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533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3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docx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

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

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物理变化特征:

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形式:

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

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气体成分

体积比%

性质

用途

氮气

78

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

氧气

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

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

0.94

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气球

二氧化碳

0.03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作温室气肥

其它及杂质

0.03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空气是混合物,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空气污染物

主要来源

突出的危害

气态污染物

二氧化硫

含硫燃料的燃烧

引发呼吸道疾病、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

氮氧化物

汽车、飞机的尾气

造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

一氧化碳

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燃烧

破坏输氧功能

氟氯烃

空调机

破坏高空臭氧层

固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

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

能见度降低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定义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特点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

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

但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常见实例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

能用化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冰水

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净物

 

二.氧气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不易溶于水,比空气略重,液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

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特有的性质: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二、氧气的制法:

(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的区别)

1、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MnO22H2O+O2↑(经济环保的制取方法)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

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图①)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

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

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

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

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装置(a)的特点:

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装置(b)的特点:

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装置(c)的特点: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装置(d)的特点: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希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

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注意事项: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

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

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

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

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4)氧气的验满: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

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检验:

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5、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

生物体内的酶属于催化剂。

6、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

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7、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

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

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8、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9、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剧烈氧化:

燃烧

缓慢氧化:

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水是纯净物。

二、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

2,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2H2O

2H2↑+O2↑;

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

2H2O===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正氧负氢,氢2氧1)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反应中元素各类有无变化?

元素化合价有变化吗?

三、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2H2O===2H2↑+O2↑

(2)水可遇某些单质或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

H2O+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

H2O+CO2==H2CO3

四、水的污染:

A、水污染物: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

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五、水的净化

1.吸附沉降:

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2.蒸馏:

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3.杀菌:

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4.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Ca(HCO3)2=CaCO3↓+H2O+CO2↑

C.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40C时密度最小。

(2)水的检验:

化学方法:

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CuSO4+5H2O=CuSO4·5H2O

物理方法:

干燥的烧杯,干燥的玻璃片等。

水的吸收(气体中残留的水):

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常温下性质稳定。

(1)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如何证明产物是水?

氢气球灌装氢气利弊的讨论?

(2)还原性(用途:

冶炼金属)

H2+CuO===Cu+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

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实验室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

Zn+H2SO4=ZnSO4+H2↑

⏹反应物的选择:

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

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不可用浓盐酸: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检验:

点燃。

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氢气能源的优点:

①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②热值高,放热多;③生成物是水,毫无污染;④可以再生。

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

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分子与原子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或离子

一、分子

1、生活中许多现象说明了分子的客观存在。

如湿衣服晾干等水的蒸发、口红的扩散也证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定义辨析:

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氧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理性质。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粒子。

3、分子的性质:

a体积小、质量小;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c分子间有间隙: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d此气体容易被压缩,如可向轮胎中充气,同时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e同各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如无论是何地的饮用水性质都相同。

油分子和水分子的性质完全不同。

4、分子的构成:

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5、分子理论的应用:

a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b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试解释水的蒸发和分解有什么不同?

C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一些现象:

蒸发、扩散、溶解、闻到气味、压缩、三态变化、热胀冷缩、挥发、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氧气,氢气,氯气,氮气,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等等。

6、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从而聚集成为新的物质,(有的原子直接聚集成为物质)

(二)原子:

以氧化汞分解引出原子。

1、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即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如加热分解高温等。

2、原子的性质:

同分子。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以二氧化碳为例说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宏观上及微观上。

原子与分子的大小比较?

 

一、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二、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元素

原子

区别

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

氧、硅、铝、铁、钙

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符号: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一大二小

元素符号的意义:

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发现:

门捷列夫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

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⑴H2和He⑵CO、N2和Si⑶O2、S和S2-⑷OH-和F-

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组成物质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同类原子总称构成构成

构成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分子

粒子:

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三、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仅仅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可再分,原子仍有很复杂的结构,

实验证明: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呈电中性。

注意点:

1其中原子核质量很大,原子质量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