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8659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docx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二还凑合,到了初三就恐怕是问题了!

对自身发展的困惑,成长道路上的难题,既有感情上的,也有思想上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事物和人物的看法,显得多么重要。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议论文上有所突破,初中语文教学必然是有缺陷的。

语文考试一直有三大文体的阅读,其中之一就是议论文,可是初中语文教科书36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议论文,这显得多么不公平,如果老师不能在议论文上作出补充,议论文就是考察议论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步骤,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步走。

其实议论文的复杂程度是语文教学中,最高端的写作,涉及到讲道理摆事实,批驳别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主旨,这样的议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是要重点学习的,可惜我们的语文教育设计者,怕学生对事实把握不准,对政治理解不透,怕学生对文章判断不明,“怕”字当头,语文就难以突破认知水平和思想深度。

在写作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学生六年级已经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对于抽象思维在初中就应该更多的涉及。

不要害怕初中生认识水平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为何中考山西语文命题者,大作文就是演讲稿的写作,难道说演讲稿不是议论文的范畴吗?

从阅卷专家品论2019山西中考语文作文看:

“但从阅卷情况看,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将演讲稿写成了一般记叙文。

”一句说明,议论文教学该是语文教学的失误,至少是方向性的失误,也说明了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的编排不合理,量少质差。

除此之外,我们的语文编选者从内容模块出发,或者是诗歌单元、或者是思想风采、或者是古典小说名段、或者是史传文学等,没有专门给出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文,这也直接影响了议论文编选的门槛低,代表性不强。

不知道方家以为然否?

那么,那几篇文章该入编初中语文课本?

吴晗的《谈骨气》就是一片典范的议论文,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也很不错。

谈骨气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

”(喂,来吃!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19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

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

第二,开篇点题。

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

“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

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

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

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

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

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

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

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

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

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

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

首先,稍加评论:

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

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

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最后阐明观点: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

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

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

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

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

“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

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

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

“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

结尾句表明信念:

“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

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对《谈骨气》简单的分析可如下: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1.引论部分:

开篇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

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

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结论部分:

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

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

”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

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

”进行过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

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

引论部分解答“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

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

毛泽东同志《反对自由主义》

(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

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

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

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

这是第一种。

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

这是第二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这是第三种。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

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这是第四种。

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

这是第五中。

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

这是第六种。

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这是第七种。

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

这是第八种。

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是第九种。

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这是第十种。

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

这是第十一种。

还可以举出一些。

主要的有这十一种。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

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

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

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

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

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

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

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

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先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写于1937年9月,最初载于1942年4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

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毛泽东著作新选》(新编本)。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既要领导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艰苦搏斗,又要同抗日阵营里的国民党顽固派、投降派斗争,斗争极其复杂。

要肩负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有一个团结统一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无产阶级党,而我们党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环境,党员中大多数来自农民小生产者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因而带来了许多自私自利,散漫的自由主义倾向,这对保持党的高度统一团结完成艰巨的历史使命妨碍极大。

为批判和肃清这种错误倾向,毛泽东发表了这篇文章,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性质、危害、产生的根源和反对自由主义的重大意义等都作出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文章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主要表现;指出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说它是革命集体组织中的一种“腐蚀剂”,它“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文章还分析了自由主义的来源,指出它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

文章最后还号召全体党员和革命同志起来反对自由主义。

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延安“整风运动”和历次党内教育的重要学习文献,成为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锐利武器和党员党性修养的座右铭。

毛泽东同志适时的指出当时的革命队伍普遍的自由主义心理,深刻地剖析了自由主义出现的的根源,对把有自由主义行为的党员摒弃不良思想,改变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有重大意义。

这篇文章针对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也同时适用于现在。

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建设空前发展的今天,很多官员和共产党员面临着更多这样或者那样的的利益的诱惑,更容易形成自由主义思想,行各种自由主义的行为。

为使官员、党员洁身自好,严于自律,严防自由主义倾向,这篇文章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这是谁说的话?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於何书?

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

书是何时人着的?

著者何以知道?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

有什�N科学根据?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

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出来的。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

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是一篇传统的篇目,是议论文的代表作。

此文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议论文,怎样来阅读议论文和如何来回答议论文的相关问题,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对于传说

对于书本

怀疑发问

辩论评判

修正

三、写作方法

一般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往往只有一层论点———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有时有第二层论点———除了有中心论点外,还有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