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78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docx

儿少名词解释与问答题常考题概要

儿少

学校卫生监督(schoolhealthsupervision):

是国家公共卫生监督的一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辖区内各学校的卫生工作进行审查评估,督促改进,并对违反卫生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卫生行政活动,其目的促使学校明确其卫生职责,规范行为,纠正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学校卫生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经常性卫生监督(Regularsupervisionofschoolhealth):

监督员对学校日常卫生工作进行的现场监督检查活动。

预防性卫生监督(preventivehealthsupervision):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和卫生标准,对新、改、扩建学校和儿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卫生审查。

学校卫生突发事件(schoolunexpectedlyeventuality):

校内发生危害学生群体健康需立即处理的事件。

通常是指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预防性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的异常反应,学生集体癔病的发生等事件。

健康监测(healthsurveillance):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学校和目标人群,按统一标准对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常见疾病等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

学校健康教育(schoolhealtheducation):

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培养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发展,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目的。

生活技能(lifeskills)并非泛指日常生活能力,而专指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指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

健康促进学校healthpromotingschools:

学校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促进学生健康。

儿童铅中毒:

凡血铅水平大于等于100微克每升,不管有无临床症状、体征、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变化,都可以被诊断为铅中毒

视力低下:

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或视力不良。

各种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和其他眼病均可造成视力低下。

弱视: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小于等于0.8,且通过屈光矫正仍达不到正常的视力不良。

患病率3~4%,没有完整立体视觉

近视:

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

龋齿:

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

近点距离:

使用最大调节能看清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他细小对象物时的眼物距离,儿童近点距离很近。

IMC:

脑力工作能力指数(IMC)=阅字数/2×(应删数-错漏删数)/应删数,是剂量作业测定结果评价

靶心率:

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常用的指标,即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时的心律。

120次/分-200次/分

心理卫生(mentalhealth)又称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

它包括一切旨在改善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运动性创伤(sportsinjury)主要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与运动有关的身体内外各种急慢性意外损伤,如运动性腹痛、骨折、脱臼、扭伤、挫伤等。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体现在记和忆两个方面。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学习负荷(learningload):

学习负荷是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评价指标:

学习时间.研究学习负荷的目的是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和评价作息制度卫生,及时发现早期疲劳,采取措施,防止慢性疲劳的发生。

疲劳:

在过强刺激或者过长的弱刺激下,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而引起的保护性抑制的现象。

疲劳为客观生理现象。

过劳excessivefatigue:

慢性疲劳,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而引起,属于一种病理状态,短时间内休息后仍不能恢复。

(疲倦、过劳均不宜作为制订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自然照度系数):

室内工作面某一点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我国教室课桌面采光系数标准:

≥1.5%

生活作息制度(dailylifesystem):

狭义的定义单指一日生活制度;广义的定义还包括学周、学期及学年安排。

所谓一日生活制度,即对一昼夜内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进餐、休息和睡眠等,合理规定其时间分配和交替顺序。

光通量(luminousflux):

光源向四周空间发射的光能总量。

1光瓦等于辐射通量为1瓦、波长为555nm黄绿光所产生的光感觉量。

1光瓦=680流明(lumen,lm)

发光强度(luminousintensity):

表示光通量在空间分布密度的量,是光通量在给定方向的发光强度,单位:

坎[德拉](cd)

光照度(illuminance):

被照平面上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值。

E(照度)=F(光通量)/S(面积)单位:

勒克斯(lx)

光亮度(luminance,brightness):

发光体表面单位面积向视线方向发出的发光强度。

漫反射表面光亮度B=ρE/π(ρ--反射系数),单位:

坎德拉/平方米(cd/m2)

临界照度(criticalillumination):

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

标准规定的临界照度:

5000lx.四川、贵阳地区的临界照度:

4000lx

眩光(giddylight):

在视野内形成视觉上的不舒适、烦恼、干扰或造成视觉疲劳的亮度称为眩光。

直接眩光:

在观察物体的方向或接近这一方向存在的发光体而引起的眩光;反射眩光:

由视野内定向性表面反射的高亮度影像所产生的眩光

必要换气量(necessaryventilationvolum):

换气次数取决于每名学生的必要换气量和他所占的教室容积。

Q=M/(K-K。

)Q--必要换气量,m3/(h·人)M--二氧化碳呼出量,L/(h·人)K--教室内空气中CO2最高容许浓度K。

--室外空气中CO2浓度

生长(growth):

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发育(development):

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成熟(maturity):

意味着生长发育的基本结束,机体在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

生活年龄(lifetime):

生物体出生后,根据生活时间的长短所确定的年龄。

也叫时间年龄(chronologicalage)。

生物年龄(biologicalage):

人体出生后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在个体存在差异,按照机体的发育程度所制定的年龄。

也叫发育年龄(developmentalage)。

BMI指数:

(体重(kg)/身高(cm)2)该指数又称Kaup指数,原多用于婴幼儿营养评价。

现认为能较敏感的反映体型的胖瘦程度,而且受身高的影响比Rohrer指数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度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比较高。

该指数在童年期及青春早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青春中期、晚期及成人较恒定,一般认为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肥胖。

最大耗氧量:

个体在体力期间能耗氧的最大数量,是把氧输送到身体组织最大可能量的指标。

可反映运动时心肺功能状况和训练水平。

它是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之一。

Secularchangeofgrowth生长长期变化:

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少年儿童生长素度加快、生长水平提高,出现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等一系列持续变化的现象。

1953年德国学者Koch称之为"生长长期加速",但该术语只强调生长速度的增加和成熟的提前发生,对成人的身高增长变化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反映诸如不良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如战争、动乱、经济萧条或危机、饥荒等)可对生长发育水平造成的停滞、下降等负面影响。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学者Tanner等在大量研究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将该现象称之为"生长长期趋势",但由于"生长长期趋势"这一术语总是和正向趋势相联系,而忽视了负向趋势,因此,正是提出了"生长长期变化"的概念。

leanbodymass瘦体重,也称去脂体重,包括全身的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和血管神经等。

bodyfat体脂,也叫体脂肪,指全身所有的脂肪组织,体脂加瘦体重等于体重。

第二性征:

青春期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方面的性别特征,除阴毛、腋毛外,男性还有胡须、变声及喉结出现,女性还有乳房发育。

shortstature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adolescenceorpuberty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delayedpuberty又称青春性发育迟缓,一般以男孩13.5-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孩13-13.5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特征。

growthspurt生长突增指少年儿童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

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

sexualprecocity性早熟是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来月经初潮者。

peakheightvelocityPHV身高的突增高峰。

是身高年增长的最大值或者称身高生长高峰,它是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过程中的重要标志,PHV所处的时间年龄男性为13-15岁,女性为11-13岁,并常常作为一种标志来研究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性分化异常:

性分化过程开始于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若在分化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性腺、性器官分化发育障碍,而使个体的内外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在各年龄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发育,导致性器官的发育表现和染色体的构成不一致,称性分化异常。

Rohrer指数:

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107),表示了肌肉骨骼脂肪内脏器官的发育状态,反映单位体积的充实程度,可作为营养指数。

均值曲线呈"V"字型,7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该指数在反映体态上比较敏感,并较广泛用于营养状况评价。

缺点是受身材高矮影响较大。

形态年龄(morphologicalage):

是用某项形态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所制成的标准年龄,来表示个体儿童的发育状况。

如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等。

优点是用法简便,结果明确。

只用单一形态年龄评价方法是不全面的,只能反映某一形态发育的一个侧面。

第二性征年龄:

是用第二性征发育指标所制成的标准年龄,用个体的第二性征发育状况与其比较而得。

最常用的指标女孩有乳房、阴毛、腋毛;男孩有阴毛腋毛胡须喉结和变声等。

第二性征年龄判定法只适用于青春期发展阶段。

时间年龄:

亦称日历年龄或实足年龄,在进行生长发育调查时,必须准确计算时间年龄,国内外计算方法不同,我国按实足年龄,即根据测试时的年月日和出生时的年月日之差计算年龄。

如满8岁到差一天满9岁一律为8岁,国外有按7岁半到8岁半的前一天为8岁的计算方法。

如只知虚岁和阴历,则需查阴阳历对照表进行核对后进行计算。

Psychologicaltest心理测量:

是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一种测量、量化和描述的技术,是用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来评估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差异及行为表现,并确定其性质与程度。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counlseling:

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对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少年(尤其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者),运用心理商谈的技术、程序和方法,帮助其对自己与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矫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产生良好的适应。

近视原因及影响因素

(1)后天环境因素:

视近工作强度、时间、姿势,工作及生活环境等。

(2)先天及遗传因素:

遗传指数约为60%,中、低度近视的遗传度为50.5%。

(3)体质、营养和健康因素:

肌骨薄弱、传染病、与糖、蛋自质、钙质摄入量或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如铬、锌、铜、钠等)有关。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

兼顾有关因素的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

(1)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大力开展体育运动。

有足够的休息、睡眠和课外活动时间,以利眼得到充分的休息,注意合理营养。

(2)注意阅读、书写卫生。

眼至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35cm,书本平面与视线成直角,避免走路、乘车、躺着看书,读写要注意适当的照度和时间,要变换活动方式消除眼疲劳。

(3)改善学习环境.读物字体的大小、亮度和对比度应与年龄适应,注意教室的采光、照明情况,教室墙壁要定期粉刷,黑板要定期刷黑,平整无反光,课桌椅做适当调整。

(4)做好眼保健操等:

眼保健操要求动作准确,持之以恒。

(5)定期检查视:

早期发现视力下降,及时采取措施。

(6)宣传教育和管理:

提出概括性、便于记忆的卫生要求。

健康教育的原则

1.明确目标(知识、态度、技能、行为)2.突出重点:

将有限资源用于解决学生最迫切的需求3.切合实际: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例如营养问题4.富有弹性:

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留有余地,预先制定应变对策,确保活动达到预期效果5.充分动员(卫生、教育、社会)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urvey)行为观察(behaviorobservation)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个别交谈(personalinterview)家长访谈(teacher-parentinterview)小组讨论

中小学常规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

1.人体解剖生理知识2.个人卫生习惯3.饮食营养卫生4.环境卫生5.体育锻炼6.预防常见病7.安全与伤害预防7.心理卫生中学生:

1.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全面加强对知识技能的培训;适当提高理论层次,以利观念、行为的转变在更自觉基础上进行。

2.根据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高峰阶段的特点,重点开展科学的性教育(性生理、性保健,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性侵犯、性骚扰)3.加强心理卫生辅导

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内容:

1.教室建筑、设备、采光、照明、微小气候和环境噪音卫生监督2.学习和教学卫生监督3.学生体育锻炼和劳动安全卫生监督4.学校公共场所和宿舍卫生监督5.学校卫生设备和饮用水卫生监督6.学校食品卫生监督7.学校传染病防治监督8.学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防治监督9.保健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的监督

学校卫生应急事件处理基本程序:

①接报②报告:

以最快速度向上级卫生、行政、教育部门报告。

③调查处理:

立即派人(会同机关机构和科室)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初步分析结果,并向上级汇报。

④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危害,消除不良影响。

⑤依法进行处理。

⑥总结,评估,存档备案。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要经常锻炼2.要循序渐进3.要全面锻炼4.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5.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3)心理行为特点和年龄相符(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健和健全

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观察指标有哪些?

1.主观感觉:

运动时的排汗量,运动后的心情,睡眠、食欲等情况,其他身体疲劳感觉和运动情绪2.客观测试:

脉搏、运动成绩3.定期体检:

体能、形态指标、功能测量

体育锻炼时,符合运动生理要求的脉搏曲线特点?

1.曲线逐渐上升,基本部分的中间达高峰,至结束部分逐渐降低。

2.曲线坡度平缓,不出现骤起骤落的波形。

3.运动量达到一定水平,即准备部分脉搏宜为:

80-130次/分,基本活动为:

130-180,结束部分降至:

120-90,课后10分钟恢复安静水平。

平均脉搏应该维持在:

130-170之间,脉搏指数应该维持在:

1.6-1.8之间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1.始动调节(startingregulation):

大脑皮层工作能力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

卫生意义:

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度应逐步加大。

2.优势法则(dominantrule):

少数最强、最重要及符合愿望的刺激在皮层相应部位形成优势兴奋灶。

优势兴奋灶的兴奋度增高,并使其他部位呈抑制状态。

优势兴奋灶具有良好反应能力,易形成条件反射。

不同年龄儿童优势兴奋灶持续时间不同。

卫生意义: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考虑儿童不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持续时间3.动力定型(dynamicfinalization):

是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形成。

使条件反射的出现恒定而精确,细胞能量损耗小。

儿童年龄越小,动力定型越易形成。

动力定型分为三个时相:

A兴奋过程扩散B兴奋反应向优势兴奋灶集中C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卫生意义:

※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已建立的动力定型。

4.镶嵌式活动(mosaicsituation):

可使大脑各个区域的机能轮换,使各个区域轮流休息,维持较长的工作能力。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同一方式的学习时间过长,降低大脑工作能力。

卫生意义:

※教学安排中注意课程性质的轮换※年龄越小,各种活动的轮换越频繁5.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inhibit):

是生理性保护机能,大脑皮层处于休息状态,并加强恢复.疲劳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重要原因.卫生意义:

※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适时组织休息※教学过程中注意早期疲劳表现,避免过劳发生

制定作息制度的原则和卫生学意义?

1.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健康状况分别制订作息制度;2.按照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的交替;3.既能满足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满足生理需要;4.学校与家庭的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5.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要轻易改变。

意义:

保证劳逸结合,促进全面发展;便于动力定型形成,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

青春期心理咨询的原则是什么?

1、保密原则2、限时原则3、自愿原则4、情感自限原则5、延期决定原则6、伦理规范

如何合理安排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

1.课业学习(优势法则):

课业学习负担主要取决于上课和自习时数。

学校卫生标准规定:

最高学习总时数/日为小学4-6小时(初中7小时,高中8小时)

最高上课总时数/日为小学5学时(初中6学时,高中7学时)

每节课持续时间取决于儿童有意注意时间。

我国目前采用:

小学40分(中学45分、大学50分)

2.课外活动(镶嵌式活动):

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文艺、科技、社团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等。

重点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我国现行卫生标准(GB/T1722-1998)的要求,中学生除体育课、早操和课间操外,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分钟。

3.睡眠:

可恢复疲劳,促进记忆。

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

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小时,中学生9小时,大学生8小时。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①年龄(关键)②健康状况③性别因素④学习动机⑤学习兴趣⑥情绪和情感因素⑦学习和生活条件⑧遗传

试述学日脑力工作能力的一般变化规律。

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力工作能力,表现为大脑工作速度和准确性。

1.学日工作能力变化特点:

有四种类型,Ⅰ、Ⅱ型是理想的神经活动类型,学日末工作能力无明显下降。

Ⅲ、Ⅳ型属不良状况。

终末激发(finalarouse)的出现有一定条件和限度。

2.学周工作能力变化特点:

周一工作能力略低,周三达高峰,周五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工作能力恢复。

学周无明显高峰,或高峰下降过早提示不良状况。

3.学年特点:

学期初能力较低,学期末能力下降或有终末激发。

第二学期比第一学期相对低。

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和选用原则

评价方法:

1.体征与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确定靶行为定量评价);间接观察法:

问卷调查;健康调查法:

患病率调查2.教育心理学方法:

如短时记忆量,测定学生注意、记忆、理解力等心理过程,测试者要有丰富经验,无法区分疲劳的两个时相3.生理学方法:

如明视持久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等,疲劳时身体其他器官功能亦有相应变化,可反应疲劳程度(工作前后差值>10%),无法区分疲劳的两个时相,且受测试场所照度影响

4.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

如剂量作业时间、运动条件反射法等,评定工作量及错误发生率,可判断疲劳的两个时相

选择原则:

1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2区别出疲劳两阶段,便于发现早期疲劳。

3适用于现场自然条件,简便易行。

4符合受试者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发生显著疲劳的机制及主要表现?

1.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和扩散2.兴奋和内抑制过程同时减弱

3.表现为:

打哈欠,瞌睡4.条件反射实验:

错误反应增加且反应量减少

发生早期疲劳的机制及主要表现?

1.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内抑制障碍2.内抑制可使人在众多刺激中,仅对有意义刺激发生反应3.表现为:

坐立不安,交头接耳和注意力不集中、持久

4.条件反射实验:

错误反应增加5.更易及时得到恢复,且恢复效果更好

龋齿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卫生宣教,注意口腔卫生②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③药物防龋④定期口腔检查⑤窝沟封闭其他防龋方法:

化学制剂,酶溶液,激光,免疫等

普通教室的基本卫生要求:

1.有足够的室内面积2.有良好的采光照明和室内小气候条件3.防止噪声干扰4.便于就座通行和清扫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

1.足够的照度;2.照度分布均匀;3.单侧光线应左侧射入,双侧采光应左侧为主;4.避免眩光。

教室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

☆足够的照度☆照度稳定,分布均匀☆无或少阴影,没有或尽量减少眩光作用☆人工照明的设备不应引起室内过热和室内空气污染

减少眩光的措施

(1)限制光源亮度。

不宜用裸灯照明。

(2)采用适当的悬挂高度和必要的保护角。

悬挂高度不低于1.7m,保护角不低于30?

(3)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比(4)灯管排列宜采用纵向排列,阶梯教室前排灯不应对后排学生产生直接眩光。

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简述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1.阶段性:

儿童少年生长过程分阶段(见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

受精卵--胎儿娩出;胚卵期:

2周之前;胚胎期:

2~8周;胎儿期:

9周至出生

婴儿期:

出生--1周岁(新生儿期:

28天以前)

幼儿前期:

1~3岁;幼儿期:

3~6岁;童年期:

6~12岁;青春期:

10~20岁;青年期:

18~25岁

2.程序性: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律"(cephalo-caudalpattern)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centripetalpattern)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1.两次生长(发育)突增高峰

胎儿期:

身高(4~6月)增27.5cm;体重(7~9月)增2.3kg

生后第一年:

身高增20~25cm,体重增6~7kg

生后第二年:

身高增10cm,体重增2~3kg

青春发育初期:

身高年增5~7cm(10~12cm);体重年增4~5kg(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