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75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docx

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按首字母整理

填空题:

C2、城市群、发展轴与经济区的耦合,将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主线、经济区合作为重点”的国土空间开发组织模式。

D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D2、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

D3、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产生生物,生物又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起反作用,这样便产生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形成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

D4、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

F1、非固态环境污染,包括气体废弃物污染和水体废弃物污染,其成分复杂,污染频发,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G1、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G2、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

公地和悲剧和搭便车问题。

G3、根据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经济学上将物品划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H1、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应实行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

J1、“价值在自然演替的等级中增加,而且是不断地出现在有顺序的价值序列中。

这个系统是有价值的,能产生价值,人类评价者也是其产物之一。

J2、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J3、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J4、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K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L1、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概括地讲是“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确保生物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M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到,辩证自然观认为物质具有运动性和主体性。

R1、人口均衡发展,是指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并且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R2、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紧密联系,构成了生态文明系统的三大要素。

S1.生态补偿是维护生态利益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

S2、生态旅游于1983年首次提出。

S3、生态活动必须符合科学的生态观和生态规律,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相平衡,追求最好的生态效益。

S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

S5、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S6、《环境保护法》是环保的基本法。

S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的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S8、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W1、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记为“≡”。

S9、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W2、我国环境立法理念开始转变,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

X1、狭义生态文化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

X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Z1、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Z2、早在2005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就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

Z3、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Z4、在西方,“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l”、“civilis”,原意指在城市享有合法权利的公民。

单选题:

A1、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层次,(B)是指工业生产及汽车排放所引起的室外周围空气的污染。

A微观空气污染B中型空气污染C中宏观空气污染D宏观空气污染

B1、保持并完善(B)的基本地位,同时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调整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倡导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相适应。

A《环境基本法》B《环境保护法》C《环境法》D《环境影响评价法》

B2、(A)报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被提高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高度。

A。

十八大

B3、(C)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A十八届四中全会B十八届三中全会C十八大D十七大

C1、“畜禽粪便经过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用能,用于照明、取暖、烧饭、储粮保鲜、孵鸡等方面”属于()。

A废弃物——能源或病虫害防治产业链B养殖——废弃物——种植产业链C养殖——废弃物——养殖产业链D生态兼容型种植——养殖产业链

C2、从“真”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实际存在的真相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经济管理,推进经济(A)发展,实现经济富强、发达的目标。

A又好又快B协调C全面D可持续

D1、(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B绿色发展C循环发展D生态发展

D2、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D)?

A低碳产品B低碳技术C低碳能源D以上都对

D3、低碳农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A高效益)的农业,即所谓的三低一高农业。

D4、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D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D5、低碳经济的本质是(C可持续发展经济)。

D6、(C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7、党的(C)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A十六大。

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一中全会

F1、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

(B)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B两者都是

F2、佛教认为,生命中的行是(A)A生物的行为B地、水、风、火C一种思维活动D生活的感觉

F3、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形象、价格及竞争力,实现了优质优价,体现(A)。

A优质性

G1、公元1900年至今,大约属于西方的哪个文明时期?

(D)B中世纪文明C近代文明D当代文明

G2、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体制中,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要(D)。

A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B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C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D以上都是

G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A)向()的历史性转变。

A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B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D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G4、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体制中,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要(D)。

A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B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C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D以上都是

G5、固体废弃物的(B)是指在管理和工艺上采取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量,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增量化

H1、灰霾的出现与相对湿度呈稳定(B)关系。

A正相关线性B负相关线性C正相关曲线D负相关曲线

H2、环境权的具体主张是由(B)的一位医生在1960年首先提出来的。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

J1、节能、省料、节水属于生态工业的(C)。

A辩证观点B指标C目标D以上都是

J2、将(C)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与成绩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群众意见。

A保护生态B治理环境C保护环境D节约资源

J3、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

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A)轨道。

A法制化B有序化C规范化D民主化

J4、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A)。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发展C改变消费模式D经济增长

J5、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既是(B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

J6、“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总原则。

(C)是将不能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处置,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目的。

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增量化

J7、“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总原则。

(A)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和容积。

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增量化

J7、建设生态文明,要以(B)为准则。

A资源环境承载力B自然生态规律C可持续发展D以上都对

K1、(C)可以通过影响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来影响大气的污染程度。

A相对湿度B地理位置C日照强度D大气运动

N1、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A)次集体学习明确强调“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方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A.三

N2、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向是(A)。

A农业一体化B农业现代化C农业工业化D以上都是

N1、1866年,(A)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将其界定为讨论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问。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Q1、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有(D)。

A来源广泛,成分复杂B空间层次性C造成多种典型污染D以上都是

R1、(D)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A人口结构问题B人口素质问题C人口分布问题D人口数量问题

R2、人口问题本质上是(D发展)问题。

S1、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A)。

A发展B开放C观念转变D以上都不是

S2、“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从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

(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B、价值论视角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D、文化形态的视角

S3、“生态文明提倡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属于下面哪个层面?

(B)

A.物质层面B.生活方式层面C.生产方式层面D.以上都不是

S4、“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

D

A.生活方式层面B.物质层面C.以上都不是D.生产方式层面

S5、()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

(A)

A.生态精神B.生态和谐C.生态文化D.生态文明

S6、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A)。

A.经济性B.以上都不对C.文化性D.生态性

S7、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是()。

D.植物修复

S8、生态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C)。

A生态农业是生态产业的基础产业B生态农业不同于工业的根本特点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S9、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所规定的环境质量以维持(A整体生态环境)平衡为原则。

S10、(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S11、生态系统中,没有单个独立存在物,每一个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与环境的其他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共生、合作中存在,形成活的(C生命共同体)。

S12、生态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B土地)。

S13、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注重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在环境、资源承载力下统筹协调产业结构布局和(D人口)结构区域分布。

S14、(D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不能缺失的灵魂。

S15、(B生态化)是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刻的。

S16、水体废弃物按(A)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A污染成因B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质种类C分布和排放特性D以上都是

S17、(A)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A生物修复B物理与化学修复C植物修复D技术修复

S18、(C)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污染物通过沉降或降水等途径进入水体,如放射性沉降物、酸雨等。

A自然污染源B化学性污染源C扩散污染源D生物性污染源

S19、生产中,在合理使用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转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使之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体现(B)。

A优质性B高效性C持续性D先进性

S20、生态系统具有(C),在成分互动之前和之外没有任何系统原理,有的只是系统形成的自然条件,其中某些互动现象体现为相互关系,于是成了组织力量。

A开放性B多样性C自组织性D复杂性

S21、(A),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文明状态,着眼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侧重点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形态方面。

A狭义的生态文明B广义的生态文明C生态文明D以上都是

S22、(B)是行动,即按照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

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征服自然

S23、(C)是指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要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S24、生态系统的(A)是指生态系统中,没有单个独立存在物,内部各种因素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功能和结构的依赖性。

A整体性B多样性C动态性D复杂性

S25、(D)是指列入国家废弃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害性的废弃物。

A工业固体废弃物B矿业废弃物C放射性废弃物D危险固体废弃物

T1、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C)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A伦理学B自然哲学C经济学D社会学

T2、(D十八大)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T3、碳水化合物属于(C)。

A无机无毒物B无机有毒物C有机无毒物D有机有毒物

T4、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包括(D)。

A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B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C转变政府职能D以上都是

T5、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为火力发电的(A),如无强制性规定,根本无法进入市场。

A3~10倍B0.3~2倍C0.3~10倍D13~30倍

W1、雾和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A),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

A不大;接近饱和B接近饱和;大C接近饱和;不大D不大;不确定

W2、污染直接受害者大多数是普通民众,高昂的诉讼费用、律师费、鉴定费用使他们难以支付,地方保护使得诉讼难上加难。

这体现生态环境法律诉讼困难中的(B)。

A难以举证B难以起诉C难以鉴定评估D以上都是

W3、我国(B)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

A2000年B2002年C2004年D2008年

W4、我国在法律上承认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诉性,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诉讼环节上,生态环境法律诉讼困难重重:

(D)。

A难以举证B难以起诉C难以鉴定评估D以上都是

W5、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居世界(D),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居世界()。

A第一;第三B第二;第二C第一;第一D第一;第二

W6、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B)全国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20%增加到23%。

A2017年B2020年C2030年D2020年

W7、我国于(A)年施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A2015B2014C2013D2012

X1、循环经济的特征是(A)。

A.以上都是B.物质闭路循环C.能量梯次使用D.以上都不是

X2、系统的(C)动态均衡发展规律是宇宙发展演化的根本规律。

A规范化B开放化C机制化D辩证化

X3、循环经济得到培育发展,实现资源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A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

X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A天然气)。

X5、循环经济的(A)原则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

A减量化(reduce)B再循环(recycle)C再使用(reuse)D以上都是

Y1、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性?

()D.人文性

Y2、“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生产目标和消费”属于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中的(A)原则A减量化原则B再使用原则C再循环原则D以上都不是

Y3、“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另外加以利用”属于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中的(C)。

A减量化(reduce)原则B再使用(reuse)原则C再循环(recycle)原则D以上都不是Y4、以下属于生态旅游规划内容的是(D)。

A环境教育B科学普及C精神文明建设D以上都是

Y5、“以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为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促进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属于(D完善补充机制)。

Y6、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在(C)上,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A生产方式B消费方式C分配方式D以上都是

Y7、一般无机盐属于(A)。

A无机无毒物B无机有毒物C有机无毒物D有机有毒物

Y8、运用市场机制淘汰资源低效利用的生产方式,要完善(C)健全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资源节约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内容,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A动力机制B协调机制C约束机制D补充机制

Y9、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B)要树立均衡发展理念,坚持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坚持以重点开发促进面上保护,加快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国土开发格局。

A陆海层面B区域层面C城乡层面D产业层面

Y10、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D)要立产业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A功能层面A功能层面C城乡层面D产业层面

Z1、(A)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

Z2、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B.可持续

Z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中都有很多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C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知天畏命”的道德态度、“仁爱万物”的道德情怀、“爱有差等”的道德原则、“与天地参”的道德理想。

Z4、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B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

Z5、(A)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A自然污染源B化学性污染源C扩散污染源D生物性污染源

Z6、(A)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

A生态补偿机制B循环经济C绿色产品D可持续发展

Z7、在我国,属于二次能源的有(D)。

A海洋能B小水电C地热能D氢能

Z8、(B),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征服自然

Z9、(A)主要由粗颗粒组成,粒径大,质量浓度高,数浓度低,受排放强度控制,对雾霾的贡献有限。

A一次气溶胶颗粒B二次气溶胶颗粒C一次污染D二次污染

Z10、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D)问题。

A发展方式B经济结构C消费模式D以上都对

Z11、(A)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森林砍伐要再种植,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A生态修复B环境保护C节约资源D和谐社会

Z12、(B)作为一种安全食品的标准,具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A有机食品B绿色食品C无公害农产品D传统农产品

 

多选题:

A1、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质种类分类,水体废气物的来源可以分为(ABC)。

A物理性污染源B化学性污染源C生物性污染源D人文性污染源

D1、低碳饮食,就是对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进行严格限制,同时稳步提高(B)和(C)的摄入量。

A.糖分B.蛋白质C.维生素D.水分

D2、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包括(ABCD)等。

A煤炭洗选B循环流化床锅炉C煤的气化和液化C煤的气化和液化

D3、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迎来(ABC)高峰。

A总人口B劳动年龄人口C新出生人口D老年人口

D4、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要使人类的财富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循环经济,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ABC)”。

A污染排放最小化B废弃物资源化C废弃物无害化D废弃物有害化

E1、二次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例如(ABCD)ASO3BNO2C酸类D酮类

F1、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哪个层面来展开?

(BCD)

A以上不是B资源的高效利用C资源的循环利用D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G1、固态环境污染按其来源不同,主要分为(ABCD)。

A工业废弃物B农业废弃物C矿业废弃物D城市垃圾

G2、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AC)。

A公平理论B平等理论C公共物品理论D私人物品理论

G3、国土资源包括(ACD)A海洋B天空C矿产D土地

G4、关于环境权的刑事保障,集中在我国刑法“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中对(ABCD)等方面犯罪的规定及其落实,还远远不能满足保障公民环境权的需要。

A危险废弃物管理B森林破坏C水生生物保护D濒危物种保护

G5、过量施用化肥与农药造成(ABC)。

A土壤板结B水体富营养化C抗药性害虫种类与数量增加D农、林、牧、副、渔业的总产量增加

G6、关于环境权的刑事保障,集中在我国刑法“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中对(ABCD)等方面犯罪的规定及其落实,还远远不能满足保障公民环境权的需要。

A危险废弃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