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docx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
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
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
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
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其中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例如城市化、家庭规模的变化、现代观念的传播等;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上述六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
在这些相互联系的增长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纽带,即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它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特殊内容。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表现如下: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贫富鸿沟更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发展中国家相当部分的劳动力未得其用,主要表现为公开失业和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农业部门收入、农业劳动力以及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相比发达国家普遍较高。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以上七个方面,构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相互联结相互加强,成为“不发达”状况的基本元素。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而对于经济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
其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加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二者关系如下:
区别: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根据GDP和GNP来衡量发展水平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
如家务劳动、发展中国家尚未商品化的农业活动等,由于不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不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在GDP中无法得到反;其次,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福利水平。
人均GDP相近的国家,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财富及财富的增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分散到大多数人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
而这很难通过GDP反映出来,同时,它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
这是因为福利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同时福利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再次,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出现较大的统计失真。
在比较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必须对各国的GDP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并按照汇率折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
而汇率只能反映贸易品的价格,无法反映非贸易品的价格。
各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不一样,这就造成按汇率来折算各国GDP失真。
一般说来,低收入国家的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较低,因而居民的实际收入要比按汇率折算的收入高;最后,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等代价不由市场交换的各方承担,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以及GDP系列指标中。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静态的插曲”:
古典经济学曾经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课题,注重长期研究,并以整个经济作为研究对象。
但是边际革命出现以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资源配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
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通常是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制度被视为既定的因素或是外生变量而不予讨论。
这段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态的插曲”。
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在质上的新的现象,而是同一种适应过程”,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
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
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
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
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在政策主张上新古典主义者往往注重市场和价格的作用,对政府的作用存有疑虑甚至加以反对。
二、问答
1.简要评价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
斯密的增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按斯密的定义,国民财富是“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
”,这一定义具有现代经济学通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涵义;其次,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则和人口的增减有关,更取决于资本的丰歉。
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艺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同时,人口数量对分工也有影响,劳动分工的好处依赖于需求集中的程度,需求集中的程度受人口数量的制约。
斯密还注意到了人口质量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斯密认为资本主要通过节俭来增加。
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很大影响。
因此,应当首先把资本倾注到最有利的部门,一直到注满为止,然后资本溢出,注入到其次有利的部门,又一直到注满为止,如此次第配置下去;最后,斯密还论证了国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他看来,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对外贸易可使一国的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使国民财富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同时,国外贸易还增进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基于这些观点,斯密成为自由贸易的热心鼓吹者和贸易限制的坚定反对者。
2.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
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
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①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有三种:
土地、劳动和资本。
资本,是指物质资本。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形成率较低,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束缚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资本匮乏,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就成为了极其紧迫的问题。
②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工业化被认为是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工业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
③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结构主义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完善,价格机制的作用有限。
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应当对经济适当进行干预。
除此以外,马歇尔计划、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和凯恩斯理论的也为计划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第二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①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
尽管许多国家实行了计划化,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经济学家对计划化的批评增加,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再度受到重视。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农业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项目评估问题等各种研究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和方法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②激进主义的兴起。
在该阶段,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形成一股令人注目的力量。
激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发达国家位于中心,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
外围的资本主义模式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或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强加于外围国家的,因此外围处于中心的支配控制之下。
除此以外,外围的经济也受制于中心国家。
以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状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
第三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
从时间上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新古典主义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统一了发展研究,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正统。
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持单一经济学(即一种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间的经济理论)观点的人日益增多,一部分经济学家更是将发展经济学视为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派生形式。
发展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外延型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自然增长率:
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二、问答
1.什么是经济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而结构变迁是区分增长和发展的指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
但是,孤立的劳动力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源相结合,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实际劳动力的投入。
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
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
(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
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全部经济增长,包括那些由资本积累直接组成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
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还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2.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及其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的是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
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3)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4)不考虑技术进步。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是
。
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储蓄率s=S/Y,资本-产出比率v=K/Y,投资效率
=1/v,其中S是储蓄量,K为资本存量,Y为国民收入。
若资本-产出比为实际中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则在实际储蓄率水平下,由基本方程导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记作g;投入-产出比若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作gw;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的增长必须与劳动力的增加同步,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此时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n。
哈罗德认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
根据哈罗德的理论,若实际的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则说明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小于企业家意愿的投入-产出比,产出不能达到企业家的意愿水平。
此时,企业家会增加投资加大产出,从而使实际产出水平进一步的增加,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增大,形成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更大的缺口。
同理,若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家就会减少投资减少生产,从而使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减小。
这得出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则经济体系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持续产生更大的偏离的结论,这就是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不稳定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在稳定的速度上发展,而是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状态。
2.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是以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即使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假设:
①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③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④完全竞争,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1)总量生产函数:
Y=F(K,L)。
其中,K是资本,L是劳动。
由于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令
,
,
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f(k)
(2)资本积累:
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
△k=s·f(k)-δk。
其中s·f(k)=i表示人均投资量,δ为折旧率。
当资本存量不发生变化,即△k=0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我们用k*来表示。
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当资本存量初始水平低于稳态水平,投资大于折旧。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会增加,与产量一同增长,直至达到稳态水平。
反之,当资本存量的初始水平高于稳态水平,投资小于折旧,资本存量会减少,同样会走向稳态。
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投资等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将有较少的资本存量和较低的产量水平。
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
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
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MPK=δ
(3)人口增长:
引进人口增长这一因素以后,工人人数的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
资本积累的增量可以表示为△k=sf(k)-δk-nk=sf(k)-(δ+n)k。
nk表示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n为人口增长率。
(δ+n)k是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必需的投资量。
在稳态中△k=0,i*=(δ+n)k*。
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n的速度增长。
但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减少,这解释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现象。
人口增加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是k*是这样一种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有MPK=δ+n
(4)技术进步:
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F(K,AL)。
其中A是劳动效率,AL效率劳动,该新生产函数表示Y决定于资本K的数量和效率劳动量AL。
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λ,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收入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λ。
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
。
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由此可以得出推论:
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3.AK模型
AK函数:
是一个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
其中,A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Y是产出,K看作是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广义资本。
除去新的生产函数,该模型沿袭了一切索洛模型的其他假设。
将AK生产函数的总量形式化为人均量形式:
y=Ak。
将它带入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可以得到AK模型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
。
由于s、A、n、δ独立于k,所以只要sA>sf(k)/k,该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
增长。
此时,任意人均资本存量都是AK模型的稳态。
结论:
(1)AK模型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外生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3)AK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
4.简述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理论?
波特在《各国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各国“竞争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的阶段,波特认为大多数国家目前仍停留在这一阶段,只是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取得优势;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大规模投资为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物化为物质资本,分工和专业化已高度发展。
随着闲暇和收入的增加,消费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工业化国家已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
按波特的判断,只有美国和前西德已进入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社会必须做出调整以提供创新的环境,个人价值受到尊重。
知识产权的保护、学术交流和学术机构的运营、人力资本的高度积累、一般性爱智活动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教育回报率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已具备。
波特似乎认为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阶段是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
财富积累到特定水平,人们从专注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活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停滞,消费不能相应节制而引起长期通货膨胀。
波特认为,英国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章
1.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一国拥有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存在性状,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持久性。
如果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起步,它将长期居于在这两方面具有较佳禀赋的国家之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