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977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docx

三古镇小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成果报告剖析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三古镇中心小学

《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因此,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

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

"德育对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

“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育多么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

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予于说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

好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我校处于边远农村的深丘地带,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农民的子女,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其中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是还双亲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

由于祖辈的隔代监护加之溺爱,他们的不良卫生习惯很多。

诸如:

1、部分学生存在不洗脸,不漱口,不洗脚的现象;2、部分学生不经常剪指甲,指甲长且指甲缝有污垢;3、有的男生不经常理发,蓄长头发,有的女生不梳头,蓬头垢面就到学校;4、有的学生不经常洗头洗澡,衣服穿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换洗;5、有的学生红领巾、书包、文具盒等个人物品上污迹很多,不及时清洗;6、乱丢垃圾现象严重,尤其是午休期间,校园环境更是面目全非,面巾纸、废纸、零食包装袋到处都是;7、乱涂乱画现象严重,有的学生用粉笔在楼道上、墙壁上乱涂乱画,有的学生在雪白的墙上蹬出脚印;8、随地吐痰大有人在,经常看见地面上由口痰或痰迹。

9、有的学生入厕不讲卫生,随处大小便,导致厕所卫生糟糕;10、卫生打扫不彻底,在各班保洁区之间的交界处经常出现“三不管”区域。

这些不良卫生习惯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要为他们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他们的成长铺好基石。

因而,对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阳光、健康、自信的少年,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讲卫生、爱卫生、护卫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小公民。

也有利于改变教师的观念,注重引导学生重视卫生习惯的养成。

这是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研究内容、举措和活动

(一)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包括洗脸梳头,剪指甲头发,衣着整洁等日常卫生习惯);公共卫生习惯方面(包括不乱涂乱画、乱丢乱吐,积极主动捡拾垃圾、打扫卫生等爱卫护卫习惯)。

我们将从以上两方面内容入手,把两方面内容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活动,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重点突破。

(二)举措和活动

本课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选题讨论,申报立项,设计方案,开题论证,修改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宣传、动员工作,明确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要求,调动积极性,人人参与,达到课题研究实践的一致性。

第二阶段:

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阶段性研究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每学期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第三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全面整理撰写研究实践报告,形成一篇成果报告。

四、成果内容

(一)理论成果

1、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体验、感悟、强化、认同,大大提升教育效果。

2、应遵循的原则。

(1)示范性原则。

父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榜样。

(2)主动性原则。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学生能办事情,父母和教师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3)持之以恒原则。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4)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

教师应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二)操作成果

1、转变教师观念。

观念、认识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为了使本课题有序开展,良好推进,首先应改变教师的观念,为此,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专题培训。

一是举办为什么要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专题培训。

培训会上,学校领导分析了我们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因为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其一,他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由于隔代抚养不但在学习上不能辅导,而且缺乏教育方法,只能是对孩子进行生活上的照管,加之老年人对孩子比较溺爱,任由孩子的性格发展。

其二,农村家庭中喂养鸡鸭、猪牛等牲口,导致卫生环境相对较差,加之老年人由于多年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卫生方面也不太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卫生习惯也不好,存在很多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学校将以培养学生卫生习惯为课题来进行研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基础,毕竟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生。

二是开展活动中教师做什么的培训。

一个好老师就能带好一个班级,同理,学生的卫生习惯培养得怎么样,这与老师由必然的联系。

因此,培训中,学校分管领导指出:

在活动中我们老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做出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教育学生;二要加强宣传教育,结合学校公共卫生和学生的个人卫生状况,经常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三要加大管理督促力度,多观察,多发现,多督促,收集学生卫生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和习惯。

三是开展活动中教师怎么做的培训。

本课题着重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老师的参与、指导、督促尤为重要。

教师首先应掌握每个活动的目标,将目标进行细化活,以便于实际操作。

其次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再次是收集相关信息,引导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有针对性进行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培训,老师们的育人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到了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学生的卫生习惯培养与学生身体健康仅仅联系在一起,都愿意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在活动中,老师们主动做学生的榜样,不随地吐痰,弯腰捡拾垃圾,与学生一道打扫室内外卫生,带领学生清扫场镇街道,清除场镇的牛皮藓等等。

老师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了教育的效益,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2、活动强化认识。

我校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设计了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方面的四个主题活动,每月开展一个活动,每学期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学年中采取两个周期的循环来对学生的卫生习惯进行引导,训练、规范,促使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开展“个人卫生我讲究”主题活动。

是否讲究个人卫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学生人人应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意识。

在活动中,具体细化目标为:

一是要求学生做到“五勤”,即勤洗澡洗头,身体无异味(春天每周至少一次,春夏交替每周两次,夏天每天一次);勤理发(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和理怪发,女生不散发);勤剪指甲(不涂指甲油,不留长指甲,指甲缝无污垢);勤换衣服(每周一和学校活动穿校服,衣服至少洗澡时要换洗,杜绝衣裤破烂、污垢厚、明显污迹的现象);勤刷牙、洗脸(至少每天早晚各一次)。

二是每天整理被褥、学习用品及课桌箱,定时清洗书包、红领巾等个人物品。

三是活动及饭前便后要洗手,校内禁止吃零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2)开展“捡拾一片垃圾”主题活动。

此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养成捡拾垃圾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改观校园卫生环境。

活动举措:

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各班级更换班级黑板报,至少用黑板的三分之一进行宣传捡拾垃圾和与环保相关的内容;召开主题班会,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各班积极撰写活动报道,及时交蓝精灵广播站,蓝精灵广播站要开辟专栏,每天按时播报活动情况,宣传活动中先进典型,激励学生踊跃参与。

二是明确活动内容,一要认真做好环卫的一清扫二保洁,即每天下午放学后30分钟内必须完成清扫,早上预备前,午餐后半个小时内完成室内外保洁;二要主动捡拾校园内的纸片纸屑、枯枝败叶、烟头、包装袋等垃圾,绝不让垃圾在眼前呈现;三要在街上居住的学生随时捡拾场镇的垃圾,乡下居住的学生随时捡拾路途中的垃圾,将捡拾的垃圾丢到垃圾箱或堆放垃圾的场所,展示出三古小学学生良好的环保精神风貌。

四要捡拾自己餐后的残渣漏饭,确保就餐位置的卫生。

(3)开展“校园环境我洁美”专题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促使师生养成主动打扫环境卫生、主动捡拾垃圾、主动清除卫生死角的习惯,彻底整治校园内“脏、乱、差”现象,营造更优美、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

活动举措:

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班级张贴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环境卫生我洁美”主题教育活动宣传,让学生及时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全校教职工积极主动洁美办公室、宿舍,带动学生洁美教室、功能室、室外卫生区域。

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主题活动的效果得以明显凸现。

二是细化活动目标,各班级坚持每天“三小扫”,每周“一大扫”,确保地面无垃圾,墙壁无污痕、无蜘蛛网,设备设施无灰尘,桌凳、物品摆放有序。

教室卫生目标:

地面干净、无垃圾;门窗、灯、电扇、班班通等明亮、干净、无灰尘;门窗无乱张贴且无灰尘;窗帘保持干净整洁、无污渍和损坏;墙壁干净、无灰尘、无明显污迹、无蜘蛛网、无乱写乱画等;学生课桌干净整齐,无乱放书籍、纸张等杂物;卫生清扫工具必须整齐存放在指定的位置;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教室内多余桌凳按后勤的要求搬到隐蔽的地方,必要的在黑板右下角整齐摆放;黑板每天放学时擦干净,黑板槽内及地面无粉笔灰;室外墙壁的宣传牌、灭火器干净无灰尘。

公区卫生目标:

操场、大门、台阶、走廊地面无污迹、无纸屑果皮、无包装袋等杂物;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各条道路清洁、无卫生死角;厕所地面无积水,便池内无污迹,隔板无灰尘和污迹,各便坑无堵塞现象;垃圾桶要定时清理,消除异味,桶表面要每天擦抹;绿化带、花坛内无纸屑果皮、无包装袋等杂物,瓷砖釉面保持干净;及时清除土地板、排水沟、堡坎的杂草。

办公室(含功能室)卫生目标:

地面:

干净、无灰尘、无污迹;门窗、灯管、电扇、电脑、饮水机、插座及开关盒上无积尘;门窗明净,无乱张贴;窗台清洁;窗帘:

保持干净整洁,无污渍和损坏;墙壁:

干净、无灰尘、无污渍,不得乱贴、乱挂东西;作业本、教具等摆放整齐,无乱堆放现象;办公桌椅、电脑、设备设施和器材必须按学校统一要求在指定的位置摆放,桌面必须干净整洁,无多余的书籍、纸张等杂物,桌底无堆放杂物,必须做到堆放整齐,人不在办公室时,所坐的椅子必须归位,整个办公室没有人的时候,门窗要上锁,电脑和电灯要关闭,办公室的垃圾要天天清理。

4、开展“场镇卫生我参与”主题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卫护卫意识,带动场镇居民增强环保意识,改观三古乡场镇的环境卫生状况,学校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参与场镇卫生整治。

活动举措:

一是明确活动任务:

发放“爱卫”宣传单,劝导场镇居民爱护环境卫生;清扫龙头寺至粮站(含天星支路)的街道;清除沿街的牛皮癣。

二是卫生整治区域安排:

六年级三班:

古北志门前至古四平门前;六年级二班:

古四平门前至太平公路;六年级一班:

太平公路至刘俊租房门前;四年级三班:

刘俊租房门前至方乔良门前;四年级二班:

方乔良门前至甘立海门前;四年级一班:

甘立海门前至李琼门前;五年级一班:

李琼门前至程鹏宇门前;五年级二班:

程鹏宇门前至古华俊门前;三年级一班:

古华俊门前至王友贤转角门市左侧;三年级二班:

王友贤门前至粮站;三年级三班:

王友贤门前至天星支路。

三是提出相关要求:

各班派一名学生扛中队旗;各班派一名学生给每户居民发放宣传单一张;各班根据任务带足扫帚、铁铲、垃圾桶、提水桶;各班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

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卫生意识,学生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学生的个人卫生和校园、场镇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较大转变。

案例:

陈中秀,女,9岁,三年级学生。

主要表现:

上课撕纸,把废纸往地上乱丢;经常流鼻涕,下课往孩子们的身上吐唾沫,抹鼻涕,也往教室的墙壁上抹;衣服很长时间不换洗。

同学们都嫌她脏,不愿和他打交道,因此,他也没什么朋友。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原因之一是母亲患精神病,父亲外出务工,缺乏管教,导致个人卫生习惯差;原因二是她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正因为她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人,没人愿意跟他交朋友,她才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教育措施:

一是加强引导,老师首先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见到垃圾主动捡,让她明白,脏的、没用的废品,就是垃圾,应该把它们放入垃圾箱,让她知道随地乱扔垃圾是很不文明的行为。

同时也充分利用同学们的监督和指导,帮助他渐渐掌握垃圾要放入垃圾桶的道理,逐步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

二是经了解孩子有鼻窦炎,整天鼻塞不透气,老师教育她有鼻涕应该准备卫生纸,擤在纸上,再扔进垃圾桶;告诉她唾液中都含有细菌不能随地吐痰,更不能往别人的身上吐,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三是在活动中老师对她高度关注,多给她机会参与,让她体验到她的劳动成果给别人带来舒适,自己感受到快乐,从而更加注重个人卫生,爱护公共卫生。

目前,陈中秀同学不撕纸了,不乱丢了,有鼻涕及时擤了,经常换洗衣服,和同学关系好了,融入了同学们中,卫生习惯变好了。

3、活动固化行为。

良好的习惯对人一生有深刻的影响,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我们要对学生终身负责,就必须尽最大努力让我们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活动中经过教育引导、强化训练、监管督促来固化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1)建立制度来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根据《学校卫生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卫生规定,明确班级卫生要求,明确红领巾监督岗卫生检查要求,明确个人卫生要求。

以便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卫生扫除——每天三次小扫除,每周一次大清理;保洁制度——提醒学生不乱扔垃圾,这是保持环境卫生的关键;卫生检查制度——每天检查三次,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带领红领巾监督岗的学生检查,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卫生评比制度——看谁做得更好;卫生监督制度——看看是谁不讲究卫生,等等。

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做文明人,创洁净班,创洁净校。

(2)以“活动”促卫生习惯养成。

  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校刊、LED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学生参与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愉快、潜移默化地接受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衣着干净整齐,不要到处乱坐乱挨,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或头发上的细菌和灰尘;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马路上吃东西,不边吃边玩,不贪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等;注重牙齿健康。

早晚要刷牙,每次饭后要漱口,刷牙方法十分重要;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

每月刷洗一次书包。

因为书包是我们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不乱涂乱画,主动驾驶垃圾,积极打扫卫生等等。

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4、活动增强自信。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

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不不洗脸不梳头,经常不洗澡,身体散发异味……,同学也不会和他玩耍,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里。

老师就要进行教育引导,让其向爱卫生的同学学习,督促他每天首先就要做好个人卫生。

在“个人卫生我讲究”主题活动中,红领巾监督岗到教室检查督促,学生们洗了脸,梳了头……,“我爱卫生,我有卫生好习惯”的喜悦和自信洋溢在脸上。

在“捡拾一片垃圾”主题活动中,学生们主动捡拾纸屑、果皮、包装袋丢入垃圾桶中,望着干净的操场,他们会心笑了,感到特别自豪。

在卫生打扫中,积极主动扫地、擦玻璃、桌子、扫蜘蛛网……,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在每次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都要开展诸如个人卫生评比、环保小卫士、爱卫护卫之星、环卫先进班级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取得的效果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彰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活动中教师做出了表率,带动了学生。

一是注重仪表,老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了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潜移默化教育孩子讲究个人卫生;二是表情丰富,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

教师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引领带头,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学生做卫生或参与主题活动,老师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

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学生的卫生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开展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逐步认识到讲卫生既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有助于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又有助于班级校园的优化净化、进而有助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使自身受益的直接举动,是爱自己的基本表现。

活动中督促学生实施讲卫生行为,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卫生的认识,逐步帮助学生构建起卫生意识,进而使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生基本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意识。

(3)学生个人卫生状况改变较大。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坚持每周洗澡洗头,换衣服;男生每月理一次发,学生中没有染发,烫发,理怪发,女生批头散发的现象;无留长指甲的学生;多数学生养成了早晚刷牙的习惯;部分学生学会了整理被褥、学习用品及课桌箱,定时清洗书包、红领巾等个人物品;大多数学生不吃零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四)校园环境变得更加整洁。

校园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整洁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学习、工作心情舒畅,整洁的校园环境,彰显每个人的素质,体现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主动捡拾垃圾的学生多了,乱丢乱扔的学生少了;学校的各项卫生打扫和管理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每天三次扫除按时进行,卫生督查深入实地,充分发挥了督促作用,卫生考核公开透明。

目前,整个校园地面整洁,窗明几净,办公桌一尘不染,物品堆放较为规范,整个校园变得更加清爽、整洁,犹如温馨的家一样。

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活动策划做得还不够好。

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督促检查过程还不够严格;活动效果巩固时间不长,易出现反弹。

(二)家庭管教方面还未跟上。

学生在校表现较好,在家懒惰,家长督促不理,家庭卫生打扫参与不够积极,长期这样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一点思考:

在四个主题活动循环两个周期后,学生一般具有了讲卫生的意识,也初步养成了一些卫生习惯。

学生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或一年半载就能培养出来的,即使看到了效果,那可能也是昙花一现。

那么在小学六年中,能否在低年级开展专题活动教育,在三至六年级每期用一个月开展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主题,可以融合个人卫生,校园卫生,社会公共卫生等综合性的主题。

这样,用四至五年对固化学生的卫生习惯那效果肯定会实在、长久,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打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