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599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docx

第二章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机体衰老的过程极其复杂,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生理方面的衰老现象是指在衰老过程中生物体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生理的衰老受到生物、环境中的物理及化学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方面的衰老是解释衰老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智力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社会方面的衰老是解释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影响,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衰老均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化过程、躯体功能衰退与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

19世纪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衰老的原因,相继提出一系列衰老的生物学理论。

20世纪初,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衰老的相关理论。

老年护理学实践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学理论和模式。

我国中医学在探讨衰老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中医学衰老学说。

现有的衰老相关理论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了衰老的现象,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有助于护士全面评估老年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适合老年个体的护理计划,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以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老年护理学相关理论和模式也对老年护理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衰老相关理论

一、衰老的生物学理论

衰老的生物学理论(biologictheoriesofaging)重点研究在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相关的理论主要解释“细胞如何衰老”“哪些因素启动衰老的过程”“机体发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已有的衰老理论包括基因理论(genetictheory)、损耗理论(wear-and-teartheory)、免疫理论(immunologicaltheory)、自由基理论(freeradicaltheory)、交联理论(cross-linktheory)等。

这些理论用于解释衰老的生理变化,对老年护理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基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Hayflick提出基因理论,又称生物遗传钟学说,是非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

该理论强调基因在机体老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基因程序预先设定了生物的生命周期,每种生物体内细胞的生命期限是固定的,并由细胞分化次数决定其个体的寿命。

如:

人类最长生命期限被设定为110年,正常细胞分裂约50次,达到极限分裂次数,细胞停止分化,并开始退化、衰老,最终死亡。

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最高分化次数是不同的,寿命越长的生物,其细胞分化次数则越高。

该理论解释了细胞基因的遗传可决定各种生物的寿命长短,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

实验已证明这种遗传程序就是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控制着生物个体的衰老程序。

(二)损耗理论

19世纪末,Weismann提出损耗理论。

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

该理论假设细胞衰老现象的产生是起自受损的细胞,或细胞长期损耗来不及完全修复,或细胞分子结构的生成速度不及被破坏的速度。

当大量细胞耗损,而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时,机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命也随之终结。

依据细胞损耗理论,机体就好比机器一样,机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当超过了一定的时限后,部分零部件损耗累积过多,机体功能就不能正常运转。

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损伤等各种内外应激源可以增加人体损耗程度,反之,通过自身良好的自我保健、获得适宜的照顾和护理,可以延缓人体损耗程度。

(三)免疫理论

1962年,Walford提出免疫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衰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体的衰老是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主动的自我破坏。

其主要依据是:

1.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逐渐减退 胸腺是T淋巴细胞生成并成熟的器官,胸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T细胞生成数量减少且功能下降,免疫力随之降低,导致机体免疫监测功能下降,不能识别外来病原,对微生物、病原体等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癌症。

2.老年人自体免疫反应增强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

老年人体内细胞发生突变概率增加,突变细胞被体内免疫系统辨认为外来异物,激发体内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机体自我识别功能障碍,造成一系列的细胞损害,诱发一些严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年型糖尿病等。

有研究表明,长寿老年人往往具有较好的免疫功能。

(四)自由基理论

1956年,Harman提出自由基理论。

作为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细胞代谢过程中自由基产物损伤机体所致。

自由基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中间产物,氧自由基是氧代谢的副产品,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和反应性,氧自由基带有额外的电能或游离电子,极易伤害其他分子或DNA,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焦虑、环境污染(如臭氧、农药、空气污染)等均可导致体内自由基增多。

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够清除自由基。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抗氧化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自由基在机体内大量堆积,破坏机体生物大分子,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障碍,最终造成机体的衰老与死亡。

某些抗氧化物(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堆积。

(五)交联理论

1942年,Bjorksten提出交联理论。

该理论认为,正常生命体中各分子结构是分隔的,当它们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时,形成的交联物可能破坏DNA分子链。

但是,机体存在正常防御机制,通常可以修复这种损坏。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这种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而交联活动却仍在继续,交联分子结构在机体内日益累积,导致细胞突变、代谢废物无法排除、胶原蛋白丧失弹性,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发生衰竭,机体发生不能修复的损坏。

该理论解释了生命体的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酶、DNA发生了交联,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皮肤松弛的原因。

(六)其他理论

1.体细胞突变理论 最早由Failla和Sziland于195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在于诱发因素(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因素等)和自发因素引起的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失调或丧失。

用射线照射大鼠,大鼠体细胞发生突变,寿命缩短,这一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该理论。

2.神经内分泌理论 该理论认为衰老现象是由于大脑和内分泌腺体的改变所致。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完成其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一系列过程。

下丘脑是调节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的中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换能器作用。

随着增龄,下丘脑发生显著的老年性改变,如细胞受体的数量减少,反应减退,与神经内分泌调控有关的酶合成功能下降,神经递质含量及代谢发生变化等,这一系列改变导致内分泌腺的功能减退及代谢减慢,机体发生衰老和死亡。

因此,老年人常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的表现,如忧郁、多疑、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

3.端粒假说 1973年,Olovnikov提出端粒假说。

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蛋白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解决其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

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连接到新合成DNA链末端。

该假说认为,由于DNA聚合酶功能障碍,细胞在每次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完全复制它们的染色体,可能造成最后复制的DNA序列发生丢失。

因此,细胞每有丝分裂一次,就丢失一段端粒序列,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分裂,发生衰老与死亡。

大量实验表明,端粒、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及永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仍有许多问题用该假说还不能完全阐释清楚。

(七)衰老的生物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生物学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解释了衰老过程与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衰老的生命现象。

尽管单一的衰老生物学理论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的所有现象和发生机制,但以下观点已达成共识:

生物衰老影响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体;伴随增龄,生物衰老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渐进的变化;衰老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性;同一个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衰老速度各不相同;生物衰老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衰老过程不同于病理过程;生物衰老可增加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尽管各种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理论依然对老年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基因理论,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一种必然过程,护士可以指导老年人正确面对衰老甚至死亡;根据损耗理论,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提示护士制订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时,要尽可能减少给老年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根据免疫理论,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护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早期出现的感染症状,有意识地预防感染;根据神经内分泌理论,老年人易出现多疑、忧郁、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护士应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总之,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要灵活运用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

二、衰老的心理学理论

衰老的心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theoriesofaging)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行为改变、角色发展、行为控制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解释“衰老怎样影响行为”“老年人行为改变是否存在特殊的方式”“与老年相关的心理学改变有哪些”“老年人如何应对衰老”等问题。

护士应关注老年人心理层面发生的衰老改变,以及心理衰老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衰老。

目前衰老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类需求理论(humanneedstheory)、自我概念理论(self-conceptstheory)、人格发展理论(lifecourse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theory)、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theory)等。

(一)人类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将人类基本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老年人属于成熟的个体,对高层次的需求更为迫切。

老年人的需求满足越多,尤其是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越多,其心理状态越佳。

卡里什(RichardKalish)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在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间加入另一需求层次,包括性、活动、探险、操纵、好奇的需求。

老年人如果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环境及操纵外界的事物,当外界环境的改变不够或刺激不足时,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及社会发展上便无法达到成功老化,甚至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等健康问题。

(二)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与评价,它是随着个体心理成长、人格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社会互动沟通而形成的。

自我概念有三层含义:

现在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

正常的衰老过程、与时间相关的事件(离职、丧偶等)、健康改变、个人满足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因素均可影响老年人自我概念的形成。

每个人在社会上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阶段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的自我概念也随之不同。

人到老年,扮演的社会角色逐渐减少或丧失,生理机能衰退,致使自我概念减弱,衰老心态也随之出现。

(三)人格发展理论

20世纪30年代,精神科医生Erikson开始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

他认为,人格是终身发展的,人格的发展包含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分为八个主要的阶段:

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

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个体能够胜任或顺利完成该阶段任务,个体将呈现正向的自我概念及对生命的正向态度,人生则趋向成熟和完美;反之,个体将呈现负向的自我概念及对生命的负向态度,人生则出现停滞或扭曲。

晚年期的任务是发展自我整合,否则会出现绝望。

自我整合即接纳生命,意味着自身能以成熟的心灵和尊严,以不惧死亡的心态来接纳自己,也意味着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不心存懊悔,对现在的老年生活持有适应且满足的态度,对未来抱有乐观和进取的心态,学会面对死亡。

绝望是指一个人在老年期对以往懊悔,并充满了失望和无力感。

绝望的发生是由于其心智不成熟,而成熟的心智是建立在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

因此,老年人能否成功自我整合与其人生早期各阶段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关系。

1963年,Bulter提出了怀旧治疗的设想。

怀旧治疗(reminiscencetherapy)又称回忆疗法,是指运用对过去事件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回忆的方法,促进人们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或适应目前环境的治疗方法。

怀旧治疗分为基本层次和深入层次两个层次的怀旧治疗。

前者强调要鼓励老年人重温过去的事件和经验,重新感受该事件给他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与他人分享这些经验体会,以增进彼此了解,强化彼此关系。

后者主要通过帮助老年人回忆过去的人生困难或挫折,让他们接纳过去的自我,确认自己一生的价值,从而坦然面对死亡。

怀旧是老年人人生回顾的正常方式,通过重温过去的人生体验,重新回想过去尚未成功解决的矛盾冲突。

如果老年人能够成功整合过去的人生体验、矛盾冲突,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自己的过去,就能够达到人生的成熟和完美,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

目前怀旧疗法作为一种心理社会治疗手段已普遍应用于老年期抑郁症、焦虑症及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中。

护士可采取以下护理活动或方法帮助老年人进行怀旧治疗:

找出针对老年人最为有效的回忆方法,如讲故事、开放式讨论、剪贴簿等;利用老人喜欢的音乐、老照片等刺激感官以激起回忆;鼓励老年人说出对既往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感受;诱导老年人表达出痛苦、愤怒和其他负面回忆;告知家庭成员回忆对老年人的好处等。

(四)自我效能理论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自信心。

1986年,形成自我效能理论的初步框架。

Bandura认为,个体行为受到行为结果及人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期望的双重影响,个体推测和评估自我行为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

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Bandura通过研究自我效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提出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行为习惯的结构路径,即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通过影响健康目标、行为结果预期(生理、社会、自我评估)、社会结构因素(健康行为促进因素和妨碍因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健康行为。

由于生理性老化,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下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这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习惯或疾病康复的信心。

如有些老年人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正确理解护士对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的介绍,导致用药依从性差;而另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出现漏服药物或错服药物,导致用药安全问题。

提高自我效能感,即增强个人对执行健康行为能力的自信心。

护理人员应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分析影响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促进老年人健康行为的护理干预措施。

(五)衰老的心理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心理学理论为老年护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有助于护士理解老年人的各种心理行为,观察老年人对生理功能衰退、离退休、丧亲等事件的反应,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

自我概念理论可以指导护士协助老年人适应老年阶段角色的转变,正确认知和评价自己的角色功能,增强正向的自我概念;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和Bulter的怀旧治疗可以指导护士理解并协助老年人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通过列出一些老年人较为敏感且愿意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老年人重温并整合过去的人生经验,并在老年人出现发展危机时及时提供适当的护理援助,使老年人坦然面对衰老甚至死亡。

自我效能理论则提示在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时,必须考虑如何增强老年人执行健康行为的能力及接受治疗或护理干预的信心,通过评估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水平,分析影响其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增强其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预措施,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行为。

三、衰老的社会学理论

衰老的社会学理论(socialtheoriesofaging)是在社会背景下解释老年人的行为,主要研究老年人的角色发展、群体行为及社会制度、政策、环境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老年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提出早期的衰老社会学理论,代表理论有隐退理论(disengagementtheory)、活跃理论(activitytheory)、持续理论(continuitytheory)、次文化理论(subculturetheory)等。

从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范畴逐渐拓展至社会和社会结构大环境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代表理论是年龄阶段理论(agestratificationtheory)。

近年来,衰老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和解释社会互动、社会期待、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对衰老过程适应的影响。

(一)隐退理论

1961年,E.Cumming和W.Henry提出隐退理论,又称空闲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年的特征就是从社会中退出并把精力集中于个人,这种隐退行为也是老年人和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对老年人和社会均有益。

社会平衡是通过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而实现的,这一过程并不由个人意愿决定,而由社会需要决定。

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离社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老年人群应主动退出某些社会角色(如退休),以促进社会平衡,这是成功老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安定、祥和的途径。

此理论可以用来协助老年人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改变。

反对者认为,这一理论忽视人类本性,事实上有些老年人退休后仍愿意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二)活跃理论

1963年,Havighurst及其同事提出该理论。

该理论主张成功的老化应保持活力。

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社会活动,人们可以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发现生活的意义。

老年人仍然期望能够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状态,维持原有角色功能。

如果失去原有角色功能,老年人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与意义;相反,如果老年人仍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增加他们对晚年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协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有关研究表明,让老年人参加有兴趣的非正式的活动,比参加工作更能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强化老年人的自我概念。

此理论为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一理论忽略了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老年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要求是不同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在活动能力和活动愿望上也是不同的。

(三)持续理论

1968年,Neugarten等人提出该理论。

他们认为,单一的隐退理论或活跃理论均无法完整地解释老年现象。

持续理论的重要前提是人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变化,都应该维持与过去一致的人格、价值、道德、喜好、角色活动、行为和关系。

老年是一生个性发展的连续,晚年生活是早年生活的持续,老年人可延续中年时期的爱好、习惯,或者寻找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以代替失去的或改变的角色,从而维持生活方式的连续性,获得成功的老化。

1989年,Atchley进一步发展了持续理论,提出个体应保持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环境的平衡,运用适当的应对方式来适应各种变化,从而维持现在与过去生活的连续性。

总之,持续理论将衰老过程与个体过去的人格与行为联系在一起,调和了隐退理论和活跃理论的对立局面。

(四)次文化理论

1962年,美国学者Rose提出该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团体中的非主流人群,具有特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期望、信念和习俗,具有特定的次文化。

老年次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对社会地位下降、健康功能衰退、丧失亲友等的反映。

其次是形成了老年人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个体形象,改变社会对老年的消极定义。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次文化团体也不断壮大,许多相关的组织也随之成立,如美国退休协会,我国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这些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给老年人提供彼此互动的机会,另外,也进一步验证了老年次文化团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同龄群体相互支持和认同可促进老年人尽早适应衰老过程。

过分强调老年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唤醒社会对老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但也可能会将老年人从主流社会分开,加剧老年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

(五)年龄阶段理论

1972年,Riley及其同事提出该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

同一年代出生的人具有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社会经历;不同的年龄层群体置身的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感受也不同;社会结构依据年龄和社会角色分层;个体行为必然会随着所属的年龄群体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衰老与社会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呈动态的,因此,老年人与社会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

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群属于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年龄阶层,他们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不断发生着老化,其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影响着彼此的老年社会化过程。

因此,老年人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是一种群体相互影响的社会化结果,老年群体间拥有某些特定的普遍行为模式。

年龄阶段理论注重个体动态的发展过程及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解释不同年龄阶层之间的差异,但不能很好地解释同一年龄层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体间的差异。

(六)角色理论

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

角色理论(roletheory)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人格与行为模式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与角色功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人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退休前,一个人主要承担着功能性角色,如职员、教师、领导等,社会对个人的期待比较重视工作能力与责任,个人行为表现倾向于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

退休后,功能性角色逐渐被情感性角色取代,老年人的行为特点逐渐变得保守谦和。

老年人如果能够正确认知并接受角色改变的自然过程,将有助于其适应老年生活。

(七)衰老的社会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社会学理论帮助护士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这个视角看待老年人,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在衰老的社会学理论中,影响衰老的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家庭、教育程度、社区规范、角色适应、家庭设施、文化与政治经济状况等。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要能充分收集并了解老年人的基本资料与成长文化背景,制订完善且个别化的护理计划并付诸实施,才能帮助老年人很好地适应晚年生活。

根据隐退理论,护士应关注并评估那些参与社会活动正在减少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协助他们适应退休后的种种生活改变;活跃理论,则要求护士及时识别那些想要维持社会活动角色功能的老年人,评估其身心健康状况是否足以从事某项活动,帮助老年人选择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活动;应用持续理论,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人的人格行为,接纳老年人的言行、举止,持续评估老年人的发展及其人格变化;应用次文化理论,护士应认识并尊重老年人特定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特征,利用次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群体的支持和认同,促进老年人成功地适应老年生活。

在护理老年人时,护士不仅要了解衰老的相关理论,而且要了解各种衰老理论研究的角度和对象,还要了解老年行为表现模式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原因。

同时,也要注意时代和文化的不同及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老年护理实践中,护士应充分考虑到各种衰老理论在其适用性上的局限性,慎重选用不同的衰老理论,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理论的实用性,并使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四、中医衰老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衰老与内因、外因都有关系,但以内因为主。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对衰老原因的探讨多注重人体自身因素,对人体衰老病机的探讨,《黄帝内经》以“脏腑虚衰”和“阴阳失调”立论。

后世医家又提出“气血失调”“虚实相因”等学说。

(一)脏腑虚衰学说

中医关于衰老的脏腑学说,包括肾脏虚衰学说、脾胃虚衰学说及心脏虚衰学说。

1.肾脏虚衰学说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本,一身阴阳生化之根。

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