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465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 高小祥 选编.docx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含试译参考三高小祥选编

课外文言试译训练(三)

高小祥选编班级姓名

《读书止观录》

【1】魏文帝曰: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故西伯幽而作《易》,周旦显而制《礼》。

不以隐约①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隐约:

穷困。

【2】祖士言深好奕棋。

王处叔谓之曰:

“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①不穷也。

今天下倾覆,旧事荡灭,君少长王都,何不记述,使有裁成。

昔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勤学篇》,史游作《急就章》,便为没而不朽。

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皆无闻,由无述作也。

故君子疾没世而不称。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否泰:

命运不好和好。

【3】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私庭讲习。

车武子①难苦问谢,谓袁羊曰:

“不问则德音②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

”袁曰: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车武子:

即囊营苦学的车胤。

②德音:

好的话语,指二谢所讲内容。

【4】靖节云①: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靖节:

陶渊明。

【5】韩昌黎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①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又曰:

得失固有天命,不在趋时。

而偃仰②一室,啸歌古人,“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有司:

上级管理部门。

②偃仰:

起、卧,指生活悠然自得。

【6】“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必提其要,纂言②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又曰: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此节见韩愈《进学解》,托为众生讲述先生为学的情形,其末称“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②纂言:

编辑字词,指写作。

缵言,略同。

【7】王梅溪曰:

“明窗净几,前经后史。

整冠肃容,端拜圣贤于千古;暝目攘臂,诃斥奸谀于已死者,此吾之友于书①者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友于书:

和书交朋友。

【8】东坡《藏书记》有云: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①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

然学者日以苟简,何哉?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前人。

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吴生曰:

无书而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

有志读书者,当多书之世,读东坡之言,其不为之激发②者,非人矣。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纸与字画:

写书的器材和所用字体。

②为之激发:

因此而受激励奋发。

【9】东坡《海上①与友人书》曰:

“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

”黎子云:

“海外绝无书,吾家止有柳文,东坡至海日,遂借以研看。

”吴生曰:

当流离颠沛之际,其嗜书如此,而且不废抄借,况吾辈高居拥卷日耶!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海上:

此节中的海,均指海南岛,苏东坡曾贬谪到此。

【10】柳子厚曰:

“吾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①夫道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羽翼:

辅佐,帮助。

【11】苏公曰:

“孔子曰:

‘言之不文①,行之不远。

’又曰:

‘辞达而已矣②。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

是之谓词达。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又云:

“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③也。

然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

”范蔚宗云:

“情致所致,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达;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说话写文章没有文采,流传不会远不会久。

②辞达而已矣:

言辞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好了。

③至言:

至理名言,很好的话。

【12】黄鲁直曰:

“古之学道者,深探其本,以无诤①三昧治之,所以万事随缘,是安乐法。

读书万卷,谈道如悬河②,而不知此,所谓书肆说铃耳。

”扬子曰:

“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无诤:

犹无争,所以下面称“万事随缘”(任其自然)。

三昧:

奥妙,诀窍。

②悬河:

瀑布,比喻滔滔不绝。

③书肆说铃:

语出扬雄《法言》。

书肆,谓其书虽多而不明其义。

说铃,是其说不合大雅。

【13】东坡送安诗曰: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荀子》:

“诵数①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朱子曰:

“诵数,即今人读书遍数也。

”古人读书,精勤如此。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诵数:

犹数诵,即反覆地读。

【14】秦少章曰:

“苏公尝言:

观书,夜常以三鼓①为率,虽大醉后,亦必披展,至倦乃寝。

其每有赋咏及著撰,所用故实,虽目前烂熟事,必令秦与叔党诸人检视而后出。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三鼓: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次日一时。

【15】有问苏公曰:

“公之博洽可学乎?

”曰:

“可。

吾读《汉书》,盖数过①而始尽之。

如治道、人物、地里、官制、兵法、货财②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

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数过:

几次读过。

②货财:

经济。

【16】山谷云:

“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①,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翰墨:

笔和墨,代指文章诗赋。

【17】山谷云:

“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

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貌可憎,语言亦无味也。

”米元章云:

“三日不读书,便觉思涩。

”殷中军云:

“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①。

”古人固未尝片时废书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舌本间强:

舌本,犹舌根。

这是说讲话不灵(当时人尚清谈,不读书,清谈即无资本)。

【18】东坡在儋耳,语作文之法曰:

“儋州虽数百家之聚①,州人之所须,取之而各足。

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所谓一物者,钱是也。

作文亦然。

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

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

此作文之要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聚:

村落。

喻儋耳之小。

【19】韩文公曰:

“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性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句读,砻磨①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凡自唐、虞以来,简编所存,大之为河汉②,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砻磨:

磨砺,锻炼,钻研。

②河汉:

黄河,汉水,泛指大川。

【20】欧阳公曰:

“闲居平日,以养思虑,故曰斋。

每遇体之不康,则取六经、百氏,若①古人之文章,诵之。

爱其深博②闲雅,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③,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若:

此处可释为和、与。

②深博,闲雅,雄富,伟丽:

各种文章的不同风格。

③茫乎:

旷远、广阔。

【21】欧阳文忠云:

“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①一有工焉,则曰:

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

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②之作,数年之倾耳。

然读《易》者无如《春秋》,读《书》者无如《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

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溺之:

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②六经之作: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述”即指其整理编次的工作。

【22】子瞻谓景文曰:

“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自谓世间乐事无复逾此。

”吴生曰:

以此为乐,则笔力曲折,安得不如意也。

读书者当观此。

【23】司马温公云:

“道①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远。

学者亦尽其力而止耳。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道:

思想学说。

此处专指儒家的道。

【24】《九峰集》云:

“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

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故曰: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斯言学非问辨,无以发明。

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辨于人者,不知将何以裨助性地①,成日新之益乎?

”又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未有不由学问而成。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性地:

品性素质。

【25】《赘庞集》:

“灵源好阅经史,食息未尝稍憩,仅能背讽乃止,晦堂因呵之。

灵源曰:

尝闻用力多者,收功自远。

故黄太史鲁直云:

清兄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视利养纷华若恶臭。

盖其诚心自然,非故尔也。

”读书者当观此。

【26】秦淮海云:

“余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①,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②,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把卷无几③,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年来,颇愤自惩艾,而聪明已耗,不如昔之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数次,掩卷茫然,虽勤而善忘。

嗟夫,败慧业④者,当此二物也。

”吴生曰:

若既无强记之力而又不勤,是自与读书绝缘矣。

虽然,敏者与天,勤奋与人。

余每见朋友中有下目成诵者,究竟反一无所得;亦有终日,才能数行者,而到底称为学人,所谓愚者得之,明者失之;勤者得之,惰者失之也。

谚云“将勤补拙”,又云“聪明反被聪明误”,皆至切当语。

然余又尝谓不勤者,必非真敏者也。

天下惟大聪明人,自然知学问之益。

或曰:

“敏而好学,夫子亦自称难矣。

”余复以其言为然。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疏:

解释,发挥其义。

如注疏。

②自放:

自己放松要求。

③把卷:

指读书。

④慧业:

先天赋有智慧的业缘,本佛教用语。

【27】孙莘老请益①于欧阳公。

公曰:

“此无他,惟勤读书。

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求过人。

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请益:

请教,此指请教为学之道。

【28】山谷诫子弟云:

“吉蠲笔墨,如澡身浴德①,指拭几砚,如改过迁善②,败笔浣墨,旷弟子职。

书几书砚,自点其面。

惟弟惟子,临深战战③。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澡身浴德:

修养身心使之纯洁。

②改过迁善:

改掉错的,走到好的路上去。

③临深临战:

临深指临深渊,比喻谨慎小心。

临战,略同。

【29】山谷云:

“子弟诸病①皆可医,惟俗不可医。

”眉公曰:

“医俗独有书耳。

”吴生曰:

俗子弟,人皆知恶之。

医俗之药,人则不知好也。

故吾愿有子弟者,未俗,当无使即于俗;既俗,当无令终于俗。

然求不俗子弟于俗父兄之家,是亦不可多得,则医俗之书,吾又愿人人自备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诸病:

各种毛病(非指疾病)。

【30】朱晦翁曰:

“病中抽几卷《通鉴①》看,值难置处,不觉骨寒发耸,心胆欲堕地。

向来只作文字看,全不自觉,直②枉了读他古人书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通鉴:

此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②直:

简直。

【31】李昭云:

“一传未终,恍已迷其姓字;片文屡过,几不辨其偏傍。

”吴生曰:

此《升庵集①》所引,目学②之病,可谓极透切矣。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升庵集》:

明代杨慎的文集。

②目学:

指只用眼睛不用心思,虽然说“学”其实等于不学。

【32】陆游《上辛给事书》云:

“前辈以文知人,非必苦心致力之辞也,残章断简,惯讥戏笑,皆足知之。

甚至于邮传①之题,亲戚之书,仓卒间之符檄、书判②,皆可洞其心术、才能与生平穷达寿夭,如对枰而指黑白,不俟思索而得也。

故善观晁错者,不必待东市③之诛;善观平津侯④者,不必待淮南之谋。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邮传:

驿站。

邮传之题,指在驿馆壁上题写的诗文。

②符、檄、书判:

行政司法机关的一些公文。

③东市:

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之人。

晁错即在东市被杀。

④平津侯:

汉公孙弘封平津侯,自此以后凡非列侯而为丞相者,必封侯爵,公孙弘在平津建平津馆以招待士人。

试译参考(三)

1.魏文帝曰: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故西伯幽而作《易》,周旦显而制《礼》。

不以隐约①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隐约:

穷困。

【译文】魏文帝曹丕说:

“文章是治国的大业,不衰的盛事。

一个人的生命有到头的时候,荣誉和欢乐也只能在他在世时候享用。

这些都有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这样可以经久而不朽,所以自古以来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笔墨上,把心意留在文章作品中,所以西伯周文王被拘而写《易》,周公旦做朝中大官而制作《礼》,他们并不因处于困境而不努力,也不因处于顺境而更努力。

这就是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的白白过去。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2.祖士言深好奕棋。

王处叔谓之曰:

“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①不穷也。

今天下倾覆,旧事荡灭,君少长王都,何不记述,使有裁成。

昔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勤学篇》,史游作《急就章》,便为没而不朽。

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皆无闻,由无述作也。

故君子疾没世而不称。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否泰:

命运不好和好。

【译文】祖士言很喜欢下棋。

王处叔对他说:

“古人遇到好的时机,就用功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说,遇不到这样的时机,就用著作来表达自己的聪明才学。

所以无论命运好还是不好,他们都不会没路走。

今日天下动乱,旧时的事和理都被荡灭。

你从小生长在京城,何不把那些事理都记述出来,使得将来有所依据。

过去应仲远写了《风俗通》,崔子真写了《政论》,蔡伯喈写了《勤学篇》,史游写了《急就章》,就都流传后世得以不朽,当时的人难道少吗?

但许多人过去了便没人知晓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著作,所以君子就怕去世后没有人称道(你何不记述写作呢?

)。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3.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私庭讲习。

车武子①难苦问谢,谓袁羊曰:

“不问则德音②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

”袁曰: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车武子:

即囊营苦学的车胤。

②德音:

好的话语,指二谢所讲内容。

【译文】晋孝武帝将要讲解《孝经》。

谢安兄弟在家中先讲解准备,车武子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想去请教,他对袁羊说:

“不去问怕漏掉好的讲解,去问又怕太麻烦二位谢公。

”袁羊说:

“哪有好的镜子因照的人多而感到疲倦,清的流水怕好风吹拂的呢?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4.靖节云①: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靖节:

陶渊明。

【译文】陶渊明说:

“年青时学习弹琴写字,偶然爱好闲静,读书有心得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5.韩昌黎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①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又曰:

得失固有天命,不在趋时。

而偃仰②一室,啸歌古人,“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有司:

上级管理部门。

②偃仰:

起、卧,指生活悠然自得。

【译文】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学业由于勤勉而精进,由于嬉玩而荒疏;德行由于思考而有成,由于随便而毁坏。

”“你们学生应当担心学业的未能精进,不要担心上司不了解;应当担心德行未能有成,不要担心上司不公平。

”韩愈又说过:

“得和失自有天命,不是靠趋时就能改变的。

”所以他很悠然自得地生活,常常歌吟古人的文章。

“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6.“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必提其要,纂言②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又曰: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此节见韩愈《进学解》,托为众生讲述先生为学的情形,其末称“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②纂言:

编辑字词,指写作。

缵言,略同。

【译文】(《进学解》)“先生你口中不绝地吟诵六艺之文,手下不停地翻检百家的书,纪一件事一定提出其要点,写文章也一定刻画出它的要旨,在学习上可以说是贪多不厌,不论大小都要据为己有,白天读了夜里还要点灯读,这样一年到头地努力。

”又说:

“读书是为了学,编字是为了文,不是用来夸多斗富,学是为了道,文是为了理罢了。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7.王梅溪曰:

“明窗净几,前经后史。

整冠肃容,端拜圣贤于千古;暝目攘臂,诃斥奸谀于已死者,此吾之友于书①者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友于书:

和书交朋友。

【译文】王梅溪说:

“明亮的窗户洁净的书桌,前面是经书后面是史书,整顿好衣冠端正好仪容,对千古以来的圣贤恭敬礼拜;闭着眼,撸起双袖,对早已死去的奸人小人痛加斥骂,所有这些,就是我和书本交朋友的大概情形。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8.东坡《藏书记》有云: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①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

然学者日以苟简,何哉?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前人。

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吴生曰:

无书而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

有志读书者,当多书之世,读东坡之言,其不为之激发②者,非人矣。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纸与字画:

写书的器材和所用字体。

②为之激发:

因此而受激励奋发。

【译文】苏轼《藏书记》中有一段:

“从秦汉以来,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写书用的纸和字体也一天比一天简便,因而书越来越多,什么地方都能找到书。

但是学者们读书却越来越马虎随便,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还见到过老一辈读书人,他们自述年青时要找一部《史记》、《汉书》来看都不大能得到。

幸而得到了,都是连忙自己抄写,白天黑夜地诵读,生怕来不及。

近年来,商人们翻印诸子百家的书,一天可印出一万纸,读书人要找书,多而方便到了如此的程度,那么他们的文字和学问,应当也比前人成倍的提高了,但是那些后生应科举的读书人,都把书束之高阁而不读,只是海阔天空地高谈阔论,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吴生按:

没有书时要求书读,有了书倒不读了,这是学士们的通病,有志读书的人,当现在书多的年代,读了苏东坡上面的话,而不为之激励而奋发的,太说不过去了。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9.东坡《海上①与友人书》曰:

“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

”黎子云:

“海外绝无书,吾家止有柳文,东坡至海日,遂借以研看。

”吴生曰:

当流离颠沛之际,其嗜书如此,而且不废抄借,况吾辈高居拥卷日耶!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海上:

此节中的海,均指海南岛,苏东坡曾贬谪到此。

【译文】苏东坡《海上与友人书》中说:

“到这里后抄到一部《汉书》,要是再抄到《唐书》,就简直像穷人成了暴发户了。

”黎子云说:

“海南这地方书很少很少,我家中只有柳宗元写的书,苏东坡到海南来的日子,就借去研读。

”吴生按:

当贬谪到边远地方流离失所很不安定的环境中,还是这样的爱书,而且坚持借书抄书不止,何况我们这样有安居在家拥有藏书的环境呢?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10.柳子厚曰:

“吾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①夫道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羽翼:

辅佐,帮助。

【译文】柳宗元说:

“我写文章时,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是怕写出的东西轻浮而不实在;从来不敢用怠心来看轻它,是怕写出的东西松弛而不严密;从来不敢用昏气来写,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清楚而杂乱;从不敢用矜气来写,怕写出来的东西傲慢而骄横。

总是要压抑它使其深奥,发扬它使它明白,疏通它使它通顺,删节它使它简洁,又用激发的方法使文章清明,用固存的方法使文章厚重。

这都是我用来辅佐帮助发扬为学做人的道理的做法。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11.苏公曰:

“孔子曰:

‘言之不文①,行之不远。

’又曰:

‘辞达而已矣②。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

是之谓词达。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又云:

“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③也。

然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

”范蔚宗云:

“情致所致,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达;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说话写文章没有文采,流传不会远不会久。

②辞达而已矣:

言辞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好了。

③至言:

至理名言,很好的话。

【译文】苏东坡说:

“孔子有两句话‘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辞达而已矣’。

(有人认为)假使语言只要达意,那似乎有些不文雅,这其实是很不对的。

我们探索一样事物的道理,就像把风留住,把影子捉住,能使这件事这件物在心里清清楚楚,这是极不容易的,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人能做到。

何况心里明白了还要用文字或语言把它表达得清清楚楚呢,做到这就叫‘词达’,能做到词达,则其文采一定很可观的了。

(怎么可以说‘不文’呢?

)”他又说:

“意尽而言止,这样的文章,是天下的好文章,但言止而意不尽,则更为高明。

”范蔚宗说:

“(写文章)是情致所致,所以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做到以意为主,则文章的主旨必能表达清楚,做到以文传意,那么文章的文辞不会空泛。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12.黄鲁直曰:

“古之学道者,深探其本,以无诤①三昧治之,所以万事随缘,是安乐法。

读书万卷,谈道如悬河②,而不知此,所谓书肆说铃耳。

”扬子曰:

“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无诤:

犹无争,所以下面称“万事随缘”(任其自然)。

三昧:

奥妙,诀窍。

②悬河:

瀑布,比喻滔滔不绝。

③书肆说铃:

语出扬雄《法言》。

书肆,谓其书虽多而不明其义。

说铃,是其说不合大雅。

【译文】黄鲁直说:

“古时的学道者,深深探求学问的本源,而用‘无诤’的根本方法来对待。

所以遇事任其自然,是一种‘安乐法’。

一个人读书很多,但不知这万事随缘的无诤三昧,尽管谈论起来滔滔不绝,也正是扬雄所说的书肆说铃罢了。

”扬雄在《法言》中说:

“喜欢读书而不用孔子的学说约束他,正如开书铺的。

喜欢谈论而不用孔子的精神约束他,谈论虽多也是不合大雅的。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13.东坡送安诗曰: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荀子》:

“诵数①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朱子曰:

“诵数,即今人读书遍数也。

”古人读书,精勤如此。

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①诵数:

犹数诵,即反覆地读。

【译文】苏东坡写给安的诗中有句: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荀子》中说: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朱子解释说:

“诵数,就是现在人所说读书的遍数。

”古人读书,其用心和勤勉达到如此的程度。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14.秦少章曰:

“苏公尝言:

观书,夜常以三鼓①为率,虽大醉后,亦必披展,至倦乃寝。

其每有赋咏及著撰,所用故实,虽目前烂熟事,必令秦与叔党诸人检视而后出。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三鼓:

三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