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83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docx

鄂教版第六单元整组备课课

鄂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具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

悠久厚重的历史,酿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而文化又以其深藏世界万象的博大内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学习本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起去欣赏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一起去品味老北京那小巷深处的吆喝声,一起去感受中国结特有的东方神韵……

本单元围绕“中国文化”这一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

《看戏》记叙的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当年在北京露天劳动剧场演出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动人场景;《吆喝》回忆了旧北京街市上令人怀想的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中国结》介绍了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的浓情。

人们对戏曲的欣赏,对吆喝的品味,对中国结的热爱,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分析。

学习本组课文,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查找相关资料,品味语言文字,领略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及其无限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保护、传承中国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古诗《墨梅》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想世俗鲜美的高尚情操。

《语文乐园六》在“我来试试”板块中安排了四项活动内容,其中有三项是“读一读”,要指导学生识字,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传统民俗,积累与之相关的名诗名句;让学生了解、认识邮票和具有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建筑名胜以及我国汉字的历史和几种书体;读成语故事《韦编三绝》,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受到热爱读书、勤于钻研的教育。

写一写,背一背让学生练习写字,并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底蕴。

“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段话中的语病并练习修改,训练学生把句子写通顺,把一段话写清楚,并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口语交际”以“照片上的故事”为话题,让学生回忆照片中记录的快乐生活,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地聆听,文明地交流。

“习作”《谢谢你》。

在练习写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学会感恩。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民俗,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对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十分有益,应力求体现语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个体性和本土性。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

设计人:

吉莉总第课时

课题

16.看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

情感目标

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公园环境、剧场情景描写的铺垫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运用关键词句描写歌声、描写场面的表现力量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听一听梅兰芳京剧唱段,并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如京剧行当、人物服饰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引出将学的描写看戏的《看戏》(板书课题)。

简要说明:

课文写的是群众观看梅兰芳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梅兰芳是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穆桂英挂帅》是他的著名剧目,表演的是穆桂英不计曾遭皇帝冷落,慷慨挂帅出征,英勇杀敌卫国的故事。

二.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1、引导学生正字音,辨字形,释词义。

2.指定学生二人分读课文(一人读前2段,一人读后四段)。

要求读音正确。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写作的?

理清表达顺序。

三.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自由朗读1—2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1)本文的题目是“看戏”,开头段在写到剧场以前先写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

引导学生交流。

开头段在写到剧场是“静静的”以前,先写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里“古树是静静的。

树叶子也是静静的”。

写环境的“静静的”,是为了烘托剧场的“静静的”,是为了用一片安静的气氛烘托梅兰芳的艺术表演。

写“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烘托观众,表明观众深被梅兰芳的艺术表演所吸引,都冒着暑气赶来剧场。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对剧场氛围的感受。

(2)本文接着写出剧场里的什么情景?

怎样写出这种情景?

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接着写出剧场里静静的情景。

先写人多,然后写静。

先写出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挤”字,表现出密度;“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人海”的比喻,表现出广度;从而表现出剧场里观众非常多。

这样写出人多、暑热和静静情景的对立统一,既衬托出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巨大吸引力量,也表现了观众的修养和热情。

(3)带着你的感想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4、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引出下文

  在那个暑气未消的夏夜,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都特别想看京剧大师梅兰芳演戏。

当时,天那么热,人那么多,剧场却是那么静。

板书:

静,这是出场前观众的反应,出场后,观众又有哪些反应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默读4—5节,用“——”划出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交流,相机板书。

三、品词析句、深入研读(4、5节)

1、品读出场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理解出观众对大师的喜爱。

(2)抓重点词“轻盈而矫健”体会出场的精彩。

2、品读表演中观众反应的句子,联上系下,体会表演的精彩。

  过渡:

观众的反应,让我们体会到了出场的精彩,表演中,观众的反应又会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指名读。

  (抓“着了魔”、“鸦雀无声”体会表演的精彩)

  联系上文品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品读句子:

(1)“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

”(重点引导学生抓“圆润”“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

  品读句子:

(2)“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引导学生理解(1、唱词象珠子。

2、三个“从……中”。

3、五个动词)体会大师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

  播放《穆桂英挂帅》视频片段。

帮助理解。

  过渡:

这样美轮美奂的表演,怎不叫观众着了魔呢?

刚才通过联系上文理解观众的着魔,谁还能结合下文谈自己的体会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小结:

女主角演的实在是惟妙惟肖,她喜,观众就喜,她悲,观众就悲,台上台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就是着了魔,这就是交融啊!

让我们也象着了魔一样读一读吧。

3、品读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品读:

“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多鲜花捧在手里。

(抓“捧”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大师的喜爱和珍惜,希望美好的艺术之花永远绽放,永不凋谢)

四、品读五节、升华主题

1、比较句子的不同,谈体会。

(读出自豪,佩服,尊敬,赞美……)

2、体会设问表达的好处。

(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小结板书,升华主题,再读(齐读)

4、看多媒体拓展资料(师生合作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文本

  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表演艺术,体验到了观众对大师的热爱之情,初步初步领略了京剧的魅力。

对于博大精深的我国文化来说,今天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随后我们还会学《吆喝》、《中国结》,相信会对我过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收获!

(放京剧音乐,结束学习。

板书

设计

看戏

看戏层层铺垫创造气氛

绿叶引出红花

课后记

 

教学设计

设计人:

吉莉总第课时

课题

17吆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能力目标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目标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

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知道吗?

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

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

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初读感悟

⒈自读全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⒉小老师带读生字

3、抽卡片组词练习。

4、指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反馈:

A、正音;

B、根据学生回答,

6、师小结(生默读,并在书上作批注)。

三、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四、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吆喝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请你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文,作上批注。

二、教学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然段。

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2、围绕叫卖声,作者主要写了吆喝的什么特点?

3、指导理解、朗读1自然段

4、提问2、3自然段写了哪些叫卖声?

仅仅只有这几种吗?

5、品读句子:

“白天就更热闹了……门前展销。

6、指导朗读三、四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吆喝声,读出吆喝的情景和味道。

7、2—4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们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8、教师小结学法。

过度:

现在请你们按照我们刚才的学法,来学习文章的5.6自然段。

三、教学5、6自然段。

让学生自己用学法学习,教师指导重点句子:

“只要兜里还有钱……大嚼一通。

抓住特点:

变着法儿吸引顾客,变化多端。

指导学生朗读。

四、教学7自然段。

这一段又说了什么?

请你们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

5、总结全文。

六、拓展与延伸

编写吆喝的剧本,请你的组员参与表演。

板书

设计

吆喝

京白(北京口语)

主要内容

声调变化

音韵节奏

课后记

 

教学设计

设计人:

吉莉总第课时

课题

18中国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0个字,认识9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的特点,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头”的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节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礼物,请你们来猜一猜。

谜面:

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

形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出示中国结,粘贴到黑板上,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解决疑问。

1、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学,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是否准确。

2、指名读文,注意联系课文理解一些简单的学生不明白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

结合“结”的字型了解中国结:

左边是“纟”,代表中国结是由丝线编织而成的,右边是“吉”,说明中国结有吉祥之意。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中国结的课文:

中国结是一种装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有可可能写什么?

3、说说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对照学生的猜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

3、指名回答:

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

4、指导读重点句子:

“在……在……在……”

A、这个句子是排比句。

该怎么读?

指名读。

这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中国结。

)再读读,指名读。

B、“特有的风韵”指什么?

(中国结的美丽、典雅和深刻的内涵及寓意)

5、再次指名读。

5、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结的第一部分,了解到了中国结出现的场合和地点,以及它的深刻寓意。

今天我们将接着学习。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它代表了什么?

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又是怎样的?

生读句子谈体会。

2、教师小结:

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

它代表着幸福和祥和,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3、欣赏图片:

这样美的艺术品,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出示各种样子的中国结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4、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读出中国结的美吧!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5、让我们带着一样的感情读一读第4自然段。

(二)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中国结得到了海外华侨的特别喜爱,文中“头”为什么加上引号?

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头”的含义,谈自己的理解。

3、指导朗读。

A、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B、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有过离开家、离开亲人的感受吗?

你经历过想见亲人但是却不能见的心痛吗?

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与煎熬呢?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编结这个绳子的一部分,这根绳子牵连着你、我、他,无论将来你走多远,总是会想起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古人借“月”思乡,我们今天就以“结”来吐情,带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来读这段文字。

C、学生齐读。

4、教师小结、点拨写法:

将实物说明与事物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展开联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

这个自然段在文中是什么作用呢?

(总结全文)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

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中国结特别受宠,不仅是因为它造型美丽典雅,而且它代表着幸福和祥和,代表欧文们对未来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儿女心连心的象征。

(板书:

幸福祥和心连心)

2、同学们,说说看,你认为中国结还代表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平安、祝福、欢乐……)

3、积累与背诵: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四、作业。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仿写一段话。

板书

设计

中国结

幸福祥和心连心

平安、祝福、欢乐

课后记

 

教学设计

设计人:

吉莉总第课时

课题

古诗诵读墨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砚”、“痕”两个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

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

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

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

设计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后记

 

教学设计

设计人:

吉莉总第课时

课题

语文乐园六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认识各种邮票、及各种书写体;

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气,以及与之对应的应节应景的诗句;

2、积累古诗中的名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3、学会修改语病的方法,能够把句子写正确、学通顺。

情感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的话题,让学生乐于与人分享,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积累诗句、成语

2、了解不同的书写体。

教学难点

1、发现语句中的语病,并学会自己修改。

2、习作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与个节气有关的诗句

2、认识不同的桥及不同的书写体

3、积累古诗文名句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了,大家一定也有些累,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到语文乐园里轻松轻松。

现在让我们先走进“我来试试”版块里一展身手吧。

2、“我来试试”版块。

1、读一读

(1)自由读,按照拼音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词语。

(2)指名读,教师注意正音。

(3)男生读节气,女生读诗句,教师帮助学生理解

春节——出自王安石《元日》

清明——出自杜牧《清明》

中秋——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重阳——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拓展:

你还知道与这些节气有关的诗句吗?

学生交流。

(5)读一读。

2、读一读

(1)指导学生认字。

小商桥、枫桥、卢沟桥、双龙桥

(2)读一读,看一看,观察邮票上面都有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适机介绍几座桥和这几种不同的书写体。

(5)多种形式读:

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教师正音;小组读;齐读。

(6)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古桥?

学生自由发言

3、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指名读,教师正音。

(3)教师说明诗意及出处。

(4)再读诗句,深化体会。

(5)描红三个句子,做到工整美观。

三、作业:

背诵诗句,默写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成语故事《韦编三绝》,了解成语的意义及引申义。

2、指导学生学会修改语病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