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710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docx

小学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

▉德育序列化校本课程·供三年级下学期用

 

 

序言

为进一步加强实施《两纲》教育,不断改进和优化新的历史背景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努力彰显德育在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结合校训“崇德、修身、博学、报国”的实施,因循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我校围绕养成教育、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完善自我、民族精神六个主题编写了“成长的足迹”校本德育教材,旨在通过这一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实践,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

为了让“成长的足迹”这一德育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思想产生较大的触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精心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现的人物、现象,然后挖掘其相关事例进行整理、归纳,并予以呈现,同时配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力求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以期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当然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如果本套教材能对学生有所裨益,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编委

 

丛书主编:

编委:

本册主编:

编写人员:

目录

第一单元诚实守信篇

·宋濂的故事……………………………………………………

(1)

·商鞅立木取信…………………………………………………(3)

·“一诺千金”与“失信丧生”………………………………(4)

·狼来了…………………………………………………………(6)

第二单元谦和有礼篇

·孔子尊师………………………………………………………(7)

·孔融让梨………………………………………………………(9)

·三顾茅庐………………………………………………………(10)

·周总理理发……………………………………………………(11)

第三单元勤俭节约篇

·季文子的故事…………………………………………………(12)

·卖狗嫁女………………………………………………………(14)

·房梁挂钱………………………………………………………(15)

·勤俭持家………………………………………………………(16)

第四单元坚强意志篇

·海伦·凯勒的故事……………………………………………(17)

·张海迪的故事…………………………………………………(19)

·霍金的故事……………………………………………………(21)

·美国古典式摔跤选手—布拉特尼克…………………………(23)

卷首语

中华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积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教育是我们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加强传统精神教育是为了帮助我们树立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本书包括诚实守信、谦和有礼、勤俭节约、坚强意志等四个单元。

每单元由“故事欣赏”、“名言欣赏”或“插图”、“问题思考”等部分组成,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故事,促进我们积极地的思考,培养我们养成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传统精神之花盛开得更加鲜艳!

第一单元诚实守信篇

古人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谨而信”(谨慎和诚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的。

《春秋谷梁传·僖公22年》中记载: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孟轲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就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他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

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

“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

”陆象山则强调“忠信”,认为“忠者何?

不欺之谓也;信者何?

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

”从上述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

“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老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

“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

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

“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

“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宋濂生平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问题与思考】

读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名言欣赏】

言必行,行必果

人无信不立,店无信不兴

经营以信用为资本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周显五八年,孝公渠梁下令求贤,广泛征召能献奇计使秦国强大的人才。

求贤令一传开,惊动了一个魏国人。

商鞅任秦孝公的丞相,他想要推行新法。

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

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国都市南门放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头,并告知百姓中如果谁能把这块木头移到北门,就给谁10两金子。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去移动这块木头。

然后,商鞅又布告百姓,能移动的人给予50两金子。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两金子,以表明诚信。

看热闹的人都说:

“这官员真守信用!

”就这样,商鞅很快提高了威信。

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

(《史记·商君列传》)

【商殃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名人。

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任秦左庶长,旋升大良造。

公元前340年,封于商15邑,号商君,因称商鞅。

【问题与思考】

从商鞅变法的故事当中,我们知道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那么,生活当中,你是不是也做到了这一点?

【名言欣赏】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孔子家语

宁可失钱,不可失信------英国

获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杰罗尔德

失去信用是一个人的最大损失------约·克拉克

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修复------德国

私人的信用是财产,公众的荣誉是保证金------朱尼厄斯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于使他免遭杀身之祸。

失信丧生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来。

商人急忙喊道:

“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等到他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

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

“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

“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不要救他!

”于是商人就被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实践园】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从季布和商人的身上我们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名言】

信用重于黄金------德国

信用是成功的伙伴------英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信用出黄金,因为黄金比信用易得------英国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淮南子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

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

“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

“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

放羊娃哈哈大笑:

“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

”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

“哈哈!

你们又上当了!

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

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

“狼来了!

狼来了!

快救命呀!

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实践园】

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看看身边谁是诚实守信的好榜样,搜集他的照片。

附:

曾子杀猪的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

“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

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吗?

我本来是哄他的”。

曾子认真地说:

“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

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

于是,他果真把猪杀了。

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第二单元谦和有礼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

“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名言欣赏】

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形。

意思是:

泰山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接受小土阜而使自更加高大。

比喻人只有谦虚才能有成就。

出自(清)郑世元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意思是:

比喻要成功某件事,应当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泽之身则荣,去之身则辱。

意果是:

如果一个人能够恭逊,自爱,就受人欢迎称赞否则,就要被人鄙弃。

出自《管子·小称》。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意思是:

虽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甘作天下的川谷。

比喻只有谦虚的人,才能享受荣誉。

出自《老子》。

【实践园】

读了这则故事后,你是否了解了老子和孔子受人尊敬的原因呢?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

"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

【名言欣赏】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意思是:

品德高尚的人能保持谦逊有礼,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出自(汉)刘向《说苑·法诫》。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意思是:

人能谦虚慎行,就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出自《北史·杨播传记》。

★何言者天,成蹊者李。

意思是:

天并没有自吹自擂,却显得那么高;李树不向人打招呼,而它的树下却有条小路。

比喻只要为人真诚,谦虚,就能感动别人。

出自(唐)姚崇《口箴》。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意思是:

善于请教别人收获就多,自以为很聪明对人不谦虚,所得就少。

出自《尚书·仲虺之诰》。

【实践园】

孔融的行为让我们敬佩,在生活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像孔融这样的孩子呢?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名言欣赏】

★满招损,谦受益。

意思是: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得到益处。

★轻财重气,卑躬厚士。

意思是:

轻钱财,重气节;谦逊待人,礼贤下士。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意思是:

别人称赞你,能够表示谦虚,等于增加了一种美德;如果自我吹嘘,就会归于失败,还会受到人家的诋毁。

★容纳直言,虚己待物。

意思是:

要能容纳别人的直言批评,对待别人要虚心。

【问题与思考】《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千古,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周恩来总理经常上北京饭店朱师傅那儿去理发。

有时候人多,他就和大家一样,坐在椅子上看报,排队等候。

朱师傅和等候理发的同志见了,都要让他先理。

他总是笑笑说:

“这不是一样嘛,大家工作都很忙。

”只有在太忙的时候,或临时有接待外宾任务等特殊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才请朱师傅到自己家里去理发。

每到这时,周恩来总理总是在门口迎接朱师傅,握着他的手说:

“老朱,又麻烦你走一趟了。

有一回,朱师傅给周恩来总理刮脸,周恩来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朱师傅没有提防,刀子把总理的下巴划破了口子。

朱师傅心里很难受,忙说:

“总理,真对不起你,我工作没做好……”

周恩来总理哈哈大笑起来:

“怎么能怪你呢?

是我不好,咳嗽前没跟你打招呼。

还幸亏你刀躲得快呢!

周恩来总理怕朱师傅心里过意不去,当天还特意留下朱师傅一起吃饭。

这小的不能在小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尊重人,非常有文明举止的人。

【名言欣赏】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意思是:

谦虚待人,必有很多人亲近你;骄傲自大,必有很多人离开你。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意思是:

所谓礼貌,就是不要随便议论人,说话不罗索。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德若无。

意思是:

聪明的商人总是把钱藏得很严密,好像身上不名一文;高尚的人总是谦虚过人,从不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

意思是:

言行一致是道德的基础,谦虚是道德的根本。

【实践园】

伟大的人物,都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

身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第三单元勤俭节约篇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

一代伟人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

“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

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

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

“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

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

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实践园】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你还听说过哪些古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名言欣赏】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

“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

“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

“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实践园】

古代官宦人家尚且如此节俭,而现代社会中喜事是如何操办的?

了解一下。

【谚语欣赏】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

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实践园】

你平时是怎样支配自己的零花钱的?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示?

【谚语欣赏】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一粥一饭汗珠换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

“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

“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