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67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docx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隋是短暂的朝代,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大的建树,但为南北文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是空前强盛的朝代,文学上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第一节开放的文化政策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二、士人拥有宽阔的人生道路

1、华夷如一的思想1、科举为普通士人提供了通过考试入仕的机会

2、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2、科举之外,尚有其他多种入仕途径

3、士人普遍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三、大批中下层士人进入文坛四、史学和各艺术门类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1、开拓了文学的视野,扩大了文学的表现范围。

2、其积极进取精神带来了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昂扬情调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

一、漫游之风对文学和影响二、入幕对文学的影响

1、山水游赏1、入幕的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2、边塞漫游2、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合送别、戎幕闲谈对诗词、小说的影响

3、漫游通都大邑三、读书上山林之风对文学的影响四、贬谪生涯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以儒为主,兼取百家,儒、释、道思想交融的思想特征

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三、道家思想、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1、禅机、禅趣,空寂、平和境界的影响1、道家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

2、出现大量的诗僧2、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3、对变文、俗讲等文学体裁的影响

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二、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1、时代的客观条件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文学自身的发展三、散文文体、文风的革新

3、诗、文、小说、词等全面发展四、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4、作者众多,大师辈出五、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隋与初唐诗歌

隋统一中国后,怎样融合南北文学之所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和初唐一百二十多年的探索过程。

第一节隋代诗歌

一、隋代诗歌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1、隋代诗歌的作者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

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2、南北诗风的合流与合而不同

隋代诗歌具有南北两种风格并存与合流的趋势,但尚未达到融为一体的地步,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二、1、卢思道(532-583),字子行,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其《从军行》以南朝歌行体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具有北方的质朴遒劲贞刚之气。

入隋后的《棹歌行》、《美女篇》等,有梁陈诗歌的轻艳之风。

2、杨素(544-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隋朝开国重臣。

其《出塞》、《赠薛播州诗十四章》等作品,慷慨悲凉,深雄雅健。

3、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县)人。

其诗明显表现出南、北两种风格。

《出塞》雄健苍凉,气势昂扬,具有北方贞刚之气。

成名作《昔昔盐》是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颇具齐梁风格。

五言绝句《人日思归》语淡情深,韵味悠长。

三、隋炀帝时期的诗歌:

隋炀帝即位后,身边聚集了一批由南入隋的文士,诗歌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

以隋炀帝为中心,应制奉和、宴饮娱乐,咏物和吟咏宫廷琐事,使诗歌走向宫廷化、贵族化的末路。

第二节贞观诗坛和“上官体”

一、对南北文学特征的认识和“各去所短,两合其长”的创作理想。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由南入北的文人。

贞观文人对南北文学的特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想。

《隋书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这种“各去所短,两合其长”的创作理想,经过后来许多诗人长期的努力探索,才得以实现。

二、贞观诗风贞观(627-649)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是以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

开始时多有述怀、咏史等刚健质朴之作,后来则刻意模仿六朝的声律和辞采,内容多奉和应制之作,在风格和趣味上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代表作家唐太宗、虞世南、上官仪等。

唐太宗的诗歌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其中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内容较多,受齐梁绮艳诗风影响较明显,又有雍容典重的特点。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会稽余姚(浙江余姚)人。

其创作主要体现宫廷诗风,有的作品也透出清新之气,风格典雅。

如《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上官仪和“上官体”

1、上官仪(608?

-664),字游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其诗多宫廷奉和应制之作,在艺术上注重声律辞藻对偶之美,诗风精巧绮丽,流媚婉转,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浮艳雕琢的齐梁诗风。

如《早春桂林殿应制》、《奉和山夜临秋》等。

早春桂林殿应制上官仪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上官仪对诗歌的对偶形式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促进律诗形式的成熟有一定贡献。

2、上官体上官仪是唐初著名的宫廷诗人,其诗多为雍容典雅的奉和应制之作,形式上工于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不仅更加讲究诗歌的声韵辞采和对偶之美,而且还将诗歌的对偶形式进行了归纳,对律诗形式的成熟有一定的贡献。

上官仪的诗歌多为时人所仿效,称之为“上官体”。

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

一、隐逸诗人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

其诗多吟咏隐居生活和情趣,意境宁静淡泊,语言自然疏浅。

如《野望》。

王绩的这种上承陶渊明的平淡诗风,具有与宫廷诗风迥然不同的特色,但毕竟只是孤立的存在,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一个环节。

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真正反映了当时一般中下层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一)身世地位生于贞观前后,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

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才俊志雄而仕途偃蹇是“四杰”身世的共同特点。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

杨炯(650-694),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卢照邻(634?

-683),字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人。

骆宾王(623-684?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二)审美追求“初唐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诗歌创作风貌初唐四杰开启了新的诗歌创作风貌。

1、把诗歌从宫廷、台阁的狭小范解放出来,引向江山、塞漠、市井,思索社会历史和抒发个人性情,使诗歌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边塞诗如杨炯的《从军行》、《出塞》、《战城南》,卢照邻的《关山月》、《陇头水》、《战城南》,骆宾王的《从军行》、《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宿温城望军营》等。

描写帝京景象,揭露豪富奢华,慨叹历史世事的代表作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

咏怀、咏史、咏物的作品如卢照邻的《行路难》、《咏史四首》、《浴浪鸟》,骆宾王的《畴昔篇》、《咏怀》、《在狱咏蝉》等。

羁旅、送别、怀人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薛华》、《山中》,杨炯的《夜送赵纵》,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等。

2、诗中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慷慨刚健的气势力量,上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之音。

渴望功业,实现人生价值是四杰诗中的共同追求,很能代表当时广大中下层士人的精神风貌。

如杨炯的《从军行》。

它如: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出塞》“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卢照邻《浴浪鸟》当理想落空,命运多难的时候,四杰的诗中往往迸发出愤世嫉俗的慷慨不平之气。

如:

“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卢照邻《至望喜瞩目言怀》“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卢照邻《长安古意》

又如骆宾王的名篇《在狱咏蝉》。

四杰诗中对理想价值的强烈追求和愤世不平的慷慨之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这种气骨在他们各类题材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又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怒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促进五律成熟,发展七言歌行。

“四杰”中,王勃和杨炯擅长五律。

把五律的表现范围扩大到江山和塞漠,提高了五律表现技巧,为五律的成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中尤以杨炯的五律最为擅长。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是一首五律名篇。

“四杰”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五言绝句。

如: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赵氏连城璧,天下由来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夜送赵纵》“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卢照邻《浴浪鸟》“此地别燕丹,壮士发怒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四杰中,卢照邻、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

卢照邻歌行的代表作是《长安古意》、《行路难》。

它如《失群雁》、《明月引》、《怀仙引》等。

骆宾王歌行的代表作是《帝京篇》、《畴昔篇》。

它如《从军中行路难二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

戏为六绝句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四节杜审言、沈、宋和律诗的定型

一、杜审言和文章四友杜审言(646?

-708)、李峤(645-714?

)、苏味道(648-705)、崔融(653-706)并称“文章四友”。

他们是高宗、武后时期重要的台阁诗人,在朝为官时写的诗歌,内容与以前的宫廷诗人差别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和艺术技巧有一定的贡献。

其中杜审言水平较高,如早年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二、沈、宋和律诗的定型

(一)沈、宋的生平和创作沈佺期(656?

-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

宋之问(656?

-712),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二人是武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善写应制酬唱,点缀升平之作,内容较贫乏,但风格相对流畅。

被贬期间,都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好诗。

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入鬼门关》等。

(二)五律形式的定型沈、宋的主要贡献是完成了五言律诗形式的定型。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新唐书宋之问传》说: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沈、宋精研声律,约句准篇,确定黏对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贯穿全篇。

在前人的基础上,最后完成了五律形式的定型。

对,指一联中平仄相对。

(把四声二元化,由永明体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

黏,指联与联之间平仄相黏。

(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黏)

||--|度岭方辞国,

--||-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

|||--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

--||-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

|||--不敢恨长沙。

由五律可以推导出五言排律、五言绝句的形式。

在五律基础上,可以推导出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的形式。

在沈、宋和其他诗人的努力下,于唐中宗景龙(707-710)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形式的定型。

当时,七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

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等。

第五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早年任气好侠,后折节读书,二十四岁中进士。

官至右拾遗。

曾随乔知之出征西北,又随武攸宜出征东北,因意见不合被贬军曹,辞职还乡。

后被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

是一个有很大政治热情的大臣,也是一个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

二、诗歌革新主张: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明确的阐述了自己的诗歌革新主张。

(课本191页)

1、反对齐梁诗风,标举汉魏风骨,提倡风雅兴寄。

2、提出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美理想。

三、诗歌代表作其诗歌创作体现了自己的诗歌主张。

(一)《感遇》三十八首

1、关注现实,抨击弊政,如第四首、第十二首指责武后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第十九首讽刺武后挥霍资财佞佛的行为。

第二十九首揭露武后穷兵黩武。

第三十七首揭露将帅无能等。

2、感叹境遇,抒写怀抱,如第二首、第三十一首,抒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第三十五首抒发慷慨报国的情怀等。

3、叹息祸福,隐逸求仙,如第五首、第二十首等。

(二)《蓟丘览古》通过咏史抒怀,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处境和悲凉心情。

《登幽州台歌》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抒发有限人生的巨大孤独和悲哀。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四、艺术特点

1、善用比兴,如第四首以史实为喻,抨击现实。

第二首、第三十一首以咏自然景物感叹自身境况等。

2、语言朴实,形式多古体而少律体。

第六节张若虚、刘希夷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合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大家地位。

诗中描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抒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感悟,和相思离别的淡淡忧伤。

澄净的景色与荡漾的情思水乳交融,意境优美动人。

刘希夷(651-?

)字廷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人。

代表作《代悲白头翁》,由洛阳女儿的伤春之情,引发自然人生之理。

对从红颜少年到白头老翁的怜惜伤感,蕴含着对青春的深深眷恋。

将哲思的感悟,融于明丽的诗境,韵味无穷。

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经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盛唐时期,过去那种由宫廷文人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的争奇斗艳所取代,他们多数都交游甚广,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创作群体。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盛唐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表现诗人的隐逸生活、闲适情趣为主要内容。

诗境淡远自然、清雅明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形式以五言(五律、五绝、五古)为主。

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

二、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从其父起迁居蒲(今山西永济)。

二十一岁中进士,授大乐丞,不久被贬济州司库参军。

后擢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五年(737),奉使凉州军幕。

回朝后迁殿中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到襄阳知南选。

回长安后,约在四十岁左右,开始半官半隐。

安史乱中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被降职,后逐步升迁至尚书右丞。

晚年笃信佛教,以禅为事。

王维多才多艺,兼擅诗歌、绘画和音乐,尤其是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成就。

王维的诗歌,可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诗歌内容多样

1、边塞、游侠:

边塞题材如《观猎》、《使至塞上》、《陇西行》、《出塞作》、《从军行》等。

游侠题材如《夷门歌》、《少年行》四首等。

少年行王维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2、针砭世俗,如《济上四贤咏》、《寓言二首》、《不遇咏》等。

3、妇女题材,如《洛阳女儿行》、《西施咏》、《息夫人》等。

4、送别、赠答、相思,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

(三)山水田园诗

1、一些作品表现自然山水雄奇壮大之美,如《终南山》、《汉江临泛》等。

2、更多的是表现山水田园静逸明秀之美。

①描写田园山居的平和闲静之美,表现自己的隐逸情趣。

如《山居秋暝》、《渭川田家》、《新晴野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②描写山水景物的清幽空寂之美,表现自己的寂寞性情和禅意、禅趣。

如《终南别业》、《辋川集》二十首等。

(四)空明宁静之美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

苏轼《东坡志林》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画在诉诸视觉的同时,给人以心灵和情感的体验,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美。

王维的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对光、色、态的描写和相衬相生,组成一幅幅宛在目前的生动图画。

王维将光线、色彩、线条等绘画的表现手段用于诗中,使他的诗歌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层次美、构图美。

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

“渭城朝雨浥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还善于捕捉大自然的声音来描摹景物,又善于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创造意境。

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王维是以诗人的情思、画家的眼睛和乐师的听觉来进行创作的,他的诗歌,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三、1.孟浩然(689-740),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市)人。

是一位终身未仕的诗人。

四十岁前隐居读书,一度外出漫游。

四十岁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漫游吴越等地多年,开元二十五年曾入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府,不久辞归,家居而卒。

2、创作孟浩然的诗歌主要是田园隐居、山水行游之作。

风格平淡,境界清远。

诗中往往流露寂寞孤高的情怀。

表现田园隐居的如《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等。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表现山水行游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耶溪泛舟》、《宿建德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四、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区别: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的字眼和形象常出现在诗中,诗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如《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等》。

王维则多以澄心静虑的心境来观照和感受山水田园。

如《渭川田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鹿柴》、《辛夷坞》等。

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透彻地表现了山水景物的自然纯净之美。

王诗空灵宁寂,孟诗清淡自然。

王维半官半隐,归心佛禅,气和心静,其山水田园诗澄静而无杂虑。

孟浩然仕进受挫,不得已而走向山水,其山水田园诗往往流露着孤高寂寞的心绪。

五、裴迪、储光羲、常建等诗人

裴迪,生卒年不详,关中(今陕西)人。

曾与王维一起隐居终南山。

其《辋川集》二十首是与王维的唱和之作。

储光羲(约706-约760),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

写得较好的是《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等表现隐逸情趣的作品。

如《钓鱼湾》。

刘昚虚、张子容的诗风与孟浩然接近,如刘昚虚的《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张子容的《泛永嘉江日暮回舟》。

常建,生卒年、籍贯不详。

他的一些山水田园诗风格深幽清僻,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二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一、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以表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将士的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

风格慷慨悲壮,情调高亢激昂。

最能代表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形式以七言歌行、五言古体、七言绝句为多。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二、1.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二十岁入长安求仕不得,遂长期客居宋中。

曾在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一年从军蓟北。

天宝八年(749)登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年曾赴蓟北送兵。

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

安史乱起后,历任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等职。

唐代宗时,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2、高适的边塞诗,多作于两次北上蓟门和入河西幕府期间。

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内容。

如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歌颂将士的英雄气慨,表现征战生活的艰苦,揭露主帅的恃宠骄奢、指挥无能,谴责战争带来和灾难,表现人民对和平的向往等。

其风格,在慷慨豪健、壮阔浑雄中又呈现出苍茫悲凉的情调。

感情质实而骨力强劲。

代表作《燕歌行》。

他如《塞下曲》、《蓟中作》、《蓟门歌》、《蓟门五首》、《营州歌》等都是优秀之作。

3、高适的其他诗歌

①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东平路遇大水》、《封丘县》等。

②怀才不遇的悲慨如“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别韦参军》)“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送蔡山人》)

③送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等。

三、1.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授右内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年(749)弃官出塞,赴龟兹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多。

天宝十三年(754)再度出塞,赴庭州入北庭都护府封长青幕府三年多。

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嘉州刺史等职。

秩满罢官后居于成都,客死他乡。

2.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调,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

还特别善于把西北边塞奇异的景色和奇异的风情写入诗中。

突破了以往边塞诗主要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边塞诗的表现范围。

岑参的边塞诗气势宏伟,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一种奇异的艺术魅力。

形式上多采用开合自由的歌行体。

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西师出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送西师出征》。

岑参其他形式的边塞诗也多有佳作,如七绝《碛中作》、《赵将军歌》、《逢入京使》、《题苜蓿峰寄家人》、《送崔子还京》等。

《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赵将军歌》岑参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横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岑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宋•严羽《沧浪诗话》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引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清•刘大勤《师友诗传续录》引

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诗则长于描写,景中寓情。

高适诗在沉郁顿挫中见豪放,气势内蕴;岑参诗在俊爽峭丽中见奔放,气势张扬。

高适诗质实,岑参诗瑰奇。

高、岑诗都工于起调,高雄浑,岑奇丽。

都妙于结语,高深沉,岑隽永。

五、王之涣(679-742),字季淩,绛州(今山西绛县)人。

存诗六首,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其一著名。

陶翰,生卒年不详,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边塞诗有《古塞下曲》等。

第三节王昌龄、崔颢等豪侠型诗人:

盛唐诗坛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的诗歌,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

一、王翰,生卒年不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

二、王昌龄(690?

-756?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早年曾北游河陇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