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572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docx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4.自我教育是指人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教育(学习)形态。

5.实验教育学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是:

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理论没有实际价值;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

6.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即生活。

●从做中学。

●儿童中心。

二、填空题

1.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在我国,关于教育历史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以生产关系发展为标志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观点和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为标志的观点。

3.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痒、序、学、校。

4.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6.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7.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

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8.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化;三是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9.教育学的性质具有双重特性:

一方面它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

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

11.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人”和“君子”。

12.《《学记》》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13.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4.在教育学史上,一般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其学生林克根据他讲课的笔记整理成书《康德论教育学》于1803年出版。

16.在教育学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形成的标志。

17.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以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教育学流派,即“实验教育学”。

1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于1916年出版;他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我教育的主要特征。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一人。

◆自我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

◆自我监控教育(学习)过程和评价教育(学习)成效。

总之,自我教育是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

2.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有了剩余产品。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和学的活动,从而为早期学校教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产生了文字。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为早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

◆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

如我国的巫、史、卜、贞等知识分子,使早期学校选择师资成为可能。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教育性质: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招生具有等级约束,只有权贵子弟才有可能进入学校,劳动者的子弟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教育内容:

传授统治术,基本上不关注生产知识和技能。

●教育场所和人员:

教育是在大抵固定的场所,由相对专门的教育者来实施的。

●教育方式:

教学采取个别的方式。

●教育制度:

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新的特征?

、教育学走向分科化和综合化

2.教育学研究基础多样化

3.教育学研究范式多元化

4.教育学发展更加自觉化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指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人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社会的制约,但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性质,这便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系统(含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影响作用。

3.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也有人称为正功能、正常功能、正面功能或正效应等,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

(好的教育产生正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也有人称为负功能、反常功能、负面功能或负效应等,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二、填空题

1.教育功能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可分为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层次来看,可分为

可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与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自我保存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

2.个体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教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体现为:

促使智力和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角色。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体现为

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和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

5.制约教育发展的社会要素主要有:

人口状况、人口状况、

社会文化和。

6.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7.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为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

三、简答题

1.教育功能具有哪些特征?

(1)客观性:

非主观期望,而是客观结果。

(2)整体性:

教育功能中的各种效应总是相互关联并综合的产生作用。

(3)层次性:

1)作用对象:

直接功能(个体功能)——短时功能,间接功能(社会功能)——长时功能。

2)持久程度。

(4)迟效性:

个体功能上和社会功能上。

2.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2).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和选择文化

2.吸收和融合文化

四、论述题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它们分别在个体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点。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的个别特点。

◆遗传素质本身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如大气、土壤、水、阳光、动物、植物等。

社会环境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公共场所、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类社会教育等。

3.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

特殊部分。

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指教育活动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2.教育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教育的效用)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主要有两个观点:

(强调能力训练)

●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心灵的官能(主要是思维能力)。

(能力)

●教育应该以形式(思维)训练为目的,主张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而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思维能力。

重视数学,认为没有什么学科比数学更有利于培养推理能力。

(训练)

4.实质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有三个观点:

(强调知识掌握)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观念(知识)充实心灵的内容。

(知识)

●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

教育要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不是训练价值,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实用)

●强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斯宾塞从知识实用价值角度出发,强调教育应当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提供给儿童以各种生活所要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

5.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6.课程目标:

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所应形成的各种素质的预期。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

2.教育目的的作用体现在:

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等四个方面。

3.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可以追溯到英国实科教育的代表斯宾塞。

4.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

教育目的是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客观:

人们倡导的教育目的总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受制于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规律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传统等都会对教育目的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

指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国家当前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考虑到社会成员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满足。

现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国家主义化和个人功利主义化方面;超越性:

意味着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建构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

现实性和超越性是辩证统一的,现实性是超越性的载体和基础,忽视现实性,超越性必然陷入空虚,现实性则以超越性为方向,为理想,忽视了超越性,必然会导致现实性的肤浅,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停滞和衰退

3)教育目的是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2.简述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也称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

认为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典著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的中心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经验学科。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孔子

科学主义:

思想体系:

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科学即真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利性,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

代表人物:

英国实科教育代表斯宾塞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长期以来的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矛盾。

正如两者同时存在合理性一样,极端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不能解决价值问题,所以,两者必然趋向融合,这就是科学人文主义,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

四、论述题

论述教育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内涵: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和本能。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

◆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的需要而制订。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必然高于铸模。

”因此应该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来决定个人。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内涵: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代表人物:

孔德、那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认为: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哲学家那笃尔普认为:

“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那笃尔普指出:

“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

“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与卢梭的观点正好相反)

第四章教育主体

一、名词解释

1.学生(狭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

2.教师(狭义)教师是指在学校专门履行教育职责的人员。

3.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决定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控制整个教育过程;而学生则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由教师传递的知识。

4.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反对教师中心论,主要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

他宣称要发起一场革命,“把儿童变成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

”这派理论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二、填空题

1.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权利有:

生存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等。

2.在处理学生权利和限制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对立的做法:

强调给予学生权利的自由和强调限制学生权利的自由。

3.当代学生具有生理成熟期提前、视野开阔、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心理问题增多等时代特点。

4.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变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和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5.教师职业的性质体现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和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责为职责的职业。

6.教师的角色主要有教员、学习者和研究者、学生心灵的导师、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朋友等几种。

7.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等几个阶段。

8.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主要有: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等两种。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是能动的人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三)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你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

独生子女教育,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优良的独生子女的教育环境。

首先,重视改进家庭教育,优化独生子女教育的家庭环境,要

提高家长的素质,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其次,学校要真正抓好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适度开展抗挫折教育、劳动教育等。

再次,社会机构应为他们提供社会化的场所,(重视社区教育)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舆论氛围。

(不只看考试成绩,注重全面发展)

3.近年来我国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交往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和客体,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复合主体论

4.简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学生是用自己的头脑能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影响。

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都要经过学生的自觉思考和积极活动。

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高的学生其学习速度快、效果好;反之,则速度慢、效果差。

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东西,都会作“过滤”处理。

教师不能也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和分析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行动。

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前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加工改造”后据为己有。

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予积极支持、引导,不要轻率否定,轻易驳回。

⑷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真正教育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论述题

1.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认识。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承担教育教学职能所应具备的素养。

教师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师德、师知、师能、师心、师体。

(一)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履行教师职责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有三大要素:

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

(二)师知

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应包括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师能

教师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成效的各种能力。

主要有:

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和教学研究能力等。

(四)师心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首先,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再次,教师应当坦诚。

最后,教师还应有解读学生心理的能力。

(五)师体

教师劳动具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双重性质。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应当始终以精力充沛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如何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认识。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密切合作的关系。

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教师方面看,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积极的期望和信赖。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在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方面,学生也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尊敬教师。

◆理解教师。

◆努力学习。

第五章教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含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内容:

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内容:

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2.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3.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工业和手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2)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

3)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的知识和技能4)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6.综合课程:

旨在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二、填空题

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是: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重视分科传授相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方便高效)

◆重视课程的逻辑组织。

(循序渐进:

如先学数学,再学物理和化学等;语文先认字,再学词、句、篇等;教育专业先学教育学原理,再学专业课程。

◆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教师作用)

2.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活动课程内容。

◆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崇尚学生的自发性。

◆课程具有偶发性质。

(计划性不强,碰到什么学什么)

 

第六章教育途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影响于受教育者所经渠道的总称,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教学(狭义):

是指在学校由教师的教还让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的双边活动

3.课外活动:

是指在课堂教学意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

4.家庭教育:

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所进行的教育

5.网络教育:

(广义)凡是通过网络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均可称为网络教育。

(狭义)网络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网络教育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借助网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教育途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

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定。

3.教师备课需要做好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和备计划等几项工作。

4.常见的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

个别教学、课堂教学、小组教学。

5.课外活动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与劳动观

2.教学认识有哪些特殊性?

教学认识主体、客体、目的、方式具有特殊性

3.简述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1.教师按照一定的上课时间表,有计划的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扩大受教育面,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

4.把年龄和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在集体组织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

1.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2.难于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学习活动脱离实际

四、论述题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