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060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概论

1.1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分类

1.2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发生现状

1.3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处理原则和要求

2.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识别与判定

2.1饮用水突发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识别与判定

2.2有害气体污染急性健康危害识别与判定

2.3有害化妆品健康损害识别与判定

3.突发事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控制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3.1生物性污染的饮用水消毒

3.2化学性污染物污染的饮用水的净化处理

3.3对病人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应急技术措施

3.4化学性污染的空气的污染控制和处理

3.5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空气区域的控制处理

3.6医院污水的处理

4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调查处理规范程序

4.1电话记录

4.2处理程序

5.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现场调查处理技术方案

5.1饮用水化学性污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方案

5.2饮用水生物性污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方案

5.3有害气体中毒突发事件现场处理方案

5.4因有害化妆品致皮肤损害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理方案

5.5大气烟雾污染、光化学烟雾突发事件现场处理方案

5.6水源富营养化引起集中式供水污染的现场处理方案

5.7抗洪救灾防病环境卫生现场工作方案

5.8抗旱救灾防病现场饮用水卫生工作方案

 

 

1.概论

1.1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分类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是指事故性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或违反有关卫生管理监督法规销售不安全的产品而造成人群健康危害的事故。

其特点是较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瞬间浓度高、暴露人群量大、健康危害程度比较严重,甚至造成死亡。

突发事件种类及其健康危害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1.1饮用水突发事件其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危害主要是腹泻病、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尤其是引起腹泻病的饮用水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种类较多,近年来罕见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导致腹泻暴发流行的报道已不少见。

化学性污染主要是造成氧化物中毒、氟中毒、Cr6+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农药中毒及过敏性皮肤损害等健康危害。

污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二次供水系统和有关的不安全的给水用品如净水器、水箱等。

1.1.2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其主要健康危害包括氯气中毒、CO中毒、CO2中毒、军团病、红眼病(指流行性急性结膜症)等。

污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室内不安全的供暖、供气、供水设施和游泳池等。

1.1.3大气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其主要是氯气中毒、烟雾健康危害、氟化物中毒、氟中毒(常由燃烧高氟、高氟含量的煤引起)等污染。

污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大气扩散,并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如逆温、无风、雾天时容易发生。

1.1.4化妆品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伪劣的化妆美容美发用品造成的,其健康危害主要是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皮炎及各种皮肤损伤)、毁容和脱发等。

1.2.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发生现状

1.2.1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发生,其中1981年到1990年就有329起,主要是由饮用水污染所致,占77.2%,由空气和土壤污染引起只占19.2%和0.6%,在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中,生物性污染占59.1%,化学性污染占40.9%。

笔者曾对1974~1991年浅井水质污染突发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在61起事件中生物性占65.5%。

近年来有关报纸和杂志对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的报道较多,仅1995~1997年《环境与健康杂志》就报道了46起,其中67.4%为饮用水污染所致,空气污染占31.5%,空气污染事件中绝大多数为化学性有害气体所致;而饮用水污染事件中也是化学污染占大多数达74.2%,虽然这一数据与上述1981~1990间统计数据直接比较欠妥,但也能说明近几年来突发事件中生物性污染明显降低,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化学性污染事件正逐年增多。

1.2.2目前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出现了如下特点:

1.2.2.1住宅突发事件增多,如使用煤气燃气热水器造成CO中毒报道己屡见不鲜。

1.2.2.2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增加,如近年宾馆、火锅包厢引起CO中毒和游泳池引起红眼病的流行。

1.2.2.3给水用品引起突发事件,如玻璃钢水箱涂料引起轻度急性中毒、净水器引起微生物污染等。

1.2.2.4由日用化学品和劣质化妆品引起突发事件亦增多,如正在调查中的江苏蓝天化妆品违章销售造成数十人毁容的案件。

1.3.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求

1.3.1调查处理目的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的处理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环境卫生业务技术水平和应急反应、处理能力的综合反映。

做好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不仅是为了掌握因突发事件造成环境污染及健康危害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制订环境卫生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保护居民的健康。

1.3.2调查处理原则和要求

由于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来得突然,情况比较紧急,因此其处理原则是快、准、全。

快要求反应要快,奔赴现场要快,救治病人要快,采取控制措施要快。

准要求到达现场,初步了解情况后,能正确地提出现场应开展的工作,正确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正确提出结论,正确采取措施。

要求某一突发事件的处理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方面,如传染病爆发、中毒等与防疫、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都有关,不但要考虑控制而且要考虑卫生行政执法。

为了保证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的快、准、全,还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3.2.1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并从人、财、物上保证突发事件的处理。

1.3.2.2疾控机构应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调集队伍并配备相应的交通、采样、通讯和取证工具。

1.3.2.3按规范要求制订应急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

1.3.2.4对现场处理要统一组织、分工合作。

1.3.2.5在应急处理同时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监督执法。

2.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识别与判定

2.1饮用水突发事件急性健康危害识别与判定

2.1.1化学性急性中毒识别与判定

2.1.1.1砷中毒

误饮服砷化合物,如三氧化二砷,一般经过数分钟至2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主要症状为:

①急性肠胃炎,饮服后数分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严重者出现频繁水样便或血便,剧裂呕吐。

②休克,中毒后24小时发生,由于剧烈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病人表现极度烦燥不安,眼脸浮肿,心音低钝,常伴有心律不齐。

如休克不能缓解,呈急性中毒性脑病表现。

③周围神经病,中毒后1~3周内发生。

起初有四肢麻木、针刺样感觉异常,继之出现运动力弱、痛觉过敏,多数病人下肢受累比上肢早而重,症状由股体远端向近端呈对称性扩展。

检查可见四肢末梢感觉减退或消失,呈手套、套袜样分布,震动觉、触觉和痛觉受损,肌力减退。

跟腱反射早期就可丧失。

④中毒性肝病,多数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

⑤全身症状,多有体温升高,在38度以上。

皮肤出现皮炎、出血、紫癫。

病人诉心慌、气短、心率加快。

检验分析,急性中毒后2~3周常出现贫血、粒细胞减少,尿砷增高,发砷增多。

2.1.1.2氰化物中毒

人在短时间内饮服50~100mg氰化钾(或氰化钠),可立即呼吸停止而骤死。

其症状表现为①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患者呼出气中有杏仁味、皮肤、粘膜及静脉血呈鲜红色。

②中毒性脑病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瞳孔略大。

③"电击型"中毒死亡。

检验分析,尿碳氰酸盐大量增加(正常不吸烟者2mg/L,吸烟者14mg/L)。

2.1.1.3有机磷(敌敌畏、对硫磷等)中毒

潜伏期有长有短,短者5分钟,大多数在0.5小时以内,也有12小时者。

(1)轻度中毒:

血胆碱酯酶下降70%左右时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视力模糊、全身不适等早期症状。

(2)中度中毒:

血胆碱酯酶下降50%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苍白,流涎或口吐白沫,多汗;肌内震颤及瞳孔缩小;胸闷,有紧束感,呼吸轻度困难,腹泻。

(3)重度中毒:

血胆碱酯酶下降30%以下时,出现意识不清,心跳加快、发热、血压升高、瞳孔极度缩小(0.1mm),对光反应消失、嘴唇紫癫、呼吸困难、肺水肿、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休克、脑水肿。

(4)检验:

血胆碱酯酶下降。

2.1.1.4亚硝酸盐中毒

(1)其主要症状是:

①青紫症、乌嘴病。

②头晕、恶心、呕吐。

③血压下降、面苍白、手指、嘴唇、口腔粘膜呈青紫色。

④重症全身青紫,呼吸急促、极度呼吸困难,昏迷不醒,瞳孔大、两眼上翻,心律不齐,大小便失禁。

⑤呼吸、循环衰竭至死亡

(2)检验分析:

①取抗凝血液数毫升,在空气中剧烈振摇15分钟后,仍不转为鲜红色;而在5~6小时才变为鲜红色为含有高铁血红蛋白,仍不变为鲜红色为含有硫化血红蛋白。

②取抗凝血液5毫升,加5%氰化钾溶液数滴,如有高铁血红蛋白存在,可变为鲜红色。

③分光镜检测:

在波长618~630m出现α-带,加入5%氰化钾后,光带消失者为高铁血红蛋白。

④尿液检测:

5毫升尿液中,加入3毫升0.3%对氨基苯磺酸与0.1%α-荼胺的醋酸溶液,如有亚硝酸盐存在,显粉红色至红色。

2.1.1.5过敏性皮炎

皮肤发红,有片状和颗粒状肿块,起水泡,奇痒,抓破后可继发感染。

属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多有接触史,停止接触后可自愈。

2.1.1.6五氯酚急性中毒

多发夏秋季,农民用五氯酚作为除草剂、灭虫剂、灭钉螺、白蚁,进入人体是以误饮误食污染的水、粮食和皮肤、粘膜吸收为主。

误饮污染的水(河水较多)后数小时发病。

(1)其主要症状:

早期乏力、无力、下股沉重、头晕、纳差、继之发热、多汗、恶心、腹痛、腹泻等。

重者高热可达41℃,大汗淋漓、烦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面部潮红,血压先升后降,肌肉抽撞。

因高热脱水酸中毒24小时内死亡。

(2)检验分析:

血尿中检出五氯酚达3.7~7.5μmol/L,轻度中毒,>7.5μrnol/L,重度中毒,二硝基酚阳性,心电图有变化。

2.1.2生物性污染与有关疾病的鉴别

2.1.2.1霍乱

(1)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①凡有典型临床症状:

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甘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痊孪,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②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泄吐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2)确诊病例:

①凡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②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它原因可查;

③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④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4)临床诊断:

具备

(2)

(5)实验诊断:

具备

(1)或(3)或(4)

(6)临床表现:

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所至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埃尔托型以轻型为多,重型较少,而古典型则相反。

潜伏期短者3~6小时,长者7天,一般为1~3天。

2.1.2.2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1)疑似病例:

①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它疾病者。

②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2)确认病例:

2.1.2.3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游,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如有(3)、(4)、(5)中任一项。

2.1.2.4戊型肝炎(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

(1)发病前两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游,并进食或聚餐。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ECIgM阳性。

(4)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5)用排除法不符合甲、型肝炎,CMV、EBV感染。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加

(2)、(5)两项,参考

(1)。

实验确诊:

疑似病例如有(3)、(4)中任一项。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潜伏期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天),戊型肝炎10~60日(平均40日)。

2.1.2.5细菌性病疾

(1)疑似病例:

腹泻,有服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因腹泻者。

(2)确诊病例: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日不等,一般1~2日,临床表现的轻重缓急与菌群、菌型、菌量及机体状况有关。

(3)急性菌病

①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它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旅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②粪便镜检白血球(白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血球;

③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

具备①、②项

实验确诊:

具备①、③项

(4)急性中毒性菌病

①发病急、高热,以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②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如惊厥、烦燥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③引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白细胞);

④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

具备①、②、③项

实验确认:

具备①、②、④项

2.1.2.6伤寒和副伤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日,一般为10~14天。

以持续发热,相对缓慢、神情淡漠、肝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1)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1:

80以上,肥达试验,凝集效价,"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

160以上。

急性期为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2.1.2.7感染性腹泻病

大便检查除霍乱、病疾、伤寒和副伤寒病原感染引起的腹泻病人外,每日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食欲不振、呕吐或不呕吐,可伴有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症。

2.1.2.8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

病原:

成人轮状病毒,不同于普通人轮状病毒(A样)而归于B群ADRV。

流行病学:

成人轮状病毒感染者抗体少,普遍低于"普通人轮状病毒"感染者,其流行病学特征是:

①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也可婴幼儿(5~50岁)。

②季节为北方冬季,南方春夏季。

③常呈水型暴发,也可生活接触引起。

④全国广为流行。

⑤猪、大白鼠等成人轮状病毒抗体阳性率17~47%。

症状:

潜伏期为1~7天,短的数小时,常为2~3天。

多数突然发病,无发热或低热。

腹泻、腹痛、腹胀、腹泻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厌食、疲乏、头痛、头昏等中毒症状。

黄水样便,喷射性,腹泻每天10次左右,病程为后限性3~6日,少数10日。

实验室检查:

①白细胞正常。

②粪便病原检查,用电镜、免疫酶链技术。

③血清抗体检测,以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为抗原,对病人双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效价4倍以上。

④呕吐物检测。

是病人粪便污染饮用水源。

措施:

饮水消毒、不喝生水、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卫生宣教。

2.1.2.9A样轮状病毒胃肠炎

冬季流行的婴幼儿胃肠炎有关的轮状病毒称为"A样轮状病毒气

症状:

①潜伏期48~72h;②起病急、呕吐、发热、腹泻、腹部不适,几乎所有儿童,都有呕吐,在其它症状出现前48h发生;③较大的儿童,呕吐为主,腹泻较少,均有发烧38.5℃,很少有粘性细胞,除非合并了其它细菌感染如弯曲菌感染,病程2~23天,最长23天,腹泻好后相当一段时间仍随粪便排病毒。

流行特征:

①6~24月婴幼儿高发;②冬春季好发;③粪口传播。

检查:

①电镜粪检;②免疫酶链反应;③抗体效价。

2.1.2.10弯曲菌肠炎

弯曲菌肠炎由空肠一结肠弯曲菌所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病状:

①潜伏期3~5日。

②发热高达40℃。

③腹痛或绞痛,腹壁紧张常误诊为阑尾炎。

④发病12~24小时后出现腹泻。

病情一般可自行缓解,持续数天,少数病人持续数周。

检验:

①白细胞轻度上升。

②胚拭标本培养。

③血清学检查,有凝集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流行因素:

①喝生水。

②食家禽肉、不消毒牛奶,接触过家禽家畜。

流行特征:

传染源:

主要是带菌的牛、猪、鸡、狗和猫。

传播途径:

主要借污染食物、水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玩动物传播,人之间接触传播,鸟类为空肠弯曲菌宿主,已有报道通过鸟粪污染无盖水塔而造成人群弯曲菌肠炎的暴发流行。

易感人群:

普通易感,婴幼儿和青年是主要人群。

时间:

多见于夏季。

措施:

不喝生水、饮水消毒、卫生宣教、水箱加盖、粪便元害化处理。

2.1.2.11肠阿米巴病

(1)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居于结肠内引起的疾病,受感染人多数处于无症状的病原体携带状态,有部分由阿米巴滋养体侵袭组织引起腹泻、粘血液便等症状,称为阿米巴病疾。

病原: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和包囊两期。

滋养体在肠腔内自营共居生活,无侵袭力,抵抗力低时,可入侵组织,大滋养体,有致病能力。

包囊:

大滋养体下移时水份被吸收,形成包囊(滋养体在外界易死亡),成熟包囊具有感染性,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能存活两周。

水中存活5周,普通加氯不能杀灭,加热50℃数分钟即可杀灭。

进入人体:

滋养体进入消化道后,很快被胃酸杀灭,人体感染主要是吞食包囊污染的食物、水所致。

包囊进入人体后,在小肠中虫体逸出,分裂成4个小滋养体,而寄居盲肠等处。

(2)流行特征

传染源:

无症状或症状轻的人为主要传染源,即从粪便中排出包禳。

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多排出滋养体,故不能成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包禳污染的饮水、食物、蔬菜等进入人体,形成暴发。

也可通过蝇、蜂蜘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1~4岁发病率较高,感染后无免疫作用,可反复感染。

流行空间:

世界各地均流行,农村高于城市,时间上无明显季节性,与卫生状况、卫生条件等有关。

主要症状:

潜伏期1~2月,短至4天,长达1年。

致病过程:

病原侵袭致病与人的营养、免疫、抵抗力高低有关。

(3)临床表现:

①无症状型(原虫携带状态),粪便检出包禳。

②普通型:

大多缓起,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增加,并呈病疾样腹泻,右下腹压痛,常有低热或不发热。

大便每日10次,腹痛,里急后重可出现,混有粘液,血液,暗红色,紫黑色,糊状有腥臭。

镜检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③暴发型:

多见于体弱、营养不良者。

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大便15次/日以上,失禁水样,血水样有奇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压痛。

脱水,电解质紊乱,以至休克,不抢救可能于1~2周内因毒血症等而死亡。

④慢性型:

病程持续数月数年,腹泻、便秘交替,腹泻3~4次/日,腹部有压痛。

易并发阑尾炎和肝脓肿。

大便找到滋养体。

诊断时要区别病疾等,预后一般良好,暴发型预后较差。

(4)预防措施:

(1)救治病人。

(2)饮水消毒、沉淀过滤。

(3)饮水须煮沸,因包膜在50℃可杀灭。

(4)不吃生菜,防饮食污染。

(5)防苍蝇。

(6)无病状者健康检查。

(7)个人卫生良好,不留长指甲。

2.1.2.12邻单胞菌与所致疾病

邻单胞菌存在于淡水、海水及土壤中,也存在于鱼和一些水生生物及多种哺乳类肠道中。

可分离出类志贺邻单胞菌。

该菌所致疾病是因饮用不洁饮用水和食用污染的海产品而感染,潜伏期48h,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腹泄呈水样或粘液样便,次数多症状轻,多数2~4日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预防本病应加强饮水与饮食卫生工作,并防止与带菌动物接触而引起感染。

2.1.2.13.假单胞菌与所致疾病

能致病的假单胞菌最主要的是绿脓杆菌。

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水、植物等处,也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及少数人的咽喉和粪便中,消毒不严格,游泳池水中可检出绿脓杆菌;它也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微生物。

假单胞菌是条件或机会致病菌,常可引起感染甚至菌血症,可侵犯呼吸、泌尿、消化、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眼、耳等器官。

此菌对抗生素不敏感,重可死亡。

预防本病要做好游泳池水加氯消毒;加强医院的消毒灭菌检测工作,防止发生获得性医院内感染。

2.1.2.14.隐孢子虫病

(1)症状

免疫功能缺陷者症状多变,病情重,持续时间长,腹泻是主要症状,持续性霍乱样水泻最为常见,常因此而死亡。

免疫功能健全者患此病多见于儿童,潜伏期4~12日,主要是胃肠道症状,腹泻或水泻持续4~30日。

诊断以粪检和肠粘膜组织活检中查出隐抱子虫为依据。

(2)流行特征

该病是人畜共患病,为粪一一口传播,患此病的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具感染性的卵囊,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用具以及人之间的接触均可经口感染。

人群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

隐孢子虫病多见于气候温暖与多雨季节。

(3)防制措施

防止病从口入,免疫功能缺陷者尽量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被感染。

2.1.2.15.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

(1)病原

大肠埃希氏菌通称大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一般而言,是寄生于人类肠道的共生菌,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症状的腹泻,统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共分五类:

①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常见的血清型有O18ab等。

②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常见的血清型有O139等。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常见的血清型有O28ac等。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常见的血清型有0157;H7(1982年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分离得到)。

⑤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1985年从旅游者腹泻患者分别中分离得到的不属于EPEC并能粘附Hep-2细胞的大肠杆菌。

以上五类致病性大肠杆菌有各自的特点,除EAEC以外的前四类在发病机理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a.重要的毒力特性均由质粒编码,并可通过质粒传递;b.对肠粘膜有特殊的相互作用;c.产生肠毒素或细胞毒利各菌株都昕一定的叫清型。

(2)症状

①EPEC性腹泻表现为:

发热、腹痛、恶心和腹泻,粪便带有大量的粘液,病程呈自限性,常为2~3日,但也可转为慢性,迁延半月以上。

②EIEC性腹泻表现为:

分泌性水泻、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发热,病程一般为4~7日,个别可持续约20日。

③EIEC性腹泻:

发热、头痛、无力、痊孪性腹痛和腹泻,粪便初为水样,继即呈病疾样血粘液便,但量少,病程呈自限性,常为2~5日。

④EHEC性腹泻:

右下腹剧裂痊孪性腹痛,初为水样腹泻,继而排大量鲜血性粪便,低热或不发热,病程约一周左右,也有长达2周者,轻型病例不治疗也可痊愈。

⑤EAEC性腹泻:

发热、血便、呕吐和持续性腹泻。

(3)实验诊断

对被怀疑为由上述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腹泻患者,其粪便标本中分离并经IMViC试验鉴定的大肠埃希氏菌株,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血清学试验和一些特异性的检测,以进一步确定腹泻病原。

(4)流行医学

①EPEC性腹泻是流行性和散发性婴儿腹泻的病因。

多见于6月龄以下婴儿,新生儿特别易感。

最可能的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污染的手、乳制品和用具。

有些流行病学家推论EPEC感染有可能从空气吸入,再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人工喂养地区常为婴儿腹泻病因。

水是重要传播途径。

在欧洲和美国多发生于冬春季,而发展中国家以夏季为多见。

EPEC通过被污染的饮水引起腹泻的暴发,在国际国内均已有报道。

②ETEC性腹泻人群对ETEC普遍易感,发生ETEC性腹泻的年龄范围较广。

致病菌量为106~109个菌,即较大剂量才能发病。

年从卫生条件良好和温带地区到卫生条件较差主要位于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者中,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ETEC。

被污染的饮水、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