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15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风俗习惯1.docx

中国的风俗习惯1

中国的风俗习惯

各位读友大家好!

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

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

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记得几年前听人讲过一个故事:

某人下海发达后买了辆私人轿车。

在时下的中国社会里,有车自然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身份的象征,而车牌号更是显示了车主的地位。

这人为上个什么车号大费脑筋。

既然51888之类的超级吉祥号轮不到自己头上,那至少也要挑一个带点霸气的——这开车的最怕的就是受气了。

托人走路子挑来挑去,终于找到一个满意的号码:

00544。

旁人不解:

这号有什么可夸耀的?

带4,还两个。

此君解释道:

这你就老外了,人家话务员报数字的时候,“0”不念“零”,要念成“洞”(动),这几个数字合起来应该念:

动动我试试?

这号还不够横的?

谁敢惹?

众人恍然大悟,皆曰妙哉。

忽一日,此人驾车至一桥上,恰好对面也有一车过来。

桥窄,错不开车,只能有一辆车后退让路。

这俩车斗起气来,谁也不肯相让。

此人下得车来冲对面车主嚷:

“嗨!

赶紧给我往回退。

”对方说你凭什么呀。

此君指了指自己的车牌:

“瞧见没?

想让我退回去?

动动我试试?

”谁知对方根本不吃这套,人家也指指自己的车牌:

“你也看清楚了:

试试就试试(44944)。

怎么着?

”杭州有人在网上叫卖其拥有的号码为A88888的车牌,要价112万元。

怪事多着呢。

某人婚后多年无子,想儿子想像疯了。

也不知是受了哪位高人的点拨,装电话的时候指定要了个匪夷所思的号码:

***5124。

“5124”者,我要儿子也。

我们中国人是很崇尚4的,这反映在各种话语中:

四大名著,四大石窟,四大花旦,四喜丸子,佛教四大名山等等数字崇拜反映的是中国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

人们总是把未来寄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超自然力量之上,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奋斗之中。

而这不是一个成熟民族所具有的特征。

上海话中,“十三点”为贬义,多用于指女性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西方习俗中,则视13为不吉利的数字。

相传出卖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期也是13号;?

?

,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13”的可怕传说,并形成了一些奇怪的习俗,比方说高楼不设第13层,门牌号避开12,等等。

而佛教却认为13是大吉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西藏布达拉宫13层、天宁佛塔13层等。

“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较为平常,古人对它并不忌讳。

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佛学教派分十三宗;唐称典籍十三史;汉分行区十三部;明设行区十三省;唐末李克用封十三太保;明初朱元璋命十三布政;中医分十三科;曲韵有十三辙;杭州名景十三楼;戏曲界有南曲宫商十三调,梆子曲牌十三咳;古典诗词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等,皆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人文康在其著名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塑造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

后人将其改编为京剧,以《十三妹》命名,成为传统剧目。

可见,“十三”在中国是正常而无忌讳的。

一、简单数字禁忌中的寓意1、“一”的忌讳。

“一”是单数,给结婚、庆寿的人家送礼,忌讳送单数,因为这与“好事成双”的愿望背道而驰。

2、“二”的忌讳有些场合也忌讳“二”。

比如给病人和丧家送礼,就忌送双数。

因为谁也不希望坏事成双。

3、“三”的忌讳“三”与“散”谐音,寓意不吉。

4、“四”的忌讳“四”与“死”谐音,所以很多地方忌四,凡数字“四”都在忌讳之列。

5、“五”的忌讳古时忌农历五月五日生人。

五日忌晒席垫,忌盖屋,认为不吉利。

6、“七”的忌讳旧时对妇女有“七出”之条,犯了七条,男人就要休妻。

7、“九”的忌讳一些地方立夏日秤重时,报数不可报“九”,以图吉利。

二、与年龄有关的数字禁忌1、忌讳36岁“三十六”是三国时期破曹操百万大军于赤壁的东吴大将周瑜的享年;2、忌讳四十五岁相传包公四十五岁时,陈州放粮中途遇盗,乔装忘八,才逃出险地,幸免于难。

因而忌言四十五岁,多改称四十四或四十六岁。

3、忌“六十六”。

旧时民俗以为六十六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习俗。

东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饺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这个“坎儿”能平平安安地过去。

河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了还上阎王的债。

4、忌讳七十三、八十四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相传是因为圣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则八十四岁去世。

连圣人都难以逃避,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人们认为这两个数字是人生的一大关口。

过了七十三,便闯过了一道难关,可以活到八十四岁;八十四岁又过一关,则可长寿百岁。

5、忌讳逢九俗话说“九九八十一,财数算尽,后代穷败”,所以很多地方忌讳说八十一岁。

还有的地方则忌讳岁数逢九,认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

?

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

这是因为,古代的数理观念中,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有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寓意,所以民间忌讳岁数逢九。

未被简化前,“二”有多个词汇:

1、“二傻”:

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比傻还傻。

2、“二杆子”:

单指那些个缺根筋的人。

3、“二百五”:

指草包加半吊子的那种人。

4、“二流子”:

没有流氓那么流氓,但比流氓还下作的人。

5、“二*”:

其贬意比“牛*”严重得多,比“傻*”还甚,是傻得不能再傻的比喻。

篇二:

论中国风俗习惯论中国风俗习惯摘要:

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

所以古语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

本文主要从饮食、传统节日、其它崇尚和禁忌三方面阐述中国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

茶酒;风俗;习惯;节日中图分类号:

G633.34K892.1K892.2K892.3引言中国有56个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那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积久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二是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

如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

三是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

历史上记载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习,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下面我们主要从茶酒与烹调、传统节日、其它崇尚和禁忌三方面来阐述中国的风俗习惯。

一、茶酒与烹调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据说,在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和饮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一习惯才由四川传播出来.到西汉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

唐宋以后,饮茶的风气已经相当普遍。

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为泡茶。

中国饮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唐代出现的陆羽的《茶经》。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器、茶之图等十个方面,论述了饮茶的历史发展。

陆羽《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由于这一贡献,陆羽被尊为“茶圣”、“茶仙”。

【1】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两种风气:

一是品评泉水,二是品茗赋诗。

现在天下第一泉有四处:

1、江西庐山谷帘泉,陆羽评定。

2、江苏镇江中冷泉,即古长江南零水。

3、北京玉泉,乾隆评定。

4、山东济南趵突泉,乾隆评定。

此外,由于茶的利用,在我国古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

茶礼以后,还有茶话,即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演变为茶话会。

酒的历史比茶还早。

从考古发掘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酒,传说中的仪狄和杜康是造酒的始祖。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当是果酒,因为野果子一般含有糖份,其皮又附有天然酵母,可以自然发酵酿酒。

后来发展到用谷物酿酒。

到先秦时代,已经发明了曲酒。

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

两种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

古人饮酒,度数一般不高,远不像现在的“二锅头”和“茅台酒”那么厉害,否则,李白也不可能“一日须饮三百杯”,武松也不会一口气喝十八碗。

烹调,或者叫烹饪,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突出的一种。

这不但因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而且因为吃的方式也大有讲究。

在中国的习俗中,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

中国的烹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烹调”二字就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

“烹”字下边从火,意思是把生的东西煮熟。

但这还只是较初步的阶段,又“烹”又“调”,才是高阶段的文化。

所谓“调”,就是在烹的同时或基础上调剂它的味道,也就是用各种调料、各种方法和技巧,把食物调制得精美好吃。

据考古证实,中国人远在北京猿人阶段就用火烧熟食吃了,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烹”了。

烹调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人要不断满足自己的口味,但是,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

所以在社会经济发达的王朝,烹调技法也较为发达。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的见解。

据研究,一桌“满汉全席”多时有菜点182种,少时也有64种。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按照各地饮食习惯和食物条件,形成各地不同的风味,即不同的菜系。

通常说“八大菜系”:

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

也可以分为四大菜系:

鲁、川、淮、粤。

二、民族节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习俗。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

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2】总之,西方节日重“神”,它所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中国节日重“人”,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一)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汉武帝时确定以夏历纪年,定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年终。

于是,作为年节的正月初一被确定下来,围绕年节的各种活动于除夕开始进行,逐渐形成节日风俗。

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洁祀祖祢”,包括拜天地、祭祖宗及家人亲友间的拜年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祝贺,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人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

二是“进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

(二)灯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跟天地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汉明帝为弘扬佛法,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寺院燃灯礼佛,到唐代以后十分盛行,到正月十五日夜,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灯会辉煌,昼夜通明。

【3】(三)三月三,即由古“上巳节”演变而来。

这一天,男女老少到郊外水边嬉戏,以消除灾难,春秋时郑国已经有这种风俗。

王羲之《兰亭序》,就是这一活动的真实记录。

(四)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

时间在公历4月5号前后。

杜牧的《清明》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的是行人在雨天见清明扫墓情景引起的淡淡哀愁。

清明除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郊外踏青,实际即是今天的春游,这一活动在唐代已盛。

【4】(五)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一般的活动是划龙舟、吃粽子。

【5】(六)乞巧节,即七月七日,古代又称“七夕”。

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从节日形成的内容和风俗来看,它是我国特有的爱情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云: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正是这些记载和文学作品,使七夕节充满浓郁的爱情色彩。

(七)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合称三大传统节日。

从实质上说,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

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在祭月的同时也产生了赏月的风俗。

中秋节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

中秋节最明显的风俗就是吃月饼。

这一风俗在唐代已有,明清以来特别兴盛。

【6】(八)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重阳登高活动至迟产生于东汉,魏晋南北朝之际已经流行开来。

究其原意,也有避凶驱恶的主旨在内。

后世的重阳风俗主要就是登高饮酒以避不详。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得正是这种感情。

【7】(九)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每到这一天,群僧集会,诵经演法,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以资纪念。

三、其它崇尚和禁忌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民俗文化,往往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迷信、崇尚和禁忌,比如中国的传统方位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传统颜色喜欢黄色和红色而不喜欢黑色和白色。

(一)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指用来计算年岁的十二种动物。

先秦时代已有十二生肖。

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称。

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

(二)数字迷信。

比如“一”,它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而且还表示完全、全部、统一、专一、一样等。

在道家哲学里,它还代表“道”以及由“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

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并不简单。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应当说跟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认识密切相关;数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很可能是古人哲学思维的表现和发展。

“三”的运用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

以政治结构而言,古代天子以下所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称为“三公”:

司马、司徒、司空。

录取的人员又分为“三甲”,头甲之中只取状元、榜眼、探花三名。

在伦理道德方面,以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为“三纲”。

孟母教育儿子要“三迁”,刘备请孔明出山要“三顾”,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要“三打”,就连唐伯虎点秋香也要“三笑”。

“三”的本意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

时间有昔、今、未之分,似乎有三者就能代表全部。

“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的意思在内,并且积淀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三”来总结事物,指导行动。

其余如四、五、九,也很特殊。

(三)方向与颜色迷信。

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

可以认为,以南向、东向为尊和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

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颜色是火红的。

(四)避讳之俗。

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地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的别的方式加以表达。

它是封建宗法制度额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

讳有“家讳”和“国讳”两种。

“国讳”是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统而观之,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

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8】结语风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着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

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层累地堆积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

因此,中国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直观而准确。

了解中国社会风俗史,了解中国人在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价值尺度、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观念,明确它在面对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不仅能自觉而有效地移风易俗,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

文献检索:

【1】林盛明.中国茶酒文化(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4):

-1-14【2】于语华.传统中国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32-58【3】段妍.正月十五话灯笼(M).哈尔滨:

学术交流出版社,2009,(11):

-16-18【4】李洪春.清明节遐想(J).商业文化-2011年4期:

-22-24【5】吴效群.端午大观(M).南宁:

民族艺术出版社,2009,(4):

-26-30【6】王伯诗.巧吃月饼,快乐过节(J).健康世界-2010年9期:

31-33【7】林仁湘.漫谈重阳(J).百科知识-2011年10期:

-5-7【8】唐智燕.避讳习俗的语言文化展示(N).四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5.第2版篇三: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1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

”2“哦啦!

”的欢呼声。

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

6.播种节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

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7.赛马会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二、风俗习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3寻觅情侣,选择配偶。

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4.丢包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4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5《中国的风俗习惯》出自:

百味书屋

各位读友大家好!

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

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

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