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107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docx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40

高中语文1劝学试题2019.09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闻者彰(显现)B.而致千里(达到)

C.善假于物也(借助)D.故不积跬步(半步)

10.下列各项中“而”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蟹六跪而二螯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对第二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12.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这四个比喻说明学习贵在_____(两个字);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四个比喻说明学习贵在_____(两个字);蚓、蟹对照说明学习要___(两个字)

13.下列各项翻译正确的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蚯蚓没有爪牙却很敏捷,没有筋骨却很强健。

B.蚯蚓没有爪牙却很锋利,没有筋骨却很强健。

C.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D.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没有筋骨的强健。

2,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14-20题。

谋攻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4.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停顿)B.是谓縻军(溃败)

C.以虞待不虞(预料)D.不知三军之权(权利)而同三军之任

15.下列各项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是()

A.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B.杀士三分之一

C.下政攻城

D.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全军为上,破军攻之

B.不战而屈人之兵

C.外边衡而斗诸侯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1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是()

例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范增数目项王。

C.君为我呼入,臣得兄事之。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18.下列各项判断正确的是()

①则诸侯之难至矣③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②君知其难也④故上兵伐谋

A.①②同,③④不同B.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9.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A.必定要完全夺得天下,所以士兵不休息就可以获取全胜。

B.必定要完全夺得天下,所以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

C.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来夺取天下,所以军队(可以)不受损失而胜利完全可能取得。

D.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来夺取天下,所以士兵不休息就可以获取全胜。

20.下列各项表述或理解有误的是()

A.“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说明要根据自身以及敌方兵力的多少来谋划进攻的策略,否则只会招致失败。

B.“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说明将领对整个军队情况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了解全面,透彻,那么他指定的策略就会完备周到,那么在交战中就会不断取胜,国家也就会不断强大。

C.《谋攻》选自《孙子兵法》,这是春秋时齐国著名军事家苏武所著,它是我国古代一步有名的军事著作。

D.《谋攻》一文通过对谋划进攻各方面问题的阐述,最终说明了“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的道理。

 

3,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4,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5,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跬步()骐骥()埃土()螯()

6,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7,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8,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9,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10,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11,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12,9.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1.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第一段: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

论述。

第三段:

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四段:

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二是,三是。

(2)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

14,2.写作特点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4)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5)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试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15,1.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

4.《劝学》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有生命力?

16,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17,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18,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19,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20,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试题答案

 

1,9.A10.D11.D12.积累;坚持;专心13.C

2,14.C15.A16.D17.B18.D19.C20.D

3,

(1)况卿儒制天命而用之

4,

(2)战国末期32语录体有标题的论文

5,2.字音

diànliǎozhònggǎopùcānxǐng

kuǐjìāiáo

6,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停止

(2)合乎

(3)晒干

(4)磨刀石

(5)清楚

(6)借助,利用

(7)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8)浮躁,不专心

7,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知”通“智”智慧

(3)“生”通“性”资质、禀赋

8,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博学:

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2)疾:

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6)金: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9,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10,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听见

闻见闻,见识

声誉,名声

假凭借,借助

假如,如果

与“真”相对,不真

终止

隔绝

绝到了极点

非常

横渡

有力的弓

强强大

有余

竭力,勉强

向远处看

望盼望,希望

名望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11,8.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介词结构后置句

(6)定语后置

(7)被动句

(8)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12,9.翻译重点句子

(1)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5)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3,1.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善于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2)思想感情

学不可以已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14,2.写作特点

(1)提示: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提示:

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提示: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5)提示:

本文的设喻特点: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5)提示: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

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

道理何在?

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15,三.思考探究

1.提示:

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提示: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提示:

课文中作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4.提示: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了,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

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于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性意义。

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16,1.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作qiè。

17,2.C(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

18,3.C(A项中“輮”意为:

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

强;D项中“备”意为:

具备。

19,4.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D.健壮,强壮。

)A.

20,5.A(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