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109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docx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

在福建、广东及至台湾一带,被民间尊称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及其家族,从唐代起以军功起家,祖孙四代连续担任漳州刺史,历时百余年之久,为漳州及福建地区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不世功业。

其子孙在漳州、在故乡光州亦多有惠政,深受人民爱戴。

后人为陈元光立碑建庙,把他敬为一方神祉。

顶礼膜拜,香火至今不绝。

陈元光家族称得上是漳州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衣冠望族。

自唐以降,漳州陈氏子孙或以政绩,或由功名,或因忠义,相继显名于世。

其中南宋时期陈氏裔孙陈淳在文化上的建树,更使漳州陈氏由一个钟鸣鼎食的官宦世家,升华为一个诗书衣冠之族,一个超越科举入仕,有着厚重积淀的文化大族。

漳州陈氏正以忠孝立身和诗书传家的家风,良好的人文操守和政治良知,使其家族人才济济,相望不断,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明代,兴盛了近千年。

(一)入闽开漳家族始盛

漳卅,古属七闽之地。

《周礼·夏官职方氏》有云:

“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郑玄为之注曰:

“闽,蛮之别也。

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

”七闽之地,即泛指现在的福建地区,还在周王朝之时已列入中原统一王朝的版图。

而在秦王朝建立之前,在我国南方和东南部边远地区是古老的越族人民居住的地区。

古代的越族当时被通称为“百越”,广泛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各自独立,互不相属。

秦始皇灭楚之后,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设置会稽郡。

接着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31),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

这样,福建地区便由王朝中央政府统一派官治理。

经过秦汉、三国、魏晋和南朝历时数百年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经营,越、汉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到西晋末年,中原地区遭受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蹂躏,大批世家豪族、官僚士大夫家族和普通老百姓之家,皆纷纷南渡长江以避战乱,因此便有许多人户迁到七闽之地,进一步加强了越、汉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了对闽越地区的开发。

但一直到隋唐时期,闽越之地与先进的中原地区比较起来,却仍然被称之为蛮荒之区,人烟稀少,河泽阻隔,草茂林密,交通阻塞,到处荆莽丛生,象虎四处奔突袭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到处还是一幅荒凉景象。

另在绵亘数十里的九侯山上,则是“群盗啸聚”,彼此争斗不休。

尤其是自六朝以来,中原王朝所派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两岸尽属“蛮獠”(是古代文献中对当时山越族人的称呼)。

此外畲民大批迁徙入闽,与当地土著融合一起,使九龙江流域的“蛮獠”声势更为浩大,大规模地与唐皇朝对抗。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地区又发生“蛮獠”啸乱,声势夺人。

居民苦之,企盼朝廷派军队平定叛乱。

为了靖边统一,开发闽西南,故此唐王朝诏令当时尚在广州的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出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将领,前往平定叛乱。

陈政,原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将门之家。

他的父亲陈克耕,唐初曾跟随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立有战功。

陈政也以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深得朝廷重用。

对于此次平叛,唐高宗专门颁发《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诏。

“绥安”之为县,著于晋,废于隋,故地遂为后来漳州治所。

诏书中写道:

“陈政刚果有为,谋猷克壮。

今进尔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

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开屯建堡。

靖寇患于灾荒,奠皇恩于绝域。

”诏书中还说:

“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

”从这道诏书中不难看到:

一方面,唐朝政府对此次平叛非常重视,并不因为闽粤为蛮荒之地而有所轻视,这也是大唐统治者的政治远见,更是唐帝国国力强盛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从诏书中自然会了解到陈政此人的才干及其深受朝廷的器重。

若其没有卓越杰出的才能,唐高宗自然不会在诏书中写下“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这样的话。

这也反映了唐高宗的言辞恳切及其求将若渴的心情。

身负朝廷的重托,陈政率领兵将并携其子陈元光南下。

到达闽粤之地后,随即率军队展开平叛。

陈政刚入闽时,“蛮獠”出没无常,戍卒阻九龙江之险,与之相持。

后来陈政采用属官丁儒“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流缓处结筏连渡,从间道袭击之”的建议,遂建寨柳营江(即九龙江)之西,以为进取。

唐官军刚开始沿九龙江垦屯经营,蛮军便集结攻打。

初战,陈政疲师劳军,寡不敌众,先胜后败,支持不住,便退守到九龙岭,奏请朝廷增派援兵。

唐朝廷遂又命陈政之兄中郎将陈敏、右郎将陈敷率领固始五十八姓军校,从中州固始前往增援,陈政的母亲魏氏(史载为唐初宰相魏征之胞妹)以七十五岁高龄亦助子随军前往。

行至浙闽交界的途中,陈敏、陈敷却先后得瘟疫身亡,葬于江山县,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

陈政的孙子陈元敬入闽北浦城后也病死。

幸亏魏夫人足智多谋,率众继续南下,人闽后与陈政会合,屯兵福建云霄镇,作宅于火田村。

在经过漳江时,魏夫人赞叹这里的山清水秀,她对随行的家乡父老说:

“此水如上党之清漳。

”所以后世漳州、漳浦之名,皆本于此。

经过八九年的多次征战,陈政率领兵将击败了潮寇和蛮军的联合进攻,并打通潮泉通道,平定了包括龙岩在内的闽西南的“蛮獠”啸乱,还军屯垦于云霄一带。

高宗仪年(677),陈政因长期积劳成疾而病卒。

其子陈元光当时才二十岁,他在祖母的辅佐下,慨然代父领兵,继续平叛,从九龙山一直打到潮州。

陈元光字延炬,生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二月十六曰。

自幼长得丰姿卓异,又博览经书,兼通儒术,尤好兵法,“习韬钤(即古代兵书《六韬》及《玉钤》),所著兵法,射决与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

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是个文武全才,更是有胆有识的将门虎子。

陈元光代父领兵之时,正好广寇陈谦连结诸蛮苗自成、雷万兴等人再发动叛乱,进攻潮阳。

潮阳守帅不能自救,陈元光遂派出轻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平定盗寇,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此后经过数百次战斗,其他地方的叛乱也相继被平息了。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又有强盗起而进攻南海边郡,循州司马高琏受命专征,并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增援。

陈元光伐山开道,潜袭贼寇堡垒,俘获“盗贼”以万计,岭表得以安宁。

事后还军于漳州,有关官员将此事奏闻朝廷,陈元光以平乱功晋正议大夫,正式被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管。

经过几年的经营,漳州地区逐渐安宁。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疏奏请:

《周官》所云之“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于泉、潮间,命刺史领其事。

于是当时朝中重臣裴炎、娄师德、狄仁杰等人联名上书认为:

福建处于蛮荒、偏远之地,万一派去的官员不熟悉当地的民风民情,当地居民不仅无法安居乐业,还会反受其害。

陈元光随其父陈政人闽已久,熟悉当地情况。

又多次平息叛乱,当地居民对其感恩戴德。

而且陈元光为人诚信可靠,其忠诚足以信赖,不如让他兼领州刺史。

于是经过认真商讨,唐朝廷遂下诏批准在福建西南境建立漳州郡,并置漳浦县以属之,命陈元光任漳州刺史。

朝廷还特别允许陈元光:

州自别驾、县自主簿及尉以下属官,“听自注用”(即由其自己选人命官)。

于是自部曲子弟马仁等:

颇具才干谋略之士,皆被陈元光提名所请,由朝廷授以司马等职。

也的确没有辜负朝廷的重望,陈元光带领手下属官,在漳州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陈元光坚持劝农重本,主张“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辟地置屯,招徕流亡。

营农积粟,通商惠工”。

提倡“明王慎德,以徕四夷”的德治思想,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又礼士用贤,厉行法治,“奏立行台于四境,以时巡察”。

据光绪《漳州府志·兵纪》记载,陈元光所建四处行台:

一在泉州之仙游松州堡,上游直抵苦草镇;一在漳州之安仁乡南诏堡,下游直抵潮州之揭阳县;一在长乐里佛潭镇,直抵沙澳里太母山而止;一在新安里太峰山卢溪堡,上游直抵太平镇而止。

与此同时陈元光还在闽西南建有三十六堡所,并驻兵把守。

陈元光所建四个行台之一在龙岩,自己也就经常进入闽西开边巡守。

龙岩是漳、汀之间交通孔道,是陈元光戍守的重点,也是开发的重要村镇。

陈元光注重兴学校,开风化,兴修水利,发展农桑。

尤其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和亲通婚,德威并重。

把愿意归附的“蛮獠”集中择居,凡归顺者,划给他们一定的土地,教其先进的农耕技术,让其自己耕种,自己管理,史称“唐化里”,也称“九龙里”。

并努力“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鼓励部下与畲族妇女通婚。

正是这些开明措施的实施,使荒蛮落后的闽粤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使得漳州属境宴然,“无桴鼓之声,号称治平”。

这一地区“北距泉(州)兴(化),南逾潮(州)惠(州),西抵汀(州)赣(州),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举,号称乐土。

”而陈元光家族及其所带来的固始五十八姓也在漳闽之间落地生根。

纵览陈姓历史,自舜帝以来,陈姓子孙先后在中国版图上建立过春秋之时的陈国,战国之时的齐国,秦末的张楚,南北朝时的陈朝等等,帝王之气十足。

唐朝的极盛时期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闽南之地远离中央,陈元光凭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干开拓经营着这片土地,却毫无非分之想,忠心耿耿地做一员封疆大吏。

父亲去世后,他把父亲葬于云霄山,结果有望气者指着陈政的墓曰:

“此地有王者之气。

”陈元光说:

“岂敢当此。

”马上把父亲的坟墓迁到大溪峰,后来又葬祖父母于半径山,结庐守制三年,州事全部托付于下属别驾许天正。

时人称陈元光为“半径将军”,可知他当时已有舍政归隐之意。

究其缘由,是因为怕朝廷忌他功高,疑他谋反,故而远避朝廷,还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已很难说清楚。

若以他在漳州的地位,在漳州人民心目中的分量,他确实是有这个机会和实力的。

但是陈元光不谋私利,而是以社会安危为重,系漳州安危于一身。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潮寇”和“蛮寇”雷万兴、苗自成之子为首,复起兵于潮州,从潮州北上进攻云霄梁山一带,占据岳山。

陈元光闻报后,“复率轻骑讨之”,打败敌寇,收复岳山。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雷万兴部将蓝奉高等又纠集一伙人偷袭岳山,陈元光再率轻骑御敌。

由于唐朝官兵仓促应战,步兵跟不上陈元光座骑,致使陈元光单骑独前,悲剧也因此而发生。

陈元光遭敌围攻,在与敌搏斗中,不幸腰部遭受重创,救治不及而卒。

漳州百姓闻知陈元光牺牲的消息后,哀悼不已,服制送丧,葬陈元光于绥安溪之大峙原。

朝廷闻讯,赐谥“忠毅文惠”,赠其“豹韬卫大将军”的称号。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复赐谥“忠义”并为之立庙。

开元四年(716),再追赠颍川侯,赐彤弓二以彰有功。

德宗贞元二年(786),漳州府迁往龙溪,陈元光也被改葬于州北高陂山,春秋饷祀。

不仅唐朝政府对陈元光极为尊崇,后世历代王朝政府也加赐他很高的荣誉,对其多有封赠。

如宋代历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

明朝正祀典时改封他为“咀烈侯”,春秋饷祀不绝。

陈元光在漳州苦心经营达三十年,使蛮荒的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陈元光父子及其所率领的固始五十八姓在开发漳州史上,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的不世功业,当地人民在今天的龙溪、云霄、漳浦、诏安、安溪、长泰、平和等地,相继建有陈元光庙。

闽、粤及台湾都在民间尊奉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并在他的生曰那天为之上香祭祀,成为风俗。

迄今,陈圣王庙、陈将军庙在福建地区有一百多座,台湾地区有五十多座,南洋诸岛也有二十余座。

闽南几座最大的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长年香火之盛,不亚于国内几座大型的佛、道寺观。

作为开发漳州的第一批先行者,陈元光的足迹遍布郡境,留下了众多古迹为后人所凭吊。

如他设立的巡逻台,他的故宅燕翼宫,他的祖母魏太母墓,陈将军庐以及陈将军墓等,被后代子孙瞻仰供奉。

并且还有许多传说流传于民间。

据陈元光的裔孙、明初的陈汝辉记载: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漳州人陈桂龙起义时,其侄陈吊眼攻打漳州,曾致祷于祭祀陈元光的灵著王庙,其辞曰:

“吊眼,王同姓也。

得入漳,祀王以极礼。

”玟卜(为一种占卜方式,即用蚌壳或形似蚌壳的竹、木两片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占吉凶)。

陈吊眼占三次,皆“不兆”。

继“而庙后有声如柱折石坠之状”。

陈吊眼竦立怒视曰:

“王其格诚从卜,否则吾将焚祠而毁像。

”又卜仍“不兆”。

陈吊眼此时已顾不得对神的尊敬,愤然纵火焚庙。

结果却是“庙烬而像如生”,庙宇已化为灰烬而神像却栩栩如生。

陈吊眼更加惊恐,急忙令人取来妇人衣物压在神像上。

孰料一时间“四火交发。

城中居民远远望去,但见油薪鸣鸣,红光有声,直射霄汉。

”漳民莫不泣拜,皆曰“神去矣”。

此则记载见于《漳浦县志·灵异篇》,其中无疑有着神话附会的成分,但这正印证了漳州人民的确把陈元光敬为一方神祉,几百年后仍充满着敬仰和缅怀之情。

陈元光不仅仅是一员开疆拓土、安邦定国的大将,还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诗人。

他著有《玉钤集》,有多首诗流传下来,如《漳州新城秋宴》、《晚发佛潭桥》、《半径寻真》、《示垧》等。

其中《半径寻真》中有“祷鼎龙归洞,惊旗虎负丘。

飘然歌一曲,缥渺在瀛州”的诗句,诗中充满一种超然脱俗、不恋名利、功成身退的意味。

在《示垧》(即陈垧,陈元光之子)诗中写道“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表达了陈元光对其子陈垧继承家族文武兼通家风的期望。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愿言加壮努,勿坐鬓霜逢”,这是告诫后人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趁年轻时努力为国立功,为家族增光,不要空坐到老,一事无成。

从漳州陈氏后辈子孙的传记中可以看到,陈元光的期待并没有落空,他的后代虽然没有他如此幸运,有大展宏图、创下流芳百世功业的机会,但也大多是文武全才的佼佼者,都为光耀门庭做出了努力。

在追随陈元光人闽的将士中,前锋将许天正亦“博学能文”,以儒饰(整治)吏,以勇练士。

因此,陈元光便让儿子陈垧拜他为师,“从许天正受学”。

陈垧,字朝佩,“自幼不群”(意为孤高卓异)。

陈元光经营漳州,“通商贾,积财谷”,陈垧“悉无所与”。

即凡是关于金钱之事,陈响都不参与。

陈元光曾因此感叹说:

“此儿学院秀儒也,非戈戟士。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垧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直学士。

后陈晌上疏乞求归养,使主漳州文学。

龙溪尹席宏聘陈晌主持乡校,在松洲成立了福建地区最早的书院“松洲书院”,推行教育,与士民论说典礼。

不久,陈垧丁父忧,朝命以岭南多故,令陈响夺情视州事。

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三年,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守制尚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

由此可见朝廷对陈垧的重用。

但陈氏家训以孝为本,所以陈垧非常恳切地上书辞谢,为父守丧三年,期满后才出任漳州刺史。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陈垧率领精锐军卒,衔枚攀险,夜袭蛮洞,擒获蓝奉高而斩之,并全俘其余党,漳州地区因此再得安宁。

陈垧在漳州任上二十多年,剪除顽梗,训诲士民,泽洽化行。

开元十九年(731),陈响登王维榜进士。

和他的父亲一样,陈晌也并不贪恋名利,曾上表要求辞去封爵,朝廷不允。

开元二十五年(737),陈垧再上表乞求退休,获朝廷准许后,便又回到松洲,聚徒教授学问。

陈垧自景云二年(711)至开元二十五年(737),任漳州刺史二十七年,在任期间,继续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深受漳州人民好评。

他虽然成功地做了一任好官,但最终弃官从文,大概骨子里仍然是“秀儒”成分多一点,对于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兴趣更浓厚一些的缘故。

在履行了作为一个将门子弟、一个官宦名门成员应该做的之后,陈垧更愿意去过自己想往的生活了。

玄宗天宝元年(742)陈垧病卒,赐谥文英。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高峰,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但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腐朽的东西也在迅速地膨胀。

曾经进行过一些改革的唐玄宗到统治后期不愿过问政事,只贪图安逸享乐。

而相继掌握实权的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奸邪小人。

李林甫妒贤嫉能,口蜜腹剑。

他与人相处,表面上装作十分亲密,暗中却在阴谋设计陷害,十分阴险狡诈。

凡是有才能的官员,他都要设计除去。

为了闭塞唐玄宗的视听,自专大权,李林甫曾召集谏官训话说: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勿用多言。

诸君不见立仗马乎?

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补阙杜琏上书言事,第二天便被黜为下邦令。

从此谁也不敢再进谏,李林甫便得以欺瞒皇上,一手遮天。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本家哥哥,胆子比李林甫还大。

他本身没有任何才能,却能在宰相任外,另兼领四十余职,整天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搅得唐朝政治更加昏暗。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此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也跟着上行下效起来。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陈晌辞去漳州刺史一职,归养之后,漳州刺史便由殳伯梁担任。

当时朝政混乱,殳伯梁与偏将许平国都是贪暴小人,他们当政后,搞得漳州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人民实在无法忍受,便公推耆老牛兴家、余拱展等数百人一起去拜诣福建观察使,请求朝廷调走殳伯梁,恢复陈氏家族的统治,上表请愿说:

“漳本荒徼,始得陈政屯戍,继得元光辑绥,男响代事,兵民胥庆。

复举明经,谢官归休。

朝廷遂以殳伯梁、许平国管斯土,盗贼迭起于涧壑,老赢逃窜于山林,酷害斯深,涂炭已极。

今有新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陈酆,乃元光之孙,垧之子,通达历练,如蒙使居祖职,必能恢拓先业,克绍前修,慰边土来苏之望。

”心意殷殷,表露了对陈元光父子三代在漳州的作为和政绩的怀念之情。

上表中提到的陈元光之孙、陈垧之子陈酆,字有芑,玄宗天宝六年(747)举秀才,初授辰州宁远令。

“德性温恭,幼耽经史”。

他在长安时看到李林甫、杨国忠当政,把持国柄,便无意仕途。

回到祖籍旧第,见此地川原壮丽,心中非常喜爱,便“再新而居之”。

陈响卒后的天宝十年(751),朝廷任命陈酆为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刺史,以拯救生民。

陈酆到任后,漳州的父老乡亲都欢天喜地,说:

“陈将军的孙子来了。

”表露出极大的欣喜之情,这是对一个名门家族的信任,更是漳州陈氏家族的荣耀。

而陈酆也未给家族抹黑。

他在漳州任上建学校,聘老师,注重教化;锄强暴,拯灾患,保境安民,历时二十九年,政绩显著,一州人民安居乐业。

据《漳浦县志》记载,陈酆“偶疾作,兵民吁天愿代”。

如果说陈酆在刚上任时,漳民喜呼“陈将军孙来也”,还算沾了祖宗、沾了陈氏血脉之光的话,那么这“吁天愿代”的民心,就全靠陈酆广施德政、造福于民换取的,由此才深得民心,受人民爱戴,不再仅仅是因为他姓陈,是“陈将军孙”了。

陈酆有三子:

陈泳、陈讦、陈谟。

大历十四年(779),陈酆病卒,朝命陈谟以平广寇功授中郎将兼漳州刺史。

陈泳后来任光州司马,陈讦为四门博士。

陈谟,字以忠,建中二年(781),代父领州事。

据《龙溪县志》记载:

陈谟“行事刚率,不协与情”。

大意是指陈谟性情刚直,脾气较暴躁,做事不讲究方法,处事生硬,上下关系不太融洽,与民情不大和谐,武将作风较重,不够平和等等,使得事情做得不够好。

耆民曾拱壁、赖习英等百余人共同拜诣上级长官,同他谈了此事。

建中三年(782),朝廷便派柳少安来任州事,并命陈谟任中郎将,简较本州别驾。

柳少安精通天文地理,对陈谟讲“龙溪可建州治”。

兴元元年(784)请于朝,未获允准。

贞元二年(786),陈谟复白于观察使卢湛,卢湛同意了,陈谟便很果断地把州治所移到龙溪。

后来,陈谟又因平寇功被授中郎将兼漳州刺史。

因此一个人的出身、家世虽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看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本身的能力。

陈谟以前也许是由于年轻,又出身世家,初生牛犊,有着世家子弟的豪放与张扬,却缺乏作为一州之长的全面协调、顾全大局的能力和平和的气度。

在经过多年的历炼之后,他成熟了许多,稳健了许多,自然而然也就胜任了这一职务。

于是陈谟继曾祖陈元光首任此职百年之后,从建中二年(781年)代父任漳州刺史,其间除短暂离任外,一直到元和十四年(819年)去世为止,在漳州刺史任上成功地干了数十年。

这样漳州陈氏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治漳州历时一百五十多年。

经过他们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使荒蛮僻远、瘴气弥漫的漳州大地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使闽西南从蛮荒啸乱之地一变而为“富庶之区”,堪称功勋卓著,对整个福建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同时,由于他们仁政爱民,多有惠政,所以深受漳州人民的敬仰与爱戴。

而对于漳州陈氏整个家族来讲,正是由于家族成员一代代的自身奋斗和不懈努力,才使得家族获得成为漳州第一世家的资本。

如果漳州陈氏没有以孝悌为本为先的家训,没有文武兼通、弓马诗书并重的家风,没有家族成员凭借自身能力和努力谋求发展的家族传统,或者漳州陈氏后继乏人,那么在唐朝那样一个开放性竞争的帝国里,固始之陈迁到漳州后。

恐怕也只能是亮光一闪之后,便随之默默无声,甚至灰飞烟灭了。

幸而事实并非如此。

并且陈元光的子孙中又有陈泳、陈泳之子陈章甫及明代的陈华打回了老家,在那里为民造福,再为家族扬名。

陈泳,字正雅,陈元光曾孙,陈酆之子。

陈泳幼年便很有见识。

唐代宗大历年间,采访使把他推荐给朝廷,刺史郑昌仕也上表称赞他“其器可比仇香”,请求任命他为京岁邕驾。

仇香,一名览,字季智,后汉考城人,汉桓帝延熹中为蒲亭长,务德化,寻入太学。

同郡符融、郭林宗谒之,因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学毕归乡里,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等候仇香戴上帽子),乃敢升堂。

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

后征方正,遇疾卒。

郑昌仕把陈泳比作仇香,是赞叹陈泳有遇事不乱、宠辱不惊的气度。

京兆尹常衮也为陈泳“力请”求职。

朝命遂外补陈泳,授汝南录事转恩州参军。

大历十二年(777),京兆尹黎干请于朝曰:

“陈泳酬醉,如钟含音,大小随叩,如水待汲,方圆随器。

乞留府摄治中事。

”也是夸赞陈泳待人接物,应对自如,稳健静默,能随机应变,审时度势,想把他留在府中帮助处理事务,朝廷答应了。

大历十四年(779),陈泳丁父忧,守制三年。

期满后起用,复补光州司马,寻加本州团练使,回到老家去做父母官。

由于他本人才华出众,又公平正直,带头遵纪守法,所以做到了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陈泳有五个儿子,长子陈章甫,次子陈吉甫,三子陈山甫,四子陈嘉甫,五陈秀甫。

陈章甫,字尚冠。

唐德宗建中初年举明经,贞元四年(788)除庐州司理,寻迁西南督府参军。

贞元十九年(803)转光州司马,代父为本州团练使。

宪宗元和三年(808)再转京兆司田兼领度支郎中。

以父病乞归,官至光州左拾遗。

翰林承旨裴珀曾夸赞他说:

“自古忠孝难全。

今章甫在光州,一方无盗,是忠于国;亲养随之,又得晨夕致孝。

臣子报君惟此两事。

”陈章甫可以做到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两全其美,实属难得。

元和十二年(817),陈泳去世,陈章甫扶柩归葬于漳州。

敬宗初年,陈章甫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辅国左将军,“士民爱之如慈母”。

由此语可知陈章甫为官能体贴下情,体恤民力,否则,何出此言?

除陈章甫受父命,回居光州固始,恢兴家业,并在那里做官外,陈吉甫袭父职,镇守龙岩,并移居龙岩。

陈山甫亦移居龙岩,做了一名医生。

陈嘉甫承先祖陈垧之诲,在龙岩儒学中任教授。

陈秀甫则任漳州司仓。

陈氏家族以国家利益为重,牺牲几代人的生命,历时上百年的治理和经略,使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到东南边荒地区。

由于陈政、陈元光家族及其所率部众均为光州固始原籍,他们从军由中原到闽粤,后几乎全部在此安家落户,所以闽粤地区很多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后裔,他们在书自己的祖籍时,多年之后仍写固始。

后来明朝郑成功经略台湾,所带部众也多为闽粤之固始籍人,皆因此在台湾成为大姓大族。

他们对传播中原文明开发祖国边疆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文化大族忠烈之门

经过上百年生息繁衍的历史,陈姓家族在不间断的析居、迁移过程中,成为漳州声名显赫的名门大族。

历史也在不断的分分合合中前进发展。

继唐五代十国之后,宋朝政权建立,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崛起不久的女真族金政权在灭掉辽朝之后,便大举南下攻宋。

因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兵储荒废,空虚无备,很快金兵便攻下开封。

金兵占领开封四个多月,大肆勒索搜刮之后,撤兵北归,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开封及其附近州县惨遭浩劫,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

此时,赵宋宗室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建南宋政权。

这时,金政权释放已降金的北宋旧臣、御史中丞秦桧南归,企图从南宋朝廷内部来破坏抗战力量。

秦桧是在“靖康之难”中,同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掳走的,后来降金,投靠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从弟、大贵族挞懒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