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940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docx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三

九年级文言文资料(三)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

1、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

四季。

3、歇:

 消散。

4、夕日:

夕阳。

5、颓:

坠落。

6、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欲界:

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8、仙都:

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9、康乐: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10、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11、奇:

指奇山异水。

  

二、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引原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

(引原句)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

(引原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跳,“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山川之美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的志趣,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五柳先生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散文家。

《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 《〈归园田居〉其三》

二、人物欣赏:

1、五柳先生的形象: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

一是: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

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

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

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是与民同乐。

三、名句及成语:

1、不求甚解:

现指: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意思: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四、重点实词:

1会意:

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会;体会,领会。

意:

书中的意旨)

2亲旧:

亲戚、朋友。

 3造饮:

到、往。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

4期:

希望,愿望。

 5环堵:

周围环着四堵墙。

 6萧然:

冷冷清清的样子。

7短褐:

粗布短衣; 8穿结;打补丁。

 9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10戚戚:

忧愁的样子。

11 汲汲:

心情急切的样子。

12 兹若人:

此人。

13俦:

朋友,伴侣。

14 觞:

酒杯。

15 嗜:

爱好,喜欢。

五、重点句子翻译: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六、理解背诵:

《五柳先生传》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

一、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

“与”:

给予。

“书”:

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二、解释重点字词。

1风烟:

指烟雾。

2共色:

同样的颜色。

3俱:

都。

4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5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6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

急流的水8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

互相和鸣13戾天:

到天上;戾,至14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

筹划、治理。

16忘反:

流连忘返;“反”同“返”17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

好像,如同。

19交映:

互相掩映。

20见:

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

青白色。

三、结构:

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四、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

五、理解背诵。

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3、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6、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7、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六、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七、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八、中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答: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马说》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

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基础知识:

重点词义: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译:

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译: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3、其真无马耶: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译: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译:

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一词多义:

1、之:

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

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

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

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

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

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

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

词语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翻译—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

(能日行)千里的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

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译: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

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s

3、本文段意:

一段:

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

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

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2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

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1)识别人才

(2)善待人才(3)任用人才

《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生字1、洌liè 2、坻chí 3、佁yǐ 4、俶chǜ 5、翕xī6、犬牙差互 cī 7 、悄怆幽邃suì

二、重点解词1、清洌:

清凉 2、可百许兴:

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约。

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

呆呆的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

忽然。

5、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

深 8、寂寥:

寂静寥落。

三、重点句子翻译1、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四、课文理解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人记》中的一篇。

2、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3、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4、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5、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生字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1增其旧制:

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2 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涯,边。

3朝晖夕阴: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4大观:

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6山岳潜形:

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

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8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11何极:

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

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

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

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15微斯人:

没有这种人。

微,无、没有。

16 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道呢?

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译: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

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译: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

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

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先:

在……之前,后:

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第一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

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

属予作文以记之。

7、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

8、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0、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

浮光跃金。

12、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

静影沉璧。

13、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14、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5、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

以物喜,以已悲。

16、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7、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20、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1、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醉翁亭记》知识点

一、生字环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二、重点解词

1环滁:

环绕着滁洲城。

环,环绕。

2 林霏开:

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3云归而岩穴暝: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5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6伛偻提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冽:

泉水甜,酒儿清。

冽,清。

8 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

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