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
《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作文训练中最易也是最难的环节。
立意、选材、形式致关重要.
一、立意新——关键
所谓的“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立意的对错、好坏,决定了文章的成功与否。
记叙文的“意”,除了错意外,还有真、上、佳四个层次:
“真意”,即真情实感,它是记叙文立意的基本要求,如写作弊的滋味,“太紧张”、“不好受”就是“真意”;“上意”,是立意的较高要求,它要求文章的主题积极向上,如果作弊的滋味上升为“下不为例”,那就算是“上意”;“佳意”,是最高的立意,它要求作品的“意”不仅“上”而且要新。
那何为“新意”?
异,是“新意”的首要要求。
即要求新颖、不入俗套。
一句话:
写他人之不写,立他人之不立。
三位同学都以《秋游×××》为题作文,立意分别为:
A、描绘优美景色——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重点描绘缤纷的落叶——赞颂海外华人落叶归根之爱国情;C、记述优美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垃圾遍地等)——引发对现代人素质的思考。
无疑,C项立意的角度是独特的。
“劝君莫弹前朝曲,且听新翻杨柳枝”。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你说“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我说无滴水何以成沧海;你说埋头苦干的“愚公”精神好,我说何不把家搬到交通便利的地方。
长此以往,文章主题焉有不新之理?
当然,“异”应异得健康向上,应异得言之有理,低级趣味和胡编乱造与“新”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深,是“新意”的第二个要求。
即要求深刻,有深度。
大凡能经久流传的名篇,它的主题都是很深刻的。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如果它的“意”仅停留在对母亲的怀念上,也未尝不可,因为它写出了人间美好的母子之情,但作品结尾处,作者将母亲与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联系起来,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升华到报人民之恩报中国共产党之恩。
主题深化了,给人以极强的感情冲击,这就是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再如《白杨礼赞》,不止写了白杨树,作者以之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他们默默无闻却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立意深刻。
因此要写出深意,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深层内涵。
妈妈的等待
曾梦雅
我回到家,母亲在剥豌豆。
“考差了吧!
”母亲叫我一起坐。
“是啊,又考差了。
”“来一起剥豌豆吧,你一碗,我一碗,看谁快!
”
剥豆子是我幼时很爱玩的一个游戏,因为每次剥豆子母亲总是让我赢。
“妈,算了吧,又不是六七岁的孩子了。
”“怎么能说不是孩子呢?
”“好,我知道在你眼里我永远是孩子,我玩就是了。
”
我不经意地随便剥着,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和我剥豆子的情景。
每次我总是用小手努力地剥着,却怎么也追不上母亲,母亲看着我便放慢了速度等我,就像百米赛跑时,母亲总是等候在终点线前等我跑过来然后让我跑过终点线自己再跑过去祝我跑了第一。
母亲总是这样,等候着我穿衣,我吃饭,我放学。
而现在,突然发现母亲碗里的豆子还没有我的多。
母亲老了,不再拥有令人骄傲的青春,除了这个一直让母亲等候的我,她什么都没剩下。
我开始放慢速度,就像母亲等我一样,我决定让母亲赢一次,让母亲接受一次我的等待。
“哈哈!
看来你要加油啊!
还没有我这个老婆子剥得多。
”“好啊,我一定要赶上你!
”说这话的同时,我的动作更加迟缓了。
可是,母亲也更加慢了,她分明是在刻意地等我!
我终于明白,母亲不会赢我的,因为在她的心中,我永远是那个需要她等待去照顾的孩子。
最终,我选择了和母亲同时结束这个游戏。
母亲笑了,我也笑了。
母亲笑是因为我的胜利,我笑却是因为我完成了今生第一次的我的等候。
今生第一次等候,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于是,在那以后,我总是在出门前等候着母亲与我同行;吃饭时总是等候着母亲就座;等候母亲逛街,扶着母亲搀着母亲。
我明白,在我和母亲的人生长跑路上,我永远偿还不完母亲,因为母亲给予我的等候实在太多太多,她用了她的一生来等候着我。
朋友,等候你的母亲吧!
她们已没有太多时候让你来等候了。
记住,给即将滑落的叶子以承诺和行动,不要让它们苦等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作者借与母亲剥豆子比赛这一事,表达了母爱和回报母爱的主题,所叙之事虽来源生活小事,;却立意突出而且典型,让读者产生共鸣,最后一段是点睛升华之笔。
二、材料新——基础
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的话,那材料就是文章的血和肉。
有了好的立意后,然后收集、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意”的高低。
以《一个值得我永远尊敬的老师》为例。
下面是有关素材:
A、“我”生病了,老师帮“我”补课;
B、老师语言幽默,教学水平高;
C、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严谨;
D、老师态度和蔼,和同学打成一片;
E、老师冤枉了“我”,事后向“我”公开道歉。
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A、C、D是早已用烂的素材,较为陈旧;B虽有新意,但也易和他人“撞车”;而素材E,因老师向学生道歉的较为少见,更不用说“公开”了,所以它能给人以与众不同之感。
其次要有时代特色。
《街头见闻》是一个选材比较广泛的题目,既可以写打架斗殴、占道经营,也可以写市场繁荣。
前者较为老套,后者虽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题材较新,但仍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时代性不强。
某同学记录了数个街头晨练的镜头——打太极、跳舞,反映了人们在饱暖之余对美与健康的追求,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然而,像这样饱含时代气息的习作在现在的学生作文中还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平时不留心不动脑,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对新事物熟视无睹,又怎能选出优秀的题材呢?
所以,我们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能反映时代最强音的“新”作。
另外,旧材料要能写出新意。
“对牛弹琴”的故事,传统定论批评的是听琴者水平不高。
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却把矛头指向了弹琴者,批评了弹琴者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启示我们,教学者要研究自己的对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不即使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对学生也不过是入风过耳。
这个立意使人觉得很有新意。
三.形式新——方法
一篇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记叙文,除了要有新的立意、新的材料,还要有新的形式,形式包括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
这里只谈谋篇布局如何求新。
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都是很讲究布局谋篇的。
像鲁迅《故乡》的前后对比、都德《最后一课》的悬念设置,都是可圈可点的。
因此结构上要出新,首先要学好名家的优秀作品,真正理解作品情节安排的特点与缘由;其次,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勇于写作实践。
记叙文谋篇布局有新意,可采用以下技巧:
(一).线索法。
又叫“一线”串珠法。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构思方法。
它要求我们在构思时设法找一条线索,把一些看上去零散的、彼此不相关的“珍珠”串联起来。
①物为线索:
《药》(人血馒头)
②感情为线索:
《纪念刘和珍君》(悲愤的感情)
③一件事为线索: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寻找和运送特效药)
④一句话为线索:
《为了周总理嘱托》(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
⑤游踪线索:
一般的游记散文常用这种方法。
(二).悬念法。
如《草船借箭》。
照相
她一向聪明,可这回给难住了。
几个外国人要给她拍照,并要她保持刚才的姿势:
肩挑菜箩,弯腰拣地上的菜皮、烂叶。
菜是自家的,挑来卖完了,拣回人家剩下的菜边菜叶喂猪,这有什么新鲜?
不给照?
咱们农家妇女不懂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别得罪了人家。
给照?
咱们又不缺吃少穿,照了去,岂不丢人现丑?
有了。
她将身子一转,换了个角度,迅速作出了刚才的姿势。
可那几个外国人一看,几乎同时耸动了肩膀,挤出了围观的人群。
原来,她巧妙地利用了身后的标语牌——“公共场所,自觉注意卫生”。
(三)误会法。
如:
《变色龙》
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的精短小说《在柏林》就是这样: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异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往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往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篇小说之所以出色,从艺术技巧上来说,应该回功于作者故意耐着性子以“制造误会”,以此来设置悬念的高超本领。
这是一篇用“泪”和“血”写成的战争小说。
(四)抑扬法。
理想
我从师专毕业了,虽然父亲是县里管教育工作的,但我还是被分到了这个穷山沟里当一名小学教师。
打量着这间简陋的教室,窗户在风中摇曳,十几张课桌爬满绿苔藓,我有些绝望,迅速打定了主意,另找工作。
不管怎样,我都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我见到了校长,那是个手拿旱烟袋、身背草帽、脸蜡黄蜡黄的、典型庄稼汉式的人物,我怀疑他是不是只会教种植。
我也见到了我的学生,一个个眼睛大大的,脑袋大大的宛似发育不良的小萝卜头。
我不喜欢这里,学生、校长、教室……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欢。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里的生活太过苦涩,单调。
就这样,我一天又一天得过且过地生活,一天又一天地强化着想离开的念头。
父亲曾来看过我一次,他拒绝了我声泪俱下的请求——把我调到县里。
临走,语重心长地说:
“你该学会适应这里,爱这里,苦尽甜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的美好……去听听校长的课吧。
”“那个庄稼汉?
!
”我不屑地哼了一声。
但是我终于还是在某个上午,日上三竿的时候,匆匆地赶到了教室。
校长正在讲课,他神采飞扬,像换了个人,我惊异于他的滔滔不绝,他的博闻强识,更惊异于他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
下课了,我拦住了他,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谈话。
“我是大学生。
”我骄傲地宣布。
“那你为什么要来这里?
”他用平静的目光看着我,“你不怕苦吗?
”
“那你怕不怕苦呢?
”我反问他。
“你觉得我苦吗?
每天面对着那些可爱的孩子,是一种幸福。
肉体上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
“那你就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在这呆一辈子?
”
“教书是我的理想,每个人都有甜美的理想,却总要经历苦涩,但是苦涩过后就是甜美……”他蜡黄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满是皱纹。
那次谈话之后,我觉得自己开始有些改变,我越来越容易走进校长的课堂,也越来越容易回忆起我们的第一次谈话。
又是一个希望的春天,我和父亲站在了山坡上,面对着校长的坟冢——他早有肺癌,在去年冬天里倒下的。
“真的决定了吗?
”父亲问我,我坚定地点了点头。
“本想放你到这里磨练磨练的……”父亲的眼里含着不舍。
但是我知道,我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活总有不完满的地方,总是苦甜交织,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但这也许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吧,我愿意用一生去品尝。
望着远方,微风拂面,我的心底空明一片……
《理想》一文前半部分写“我”被分配到穷山沟当一名小学教师的心情:
“绝望”、“尽快离开穷山沟”、“我是大学生”,后文结果却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教书是我的理想”、“我愿意一生去品尝”。
作者就是这样成功地塑造了校长和“我”的形象。
运用抑扬交错的构思方法,收到了诱发读者非一口气看完不可的效果,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巧合法。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
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说书人的口头禅。
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雷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
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
“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
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讨钱,而绅士却没有带钱,是一个巧合;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又一个巧合。
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
(六)日记体。
最好的写生活实录的形式。
(七)小标题法。
小标题既可以以文字出之,亦可用数字出之。
(八)镜头法。
古诗如马致远《秋思》。
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
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
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一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
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
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
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
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
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
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
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
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
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
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
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
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
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
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
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
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这篇满分佳作,得益于作者精心选取了“6岁”“16岁”“昨天”“今天”四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场景镜头入笔,既使文章显得脉络分明,结构紧凑,,给人留下了许多思索的空间。
只要我们认真抓好立意、选材、形式这三个主要环节,勤观察、多思考、常练习,相信一定会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最后谈写写记叙文最关键的几点:
1、开好头,结好尾。
俗语说:
“良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
”这固然有夸大之处,但开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结尾,不仅能使文章有始有终,而且,结尾结得好,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尾必须做到自然、含蓄。
所谓自然,是指在对事件意义的阐发深化上,应合乎事件本身所能提供的逻辑可能;所谓含蓄,要么运用象征或比喻来隐寓作结,如鲁迅《故乡》。
要么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突然中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边城》。
2、情节要生动曲折,要有波澜。
古人云:
“文似看山不喜平。
”清代文人袁枚说:
“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文章要吸引人,在情节构成上最忌流水帐似地平铺直叙,应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猎狮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
“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
”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
“运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
“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
“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
(国外某杂志社征集最短小说获奖篇)
全文掀起三个波澜: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
巴布不幸身亡。
——第一个波澜
(2)、伊莉薇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却得到一个“狮尸”。
——第二个波澜
(3)、伊莉薇娜再索夫尸。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
”
——第三个波澜
鸭趣
有一天,膳食科朱科长的夫人把乡下亲戚送的两只鸭提到大伙房,请炊事员老赵宰杀。
老赵说:
“这只公鸭太瘦,毛多肉少;这只母鸭就要下蛋了,杀了可惜。
我看用这儿的残羮剩饭养起来吧。
我可以顺便帮你照看着。
”
“对对对。
”科长夫人欣然道,“那就拜托啦!
”
此后不久,老赵就按月给朱科长家中送去30个鸭蛋。
一月又一月,月月如此。
一天,科长夫人对丈夫说:
“老赵这人不错。
按说,一只鸭刚开始下蛋,他每月送10个或20个来,谁也不能说少。
可他不——他总是一个不留地全送来。
这样的老实人,真是少见。
你不是曾说伙房要换采购员么?
把老赵换上去吧。
”
不久,老赵果然就当上了采购员。
老赵从伙房后院宿舍搬走后,“顺便照看”这两只鸭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被接替他的小丁担到了肩上。
小丁清晨打开鸭笼喂食,拾蛋。
可是不见有蛋。
把鸭笼翻了个个也不见有蛋。
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
于是小丁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他忿忿然,恨不得立即就去戳穿老赵那套无中生有的把戏。
可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到了月底,小丁依旧给朱科长家中送鸭蛋。
不过他送去的不是30个,而是60个!
科长夫人大惑不解:
“怎么能有60个蛋?
”
小丁说:
“本来就下了60个嘛。
”
“老赵不是说有一只公鸭么?
”
“不不不。
两只都是母鸭!
”
是夜,科长夫人对丈夫讲起这事时说:
“唉,咱俩都被老赵给骗了。
看来,小丁才是真正的老实人哩。
”
朱科长感到夫人言之有理。
次日就让小丁接替了老赵的采购工作。
自此,“顺便照看”这两只鸭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被接替小丁的小艾担到了肩上。
小艾清晨打开鸭笼喂食,拾蛋。
可就是不见有蛋,把鸭粪翻了个遍也不见有蛋。
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
小艾不得不去朱科长家说出实情。
奇怪!
同是那两只鸭,有时下蛋30个,有时下蛋60个,有时一个蛋也不下。
这到底是咋回事?
朱科长索性把两只鸭都提回家中观察。
次日,正当科长夫人捉住一只鸭摸屁股时,碰巧她那乡下亲戚又上门来。
乡下亲戚见状,问道:
“这鸭怎么啦?
”
“我摸摸看它有蛋没有。
”
“你真会开玩笑。
这不就是我近来让杀了吃肉的两只公鸭么?
它怎么会下蛋呢?
”
“它下蛋呢!
不下蛋是最近的事。
前几个月它已经下过好几百个蛋了哩。
”
“唉,咱乡下的公鸭,到了你们城里就能下蛋。
真没想到这城乡差别会这么大!
”
《鸭趣》反映了制假欺骗奉迎讨好的人往往会捞得更大的好处,揭示了官僚主义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事实。
由此引出的思考是:
我们的社会要提倡实话实说,干部更要注重调查研究,公事公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料,似潮涨潮落,扣人心弦。
。
3、场面和细节的设置。
(1)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
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引自《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段场面描写中,“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这是对“面”的描写,是总的交待。
而对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的描写,则是“点”的突出,犹如特写镜头。
整个场面中,既有环境的描摩,又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
为全文的哀悼、悲痛气氛作了很好的铺垫。
《药》中的一段描写: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的场面,就像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把国民的麻木、不觉悟刻画得入木三分。
再如《红楼梦》里一段:
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
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
”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姥姥。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贾母宴席上的场面突出了一个“笑”字。
生活中某个场面必然会伴随着某种气氛,因此要下力气渲染。
《红楼梦》中的这个场面,充满了喜剧气氛,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这段场面描写运用了许多恰当的动词。
“掌”、“喷”、“伏”、“滚”、“搂”等,活现了各种笑态。
凡可以用来写人的各种描写方法,都可以用来描写场面。
从侧重的角度看,有的场面重在神态描写,有的场面还可以重在语言描写,或其他的描写。
归纳一下,一个好的场面描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点面结合;2、要营造氛围;3、要语言形象(恰当的修辞、动词);4、要凸现性格;5、要表达主题。
(2)细节描写
写记叙文,未必要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有生动的细节。
记叙文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
细节决定着作品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常常顶得上千言万语。
巴尔扎克说:
“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的典型情节,它可以是一个细小动作,可以是一处细小的景物,也可以是一处神态刻画。
a.朱自清回忆父亲买橘时“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再向左微倾”,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父爱。
b.《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