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173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问题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问题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问题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问题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题与思考.docx

《问题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与思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与思考.docx

问题与思考

问题与思考

——职业教育随感2004

1、最大的滑坡是认识的“滑坡”……………………………………

(1)

2、世博会与职业教育…………………………………………………(4)

3、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之我见…………………………………………(7)

4、有感于英国教育部改名…………………………………………(10)

5、努力把潜在的职业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13)

6、由“差生”说开去………………………………………………(16)

7、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推进产教结合…………………………(19)

8、彼德原理与学校升格……………………………………………(22)

9、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25)

10、教育该为农民做些什么——由农民向总理告状想到的………(28)

11、辍学:

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31)

12、英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训对我们的启示…………………………(35)

13、要紧的是抓好落实………………………………………………(39)

14、教育发展要慎提“跨越式”…………………………………(42)

15、呼唤高质量就业………………………………………………(45)

16、职教人的责任和使命…………………………………………(48)

最大的滑坡是认识的“滑坡”

这些年在谈到职教发展时,不断听到“滑坡”的说法。

滑坡,就是“倒退”的意思。

笔者不大赞成“滑坡”之说。

职教发展受制于经济和教育发展。

在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大幅度扩招,拉动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的发展,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迟缓,招生量下降。

这是职教在大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符合职教与经济、职教与教育的互动规律。

尽管98年以来职教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

但在曲折发展中,职教的质量、层次和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前些年相比,只不过是放慢了增长的速度。

再者,职教相对于普教和高教,是一个年轻的教育类型,其发展有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因此,把近年来的职教发展状况简单称之为“滑坡”有失公允。

从2001年起,职教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但增长的诸多因素还不稳定,发展的基础还很脆弱,困难和问题将会伴随着职教的发展长期存在。

今后职教招生还有可能出现下滑。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方对职教的认识出现了滑坡。

对职教认识的倒退才是最为可怕的!

表现之一在一些地方党政部门。

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于是在摆布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上,热衷于上项目,搞建设,对物的投入过多,对人的投入远远不够,甚至把职业教育视为与经济发展争饭吃的“累赘和包袱”。

表现之二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

认为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是优质高中和大学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是普及高中,于是在摆布各类教育关系上,眼睛向上,重心高移,对发展高等教育和建设为之输送生源的优质高中热度过高,而对培养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却不那么上心,甚至不惜将好端端的职业学校改做他用。

表现之三在职教系统。

认为职业教育地位低,学生素质差,只有把升学搞上去才会吸引生源。

于是在教学上向普通教育看齐,使原本就不鲜明的职教特色逐步淡化和消褪。

上述三种对职教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但并不少见。

这反映了一部分同志对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律以及职教规律缺乏认识。

最近,诺贝尔奖金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曼在考察了中国一些地方后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但同时也说,对盖楼的热衷会威胁到中国未来的繁荣。

针对有的工厂引进了许多设备,但缺乏技术工人的状况,他指出:

对于人力资本采取短视政策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只有把资源从公共工程和摩天大楼转向学校,经济才能保持下去。

教育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提高生产效率。

美国20世纪经济的发展秘密在于其教育的改革。

赫克曼的看法应该让我们警醒和有所领悟。

如果说赫克曼批评的现象是一种经济上的短期行为的话,那么,在教育上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呢?

发展高等教育没有错,发展优质高中更没有错,但同时不能偏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教育大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演进的:

工业化初期大力普及初等教育;随着现代化推进,工业化中期义务教育年限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被摆上突出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受到广泛关注;到了工业化后期,中等教育规模扩大,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

我国目前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无论为工业化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都是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办职业教育周期长,困难多,见效迟。

如果不切实际地过早将教育重心高移,只关注高等教育和主要为升学服务的重点高中,而忽视关乎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教育,无疑就是教育上的短期行为!

职教的问题也不能都归结于外部因素。

我们有一些学校垮了下去,但也有相当一批学校在困境中发展了起来。

他们成功的一个重点启示就是遵循职教规律,保持职教特色,紧紧把握住了就业这个根本。

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标,但绝对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只有不偏离职教的方向,职教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如果把职业教育的希望只寄托在升学拉动上,繁荣也是靠不住的繁荣,真正的滑坡也将成为必然。

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要完成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职教还要面临许多困难。

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经费投入,而在于认识问题。

正如全国职教会上指出的,统一认识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对此,我们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世博会与职业教育

2002年12月,经过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大会投票表决,中国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

这是一件令全体中华儿女欢欣鼓舞的事情!

但比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们似乎对世博会的了解和热情远远不及。

其实,世博会和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一样重要。

它们都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世界大舞台,都是国际大都市热衷于举办的世界性盛会。

不同的是,奥运会展示的是国民体能和竞技水平,而世博会展示的则是国家经济和技术水平。

可以说,世博会是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自1851年首届博览会始,它走过了150多年历程,到现在已举办了70多次,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世博会不仅是经济技术交流的舞台,而且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举行。

时值维多利亚时代鼎盛时期,大英帝国以其无可比拟的繁荣与财富,特别是各类机械的发明,引领世界潮流,可谓风光至极。

4年后,拿破仑三世举办了1855年巴黎世博会。

表面的友好交流也暗含着竞争和较量。

在过去的4年中,法国和德国瞄准英国,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862年,英国再次举办了世博会,法国、德国等列强的产品优势开始显露,英国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但未引起英国朝野的注意。

直到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才使英国人如梦初醒。

90个展览门类中,英国只获得了10个优胜奖,其陈列品被描绘成一堆滥竽充数的废铁和原材料的混合物,而法国、德国的工业产品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对此,英国朝野都感到了严峻的危机,政府、实业界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落后是导致工业落后和帝国逐步衰弱的重要原因。

这个分析不无道理。

19世纪50年代之前,英国政府恪守自由放任的信条,对职业教育不管不问。

同时,英吉利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崇尚古典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对职业教育存有明显的偏见。

世博会后,英国政府和工商界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设立科学与工艺署掌管职业教育,建立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研究对策,制定法律支持职业教育。

但英国人并未真正吸取教训。

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通过博览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加快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时候,英国仍力图以为升学服务的文法中学统一中等教育,视职业教育为中等教育之外的另类。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对英国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战后,英国沦为追随美国的二流国家。

在探讨英国衰落的原因时,就连英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这与忽视培养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英国由盛转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任何单一因素的解释都必然失之片面,但是任何一个相关因素都不应忽略。

我们通过德国和日本在战后凭借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奇迹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中国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次重要机遇。

依照惯例,世博会将持续180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展厅,都要举办自己的展览日。

各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将率一大批著名企业家参会。

我总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到那时中国将拿什么东西给世人看,会不会也像当年英国人那样感到难堪?

当前,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列世界第四位,却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同样的技术水平、同样的生产流水线、同样的机器,中国就是不能生产出德国的奔驰;即使是零部件完全进口,但组装起来就大不一样。

道理很简单,没有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怎么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全国1.4亿职工,技术工人占了一半。

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60%,中级工36.5%,高级工只占3.5%。

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例是15∶35∶50。

高级工是技术工人的大头。

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伴随而来的是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

产品的市场抽查合格率仅为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000亿。

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已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造成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距上海世博会还有6年的时间。

筹备世博会的过程是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的过程,也应该成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6年时间不长,但抓紧了也能够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

历史告诉我们:

谁先觉悟并且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谁就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不觉悟或者仅口头觉悟,仍然鄙薄职业教育,看不起技术技能人才,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不要等到受了刺激才下决心加强职业教育!

也不要若干年后再让子孙后代总结我们的教训!

但愿等到2010年再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笔者被看成是杞人忧天。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之我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力争达到60%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70%以上。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目标。

但几年过去,进展却十分迟缓。

2002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8.3%,比上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但由于学龄人口增长等因素,毛入学率仍停留在三年前42.8%的水平。

据测算,2003年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依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

与此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已进入高峰期,而且将持续三到五年。

这又给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和主要瓶颈!

显然,容量不足是当前制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但仅仅着眼于投入增加和容量扩大还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不仅在于供给不足,而且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充足的容量,还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来不来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既有教育资源短缺,初中毕业生进不了高中阶段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有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教育资源闲置的现象。

从需求角度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迟缓的要害不在高中,而在初中。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为75%。

据估算,如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就必须达到75%以上。

这就意味着所有按时毕业的初中生都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若是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不能大幅度提高,仍然是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个阶段流失,高中阶段教育的生源从何而来?

高中阶段需求不旺的根子在于初中阶段辍学和流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辍学,有贫困的原因,但往往更是厌学所致。

厌学,主要是由于升学无望,学了没有用。

控制中等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英国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

1944年以来,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

80年代,义务教育后两年有约10%的学生辍学,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竟有40%得不到任何证书;到90年代末,17岁学龄人口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不足70%,在经合组织25个成员国中居第20位。

这与英国的国际地位是极为不相称的。

分析原因,显然主要不是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学生家庭贫困上不起学。

英国学者认为,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制度以升学为导向的结果。

每个教育阶段都是为了适应将要进入下一阶段的那些少数“好学生”,导致那些学得不够好的大多数学生成了牺牲品。

汲取别人的教训往往比学习他的经验对我们更有益。

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问题,必须增强教育的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智力类型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教育要为希望上高中考大学的学生服务,同时也不要忽视那些想上职校学技术和留下来当农民或进城务工的学生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光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应该教一些生产、生活的通用技能和学生个人感兴趣的东西。

实践证明,在初中后期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厌学和控制辍学的有效措施。

启动需求关键在于改善供给。

高中阶段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它承上启下,处于初中和高等教育之间,既要为高等教育做准备,而且还要联系就业,同时还承担公民教育的职责,具有选拔、职业生活预备的双重功能。

但目前在一些地方,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似乎等同于普及普通高中,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资源上,高中阶段教育变成了单一的升学教育。

这是发展方向上的重大偏差!

人人都希望上大学,但也有人上不了大学,或根本就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和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即使2010年达到或超过20%,仍有绝大多数18-22岁年龄段青年将直接就业。

如果高中阶段教育只考虑20%人的升学需要,怎么能适应80%人的就业需求?

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高中阶段教育单纯的升学导向,不仅不会加快其发展的速度,而且还会带来发展的畸形。

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实现普及,但仍然把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

欧盟15个国家和经合组织25个成员国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重平均超过了50%,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士等国达到了70%。

按我们的统计口径,美国综合中学里的职业教育也接近一半。

近年来英国也总结历史教训,重新确认从14岁开始职业选择的可行性,努力扩展和加强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一靠升学拉动,二靠就业吸引。

目前,我国大学扩招对普通高中的强大拉动作用正在减弱,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明显回升。

不是保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就可以了,而是职业教育应当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要成为振兴国家经济的秘密武器,同时也要成为普及教育、实现社会平等和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当此重任,职业教育必须下大气力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才行。

 

有感于英国教育部改名

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要数英国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变化频繁了。

20世纪初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1944年成立教育部,1964年教育部改为教育科学部,1991年又由教育科学部复名为教育部。

变化最大的是,1995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将教育部和就业部合并,成立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

原就业部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企业教育职能被划转到新的教育部与就业部。

其它职能分别划归相关部门。

2001年6月大选结束后,教育与就业部又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

基本职能不变。

比起以往的变化,1995年的两部合并在英国教育和经济界引起的反响最大。

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但主流声音对这次改革还是支持的。

两部合并自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从大的方面说,它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人对其经济由盛转衰而引发的对教育反思的产物。

合并就是为了在管理体制上实现教育与就业的结合,促进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一致,进而改变长期以来教育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具体讲,合并也是为了理顺管理体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教育部和就业部在职业教育管理职能上相互交叉、互相制约,存在许多矛盾。

1986年,由就业部领导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成立。

政府明文规定,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互通,这无疑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

由于两部对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及其授予权的争夺,使这一重要举措难以付诸实施。

两部合并后,1997年原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课程及评估委员会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争夺战也由此而告终。

目前,世界上公认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成功、最有特色,这主要得益于体制上的保证。

英国的改革看似两个部门的职能调整,实际反映了英国人对教育与经济互动规律认识的深化。

教育提供的是上游服务,就业是对教育产品的使用和消费。

如果教育部门只对产品负责,而不对消费负责,就会造成教育部门义务的缺失。

两部门合并后,形成了一条人力资源从产品到消费完整的链条,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得到了统一。

说外国很容易联系到中国。

对于部门之争,体制不顺以及由此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损失,职教工作者都有太多的感慨和无奈。

我常记起两年前职教老前辈孟广平先生讲述的一段往事(《并非回忆的回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0期)。

80年代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项目谈判过程中,中央两家管理职业教育的领导机构互相掣肘,使得原本顺利的合作历经艰辛和曲折,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末了,老先生不无痛惜地指出,这个事件反映了中国的部门权益之争是怎么阻碍事业发展的。

孟先生的话是针对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类似事情还少吗?

职业教育就象一个新大陆,各路诸侯都想占有一片领地。

大家都参与开发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都想说了算,就免不了要相互争斗。

名义上,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统筹,综合协调,但职业培训、资格认证和就业准入又属于人家劳动部门管理。

国务院文件出台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可两年过去却得不到落实,其中原委不得而知。

不光是外部,职业教育内部也人为地将高等和中等割裂开来。

中等职业教育按一个教育类型归一家管,而高等职业教育却按教育层次由另一家管。

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搞职教的人像戴着镣铐跳舞,感到夹手夹脚,始终找不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显然,英国合并教育部和就业部的做法不能照搬到中国。

但他们解决教育与就业矛盾的思路值得我们研究。

有位卸任的老领导曾说,如果不在管理体制上动大手术,中国的职业教育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这话是十分深刻的。

可不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将教育、劳动等部门相互交叉的有关职业教育的职能整合,归到一家来管,从宏观层面上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有同志建议成立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件事一家管,总比大家都管、又都管不好、最终谁也负不了责要好。

如果不行,可不可以在一个地方搞试验,把教育和劳动部门的职能并在一起,上级机关不要干预,成功后再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展。

现在自上而下成立的职业教育协调机构,起到了一些沟通协调的作用。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该解决的问题仍旧是解决不了。

联席会议和议事机构亟需实质性的变革。

据悉,年内国家几部委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认识问题仍需要大讲、特讲,但与此同时也不要回避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能不能冲破体制障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重大。

尽管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十分棘手。

 

努力把潜在的职业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

近来,明显感到关心职业教育的人多了。

这是好事!

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就业、再就业都能联系到职业教育。

因此大家对职业教育都有发言权,都是职业教育的评论家。

但有些议论难以让人接受。

在一些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低劣教育的代名词,职业教育办不好是职业学校的责任。

对此,笔者心里是很不平的。

从本质上说,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矛盾在职教上的反映。

要解决职教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但细细想来,人家的评论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当前,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十分紧缺,又有大批学龄人口无学可上,应该说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很大。

可为什么有的职业学校就是招不到学生呢?

看来,潜在的求学、就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并不是一回事。

家政服务是个典型的例子。

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都促使着家政服务需求的攀升。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家政服务员岗位空缺有几十万人,而体能、智能、技能和品行兼备的家政服务员更是奇缺。

据说,深圳引进的“菲佣”和广州的“高级保姆”月薪达到了三、四千元。

在几年前,就有学校看到了家政服务这一广阔的就业市场,并开始办学尝试。

但由于招不来学生不得不退出已经发现并试图占领的市场。

许多家庭找不到满意的“保姆”与大量的城乡富余劳动力无事可做形成鲜明对比。

但也有成功的例子,石家庄民办东方家政职业中专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该校原是一家电脑学校,2002年开始改办为家政学校,学制两年,头一年招生400人,次年招生400人。

2004年初,首批毕业生里200多名学生被送到深圳,不到三天就被抢订一空,月薪800元—1000元,其余毕业生也被北京、上海等地的家政公司提前下了“订单”。

春节前夕,就连刚刚进校不到半年的300名在校生也被请到北京救急。

学生一到,就被听到消息的雇主们一抢而空。

总结东方家政的做法,有几条值得称赞。

一是面向农村辍学女童,解决招不来学生的问题。

家政服务市场需求量大,学生毕业不愁没有去处,但生源从哪里来却是个大问题。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农村。

全省农村年收入低于千元的贫困人口有300多万人,一些初中生由于贫困等原因辍学,女童尤甚。

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源市场。

对身处穷乡僻壤尚不能完全解决温饱的农家女孩子来说,能到城市读书,且毕业能到大城市就业,这确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境遇的一个机会。

二是运用市场机制,解决贫困上不起学的问题。

民办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无论动机怎么高尚,总是要有些经济回报的,否则也难以维持。

东方家政的做法是,学校承诺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学校与学生签订协议,毕业后头一年的前三个月工资收入的一半返还给学校作为补偿。

在这里,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学校为了最终得到回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三是按市场需要办学,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

他们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这对于从事家庭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设置的课程有婴幼教育、护理、烹饪、家电使用与维护及洗衣、茶艺、熨烫、宠物喂养等。

学习的内容虽不很系统,也没有太多的理论,但很管用。

并不是两年都在学校里上课,而是边学习,边实习。

所谓的上课也主要是学习实用技能。

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加上农家女孩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自然会受到雇主们的欢迎。

四是职业教育与职业中介结合,解决出口的问题。

月收入300元左右的一般劳动用工信息随处可见,显然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寻求这样的就业岗位。

只有稳定的、相对高收入的高质量就业才能吸引学生。

东方家政是一所学校,同时也是一家注册的家政中介公司。

学校收集用人信息,定单培养,并对所有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劳动保障事务管理和服务,实行培训、就业、员工管理一体化运作。

出口畅了,入口一定会旺。

常常听到职教同仁对办学艰辛的感慨,笔者深有同感。

一般说来,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连接的是单一的考场,而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广阔的就业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办职教比办普教确实要难得多,当一个职业学校校长实在不易!

但职业教育也并非高深莫测,关键一条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与市场的结合点,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教育服务。

这样,潜在职业教育需求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

东方家政的办学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由“差生”说开去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

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