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062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docx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11单元第2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

考点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原料。

(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是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传播: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

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

三、算经与圆周率

1.先秦:

春秋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2.东汉:

《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魏晋南北朝:

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4.元代:

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四、古代农书

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

2.元代王祯的《农书》:

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图。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五、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1.《黄帝内经》: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编著,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3.华佗:

与东汉张仲景同时期的名医,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①《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史料二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②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③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观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史料一①《中国的世界纪录》需要关注古代科技成果的分布,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了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

(2)史料二②是通过外国人看中国的方式,透视了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政治因素,说明天文历法受到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③体现出中国古代将天象变化与政治活动相联系,贯穿“天人感应”的思想。

特点:

科技成果集中在应用性强的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的是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天文历法受到封建政府的支持重视;将天象变化与政治活动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明显;在总结前人经验中创新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

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3.政策:

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

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素养4—唯物史观]

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

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B [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

2.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B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深究,B项正确。

]

3.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

“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

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是否满足了社会生产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

]

4.(2018·江西横峰中学期中)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只收载药物365种,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达到1892种。

这表明中医药业(  )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D [材料中“只收载药物365种”“都次第有所增加”“收载的药物达到1892种”等信息说明中医药业在传承发展前代药学,故D项正确;理论体系规范严谨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先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与世界医学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

]

5.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D [材料“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强调实用价值,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D项正确;A项表述不如D项更好地体现材料,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

考点2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汉字与书法

1.汉字

(1)起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

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

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

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

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

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

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③宋代: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④明代:

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

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二、绘画艺术

1.历程

(1)新石器时代:

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

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汉代:

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4)魏晋时期:

文人画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

(5)唐代:

绘画体现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6)宋代:

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间风情画兴起,代表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明清时期:

文人画受时代影响,出现风格奇特的画家;木刻版画成为小说的插图;出现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特点

(1)既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又有注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文学成就

1.《诗经》

(1)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

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

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

③语言质朴丰富,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

(1)概况: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

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

(3)代表作:

《离骚》。

(4)地位:

“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出现背景:

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

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4.唐诗

(1)背景

①社会背景: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

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

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2)代表人物

①李白:

人称“诗仙”,其作品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杜甫:

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人称“诗圣”。

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

其作品在批判黑暗现实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5.宋词

(1)繁荣原因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壮大了知识分子队伍。

②天下分裂、战乱频仍,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③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

词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3)代表人物:

豪放派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有柳永和李清照。

6.元曲

(1)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2)特点: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7.小说

(1)背景

①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②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

(2)成就

①通俗文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

②短篇小说: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

③批判现实的力作:

《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3)评价:

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方面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四、梨园春秋

1.萌芽——傩戏:

傩在原始社会是一种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2.形成——南戏: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

3.成熟——元杂剧

(1)特点:

多种表演形式结合,故事情节完整。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

4.发展——昆曲

(1)特点:

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唱腔婉转优雅,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2)代表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

5.高峰——京剧

(1)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2)形成过程

①起源:

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相继进京演出。

②形成:

徽班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经不断融合吸收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3)艺术特色:

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唱腔“字正腔圆”。

(4)地位:

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

史料一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①不求形似,聊以自是,写胸中逸气耳。

——倪瓒

②夫骨气形拟,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史料二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③诗中体现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古代绘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入画的特点。

①表明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为了写意。

②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抒情写意的一种表现。

(2)史料二表现出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③体现了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追求抒情写意)的特点。

政治统治及社会稳定与否;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的变动;文人阶层的扩大;等。

►探究2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史料一 ①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

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

②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

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史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③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责行霈《中国文学史》

史料三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④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⑤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比较的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我现在只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

这四派便是:

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有何影响。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1)史料一叙述了唐诗的成就及地位。

①说明唐代诗人和作品众多。

②体现了唐代诗歌内容的广泛,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2)史料二反映了宋词的特点及盛行的原因。

③主要说明宋词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盛行源于民间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

(3)史料三主要叙述了明清小说发展的特点。

④说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复杂,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

⑤反映清代小说具有种类繁多、艺术水平高超等特点。

(1)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朝衰败的社会现实。

(2)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素养3—历史解释]

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和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

大一统局面形成,儒学独尊,文学艺术大放异彩,如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

(4)唐朝时期: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交往频繁。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

中唐之后,政治黑暗,出现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时期: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南宋山河破碎,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

2.京剧的艺术特色

(1)虚拟化: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和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限制,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行动等方面。

(2)综合性:

京剧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都有所体现,并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3)脸谱化:

京剧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和褒贬态度,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4)故事化:

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演,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起到教育启迪的作用。

(5)程式化:

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许多规范化、固定化的东西,即所谓程式。

1.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

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

这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A [“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即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腐败,面对这一现实,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超脱现实,清高隐逸”,有的“正视现实,抨击黑暗”,有的“愤世嫉俗,崇儒复古”,据此可知诗歌是不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知和态度,反映出社会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A项正确。

]

2.(2018·蚌埠二中期中)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变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D [战国时期一个字在各国甚至一国之内有多种写法,这说明文字使用亟须规范,折射出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而且战国时期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讲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

3.姚茫父《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载:

“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这反映文人画的特点是(  )

A.讲究笔墨情趣B.追求形象逼真

C.强调通俗朴实D.注重工整细致

A [根据“趣由笔生”“邱山皆韵”“草木成吟”可知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故A项正确;根据“趣由笔生,法随意转”可知文人画重在写意,并不追求形象逼真,故B、C两项错误;根据“邱山皆韵”“草木成吟”可知文人画并不注重工整细致,故D项错误。

]

4.(2018·天津十二区一模)郑板桥,泰州兴化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画家。

下图为其代表作《墨兰图》,该作品不能体现的是(  )

A.表现个性      B.以形写神

C.色彩绚丽D.借物抒情

C [《墨兰图》属于郑板桥的文人画,即写意画,其特点是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形写神,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写意画的特点,符合题意。

]

5.京剧脸谱根据人物性格、性情而采用某些色彩,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

由此可见,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描绘人物性格多样性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

D.表明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B [根据材料中京剧脸谱用色彩“寓褒贬、别善恶”,不同脸谱代表着后世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从而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脸谱色彩主要是根据道德品格而不是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