代,中国第四代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是布满伤痕的青春和对人性的反思,代表影片有《小街》《青春祭》《庐山恋》等。

以上不同年代的电影中,青年更多的是被放置在时代洪流中,他们的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青年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①90年代,中国青春电影有了很大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

第六代导演摒弃了群体意识视角中的青春表现,强调个人化的青春表达,真正站在青春的立场上描写青春、反思青春,代表影片有《北京杂种》《小武》《十七岁的单车》。

严格意义上讲,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

何谓青春电影?

顾名思义,青春电影就是讲述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反映青少年及青年特有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的影片。

青春电影的题材和风格多样,目标受众也不局限于青少年和青年。

  近年来,“80后”青春电影逐渐占领电影市场并成为主流。

“80后”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获得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自由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的规范。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分享和倾听。

相比于“60后”和“70后”,“80后”多是通过书本和网络了解世界,缺少直接的体验、感受。

此外,“80后”在现实生活中还要承受高考和求职的压力。

“80后”的青春充满了叛逆、孤独、忧伤和对自由的渴望。

“80后”青春电影是以“80后”为对象,表现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孤独、忧伤,追求自由与理想,怀念青春,同时具有鲜明青年文化性的青春电影。

多元文化语境中诞生的“80后”青春电影风格题材多样,目标受众也不是单独指向“80后”群体。

“80后”青春电影不同于其他年代的青春电影,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二、“80后”青春电影的文本特征

  电影集文学、商业、媒介和娱乐于一身,是文学和市场联姻的“时代奇迹”。

“80后”青春文学为“80后”青春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土壤”。

“80后”青春文学是“80后”青春电影文本产生的母体。

“80后”青春电影的文本在主题、叙事策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承续和发展了“80后”青春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主题

  文学和电影都是对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的反映。

“80后”从小被社会和家庭束缚,内心和精神世界缺少关怀。

他们用叛逆对抗束缚,渴望冲出“牢笼”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孤独中自说自话,在网络中宣泄情绪。

成人之后,“80后”在冷酷的社会现实中继续追寻自己残存的梦想。

孤独、对自由的渴望和怀念青春成为“80后”青春电影表现的主题。

  《后会无期》完美地表现了孤独、追求自由的主题。

浩汉在父亲离开以后内心充满孤独,刘莺莺的出现使他暂时摆脱了孤独并重拾对爱情和生活的信心。

当浩汉鼓足勇气准备向刘莺莺当面表白时,“现实”狠狠地抽了他一个耳光。

他心目中充满冒险精神的父亲抛弃了他,喜欢的人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知道真相以后,他故作坚强,隐藏在笑容背后的却是一颗流血的心。

浩汉再一次陷入孤独。

“摩托骑士”阿吕为了自由地骑行选择放弃城市生活,他在旅途中继续着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同桌的你》则充分表达了怀念青春的主题。

两部电影追忆了似曾相识的场景,懵懂与纯真年代才有的情怀,是由逃课、社团、英语四、六级考试、图书馆串起来的大学时光。

大学中的爱情和友情是青春画卷中最美好的一笔。

郑薇与陈孝正温暖又略带感伤的爱情,与阮莞、老张的真挚友情;还有林一和周小栀的青梅竹马引起了“80后”对逝去爱情、友情的集体怀念。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二)叙事策略

  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电影过度凸显导演个人特色,对市场关注不足。

“80后”青春电影采用线性叙述结构和开放性结局的叙事策略迎合了市场与观众。

线性叙述和开放的结局有助于观众理解并融入电影。

  《后会无期》的叙事结构借鉴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模式,采用在路上的旅程化结构。

影片中四段在旅途中的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展开。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样以传统的线性结构展开剧情。

影片以时代变迁为线索,叙事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描绘了美好的大学生活,后半部分讲述了工作以后的无奈与心酸。

  《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同桌的你》都设置了开放性的结局,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空间。

《后会无期》在结局中对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浩汉的命运没有做任何交代。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结尾,陈孝正和郑薇回到了初恋的地方,至于两人能否在一起,影片也没有说明。

对于观众的迎合,《同桌的你》做到了极致,影片同时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结局。

不同的结局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

  (三)语言风格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

“80后”青春电影的语言风格是对“80后”一代人思想轨迹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80后”怀揣率真和美好的想象进入社会,发现社会并非充满善良和正义,内心满是失落和迷茫。

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又使他们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80后”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80后”阅读世界的主要方式。

“80后”青春电影经常采用幽默中带有忧伤的语言和网络语言表达“80后”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表达他们的另类、叛逆和青春的疼痛。

  《后会无期》中令人捧腹却又饱含深意的对白是“80后”对忧伤的幽默诉说。

浩汉从小就梦想振兴家乡经济,长大后外出闯荡,回到家乡之后无奈地发现阳光沙滩(“sunofbeach”)是现实的“sonofbitch”,繁华落尽只留下一片凄凉;“只要把门窗关紧,风雨就不会进来”这一自己从小坚信的人生道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秋意太浓容易导致颓废和绝望。

“80后”青春电影用幽默很好地规避了绝望。

此外,片中“粉转路人”和“知道你不是个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的经典对白是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的引用。

  三、“80后”青春电影的影视特征

  “80后”青春电影具备影视艺术的基本属性特征。

本文研究的是其影视特征的独特性。

全面的商业营销和青春的视听表达构成了“80后”青春电影独特的影视特征。

  

(一)商业营销

  电影是商业活动的衍生物,是特殊的艺术商品。

电影离开商业将寸步难行。

商业可以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商业化的宣传、营销是“80后”青春电影的标签。

  成功的营销始于产品的设计阶段。

“80后”青春电影观众定位精准。

无论是《后会无期》还是《小时代3》都将目标锁定为“粉丝群体”。

从市场角度考虑,粉丝是最好的受众选择。

影片演员和制作团队的选择同样是营销策略之一。

《后会无期》的主演冯绍峰、陈柏霖、王珞丹;《小时代3》的主演杨幂、郭采洁、陈学冬,都是优质偶像。

偶像演员的选择扩大了影片的影响力和受众的范围。

两部影片都拥有一流的制作团队。

《后会无期》的出品人是投资李玉导演的《观音山》《二次曝光》的方励,配乐是日本著名的流行音乐制作人小林武史。

《小时代3》的监制则是曾经推出《流星花园》的台湾“青春教主”柴智屏。

一流的制作团队为影片的品质提供了可靠保障。

网络成为“80后”青春电影宣传、营销的重要平台。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都成功地运用“微博”进行宣传。

“微博”在传播广度上明显优于其他媒体。

韩寒和郭敬明“微博”的众多关注者使两部影片在宣传方面占尽先机,宣传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

“80后”青春电影对宣传和营销的重视与以往青春题材影片对市场的忽视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青春的视听表达

  “80后”的青春不只停留在故事和文本中,在视觉和听觉表达中也有所体现。

《后会无期》中的音乐带有“80后”叛逆、忧伤的青春色彩和回归平凡的人生态度。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歌《东极岛之歌》改编自“恶搞喜剧”《波拉特》中的《哈萨克斯坦国歌》。

歌词的揭露性和曲风的幽默性在听觉上表达了“80后”青春的叛逆。

电影《海盗电台》中的老歌《世界尽头》经韩寒重新填词变成了《后会无期》。

人们在邓紫棋深情的歌声里能够感受到“80后”的忧伤。

伴随“80后”成长的《西游记》中的插曲《女儿情》引发了“80后”对青春的回想。

片尾曲《平凡之路》由韩寒、朴树联合创作并由朴树演唱。

朴树用低沉而略带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80后”人生观。

在文本之外,“80后”青春电影用听觉艺术表达着自己的青春。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曾说:

“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中间是有空洞的,这个空洞是让观众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

”“80后”青春电影在讲述青春故事的同时营造了青春的氛围和意境。

观众可以走进这种意境氛围,在那里回忆和演绎自己的青春故事。

“80后”青春电影非常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强调对青春的视觉表达。

《后会无期》的镜头里出现了大量的空镜头或长镜头,镜头里满是荒凉和粗犷。

影片中的沙滩、海平面、落日、荒漠、孤独的车是对“80后”内心孤独的视觉表现。

韩寒在影片中刻意弱化色彩表现,多采用黑白色调。

影片中昏暗简陋的台球室、破烂陈旧的宾馆、黄浦江大桥都是“80后”成长的青春印记。

不同于《后会无期》,《小时代3》多用近景且镜头的焦点是浮华的奢侈品牌,光彩亮丽的豪华场面。

郭敬明用虚拟的繁华、浮夸反衬了“80后”成长中经历的友情、爱情的背叛,人情的冷漠,梦想的破碎。

不同的画面表达了相同的青春。

  四、“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走向

  “80后”青春电影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趋向。

笔者将从批评、跨界发展、艺术与商业三个角度对“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向进行把握和前瞻。

  首先是批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批评家,年轻的电影需要年轻的批评。

相应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是“80后”青春电影未来发展的走向之一。

批评理论的滞后导致“80后”青春电影只能接受“异元批评”。

与“80后”青春电影相契合的批评理论体系一旦被建立,“80后”青春电影的价值必然会被重新审视和估定,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

相应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80后”批评家的努力和成长。

  其次是“跨界”发展。

这里的“跨界”是指电影与其他不同艺术的融合。

融合只针对那些与电影特性相适宜、有共同性的方面,并非对其他各门艺术毫无分离地兼收并蓄。

韩寒的《后会无期》就是电影与文学“跨界”合作的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电影与文学、音乐的“跨界”合作已经非常普遍。

电影《同桌的你》创作来源是高晓松的歌曲《同桌的你》。

歌舞类电影如《歌舞青春》系列就是电影与舞蹈、音乐的“跨界”合作。

未来更多的艺术形式如网络游戏、传统曲艺,甚至是行为艺术,都会在“80后”青春电影中出现。

电影与科技的“跨界”极有可能使未来的“80后”青春电影主要通过电视台和网站甚至手机放映发行。

跨界合作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正是中国电影所缺乏的。

“80后”青春电影的跨界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最后是艺术与商业。

电影诞生之初仅被作为一项科技发明或者技艺。

乔治?

梅里爱将电影技艺变成电影艺术。

从此,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矛盾纠葛开始存在于电影之中。

电影市场环境的丰富,大众商品意识的发达,票房评价体系的存在会使“80后”青春电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浓厚。

未来“80后”青春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将充满商业元素。

过度的商业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电影的艺术价值。

对票房的过度关注也会对创作者产生干扰,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迎合市场潮流和观众口味。

一味地迎合会让“80后”青春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被消解。

过度的商业化和票房至上的评价体系会成为“80后”青春电影未来发展的陷阱。

而健康的电影制作和消费环境是躲避陷阱的有效保障。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是衡量电影的根本标准。

“青春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青春影像记忆,它承载着不同年代人有关青春的一切。

③无论何时,艺术性决不能被商业性压倒。

寻找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实现“票房价值论”向“艺术价值论”的回归,是未来“80”后青春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向。

电影创作者一定要警惕、规避市场的不利影响,在创作中要保持平常心态和冷静姿态排除干扰。

这对“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注释:

  ①关静:

《对青春电影中80后形象的分析》,《电影评介》,2014年第11期。

  ②厉震林:

《导演的律动:

华语电影、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③王秀杰: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多元走向及文化缺失》,《当代文坛》,2013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聂楠.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与表达[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14.

  [2]白烨.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06).

  [3]伍丹,彭明月.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创作主题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06).

  [作者简介]刘宝杰(1989―),男,山东潍坊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于博(1991―),女,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本科辅导员。

主要研究方

  向:

传播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