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85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docx

4四省区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宁夏卷四年改革、人物试题统览

2007年戊戌变法牛顿

2008年日俄改革沈括

2009年王安石变法孙中山

2010年古代财政税收改革曹操

09年四省(区)新课标高考主观题都考查的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兼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策略

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邮编215151

2009年新课程标准高考的帷幕已徐徐落下,在研读、揣摩这些高考试题过程中发现,本来一份试卷中分值只有10分左右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竟然有四个省(区)不约而同考查了同一个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具体试题如下:

2009年广东高考单科卷第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2分)

参考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3分)

(2)方法:

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2分)结论:

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09年辽宁、宁夏高考文综卷第41题.(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分)

参考答案:

(1)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009年江苏高考试题第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范仲掩: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

主张考诗赋;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纵观以上三道主观题,从考查内容侧重点来看,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少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考查;从推陈出新等创新角度来看,广东试题增加了史学研究方法和开放试题考查内容;辽宁与宁夏是卷扣住了新时期“三农”这一热点问题;江苏卷则扣住了新时期教育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可谓命题者独具匠心。

从能力考查要求的角度来看,四省(区)的同一知识点高考都考查了解读材料、归纳分析材料的能力。

按国家教育部分布的考试说明(大纲)9个改革一个也不能少,个别省份在本省的说明中略有调整,但量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每个改革基本上都要掌握其背景、性质、目的、内容、作用、影响等诸方面,假如可以相互联系的改革再进行适当的比较则内容显得会更多,付出的代价与10左右的分值极不相称,那么如何才能复习好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这一内容,如何才能在高考中就《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这一模块取得理想成绩?

首先,抓住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广东09高考31题第1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课本知识,不难回答,但如果这几个改革的措施内容写不出来、写不完、写错字都将带来分数损失。

辽宁、宁夏第41题第2问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虽然要结合材料,但离开课本上的改革背景,答题难免会出现偏差。

那么那些是基础知识呢?

对于《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这一课程而言,无外乎改革背景、时间、人物、内容(措施)、目的、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

其次,苦练基本技能,解读左右逢源。

广东09高考第31题第2问考查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这是一项基本技能,同类的问题还应记住另一基本方法即历史分析法,也就是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江苏25A题材料一中的“经济”、材料二中的“诗赋”、“天下正理”、“经、义、论、策”等关键词充分体现了四位有识之士关于科举考试的观点,解读材料中这些关键词,是答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第三,抓热点追前沿,踏进知识宝殿。

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关于文理分科、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等问题,引起一波又一波讨论热潮,江苏09年高考历史试题第25A题的王安石变法关于人才选择考查内容,集中反映了这一热点问题;而辽宁与宁夏文综卷第41题所关注的是三农问题,2004年至2009年连续六年中央发布了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高考试题体现了历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同时强调了政府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选修内容多而杂,时间紧而促,但只要抓基础、练技能、跟潮流,就可以轻松揽月入怀,挹水入瓮,收分入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