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28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琵琶行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琵琶行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琵琶行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琵琶行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说课.docx

《琵琶行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说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说课.docx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作者被贬于江州,这首诗是一首七言长诗,属于叙事诗。

该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优秀传统,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琵琶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

它最大的特点是用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琵琶行》是一篇用文字解读音乐的好作品,音乐与作者的感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达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感受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用感官来感受的。

学生能听能感受到。

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难于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句、文词的疏通上可以通过多次的朗吟来体会,白居易的诗句通俗易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体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吟诵和相互交流体会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缺乏与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在音乐与文学交融这方面的缺乏,我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多加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乡镇农村学生,文学底蕴不太深厚,老师多讲仍是必要的。

因此我觉得须采用让学生反复诵读和学生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

此文在教材安排上是自读课,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

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

(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适应增加知识,用二课时、三课时来教学,让学生把握本诗的结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主旨等)。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只是很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

还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以辅助,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音乐有个感性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音乐,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子期与伯乐通过音乐成为知已,后人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一位知音,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触景生情而写成,是白居易血泪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古典音乐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加上老师的点拨可以概括出:

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缘由,为全篇奠定了凄切的基调。

全诗一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江头送客闻琵琶声。

第二部分:

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部分:

琵琶女自诉身世。

第四部分:

诗人同病相怜的感慨。

第五部分:

重闻琵琶,青衫湿透。

老师概括:

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个部分内容。

另外,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文章第一节),我设置这样的问题:

这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b)接着分析第二次演奏。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我准备了几个问题:

①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

②这部分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③这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上老师的点拨回答这三个问题。

这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

学生回答出: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无形的音乐,善于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过程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在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个人身世,感慨人生无常的深厚情感。

第三次演奏,是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

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琵琶女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了三次感受。

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寻。

第一次感悟中设置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①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②你从哪里捕捉到作者的心情?

③这样的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

诗歌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秋花秋瑟瑟”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写饯别时的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惨”字点凄凉的环境,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黯然的心情。

“忽闻水中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由此看出琵琶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景及人,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

第二次感悟在课文第四节,是文章难点部分。

为了更好理解文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我打算设置三个问题:

①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②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莫大的感慨是什么?

③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学生讨论加以老师点拨归纳:

①“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由叹息到感叹

②诗人发出最大的感慨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同病相怜,感情产生了共鸣。

第三次感悟在课文最后一节,要求学生如何理解“江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琵琶女的身世,才华和遭遇与诗人何等相似,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委曲怨恨的情感喷涌而出,这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自已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全诗的主题。

3、小结全文:

通过琵琶女演奏的琵琶声,音乐使两个心灵紧紧地沟通,相同的身世、才华遭遇,使两个心灵相怜,诗人成为琵琶女的“知音”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写就千古传诵的《琵琶行》。

4、版书图解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诗人

失宠

          年少:

色气双绝,风流一时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中年:

年长色衰,孤苦凄凉

相逢何必曾相识

失意

          昔日:

才华横溢、官位显赫

          如今:

谪居卧病、取酒独倾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或片断)

(2)写一段自己喜爱的音乐的感受

四、课外拓展:

(1)寻找《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阅读关于王小玉说书片断欣赏文字描摹音乐的片断。

(2)阅读《口技》(文言文)

 

《琵琶行》说课稿

荆明祥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重点:

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

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

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板书三奏:

独自弹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

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我设置如下问题: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

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

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板书:

三感:

情相触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

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

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

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

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

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

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

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

《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

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

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

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

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

妙极了!

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

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

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