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评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00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测评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阶段测评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阶段测评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阶段测评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阶段测评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测评1.docx

《阶段测评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测评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测评1.docx

阶段测评1

阶段测评

(一)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

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B.气候高温少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解析] 由本题中的四个备选答案可知,本题所考查的有利条件是指自然条件。

根据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看出,答案B、C、D明显不符。

[答案] A

2.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

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

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解析] 由所给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以前是全国最大蚕桑基地和蔗糖基地,但现今大量土地出租、出售,由此可以推断不是自然条件方面原因,而A、D两项不能造成这一后果,劳动力价格上涨使成本升高可能是造成该地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答案] C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解析] 甲位于华北平原,农作物两年三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作物一年两熟。

这与两地纬度高低不同,热量条件有巨大差异有关。

[答案] B

4.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解析] 两地均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其共同的地理现象。

华北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稻种植为主;甲地位于淮河以北,冬季结冰;乙地位于淮河以南,冬季不结冰。

华北河流少,河流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不适宜水运;乙地水网密布,河流流量大,水运发达。

[答案] B

5.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解析] 华北地区全年降水少,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小;且华北地区人口城市众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巨大,导致华北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

洞庭湖平原地区酸雨危害对区域环境威胁巨大。

[答案] D

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6~7题。

6.四界线中最能体现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的是(  )

A.a界线B.b界线

C.c界线D.d界线

[解析] 根据四条界线经过的地区可知a、b、c、d四条界线分别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由于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答案] B

7.图中a、b界线叠加,可划分出的区域是(  )

A.牧区、农耕区

B.干旱区、半干旱区

C.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发达区、欠发达区

[解析] 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叠加,可划分出牧区、农耕区和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答案] A

读下面两图,完成8~9题。

8.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

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

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只有黄土高原因夏季多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A

9.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  )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

[答案] B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0~11题。

10.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解析] 松嫩平原生长期较短,长江三角洲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强,所以海洋性较强,松嫩平原的降水量和温度都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和低。

[答案] B

11.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解析] 长江三角洲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比较肥沃。

[答案] A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区位指数总体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我国东南沿海区位指数高,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等;乙地区区位指数低,原因是乙处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

[答案] C

13.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交通便利②资源丰富

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④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甲地区应该是广东省,其区位指数高的原因主要是位于沿海,交通便利;依靠优惠政策,科技水平高是其一大优势。

[答案] B

(2011年济南高二检测)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

分析表中信息,回答14~15题。

时间

6月~9月

9月~次年6月

6月~9月

农作物种植

玉米

小麦

玉米

14.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松嫩平原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解析] 区域气候条件会影响其作物熟制,从表中农事安排可看出该地为两年三熟,黄淮海平原与此相符。

[答案] B

15.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

A.低温、冻害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D.光照、风沙

[解析] 该地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势低洼,多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这成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答案] C

16.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卫星云图的制作过程是:

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图,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将来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根据其影响的地区作出天气预报。

[答案] A

17.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  )

A.指南针B.GPS设备

C.遥感图像D.地形图

[解析] GPS的主要功能就是全球定位、导航。

GPS由三部分构成,一是GPS卫星星座,二是地面控制系统,三是用户设备部分。

我们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准确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

[答案] B

由于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据此回答18~19题。

18.在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有差异,下列地区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三北”地区→荒漠化

B.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

C.河流下游与近海→水污染

D.京津唐工业区→重酸雨区

[解析]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分别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

“三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一旦被破坏极易产生土地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河流下游和沿海往往是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水污染现象司空见惯;京津唐工业区位于北方,降水少,空气中的浮尘显碱性,不会成为我国的重酸雨区。

[答案] D

19.要对云贵高原石漠化土地蔓延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GIS)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D.人工科学考察

[解析] 云贵高原的石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其变化的研究,最好是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遥感。

[答案] C

读“GPS手持机界面图”,完成20~22题。

20.此时,持有GPS手持机的人员所在的地形区为(  )

A.江汉平原B.江淮平原

C.华北平原D.江南丘陵

[解析] 读[数据查询]界面可知,所在地的地理坐标是32°03′23.2″N、118°45′54.6″E,海拨17米,结合经纬度和海拨高度可判断该地在江淮平原。

[答案] B

21.此时,GPS手持机同时接收了多少颗卫星的信号(  )

A.3   B.6   

C.10   D.11

[解析] 根据[收星]界面,在地平线之上共有11颗卫星。

[答案] D

22.京运高速公路客运公司引进的一套EIGPS统,其作用之一就是反超速,当司机行驶速度超过设定速度时,系统自动报警,司机的名字、车速、现在的位置全部都可以呈现。

这是因为汽车上安装了(  )

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获取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等信息。

[答案] B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应用于鲁尔区煤矿整治研究。

读图,完成23~25题。

23.GIS技术的(  )

A.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数据模型用点、线、面表达

C.主要功能是空间定位

D.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

[解析] GIS技术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GIS是地图的延伸,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技术。

它的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主要有地图、图像、统计图表、数字等。

[答案] D

24.图中城市(  )

A.①位于规划区B.②位于非矿区

C.③位于现矿区D.④位于原矿区

[解析] 根据两幅图的图例进行仔细分析,可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合成,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25.图示地区采矿业向西、向北迁移,主要是趋向(  )

A.原料地  B.消费地  

C.水资源  D.交通线

[解析] 鲁尔区采矿业向西、向北方向扩展明显,从矿区分布看,规划区、现矿区资源丰富,也就是向资源丰富的原料地迁移。

[答案] A

二、综合题(50分)

26.(8分)我国幅员辽阔,民居反映出当地地理环境的某些特点。

下列四幅民居图为几种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表示北方民居的是________,表示南方民居的是________。

(2)依据B图,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怎样的。

(3)(多选)图中各地区与对应的典型农作物搭配正确的是(  )

A.A——春小麦B.B——甜菜

C.C——水稻D.D——甘蔗

[解析] 由图示民居可知:

①A、D图反映的是湿热气候特点;B、C图反映的是干冷气候特点;②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的居住习惯,同时居住习惯的养成也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体现。

通过图示推断自然环境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 

(1)BC AD

(2)B图为蒙古包,反映的是一种适应游牧生活的灵活房子。

这是人类对草原降水较少、植被以草原为主的环境的适应。

(3)BD

27.(15分)读“中国地域文化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黑河到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地理分界线,它穿越了我国多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区。

(2)图中①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文化区。

受地理环境影响,这里民族歌舞艺术的主要特色是________。

(3)图中②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文化区。

这里就地取材建成的传统民居建筑为________,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4)图中③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文化区。

由于气候________,当地饮食口味以________著称。

(5)(多选)图中④的地域文化特色是(  )。

A.著名的地方戏曲和民歌是秦腔和信天游

B.特有的文化风景是马头琴声和那达慕节庆

C.传统民居为平顶方整的石砌碉房

D.特色民居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和侗寨鼓楼

E.崇拜海神,敬奉妈祖

F.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G.坎儿井、清真寺和节奏强烈的民族歌舞展现西域风情

[解析] 

(1)胡焕庸地理人口线;

(2)蒙古族在国内的聚居区域;(3)②位于古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藏高原(乌鞘岭)以东;④巴蜀文化特点,⑤考查人文地理知识面。

[答案] 

(1)人口 

(2)内蒙古草原 豪放、粗犷 (3)黄土高原 窑洞 (4)四川盆地 潮湿 麻、辣 (5)DF

28.(5分)下图是大豆和玉米在不同时间、空间反射光谱曲线变化的情况。

从该图分析,在播种后经过一段时间,两者光谱曲线接近。

而在播种30日前后,绿色覆盖尚不完全时,光谱曲线的差异比75日、100日和140日显著得多。

据此回答问题。

(1)分析可知,选择________日前后的图像资料,可以较准确地把种植大豆和玉米的地区分开。

(2)根据图中所表达的原理,在标准的假彩色卫星影像图上准确区分玉米和大豆的直接解译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识别不同作物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随着遥感应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遥感探测将更趋于________化、________化和________化。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提供的信息即可作答。

(2)题,不同作物的反射光谱是不同的,反映在卫星影像上表现为色调和色彩的差异。

第(3)题,从科技发展及日常经验可以感受到遥感探测的发展趋势。

[答案] 

(1)30 

(2)色调和色彩 (3)实用 商业 国际

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报道,“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依靠高分辨率(2米到10米)的卫星影像和“3S”技术,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并建立我国的“数字国土”。

专家认为,“数字国土”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下图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

[解析] “数字国土”相关技术的核心是“3S”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遥感获得的冬小麦生长情况的波谱特性,可以对小麦产量进行预测。

作为“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分析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另一方面还要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并且分析如何消除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布局、灾情预报、污染状况、解决措施等方面。

另外,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测、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方面都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进行解决。

[答案] 

(1)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的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为后一阶段的生产活动提供参考资料。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状况、农作物的长势及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3)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30.(12分)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方面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如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研究等等。

例如:

青藏高原的高山冰雪覆盖区及新疆、内蒙古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地带,人们难以到达,利用遥感技术有助于掌握这些地区的冰雪消融以及江、河、湖、沼的分布、面积、水量、水质、水文资料等。

下图是根据卫星遥感影像绘制的某地区的平面图(甲)和该图中的河流R的纵剖面图(乙),而表中的气候资料是平面图P地的多年平均观测结果。

月份

1

2

3

4

5

6

月平均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月平均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19.8

28.5

17.0

9.0

1.6

0.5

(1)运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探测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信息量大。

(2)根据表中的气候资料,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________气候(类型);河流R的主要水源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感资料显示,近年来山区农林面积不断缩小,河流R的水量不断减少,河流尾部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主要人为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还表明,近年来该地区侵蚀高山上的雪线在升高,作出判断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5)导致雪线上升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西北地区的基本知识并糅合进3S技术的应用,注意了解知识间的联系,本题答案很容易得出。

[答案] 

(1)探测范围大 获取资料快 受地面限制少

(2)温带大陆性 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

(3)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增加 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

(4)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该地区的卫星影像资料

(5)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