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21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29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2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2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2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2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2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211.docx

《论文2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21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211.docx

论文211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诺贝尔》一课三改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读写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自身的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成长起自己的语文素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最近,笔者在不同地方三上《诺贝尔》,一课三改,颇有启迪。

  第一稿设计

一、复习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通过初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2.“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

学生自由交流

  2、诺贝尔研制炸药分几个阶段?

  交流:

诺贝尔爆炸油——黄色炸药和雷管——爆炸威力更大的炸药

  3、同学们,那么炸药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引读: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A、想想怎么读好这句话?

B、为什么说:

“他投入了整个生命?

”(联系全文适当讲解)

C、指名读,齐读。

5、诺贝尔仅仅就发明了炸药吗?

6、此时此刻,你最想和诺贝尔说些什么话呢?

学生自由交流。

三、拓展延伸,

为了科学,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但他给予人类的又何止他的生命!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

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

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

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研究下去。

区区200万英镑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反思:

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和研究对象是言语现象或言语事实,而不是思想品德;其任务是教人学会破解语言文字,体验和品评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或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意识中酝酿的“思想观念”表达清楚,以便与人交流;而不是撇开语言文字,让人去接受某种外加的思想感情,或先向人灌输某种“正确”(甚至“高尚”)的思想,然后让人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别人灌输的思想。

   在课堂浓浓的“人文”氛围中,笔者总感觉有点“悬空”,离“语文实践”四个字仿佛远了一些,与品德社会课似乎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于是在第二次公开课前,我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几乎推倒重来,力求简省。

第二稿设计

   一、初读文本

1.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得对,不但做到朱熹所说的不错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还要做到不读破句。

认读生字词,让学生描红生字。

   2.理解生词“毫不气馁”,方法是读读查查。

即一边读一边查。

   3.把这个新词带入课文,联系课文谈感受。

4.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毫不气馁”,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这个词语的后面可以续写哪些词?

二、美读文本

   1.启发学生读得好,即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品的感情读出来。

要求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

“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主要方法是读读比比,即一边读一边有选择有重点地通过对课文言语的增、减、换(包括字词、句子、短语等),与原文进行对比,以求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它的声音、分量,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它的情调、语脉、文势。

   2.导读,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精神的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现人物精神世界伟大品质的语段。

  

三、熟读文本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抄写课文,自然而然烂熟于胸,使课文不知不觉间渗透进学生的心里。

四、课堂练笔

   为诺贝尔写一百字的小传

反思:

   教学时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给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有序。

语文课堂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基础上的,纵观整堂课,老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让学生畅游在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听、说、读、写、训练扎实到位,课堂成了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舞台。

   但教学后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诺贝尔实验时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而诺贝尔却从里面跑了出来心存疑惑,殊不知,偶然与必然的辩证。

人们对爆炸事件的后果是从事件的必然看,而诺贝尔的死里逃生是事件的偶然。

教师的“引导”之功,就在于学生的功力未到之处,点破迷津,促其得到认识上的飞跃。

只有让语文的“情”与“理”和谐相容的课堂才是美丽的——既有情趣之美、文字之妙,也不乏理趣之魅

第三稿设计

一、复习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国籍)化学家。

他一生在___和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

他先后发明了——和炸药。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

  2、提问:

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

(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的整个生命?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还可以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预设A:

  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师:

“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评价:

是呀,炸死弟弟,炸残父亲,这对诺贝尔来说是何等惨重的代价啊。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依然毫不气馁。

是呀,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

  是呀,因为诺贝尔心中一心想着的是什么?

你是从文中哪儿你了解到的?

 (3)提升:

研究炸药是极其危险的,死亡时刻伴随着诺贝尔,他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

邻居也指责他是科学疯子,向政府抗议,要求他停止这样的实验,他被迫搬到郊外,可见他遇到重重困难,层层艰险。

诺贝尔毫不气馁,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预设B

  出示: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分别点击“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评价语:

失败并不能摧垮他的信念!

  一次、十次、上百次、甚至是几百次,面对这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他依然百折不回!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2)想象一下这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的实验,诺内尔经历了些什么?

  每当实验遭受失败之时,他心里总是想?

  每当遭到别人误解之时,他总是对自己说?

 (3)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生与死的考验,无数次死里逃生!

是什么支撑着他挺过来的?

预设C

  出示: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1)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

      

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将怎样读,想一想,练一练。

评价:

a紧张得让人窒息!

   b仿佛真让人听到了那怦怦的心跳声。

 

(2)引导:

“怦怦直跳”表明此时的诺贝尔的确非常紧张,你们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

(可能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预设D

  过渡:

正在他的心怦怦直跳之时-----引读

  出示:

轰!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

  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

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告诉我们,诺贝尔不能幸免于难了,但我们还在期待着幸运之神能再次眷顾诺贝尔,如人所愿,奇迹出现了--------

  预设E

出示: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

“成功了!

成功了!

”他,就是诺贝尔。

  

(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虽然“满身鲜血”,但仍高举双手呼喊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听着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围观群众也被震撼了,他们会怎样说?

  诺贝尔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想到的只是他的实验,,一心为的只是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啊!

 三、揣摩表达方法

  

(1)同学们,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发明,课文却只写了他最突出的发明-----炸药。

如果从选材的角度来看,这就叫选取典型事例。

 

(2)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3---9小节,写诺贝尔发明炸药分几个阶段来写?

 (3)细细比较一下,写哪一阶段,文章所用的篇幅最长,写的更为细腻

  这叫: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5)小结: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能从文章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四、课堂练笔

   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大王,他的墓碑却极其普通。

出示:

这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

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日期。

地上,则插着普通的编号牌。

墓碑上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一幅诺贝尔的肖像,甚至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

假如请你为诺贝尔的墓碑书写碑文,你会怎样写呢?

请写在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卡片上。

    

反思:

   在语文课程诸多的矛盾关系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或者说,在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种教育功能中,哪一种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功能,那就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功从事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或“言语”能力)。

教课文,就要扣紧字词句。

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

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

谈何理解?

谈何运用?

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

总之,语文的“思想”.“人文”之魂,必须附于言语实践之体。

通过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

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本来就当是语言文字,重视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来引发,由文字来贯穿,最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语文老师首先应是语言文字之师。

他们应当有本事让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在于要关注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是:

关注学习对象——学生,关注言语现象,关注语文事实。

《诺贝尔》的语文事实(事件)是要宣讲一个名人轶事,从名人轶事中汲取精神营养,它的语文手段就是借名人轶事对人产生喻示。

学语文,究竟学什么?

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这一语文成品。

要抓住两个核心:

(1)课文写什么故事?

写什么人?

(2)这个角色是怎样言说的?

言语行为是什么?

由说什么转到怎样说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飞跃。

既要把握文中人物是怎样言说的?

也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言说的?

这才是与语文有关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