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62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docx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

关于成长小组对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究

【摘要】进入大学是每个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大学新生面临着来自生活、人际、心理及学习等各方面的新挑战,而大多数大学新生对于新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

韶关学院法学院新生“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积极探索并改善工作方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小组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及工作方法。

【关键词】成长小组;大学;新生;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步入大学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的适应能力水平反映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情况,也直接影响今后的生活及发展。

而现阶段大学新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社会工作视角的成长小组活动来探讨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探索切实有效的干预和教育措施,真正地实现“助人自助”,从而更有利于建构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成长小组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必要性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进入大学是每个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大学新生面临着来自生活、人际、心理及学习等各方面的新挑战,而大多数大学新生对于新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

对于普遍存在的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在小组工作初期我们成立了“社工进宿舍”小组,负责跟进本学院各个宿舍的大一新生,并对新生初入学面临的需求进行了访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环境适应。

大学生活多了许多自由和空间,许多新生在面临这么多的闲暇时间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来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感到迷茫、空虚感。

因此会有新生选择待在宿舍煲剧、玩游戏,甚至选择整天的睡觉来消磨时间。

2、学习适应。

新生们面临的困扰一部分来源于学习方面,大学中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老师的方式不同,这是学生陷入了学习的困扰,一改往日死板的只听不讲的方式,更多的要求自我主动性,要求自己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发言。

另外,大学老师的思想和初高中老师的思想也完全不同,以前只接受老师的正面思想教学,然而,大学老师更多传授一些自己的观点想法,和一些相对偏激的观点,这可能要求新生在学习方式和思想上有所转变和突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相差甚远,从而学习兴趣骤减,甚至产生厌学、惧学等情绪。

3、人际关系适应。

远离了家人,感到了无助,这就需要与同学的交往来弥补,在广泛的朋友圈中可能由于地域,家庭背景,性格等法方面的不同,一些新生难以融入人群交往中,从而感到孤独,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也有许多新生表示,他们离开父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有强烈的交往意愿,但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交往,在与同学交往中常会产生紧张、误解和冲突。

(二)小组工作介入新生适应问题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人类的成长离不开小组和个人,没有一个个体的成长不涉及小组,也没有一个小组的成长不涉及个人。

人不可能离群索居,归依群体是人的本性。

人在群体中生活,而且透过群体达到发展和改变的目的。

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而小组工作正是基于让案主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通过小组成员的之间的相互支持,改善小组成员的之间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现实环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小组中学到如何待人处事、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达到自我提升、完善自我的目标,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且在本次的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是大三学生,即年龄相差不大的学长学姐,不会以空洞的说教、权威的态度来主导,而是基于平等的关系、相似的经历来进行沟通交流,以足够的亲和力、号召力为基础,从而产生信任并有效帮助新生解决问题。

因此,作为从属社工专业的我们应抓住机遇,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进行介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构建一套本土化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更好地帮助和解决大学生新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和压力,从而塑造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和专业权威,显示出社会工作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和先进性。

二、成长小组介入大学新生实用性的理论与实践

(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

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

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而成长小组属于小组工作的范畴,是小组工作的类型之一,它是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觉醒和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

本次我们组织设立的新生成长小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任何一种专业的工作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小组工作也不例外。

在大学新生中,由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教育背景和性格癖好,由这些学生又重新组成了一个崭新的班集体,就使得大学班集体具有极强的异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他不仅具有低级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还具有高级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又叫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人们对友谊、爱情和隶属关系的需要。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因此,我们将通过简单轻松的班级活动,帮助新生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关系,并通过竞争合作的小组活动以增强新生友好合作的意识,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令新生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成长小组将通过成员之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来促进大家合力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潜能,把新生班级看成一个小组,把提升班级凝聚力视为小组目标,把实现自主增强自身适应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在社会支持网络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以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发掘新生潜能。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团体可以满足人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

针对刚升入大学的新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使得这种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提到更高的意识水平,成为亟待满足的需要。

2、人际关系理论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须学会先开放自己,接纳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感觉和意见,愿意和别人分享资源和观念;我们在相识和了解阶段的设计活动中很好的运用了这些原则,并且“分享”是贯穿整个团体辅导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团体成员收获最大的保障之一。

此外,人际交往理论还表明,要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亲密的关系,自己应先令人觉得可信、值得信赖、靠得住。

在小组工作中应注重体验式教育和分享,让成员从体验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的过程中,发展深度信任并发展出真心的关爱他人以获得友谊和得到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3、约翰逊的信任模式论认为,信任他人是一种冒险的选择,之所以会愿意去相信他人,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我们是有利的。

当环境要求我们相信陌生或者不熟悉的人时会引发内部的冲突机制。

信任模式理论还认为,由成员表现出来的高度或低度接受、支持与合作意愿以及呈现出来高度或低度的开放、分享的态度,两个向度交互作用后会形成下列四种信任模式:

高度接受和合作、低度接受和合作、高度开放和分享、低度开放和分享。

所以在小组工作中活通过协作还有交流引导,至少要做到低程度的接受和合作。

4、根据迪尔克姆的观点,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他把集体意识界定为“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社会成员有着相同的信仰、观点和价值观,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共同的集体意识逐渐削弱,使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

职业活动越来越专门化的人们,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在信仰、观点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互不相同。

但是,这种正在增长的异质性没有消灭社会团结,而是使团结的类型发生了改变,从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

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有机团结,比主要建立在相似的价值观和信仰等集体意识基础上的机械团结,能够更彻底、更有效、更深刻地实现社会的整合。

此外,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及其他一些理论也贯穿于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

比如,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要求在处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时候要更多的让他们自己发挥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能,使大学新生在能力提升、情绪管理、团体合作、人际交往、学习成绩、专业认同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通过大学新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他们自身的成长[黄川栗,2008]。

(二)成长小组活动过程

首先是招募成员,成立小组。

主要是贴出海报、由班长等负责人通知新生参与,并将新生分组、订立小组契约。

其次是进行阶段性的小组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具体的活动策划人进行负责,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小组活动项目,主要分为五个阶段,逐步达到提升新生适应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

活动一:

破冰之旅

该活动对象为大一新生,根据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但是由于刚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的都是陌生的人,很多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很难得到实现,而我们这次活动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其人际需要。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一,主动包容型,己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

二,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容易疏离他人。

三,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与权力,喜欢控制别人。

四,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的特征。

五,主动情感型,对他人处处表现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

六,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舒茨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多可以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但同属支配者在一起就不容易相容。

因此,通过举办本次活动旨在促进不同类型的新生能够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实现自身人际需要。

主要目标:

加强参与人员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缩短彼此间的心灵距离;锻炼参与人员的分工协调能力;增强参与人员间的默契,让他们学会妥协和退让,增加集体责任感。

活动二:

户外拓展

该活动的对象大一新生,由于刚刚进入大学对周围的环境都不是很了解,所以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可以增强他们适应熟悉环境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根据系统理论,帕森斯(Parsons)指出,小组在发挥功能时,就是由几个相互依存的成员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维持平衡,小组需要不断的面对各种压力,要完成四个主要的功能性任务:

1.整合:

确保组员互相之间和谐相处;2.适应:

保证小组保持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3.模式维持:

确保小组保持明确的目标以及对目标的认同和工作程序;4.目标实现:

保证小组能够追求和完成自己的任务。

要实现上述目标,工作人员需要调动组员的能量,确保组员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不断评估小组的进展,组员目标的实现状况,小组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状态,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组员,小组和环境的变化,以保证小组朝着目标前进,保证目标逐个得以实现。

主要目标:

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校园环境,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增加他们对大学校园的了解,增强韶院学子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爱校建校的热情;在活动中加强参与人员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缩短彼此间的心灵距离,学会团结互助,共同协作。

活动三:

班级凝聚力

由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教育背景和性格癖好,由这些学生组成了一个崭新的班集体,就使得大学班集体具有极强的异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他不仅具有低级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还具有高级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又叫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人们对友谊、爱情和隶属关系的需要。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因此,我们将通过简单轻松的班级活动,帮助新生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关系,并通过竞争合作的小组活动以增强新生友好合作的意识,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令新生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主要目标:

通过成员之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来促进大家合力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潜能,把新生班级看成一个小组,把提升班级凝聚力视为小组目标,在社会支持网络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以促进发掘新生潜能和提升班级凝聚力。

让新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互助,共同协作;使他们学会在信任中合作,在合作中感知他人的需要;给予学生归属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集体荣誉意识。

活动四:

畅想未来

此时活动已进行到即将进入成长小组工作的尾声之际,各位新生也已对大学生活有了全面了解、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解决,通过一系列畅想活动再次活跃大家之间的关系,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转回到自身,发现并制定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写出个人对自己四年近期目标、中长期目标并在小组内分享,通过分享讨论做出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内容,请组员分享参与小组的感受,一句印象最深的话,一个最喜欢的活动……并邀请组员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评估表;通过“送礼物”小游戏互道祝福和勉励。

主要目标:

使大家了解自己的收获,巩固新生正面、积极的情绪,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估总结,实现此次成长小组的最终目标:

提升新生自身适应能力;让新生为自己制定今后的合理目标并去独立适应接下来的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活动五:

结束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末期阶段,主要为社会工作热人员对小组活动进行总结评估,了解新生通过此次活动的效果,为以后的小组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

目标:

总结小组活动内容、评估小组成效并根据组员情况进行相应跟踪回访

三、成长小组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反思及其完善

(一)“成长小组”活动成效分析及总结

成长小组活动分为五大阶段,它采用小组工作特有的价值观、相关理论及专业方法进行工作,使参与的大学新生们普遍感到自己在小组中情感得到释放、价值观得到疏理、信心倍增,更具有同理心、包容心和爱心,同时初步掌握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技巧。

综合小组成员的出勤率、参与小组过程中的表现及结束时的评价可以看出,本次小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小组的小组成员每次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每一个项目,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还时常提出建议,在最后的结束小组活动中大家都愿意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希望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依旧保持联系。

这些现象都表明此次小组活动的确吸引了大家,而且他们在这里也收获了到许多,小组成效从最后的成员跟踪调查访谈及问卷可以窥见一斑。

小组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适应等方面都有了不错的发展。

首先,新生的生活适应方面,通过成长小组的开展,新生对大学生活、校园、课程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对新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新生的学习适应方面,通过成长小组的开展,新生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专业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学长学姐的建议慢慢适应;第三,新生的人际适应方面得到解决,通过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服务,新生对自己的了解更深一步、懂得如何正确地待人处事。

最终通过成长小组,新生们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强健的身体度过最初的大学生活,而且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好的规划,清楚地知道在大学每一阶段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对自己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与想法。

通过对成长小组的分评估可得出相应结论:

1、新生的总体适应性及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2、新生在“自我”方面有所成长。

虽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是通过新生在主观性问卷中的有关陈述中,可以证实在自我方面仍旧获得了成长。

3、新生对小组总体满意度较高,对小组的综合评价持肯定态度。

因此成长小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组员的适应能力,帮助新生获得成长,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新生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能力、帮助组员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我;对于新生而言,成长小组在促进其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学会正确人际交往方式中所作出的工作的是重要而又有意义的。

(二)小组工作的不足及建议

由于本次是首次开展的大学新生成长小组,在一些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

1、小组工作的专业性还不为广大同学所认知。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现,许多新生不了解小组工作,有的同学以为小组工作就是玩游戏,有的同学认为是上教育课,甚至有的同学表示之前从未听说过小组工作,不知小组工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许多新生对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知识了解少。

2、工作人员实践经验缺乏。

由于此次小组活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三学生,此前从未正式针对案主开展过小组工作,这是第一次按照学校小组工作的规范进行实践,不免会在有些工作环节中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不知如何应对。

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并没有经常性地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相关的专业工作能力、实践经验需要加强。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首先,理念方面,小组工作过程中必须秉持社会工作“接纳、尊重、助人自助”等理念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组成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社工要以身作则引导组员之间相互尊重、接纳,善于聆听,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在充满凝聚力的团队中,发挥组员的潜能,促进组员之间充分互动,在互动中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助人和自助。

其次,专业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所谓“先善其身再济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组工作的专业特质给社会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专业对象、工作手法等具有很强的专业特性,要有科学的助人理念和方法,应当更多地强调与小组共同成长。

再次,策划方面,小组工作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计划,最好在制定计划时多准备一些备选内容以便灵活运用。

在每一次的小组活动中,要注意小组成员的细微变化,针对成员表现进行下一次小组活动的调整,从而顾及到整个小组的顺利发展。

最后,学校方面,想要逐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就需要多方面配套制度的建设。

港台及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运用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充分发挥案主潜能”等专业理念介入大、中、小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在高校专门设立一批从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岗位,招募高年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并配备社会工作专业指导老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开展工作,为包括小组工作在内的社会工作介入新生入学适应等问题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君芳,张彦敏;“成长小组”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初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2]刘崇俊,隋树霞;论小组工作在大学生辅导中的专业优势[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8期

[3]李金娟;高校小组社会工作课实践教学的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王云峰;高校新生适应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张新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刘崇俊,仇丽,郭治谦;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1期

[7]刘华丽;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冯博雅;“成长小组”与同辈互助——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学校小组工作模式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9]杨迪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对策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谭亚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11]黄耀明;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分析——以漳州师范学院人际交往训练小组为个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徐自成,陈英;浅论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应用[J];传承;2010年第2期

[13]张可;浅析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调节[J];教育与职业;2011年11月下第33期

[14]尹艳群;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2卷第2期

[15]周轶;小组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成长小组”教学模式的实证分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6]肖小霞;在小组中完善——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运用和反思[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