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docx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义经信办〔2014〕1号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打算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省、市两级决策部署和各项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以政策扶持、项目推进、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为抓手,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发展、两化融合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工业经济实现总体健康平稳增长,工业发展氛围进一步优化。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亿元,同比增长7.74%。
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58.8亿元,同比增长8.8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47.88亿元,同比增长9.6%;完成规上工业销售产值738.5亿元,同比增长8.88%。
工业用电量47.37亿度,同比增长8.51%。
一年来,工业经济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色和亮点:
(一)工业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2013年我市高度重视工业投资工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工作。
工业投资108.36亿元,同比增幅21.4%,总额全金华市排名第一,增速排名第二。
完成技改投资60.4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7%提高至55.74%。
完成率、增速全金华市均排名第一。
1.制定出台新政,引导零增地技改。
降低现有技术改造贴息政策的门槛:
对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含)以上,其中生产设备投资达300万元(含)以上,经备案或核准并通过认定的项目,不受平均亩均税收的限制,均予以贴息奖励,极大地鼓舞了企业零增地技改的信心和积极性。
2.实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推进项目投资。
落实全市副局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515个工业产业项目,重工扶工氛围进一步加强。
3.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推动企业现代化技改步伐。
2013年全市共备案(核准)项目184项,计划总投资77.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64%。
其中申报金华市级以上重大技改项目58个,实施企业“机器换人”300家,已完成65家。
4.鼓励企业推行空间换地,提高土地投资效益。
按照建筑密度35%-50%,容积率1.6-4.0的工业用地控制新标准,积极引导已完成建设的工业企业提高容积率及建筑密度,审批企业10余家,其中义乌市方圆袜业、爱德玛橱具两家企业总用地面积分别为10221.97平方米和33646.57平方米,建成后容积率都将达到4.0的最高标准。
(二)工业规模提档升级
今年我市坚持抓大、扶小、培优三措并举,加快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实体经济新飞跃。
新增规上企业186家,全金华市排名第一,为壮大规模经济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1.继续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推进“三名”工程建设。
评选市“五十强”、“成长型”企业共100家。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7件;新增浙江名牌工业产品2件,区域名牌1件。
全年培训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3270人次。
2.狠抓企业“小上规”。
一是创新政策服务。
制定出台《义乌市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及小微企业规范升级工作实施意见》及三年工作方案,做好财政、税收、金融服务保障,可兑现企业上规模奖励3400万元,激发了小企业上规模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监测抓培育。
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之星培育计划,290家小微企业纳入省小微企业培育和运行监测平台,223家企业成为2013年上规模培育的重点对象。
组织召开了专项金融服务对接会,70余家有融资需求的培育企业参加对接,25家企业现场达成信贷需求意向,信贷总额达2.23亿元。
3.保增长保稳定,加强困难企业的帮扶和救助工作。
我委牵头,开展困难企业、风险企业协调救助工作。
集中办公以来,共为数十家企业开展帮扶救助,协调银行转贷、企业互保、诉讼查封等难题。
建立市场化应急转贷机制,截至年底,共为困难企业提供转贷资金近8亿元。
目前,担保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保持稳定,风险扩散得到控制。
(三)项目工作扎实推进
贯彻落实“亩产论英雄”理念,积极鼓励企业提高亩产效益,推进项目攻坚。
充分利用在外义商回归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商会、协会和义乌在外办事机构作用,积极探索网络招商、专业招商等新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2013年,我市完成引进内资27.4亿元,增长51%,全金华市排名第一。
引进2亿元以上企业10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1.抬高工业项目门槛。
修改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程序的政策意见。
明确新上重大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2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达产税收不低于30万元/亩,挤出低效产业。
2.实施“项目攻坚”,力促供地项目开工投产。
通过抓项目的落地、开工、投产、竣工和产出的五个率来推进投资增长、经济发展。
截止目前,2008年以来供地的128个项目中,已落地112个,落地率达87.5%,开工102个,开工率91%,投产50个,投产率44.6%,已完成投资58亿元。
3.开展高税企业用地招选工作,树立“亩产论英雄”的企业用地导向。
共接受企业报名75家,经审核排名后10家企业进入审批程序,最终核定9家,拟安排用地150亩,落地后计划投入7亿元。
目前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4.加强工业用地供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是出台《义乌市开展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亩产税收贡献实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差别化减免政策,引导企业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二是加强供地审核。
严格按供地新标准对拟供地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完成36个工业项目的专家论证评审,已叫停3家低标供地项目,终止供地面积达50亩。
三是开展供后项目使用情况调查,利用通报、公告、督查等方式加强项目监管,防止企业非法转让、移用、闲置工业用地。
(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
1.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中国义乌工业设计中心已引进22家国内外知名优秀工业设计企业、院校和机构,入驻率达100%以上;引进专业设计人员116人。
其中,原韩国三星设计总监的设计团队6人已入驻,数家国际顶级设计大师团队及机构的入驻工作也在洽谈推进中。
中心内新元设计企业评为全省优秀设计企业,三家设计机构的设计成果在2013年浙江省工业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1银2铜的成绩。
中心先后举办12场活动,1600余人次参与,促成近百家企业与中心合作,实现产值10多亿元。
2.开展创建世界小商品创新设计之都的前期工作。
在路甬祥委员长和潘云鹤院长的高度重视下,已联合浙江大学制定创建世界小商品创新设计之都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待完成论证政府批准后可进行实施。
(五)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
1.加快推进“智慧商城”试点建设。
我市“智慧商城”试点项目被列为全省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智慧商城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已通过了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补助800万元。
2.信息消费建设初见成果。
我市被工信部列入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义乌为唯一县级市。
未来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化融合、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获得国家支持。
3.TD-LTE(4G)网络建设进展顺利。
我市4G项目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室内分布建设方面已完成篁园市场、国际商贸区五区的LTE网络体验区建设,经实测下载数据80兆/秒,达到设计要求。
为提高城市信息化服务水平,我市机场、会展中心、火车站、市场等重点公共区域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工程一期建设已完成。
(六)“电商换市”有效开展。
1.加强企业推进电子商务的政策引导。
在我市工业政策基础上,制定工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专项政策,在税收、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配套政策,推动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引领电子商务集群发展。
2.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与阿里巴巴(中国站)达成合作意向,将我市礼品饰品、针织、文具、玩具、家居收纳等优势产业及上下游企业整体入驻阿里巴巴“义乌产业带”,打造义乌电子商务特色专区;与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跨境贸易及大数据应用公司亿赞普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开启“义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平台”建设,平台将支持100万家企业入驻,打造义乌特色的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3.大规模开展企业电子商务培训和示范。
实施全市企业推进30万电子商务人才大规模轮训计划,已完成工业企业主2.08万人次,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3.27万人次。
组织“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培育活动,指导镇街开展培训、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94家,进一步抓好示范推广工作。
(七)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在前年下降3.7%,去年下降6.46%的基础上,1-9月已下降5.6%,全年下降4.5%的目标任务预计能够完成。
1.加快实施腾笼换鸟。
大力开展粘土砖瓦窑淘汰整治,关停粘土钻瓦窑2座。
对全市90余家印染企业进行集中整治提升,规范提升53家,关停7家。
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11555万米,腾出用能2.8万吨标煤。
开展“三改一拆”旧厂区改造专项行动,实施旧厂区改造面积24.16万平方米。
2.强化用能监管。
对257个重大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审查。
积极开展“万吨千家”节能低碳活动,大力推进全市142家1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41家,累计达到262家,绿色企业24家。
4.加快推进城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和华川热电厂技改扩建项目等节能项目的建设进度。
城西集中供热项目一起已在建设中,完成投资额3190万元。
华川集中供热技改项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项目已启动。
(八)首届国际装备博览会成果超预期
首届国际装备博览会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16个省市,以及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等1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804家装备制造企业参展,设展位3212个,其中境外展位339个;境内外参会客商共38398名;实现现场销售成交额3.65亿元;下届有意向继续参展企业占53.5%;省内11市和八大装备高新区引进装备制造项目50个,签约额达210亿元。
2个重大项目顺利落户我市,合计投资13.35亿元。
一年来,我委承诺的十项重点工作大部分超额完成,并同时统筹兼顾党建、信访、创建、提案议案办理等各项工作。
32项审批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完整的“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和权力清单制度,探索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2项。
提速5日。
推出10个网上审批项目,提高审批效能。
19件人大议案、20件政协提案全部完成,完成率100%,满意率100%;各类信访件依法受理40件,办结40件,办结率100%。
认真开展和落实好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文明创建、创森、老干部、团、妇、档案等工作,积极开展全市工业经济宣传报道,组织开展市工业巡礼、鸡毛换糖再出发活动工业标杆企业大型宣传活动,先后在报纸和电视等媒体刊发宣传报道材料百余篇,宣传企业50余家。
全年报送并发表国家、省、市各级信息共123条,获得省经信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因工作出色,我委被省经信委评为2013年度省经信系统先进单位。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四换三名”、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打造义乌工业经济“升级版”。
围绕以上目标,2014年主要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一)明年指标任务
2014年,全市工业战线力争实现: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858亿元,同比增1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0家;工业投资达14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80亿元,占比重达50%以上;引进内资30亿元;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3%,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二)主要工作举措
1.继续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在努力完成今年任务的基础上,明年完成工业投资145亿元,技改投资80亿元,力推工业投资进一步加量提质。
一是狠抓机器换人,提升存量投资。
制定计划有序推进,明年实现全市300家规上企业完成一轮机器换人,重点“机器换人”项目100个;3年内力争全市规上企业全部完成机器换人,5年内全市500万元以上的规下企业完成机器换人。
二是狠抓项目投产,促进增量投资。
继续深入开展工业项目落地、开工、投产攻坚活动,力争2013年前确定的招拍挂工业项目开工率100%,投产率50%;
三是实施空间换地,深挖投资潜力。
按工业用地控制新标准,积极引导已完成建设的工业企业提高容积率及建筑密度,力争年内完成“空间换地”企业100家。
2.继续狠抓规上产值三年超千亿行动。
一是全面推进“三名”工程。
继续实施大集团大企业培育工程,推进义乌名企名品国际化。
力争培育10亿元以上集团(企业)10家,50亿集团(企业)1家,100亿集团(企业)1家。
建立市场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创建一批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开展“万千百”新产品开发计划,实现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以上。
启动名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计划。
开设企业家专题研修班,推进企业网络学院、职工学校建设。
二是抓“小上规”企业扶持培育,提升企业规模。
落实“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政策,提升小微企业上规模企业的力度,增加我市规上企业产值比重,在巩固今年已新增小上规企业186家的成果基础上,明年新增小上规企业110家,力争实现120家,培育小上规企业133家。
同时,巩固“小上规”成果,防止部分企业“规降小”。
二是引导企业进一步做好市场开拓。
加大我市企业对国内外市场的政策扶持力度,组织和支持企业参与一批知名度高、实际效果突出的国内外各类展会,提高内外市场份额。
三是做好运行监测和调研分析工作,保障工业经济健康增长。
将年度工业主要预期目标科学分解。
正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局。
加强与全市各镇街、园区、开发区、统计、税务、商务、海关、物流、会展、电力的联系与沟通,做到掌握信息快速及时。
深入分析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保证工业经济良好发展。
3.加快推进项目工作。
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和培育。
突出招大引强,以浙商回归、央企国企、世界500强企业、新兴产业项目为主要目标,重点招引培育一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号召力和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企业15家;争取储备优质项目20个以上;力争新引进投资2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家,总投资达60亿元以上,其中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第二届装备博览会为契机,引进重大装备项目2个以上。
二是加强对工业项目的产出监管。
严格实施现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办法,完成项目公示、评审工作;出台工业领域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在工业领域初步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三是严格实行亩产税收公告制度,落实第三批高税无地企业项目10家。
四是继续实施领导干部联系工业项目制度,建立全市开工项目考核和通报制度,定期开展项目建设情况督查,加快建设进度。
4.加快推动创新设计产业发展。
一是扎实推动义乌国际小商品创新设计之都建设全面启动。
围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创新设计之都》的规划方案,以建成全球知名的“创新设计之都”为目标,集中力量推进中国义乌设计管理学院、中国义乌设计商城和中国好设计策划中心3大项目,着力打造国际小商品创新设计研发中心、国际小商品创新设计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小商品创新设计成果展示与交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新设计成果转化中心。
二是加快推进中国义乌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明年完成引进设计专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上,设计机构和团队20家、获得专利授权260项以上的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协助义乌工业设计中心全面开展招商及推广、市场对接等工作,举办工业设计对接活动10场以上;工业设计对接2000人次以上。
三是继续强化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企业技术创新覆盖面。
继续做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力争实现新创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大突破,新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等进行技术创新对接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5.抓好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两化融合”。
一是统筹全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
启动国民经济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省级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商城”项目建设,培育信息产业和智慧产业,深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推进市民卡工程,实现交通、社保、医保、小额支付等互联互通。
二是实施信息消费试点。
以打造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和国际电子商务之都为目标,加快培养电子商务,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
三是推进“阿里巴巴•义乌产业带”平台项目,实现1000家企业上线。
协调落实4500家企业入驻亿赞普“义乌全球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战略合作进口产品做到O2O直通。
四是扎实推进企业“两化融合”。
推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培育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10家、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0个,加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培育。
五是深入实施“电商换市”。
推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成电子设备操作人员培训5万人次以上。
六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全市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2014年基本实现TD-LTE试验网络主城区覆盖,城区、镇区光纤宽带全覆盖,完成市区重点公共区域免费无线网络建设。
6.继续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在巩固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的成果基础上,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能源双控”目标任务。
一是狠抓节能降耗。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完成节能审查项目120个;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完成省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审核23家;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监察和节能专项监察25家,督促和指导25家省级重点用能企业完成省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报送工作;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30家,争创省级绿色企业2家。
二是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十二五”制定的总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积极做好企业落后设备和产能的淘汰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三改一拆”旧厂区改造行动,完成上级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用能、“三改一拆”等目标任务。
三是对两个集中供热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对城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和华川集团集中供热技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跟踪服务落实。
力争城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华川集团集中供热技改项目完成工程量50%。
四是进一步加强全市能源监察执法。
健全依法用能监管体制。
建立能效检测审核技术平台。
完善能源管理信息监测平台。
构建节能监管部门联动机制。
7.做好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和第二届装博会等的筹备和服务对接。
以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第二届装备博览会为依托,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展会招商招展工作,争取部分适合在我市发展的制造企业在我市落户,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装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扶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从事装备关键部件研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
做好义博会、文博会等展会的招商招展工作,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8.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和营造重工氛围。
一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市企业培训,全面提升企业水平。
实现各镇(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技术工人、普通务工人员三项培训人数指标比上年实际培训人数各增长2%。
完成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基本操作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
二是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服务企业质量。
进一步推进项目网上审批,对经常性审批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开展审批尝试或者探索,试行将承诺件推向即办件,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继续做好困难企业的帮扶协调。
加强市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办公室工作,深入排查摸清困难企业底数,努力帮助企业协调困难。
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规模。
四是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利用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进一步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同时适当增加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切实发挥担保行业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2月26日
抄送:
浙江省经信委,金华市经信委,义乌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各机关部门、镇街,洪建文副市长、本委诸领导。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2014年2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