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035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docx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

中考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绝对经典)

读懂——得分的前提

述明——得分的关键

本意+语境意+……的情感)

先表态后述因(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意+情感+手法。

(描述情境+揭示思想、情感+揭示语言风格)

(意思符合。

有欠缺酌扣)

(提取景物+想像描述情境+揭示情感)

明月:

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

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

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

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鸿雁:

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

送别、留恋、伤感。

篱笆、鸡啼、犬吠:

田园的闲适、悠然

松、梅、竹、菊:

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提取景物+概述特点+揭示情感、手法)

字词品析题:

字词本意+语境意(修辞/写作手法;意境;情感)

意境描述题:

忌直译,重想像,用描写。

思想情感归纳题: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解题思路】

意象+关键词+(诗题+注释+题干)

解析:

新绿+重重,我们可以看出“新叶翠嫩,枝繁叶茂”,“小蕾+深藏”我们可以看出“含苞待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

(2分)

解析:

从题目来看,本诗写得是梨花,不是柳絮。

“梨花+淡白+满城”,可以归纳出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提问方式:

此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解答分析:

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的。

因此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应该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为前提,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1)作者愁:

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3)D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写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

诗人遥望开阔的江面,作下此诗引出了乡愁以及心中的忧患:

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沙明连浦月,帆自满船霜”一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

“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

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⑶“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时空两个维度抒情,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故答案为:

⑴作者愁:

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诗词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

3.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

(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

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

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

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

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

(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

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⑴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

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

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

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

(1)“小桃无主自开花”:

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

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

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

⑴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观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光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下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

全词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2)你对词中关于北国雪景的描写有什么感受?

你能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吗?

(3)文章中哪些句子为想象中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2)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

(1)读懂词篇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寓情于理,抒写诗人的抱负。

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2)一问,写感受。

上半部分写景,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

“银蛇”、“蜡象”,蓬勃之感、气势凸现。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极尽英雄豪情:

表面似是指高原群山与苍天争高,实则更是作者心中的远大抱负。

与天比高,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与领袖气度!

看了这几句“冬雪礼赞”,我不禁对雪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

二问,要求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概括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一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天晴的时候,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此句为虚写。

二问,描绘了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美景,写出了雪景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

承接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开启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使全诗诗意贯通,一气而下,浑然一体。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

⑴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⑵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

根据上阙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述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首句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⑷本题是对诗句在结构上作用的理解分析。

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美丽雪景,下阕写作者生发的议论,下阕的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起下文,所以这一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解析】【分析】

(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

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故答案为:

(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