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556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docx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案

《我们都是一家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的第一课——《好大一个家》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本课主要是以学习我国的民族为主,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充分学习有关民族的知识,知道55个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也就是回顾历史看民族,了解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的关注,最后拓展应该怎样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主题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情感。

(2)了解少数民族,关注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人民和睦相处。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动手能力等。

3、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活动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动手能力等。

学生分析:

“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一活动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学习“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时,对民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几个主要民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等,学生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经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但是学生对民族的分布、民族团结的事例以及怎样与少数民族相处等问题,学生了解不够透彻。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图片、音乐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民族团结事例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图片56个民族在天安门广场上欢聚一堂,《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问:

听到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怎样?

教师:

在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里,有56个兄弟姐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吧!

二、56个民族56朵花:

1、同学们这是我国民族的构成图。

(教师出示课件)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左右,蒙、藏、回等55个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

2、教师出示中国少数民族名称,让学生读读。

3、教师出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问:

从55个民族分布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4、出示我国民族的居住特点。

教师总结:

汉族以内地为中心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以边疆为中心,形成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同时又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聚居。

教师小结: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的大家庭!

三、回顾历史看民族:

1、教师出示课件:

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为民族做贡献的故事。

问: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例?

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资料。

小组汇报。

3、教师引出故事:

土尔扈特部回归、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问:

读了这两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当今时代虽然已经不需要用和亲这种方式促进民族团结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倡导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四、国家政策看民族:

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总理参加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少数民族代表听"两会"、胡锦涛等同少数民族代表、委员亲切握手、各民族欢聚一堂,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展示民族风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说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看图后的感受。

2、教师出示:

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制定了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资料。

说说读后的感受。

3、教师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一律平等。

这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少数民族同胞利益的具体体现。

四、课堂回顾:

说说你的感想: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五、课后拓展

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少数民族,我们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链接资料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作为历史中颇有盛名的一位公主,最为出名的事迹就是进藏。

文成公主名李雁儿,并非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是在被派去和亲时封的公主称号。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灭了东突厥,一时意气风发,又派李靖前去西南,李靖不负圣恩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自此开始,正式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道。

西域各国在了解到唐朝的强盛国力后,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唐朝与其交往。

甚至连远在天边的吐蕃,都派使者前来拜访。

当时的吐蕃赞普名叫松赞干布,是藏族人心中的英雄。

他能文能武,是个不可多得之才。

他年仅13岁的时候就精通射箭,骑马等各项武艺。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写诗,喜爱民歌,受到了很多吐蕃人的爱戴。

他的父亲死去时也曾经发生了一场叛乱,许多有贼心的吐蕃贵族都想把他拉下马来,好让自己登上那无比尊贵的位置。

但年轻的松赞干布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他们全部镇压了,叛乱自然也很快平定下来。

年轻的松赞干布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松赞干布特地派人长途跋涉地前往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表达自己想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而唐太宗听到吐蕃的名声后也欣然同意与其建立友好关系,还派遣了使者前往吐蕃回访。

几年后,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而这次的目的是想向唐太宗求取一位美丽的公主和亲,唐太宗却没有答应松赞干布的要求。

使者在知道唐太宗没有答应时十分害怕,他害怕松赞干布责怪自己办事不利,于是他向松赞干布撒谎道:

“本来唐太宗都快要答应我们了,已经在考虑和亲的公主的人选了,但由于吐谷浑王又正好也派人前来求亲,于是我们求亲的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而当时吐蕃与吐谷浑本来就有一些小摩擦,生长干部在听了使者的汇报后就更加厌恶吐谷浑了。

气愤之下,他认为吐谷浑是在挑衅他,于是他立即派兵20万人前去攻打吐谷浑。

而吐谷浑王见吐蕃军来者不善,攻势太猛。

被多次攻打后实在抵挡不住退回了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在打败了吐谷浑后又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打到了唐朝境内的松州,可算是打了一个大大的胜仗。

松赞干布志得意满,威胁唐太宗,如果唐太宗不派公主前去吐蕃和亲,他就会一直出兵,直到攻下长安。

唐太宗在听闻了松赞干布的狂言之后,十分的生气,认为自己失了脸面。

他立即派侯君集带兵前去反击吐蕃。

吐蕃的战士们本就对松赞干布因私人情绪前去攻打唐朝就十分不满了,现在看唐朝又派兵前来反击,更是不愿意打这场仗了,纷纷要求松赞干布做出退兵的指令。

松赞干布看到士兵们都没有了打仗的意愿,没有了斗志的士兵也打不了胜仗。

这样蛮干下去也一定会输。

无奈之下,松赞干布只好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就愿意与吐蕃交好,也不愿意为了自己的一时气愤而伤财劳民,也就同意了吐蕃的求和。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一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前往长安,禄东赞带着100多人的出使队伍和五千两黄金,以及非常多的珍宝前去为松赞干布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向唐太宗传达了他们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想要跟唐朝长久的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禄东赞说的娓娓动听,皇太宗听了之后心中十分满意,就在皇室宗女中挑选了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封为公主,派去吐蕃和亲。

而这位被皇太宗李世民选中的女子就是李雁儿,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遥远的吐蕃和亲,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弥补文成公主远嫁的辛苦,给她准备了十分丰厚的嫁妆。

不仅有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

还有许多蔬菜和谷物的种子。

除此之外,还带了大批的关于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书籍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境内,一路都有人在接应,每个地方都会文成公主准备好了牦牛、食物、水源等各种需要的东西,为文成公主的和亲之旅准备的妥妥当当。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也十分重视,亲自从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

于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盛大的婚礼也在柏海举行了。

婚礼结束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一同越过雪山高原,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回到了逻些城里。

文成公主入城的当天,受到了十分热情的欢迎,逻些城民就好像是过着某个盛大的节日似的,他们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想到文成公主远嫁到吐蕃,势必会想念家乡,为了避免文成公主由于过于思念唐朝而郁结在心,特意在逻些城里仿照唐朝的建筑风格,专门为文成公主建造了一栋唐朝式的建筑来给文成公主居住。

时光如梭,总是飞快地流逝。

文成公主在吐蕃总共生活了整整40年。

40年对于古代的文成公主来说已经算是她的大半生了,她为了唐朝与吐蕃的和平关系牺牲了自己的岁月。

他为汉族和藏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她在远嫁到吐蕃之后,利用自己在唐朝的所学,以及她所带嫁妆中的书籍种子等,带动了藏族人民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

藏族人民也十分感恩文成公主的贡献。

因此,直到现在西藏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中还有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雕像。

就是这样一位美丽柔弱的文成公主,她尽自己所能将唐朝先进的文明带入了藏族,维护了唐朝边境的安宁。

 

土尔扈特简介

历史记载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

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

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

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

东归路线

唐朝时期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

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

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

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

明朝时期

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

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林木森林”——加“阿拉特”——“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

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中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西迁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东归背景

压迫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政治

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

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敦罗布喇什去世,由其子渥巴锡继位,时年仅十九岁。

沙俄欺他年少,乘机将土尔扈特直属于汗的最高权力机构王公议会“札尔固”,强行隶属于沙俄外交部的控制下,对“札尔固”成员实行年俸制,并派遣官员直接进行管辖,干涉“札尔固”内政,以达到架空汗权的目的。

与此同时,沙俄政府又在土尔扈特内部另找代理人,任命策伯克多尔济为“札尔固”首领,以分化瓦解土尔扈特内部力量,与渥巴锡汗相对抗,进而驾驭土尔扈特。

经济

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文化

共同信仰的藏传佛教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土尔扈特人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他们熬茶敬佛,在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喇嘛教。

西迁伏尔加河流域后,沙俄政府认识到,要断绝他们与蒙古各部和内地各民族人民的宗教联系,而代之以俄罗斯的东正教这种西方的宗教。

为此,彼得一世甚至亲自发出谕旨,要求传教士学会土尔扈特语言,以便说服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

他们制造宗教矛盾和纠纷,对土尔扈特部众进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妄图消灭藏传佛教,逼迫部族改信东正教。

引起了土尔扈特人强烈的反抗。

军事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

18世纪,沙皇俄国竭力控制出海口。

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

大肆的征兵行为也导致部族内青壮年锐减,许多人都充当了沙俄对外扩张的牺牲品,丧生在土耳其和北欧的战场上。

正拼命扩张的俄国需要更多的土尔扈特军队参与新的战争,需要土尔扈特骑兵去镇压无法忍受沉重税赋而起义的农民;去控制信仰方面的异己者,如平定信仰伊斯兰教的巴什基尔人的叛乱;去遏制不安定的其他周边游牧民族;去参加欧洲的战争。

敦罗布喇什和渥巴锡时期出兵助战成为汗国的沉重负担。

然而土尔扈特人口减少、经济衰退,已无法满足俄国的频繁征兵。

17世纪末,在土尔扈特汗国达到其顶峰时,包括阿玉奇汗的臣属诺盖人在内,土尔扈特人总共有7万帐。

到18世纪60年代,土尔扈特人仅有41523帐。

俄国对土尔扈特骑兵的需求不断增长,甚至不顾土尔扈特兀鲁斯的自身安全强迫其远距离征战,给土尔扈特人带来了沉重负担。

俄国当时就征用土尔扈特汗国的青壮年,充当俄国军队和土耳其交战,在战争中间,土尔扈特军队伤亡很大。

而且这场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地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部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俄国的地位是平等的,而沙俄强大以后,却要求他们俯首称臣。

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东归过程

编辑

秘密决定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

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

会上,他们庄严宣誓,脱离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离开俄国,整个部族都将将沦为沙皇的奴隶,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但消息还是泄露了。

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胞一道返回故土。

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卫拉特人无法过河。

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抵达伊犁河畔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

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

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东归路线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

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

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

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

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

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

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

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

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

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

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

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

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

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

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乾隆做出了判断:

既然土尔扈特部前来归顺,就该接纳,而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事端而拒绝他们。

所以决定对土尔扈特部接纳安置。

 [1] 

在土尔扈特部刚刚到达伊犁时,俄罗斯就通过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尔扈特部进入国境,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

“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

谁知俄国沙皇又提出了交涉,威胁乾隆若是不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就不惜发动战争,乾隆皇帝听到俄罗斯的这种话语勃然大怒,立即回复:

“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2]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

历时近半年

,行程上万里。

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

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