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393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docx

九年级物理教案下册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能力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情感目标

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主要教法

探究法、讨论法、计算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物理学上所讲的做功。

日常生活中常讲做工、工作、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一种工作。

这种做工的含义比较广,而物理学中的“做功”是指特定的物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含义。

通过请学生看书上的图引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引导学生知道: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才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认清是什么力、或哪个物体在做功?

根据受力分析,正确判断物体受什么力作用,在该力作用下沿它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如从井中提起一桶水,是拉力对水桶做了功,拖拉机耕地,机头拉犁做了功,下落的雨滴,重力对雨滴做了功……(学生举例并自我分析)

教师归纳常见的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F≠0S=0,上述所讲的小孩用力推车,没推动,小孩虽然用力但车没动,S=0,所以没做功。

F=0,S≠0,如冰块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匀速滑动,冰块虽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但因光滑的冰面,冰块不需要牵引力就可以滑动,故没有力对它做功。

F⊥S,物体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蓝球,球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与运动方向垂直,故重力没有对球做功。

(二)功的计算

根据功的定义得到功的公式,在利用公式W=FS计算功时,要看清移动的距离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的,其次要正确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使用国际单位。

例如:

某同学用力提着100牛顿的水桶水平向前走了5米,然后登上高3米的二楼上,问该同学对水桶做了多少功?

教师分析:

水桶重100牛,该同学向上拉力应为100牛顿,水平行走5米时,拉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这时没有对水桶做功,当同学提着水桶上楼时,水桶在拉力的方向上,向上提高了3米,这时拉力对水桶做功。

解:

(三)、功的原理。

一般情况下,使用一些机械(如杠杆、滑轮等)时,可以省力,也可以少移动一些距离,但是否可以少做功呢?

通过演示杠杆和滑轮的实验,得到结论: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功的原理是研究使用机械做功时做功规律的,在工作实践中,工程师和物理学家经过期的实验和研究发现。

   利用下面的原理图来认识功的原理。

   

   原理图说明:

动力做功W1=FS,机械克服重力做功W2=Gh,机械克服自身因素做功W3=F’h。

应满足W1=W2+W3 (实际情况)   W1=W2(理想情况)

   说明: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样如果使用省力的机械,就要多移动距离,少移动距离的机械就要费力。

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

   使用任何机械不省功,但人们还使用它的原因是利用机械在某些方面的特性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实 际使用机械时,比不用机械反而多作一些额外功,所以W1>W2。

三、小结及作业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机械效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

3、理解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是小于1的。

能力目标

能理解生活、工作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

情感目标

从生活事例出发,从功的角度分析要完成任务不得不做额外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是小于1的。

主要教法

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木板斜面、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等物体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察课本第103页的插图,同学相互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图甲(徒手提着沙上楼)

图乙(用动滑轮和桶提沙)

图丙(动滑轮和袋子提沙)

克服人重力做功

人对沙子做的功

人对桶(袋)做的功

人对动滑轮做的功

人一共做的功

同学从数据分析获得结论的方法较好,(请学生说一下他选择的理由)。

从而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在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目的是将沙子运上三楼,所以对沙子做的600J的功是必须做的,这样的功叫有用功。

为完成目标必须做的功叫有用功。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往往还不得不多做些功。

如前面提到的对桶(袋)等做的功,这部分我们不需要但又不能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额外功与有用功的总和叫总功。

生活中我们总希望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多些,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少些,物理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用机械效率来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

三、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用W总表示总功,W有表示有用功,用η表示机械效率,那么

η=W有/W总

机器运转时都有摩擦,克服摩擦也要做额外功,因此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即η〈1。

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四、公式应用

1、起重机把质量为0。

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ⅹ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使用一个20N的动滑轮将400N的重物提高3m,问:

对重物所做的功是多少?

额外功是多少?

机械效率是多少?

提出问题:

(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2)这些因素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怎样的关系?

(3)如何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后由学生首先针对(!

)进行猜想,由猜想的因素自行安排实验。

(若学生不会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往斜面的粗糙程度、倾斜程度上思考)。

 

实验原理:

η=W有/W总=Gh/Fs(学生分析获得)

提供的器材:

一长木板斜面(摩擦大一点),一木块(质量大一点),一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1、与倾斜程度的关系。

过程:

保持木板表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按照实验手册进行实验。

操作如前,同时记录数据。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在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倾斜程度越大的,拉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与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根据实验要求,学生先模仿上面实验设计好该实验的表格。

后进行实验操作:

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铺上毛巾,直接在木板表面运动),测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填写表格。

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得到在斜面倾斜程度相同情况下,表面越粗糙,拉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实验总结:

在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倾斜程度越大的,拉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在斜面倾斜程度相同情况下,表面越粗糙,拉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小结及作业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功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能力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功率的含义。

情感目标

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主要教法

探究法、计算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功率的定义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

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

比较做功快慢可以采用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

就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由功率的定义得出

应注意功率中包含了两个因素,即功和时间。

所以看清做功多的物体不一定做功快,做功时间长的物体不一定做功慢。

做功必定要花一定时间,但花了时间未必做了功,如前面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虽然花了时间,但功率为零。

功率的单位是瓦(W),含义是:

1秒钟做1焦耳的功,1瓦持=1焦耳/秒,另1千瓦=1000瓦,1KW=1000W

④记住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例如自行车的功率、汽车的功率等等。

(二)功率的计算

例1、在20米深的矿井里,每分钟冒出地下水6米3,问应至少选用功率多大的抽水机来抽水,才能使矿井里不会积水?

   分析:

抽水机抽水对水做功,如果选用的功率过小,不能及时抽干积水,选用的功率过大,机器空运转,浪费电,所以要配套。

   已知:

h=20米 t=60秒 V=6米3 ρ水=1.0×103千克/米3g≈10牛/千克     求:

P=?

   解:

一分钟积水 G=mg=1.0×103×6×10=6×104(牛)

       每分钟应对水做功W=Fh=6×104×20=1.2×106(焦耳)

       抽水机功率P=

   答:

应选用功率至少为20千瓦的抽水机。

例2、一辆汽车装满货物后重4.9×104牛,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5分钟,通过的路程是4.5千米,这段时间内发动机的功率是80千瓦。

求:

①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②汽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少牛?

   已知:

G=4.9×104牛 t=300秒 S=4500米 P=80000瓦

   求:

①W=?

②f=?

解:

汽车的功率为80000瓦,5分钟做功应为

       W=Pt=80000×300=2.4×107(焦耳)

       汽车行驶了4.5千米做了2.4×107焦耳的功,所以牵引力为

       W=FSF=

(牛)

       因为是匀速行驶。

f=F=5333.3(牛)

   答:

5分钟内牵引力做功2.4×107焦耳,汽车受阻力5333.3牛。

三、小结及作业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动能和势能

知识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想想议议”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主要教法

探究法、实验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子弹打纸片、小车推木块,电吹风吹动树叶。

问飞行的子弹、运动的小车、风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能够对外做功,都在运动。

新课讲授

一、能

(1)定义: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说物体具有能。

讨论:

马路上运动的汽车是否具有能?

归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关键是看这个物体是否能够做功,而不是看它有没有做功。

从刚才的例子发现它们不仅具有能量而且都在运动。

二、动能

1、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特点

(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

讨论公路上对汽车的行驶的速度有什么规定?

为什么?

师:

:

通过学习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与体积、质量、速度、密度等有关,最后归纳成研究与质量、速度的关系。

师:

在多个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引导采用控制变量法

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再上台演示。

其中强调研究质量时要在同一高度。

再让学生修正方案,重新实验、总结。

(2)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一定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师:

如何解释汽车限速?

看书P111小资料、想想议议

让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动能的经验看书自学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根据桌上器材设计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巡视、指导再让同学演示总结。

三、势能

(1)重力势能

a、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

b、特点: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质量一定时,被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的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一块石头放在高山上是否具有能量?

讨论总结它会对地面做功,它蕴藏着重力势能,只不过没有机会表现,只要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演示拉伸的橡皮筋是否具有能?

引入:

(2)弹性势能

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演示:

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五、作业

1、书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列车上飞出的物体,铁路职工中弹晕倒”的新闻。

2、平直的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具有能,行进过程中,这种能量(“变大”“变小”“不变”).

3、弯曲的弓能把箭射出,射出的箭能射进靶心。

弯曲的弓,飞行中的箭都具有。

其中前者具有,后者具有。

4、2002年12月30日,随着一声巨响,“神州”4号飞船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在飞船刚离地上升的过程中,下列关于飞船机械能的分析,动能,势能.

5、关于能的概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运动着的物体,速度大那个物体的动能一定大B、势能相等的物体,一定在同一高度

C、运动的物体不仅具有动能而且一定具有势能; D、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机械能及其转化

知识目标

1、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主要教法

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录像再现生活场景,复习旧知识,做好铺垫)

播放一段乘坐过山车的影片,问:

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与我们学习的机械能的知识会有什么关联吗?

指出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

引导学生复习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

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

特别是在学生分析了上抛小球的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之后,引导其认识到:

小球上抛,是动能转化成了重力势能。

二、演示、分析一些典型的机械能转化现象(为得出结论打基础)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滚摆实验。

如果实验室滚摆数量不够,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制。

做实验前,应引导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如滚摆的转速变化和高度的变化情况,并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

(对于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将逐渐减小,教学时不必明显指出)

使用学生拍的蹦床录像的全过程,可采取慢动作播放,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让学生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归纳并板书结论: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机械能及其转化(以事实为根据,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认识到:

运动的物体、被举高的物体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机械运动有关,因此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它的机械能大小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

(板书出结论)

提问: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会怎样?

(可提示学生:

动能增大时,势能怎样变化?

反之又怎样变化?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出结论: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演示实验:

教材第114页“想想做做”的实验。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做出分析:

为什么铁锁不会碰到你的鼻子?

为什么几次摆动,铁锁都非常贴近鼻子?

人造地球卫星是说明机械能守恒规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让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并在课堂上讨论课本提出的问题。

如学生仍然有困难,老师可进一步点播和讲解。

用录像的手段,展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过程。

分析时向学生说明远地点离地面高些,近地点离地面低些,以帮助学生理解远地点势能大,近地点势能小。

教学中利用录像的优势,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随堂练习设计,交流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①一架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它的………………………………………()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D、动能不变,机械能也不变

②下列自然灾害中,主要有机械能造成的破坏的是……………………()

A、大火烧毁房屋B、干旱使庄稼枯死

C、洪水冲垮堤坝D、汽油燃烧爆炸

③下列哪种情况下机械能没有变化……………………………………()

A、物体从某个高度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

B、跳伞运动员从空中匀速下落

C、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水平拉力做加速运动

D、利用动滑轮把重物匀速提升

④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沿斜面匀速滑下的物体,动能增加,势能减少;

B、匀速上升的热气球,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C、不计空气阻力,自由下落的钢球,动能增加,势能减少;

D、弹簧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五、小结及作业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分子热运动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且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情感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

扩散现象

主要教法

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烧杯、热水、冷水、红墨水等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

欣赏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花香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鼓励学生诠释这首所描述的意境),提出两个问题①我们没有靠近花朵就早已闻到了香味,这是为什么?

②诗句中“花香袭人知骤暖”是说若闻到袭人的浓浓花香,就可以判断气温突然变暖,作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师:

带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题--分子热运动

(二)扩散现象

1、 用有趣的实验引入扩散现象

 前面,大家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但大家有没有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

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学生回答为什么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教师小结:

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 学生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

①在装有红棕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与另一个集气瓶竖直方向对口接触,把玻璃板抽掉,可以看到二氧化氮从下面的瓶子慢慢扩展到上面瓶内。

②在一烧杯的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散

提问:

这两个物理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除了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外,就连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

把磨得很光的铝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

3、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演示实验: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底注入一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扩散现象。

师:

分析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1、 前面的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 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

   3、 你还能对分子的运动做出那些推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从宏观上讲,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它其实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到对方物质内部的结果。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

演示实验:

两个铅柱接在一起,下面为什么可以吊一个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又由固体或液体压缩说明: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四)课堂讨论

1、在长期堆放煤球的墙角,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以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为什么?

2、烧菜时,老远就闻到了菜的香味,当菜冷却下来后,香味就渐渐的变淡了,这是为什么?

小结及作业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大埔县中学教案2012年月日周星期

课题

内能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能力目标

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主要教法

实验法、观察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媒体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二、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