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458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docx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实 施 方 案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背景

**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是山水资源大县,是经济困难大县,是发展希望大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要淹没区,同时也是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的58个县市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579.45万亩,岩溶区面积221.07万亩,占38.2%,其中石漠化土地60.22万亩,占0.4%,潜在石漠化96.12万亩,占16.6%。

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19.56万亩,中度石漠化33.62万亩,强度石漠化6.35万亩,极强度石漠化0.69万亩。

近年来,**县石漠化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蔓延态势,是**县当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继续实施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石漠化地区视察和指导工作,明确指示要加快石漠化治理进程。

2008年,**县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年累计完成封山育林4979公顷、人工造林1063公顷、人工种草86.5公顷、坡改梯45公顷,分别占总任务的60%、65%、%、62%,累计完成投资199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98万元。

通过石漠化治理,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壮大了木瓜、柑桔等支柱产业规模,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

2007年9月成立了“**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胡玖明县长任组长,副县长赵学国任副组长,县发改、林业、水利、财政、审计、畜牧等部门为项目成员单位,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在县发改局设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项目区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出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同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并将其列入年终考核评优指标。

二是统一了组织协调。

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协调勾通和信息交流,及时组织农、林、水专家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掌握了我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出了《2008-2010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和三个分年度的初步设计。

林业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作业设计,技术培训及森防预测预报;水利部门负责坡改梯工程作业设计及施工指导;畜牧部门负责种草养畜工程设计,指导群众改散养为圈养;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拨付;审计部门负责对年度实施项目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审计;监理公司负责工程每道工序质量,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对质量不合格的建设内容,监理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确保每项工程都达到合格标准;发改部门作为牵头单位,每项工程完工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验收。

三是加大了资金管理。

一是县财政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不截留,不挪用。

二是县财政根据招标合同,工程开工时先预拨30%的启动资金。

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结合单项工程验收结果和财务凭证予以报账,从专户中直接拨款。

三是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相对统一的项目,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分散的零星项目,由项目乡镇负责进行招标。

四是落实了管护措施。

工程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分别移交给项目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封山育林及人工造林建设项目移交给受益农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移交给项目乡镇或项目受益村委会。

制订了封造管护措施及相关制度,并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为工程后期管理聘请护林员,明确管护职责,制订奖惩办法,保障了生态工程长效机制的运行,做到了治一片山,成一片林。

石漠化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题,主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状况和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措施是恢复森林植被,主要目的是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实现“兴林富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扩展蔓延之势非常严峻,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最大的生态问题。

为有效地遏止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10]289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我县于2012年3月上旬开始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三年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全县石漠化分布状况,编制了《**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4)》,为全县下一步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项目主管部门:

**县人民政府

牵头组织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局

技术支撑单位:

**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县水利水电勘探建筑设计院

项目实施单位:

城关镇人民政府

青曲镇人民政府

       谭家湾镇人民政府

       大柳乡人民政府

       杨溪铺镇人民政府

白浪镇人民政府

刘洞镇人民政府

谭山镇人民政府

白桑关镇人民政府

青山镇人民政府

南化塘镇人民政府

梅铺镇人民政府

柳陂镇人民政府

三、编制目的

1、进一步明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指采取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等生物措施,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等工程措施,生态移民和栏圈养畜扶贫开发措施,石漠化监测及测土配方等科技措施,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县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石漠化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现实生存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数据显示,**县岩溶区面积147381.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5%,其中石漠化土地40147.2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5%,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生物多样性贫乏,导致生态恶化,土地退化,耕地资源锐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严重威胁国土空间。

加快石漠化治理,建设和恢复林草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保护我们美好家园、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十分重要。

3、借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保护石漠化地区现有植被。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越来越重视,对生态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我县借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东风,积极地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按照宜林则林、宜封则封、宜工程措施则工程措施,对我县岩溶地区的现有植被加以保护,提高林地质量,改善林种结构,增强石漠化地区保土、蓄水的生态功能。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生态修复。

据了解,**县建国初全县总人口约为20万人,现在约63万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大规模的地面垦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加剧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土地越种越薄,肥力越种越低,人类的频繁活动使石漠化扩展态势无法遏制的恶性循环。

要改变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必须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因地制宜适量营造木瓜果木林;对重度石漠化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区实施客土造林,客土造林树种以柏树为主,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使石漠化地区重披绿装。

5、加大绿色能源建设投入力度,保护绿化成果。

薪柴是我县石漠化地区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渡采伐导致石漠化态势越来越重,为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加大石漠化地区绿色能源建设投入力度,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实践证明,加强沼气及以电代柴建设对现有植被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6、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环境社会。

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环境社会,一方面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对石漠化土地实施坡改梯,解决石漠化地区耕地生产力低的难题。

另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彻底改变单纯靠扩充耕地面积维持生存,结果陷入越挖越穷,越穷越挖的恶性循环局面。

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石漠化综合治理,来促进友好生态环境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有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岩溶地区种植的树种和经济作物,选择科学的治理办法,保证治理成效。

四、编制依据

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①《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2007年7月)

②《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号公布)

2、石漠化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①《省发改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关于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10]289号)

②《省发展改革委、林业局、农业厅、水利厅关于下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0年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鄂发改投资[2010]829号)

③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2010年3月)

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2006

②水土保持国家标准GB/T16453.1~16453.6—200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③《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4、**县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②《**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

③《**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④《**县林业“十二五”规划》

⑤《**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实施方案》

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从2012年到2014年,共治理岩溶面积182.62平方公里,其中2012年治理69.03平方公里,2012年治理55.15平方公里,2014年治理58.44平方公里。

按流域划分,汉江流域98.62平方公里,滔河流域58.43平方公里,丹江河流域25.57平方公里。

1、生物措施:

全县营造林面积为3114.5公顷,其中封山育林1399公顷,人工造林1715.5公顷(包括柏木1615.5公顷,木瓜100公顷)。

2、种草养畜:

实施人工种草86公顷,新建棚圈10000平方米。

3、工程措施:

在项目建设区内,配合生物措施进行必要的水利水保工程,设计坡改梯面积50公顷,新修引水渠11800米,排水沟7900米,田间机耕路5300米,新建蓄水池11口,沉沙凼39口,小型拦沙坝3处,谷坊20个。

六、建设期限

本工程建设期限为三年,即2012年—2014年。

2010年为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

七、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4200万元,其中生物措施投资2992.635万元,占总投资的71.25%;草食畜牧业发展351.6万元,占总投资的8.37%;工程措施投资661.9147万元,占总投资的15.76%;其它193.8503万元,占总投资的4.62%。

按年度分,2012年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2012年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2014年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在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中,中央投资与地方配套投入按5:

2比例筹措,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地方配套1200万元。

八、效益分析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区内,人工造林1715.5公顷,封山育林1399公顷,人工种草86公顷,可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0.9个百分点,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保护丹江水源区水源安全,防止水土流失,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保护物种资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项目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项目区农民在工程建设和项目经营活动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人工造林、种草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县基本情况

  一、**县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

①地理位置:

**县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中上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丹江水库的重要水源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10°07′22″—110°16′,北纬32°16′—33°15′37″。

行政位置为湖北西北部,与河南的淅川县、陕西的商南县、白河县以及我省的十堰市、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接壤。

全县东西长约108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土地总面积3830.6平方公里,折合383058公顷。

其中林业用地279469公顷,耕地37082公顷,其它66507公顷。

②地形地貌:

据湖北农业地理,**县属秦岭山脉东延余脉,北有秦岭,南有巴山,整个地形由西南、正北向中部汉江河谷倾斜,并向东南方向呈口舌状开口,汉江的主要大支流丹江河(滔河)、堵河等均从县境内通过并汇集于汉江。

全县以山地为主体,突出的险峻山峰1554座,最低海拔(汉江库区水面)160米,最高海拔(苍浪山顶)1824.7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幽深,其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是相对高差大,切割深。

30米以下的(含农地、水域等)面积63813.3公顷,占总面积的16.6%,30—100米的面积5980公顷,占总面积的1.6%,200—400米的面积110960公顷,占总面积的29%,400—700米的174913.3公顷,占总面积的45.8%,700米以上的面积为1833.3公顷,占7.8%。

最大切割深度946米,最小切割深度7.8米,平均切割深度347.2米。

二是区域自然坡度大。

小于6度的面积为30746.7公顷,占总面积的8%,6—15度的面积19820公顷,占5.2%,16—25度的面积89000公顷,占23.2%;25—35度的面积161206.7公顷,占42.1%;36—45度的面积76273.3公顷,占19.9%;大于46度的面积6066.7公顷,占1.6%。

2、自然资源

①土地资源

**县土地总面积38305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0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林地2794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95%;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等建设用地95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水域16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草地288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未利用土地119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

(详见附表2,**县土地利用现况统计表)

②森林资源现状

**县国土总面积383058公顷,其中:

林业用地279469公顷,占72.95%,非林业用地103589公顷,占27.04%。

在林业用地中森林107727公顷,占林地的28.12%,疏林地14086公顷,占3.67%,灌木林地130325公顷,占34.02%,无立木林地及苗圃地27331公顷,占7.13%,全县森林覆盖率31.8%。

(不含灌木林,若含灌木林全县森林覆盖率65.8%)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270.6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55.3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9.4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4.9万立方米,分别占总蓄积的94.3%、0.4%、3.5%、1.8%。

全县森林具有天然次生林面积分布广,中幼林面积蓄积都占很大比重的特点。

③水资源

**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汉江、堵河、滔河(丹江河)、曲远河、将军河等主要河流,其中汉江年过境客水量220亿立方米,丹江、黄龙两大库区水面20375公顷,其中可养水面11300公顷,两个库区除进行水面放养捕捞外,有11个库湾共2170公顷可以施行投食性网箱养鱼和其它形式养鱼。

我县水质清溶氧高,酸碱度适中,鱼类品种丰富。

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④生物资源

**县东西、南北相跨各约一个经、纬度,但由于地处过渡性地带并受垂直气候影响,生物资源丰常丰富,各种动、植物品种达2380余种。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富集着如此繁多的生物资源并养育全县63万余人口,反映出大自然的富有和慷慨。

**县人均林地、草地面积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可养殖水面在山区县具有明显优势。

林、特、牧、药资源在生物资源中居突出地位,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共有品种1480余个,占生物资源的62.2%,**县所产龙须草、油桐、柑桔、木瓜、天麻等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并逐渐成为山区开发性生产的主导产品。

已查清的中药材品种591个,占24.8%,所产的全虫、连翘、柴胡、柏籽,乌桕等都是地道产品,生猪、牛及家禽等饲养量在全市占重要地位。

⑤光热资源

**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年平均日照时数1984小时,百分率达45%;年辐射总量为105.4千卡/平方厘米,居十堰市之首,高于鄂西南,近于江汉平原,仅低于三北岗地,其中辐射多于鄂西南约11%,比邻省的陕南多2%-9%。

≥10℃其间的辐射量为80.2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76.1%,年平均气温为15.9℃,≥10℃的初终间日数达236天,积温达5085.5℃,又居全市之首,属全省高温区之一,极端最高气温达42.7℃,在全市仅次于竹山。

3、地质土壤

**县在我国地势三级划分中,处于典型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秦岭东段南缘断裂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疏松,节理支离破碎,裙皱断裂扭曲严重,倾斜度大,因此存在大面积松垮崩塌现象。

其发育土壤的母质主要有近代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粘土、红沙岩类风化物等。

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成土母质,在不同的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别,属残积、坡积、冲积性土壤。

据县土壤志资料,全县主要土类有:

水稻土、湖土、石灰土、紫色土和黄棕壤等五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104个土种,152个变种。

在石漠化地区分布较多的是石灰岩土两大地质岩性,是黄棕壤和白云岩。

按照湖北省地质图和相关资料以及这次调查情况来看,项目区九个乡镇场大部分母岩为石灰岩。

石灰岩种类主要有石灰岩、含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白云岩等,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低,必须尽快恢复植被,提高地力。

4、社会经济情况

**县辖20个乡镇(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3.38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51.03万人,占总人口的80.5%,非农业人口12.35万人,占19.5%;现有农村劳动力14.55万个,人口密度130/人km2。

全县耕地面积37082公顷,人均耕地0.06公顷,粮食总产量20.8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3673公斤。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6.45亿元,其中:

农业产值11.4亿元,占总产值的31.28%,林业产值0.93亿元,占2.56%,畜牧业产值6.2亿元,占17%。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21元。

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以及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襄渝铁路**县段43公里,三个火车站;公路通车里程为1023.9公里,其中:

十漫高速38.9公里,209、316国道**县段88公里,主干省道**县段93公里,县级公路244公里,乡镇级公路560公里。

全县20个乡镇(场)及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通车。

汉江、堵河两大河流**县段通航里程170公里。

20个乡镇(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不仅开通传真业务和程控交换电话,而且被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覆盖,通讯十分便利。

(详见附表1,**县2010年度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

5、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现状

在**县383058公顷的国土面积中,岩溶区面积147381.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5%,其中石漠化土地40147.2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5%,潜在石漠化64081.8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6.7%非石漠化43152.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1.3%。

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13038.8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2.5%,中度石漠化22415.5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55.8%,强度石漠化4230.1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0.5%,极强度石漠化462.8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2%。

二、**县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总结

(一)完成情况

1、2008年度试点工程建设情况

2008年度项目建设区选择在汉江流域的安阳镇王庄、杨溪镇杨溪河小流域、滔河流域谭山镇的金家小流域、梅铺镇盘道小流域。

项目年度总投资651.16万元,其中:

中央投资434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

封山育林800公顷,人工造林196公顷,人工种草15公顷,新建棚圈2000平方米,青贮窖120个,购买饲草机械18台,坡改梯10公顷,新修引水渠8000米,排水沟2500米,田间机耕路1300米,新建蓄水池8口,沉沙凼15口,小型拦砂坝18处,谷坊27个,溪沟整治500米,该项目已经通过了**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验收小组进行的竣工验收。

2、2009年度试点工程建设情况

2009年度项目建设区选择在汉江、滔河、丹江河三大流域区的王庄、杨溪河、棒槌河、白鹤铺、金家、盘道、骆庄、洋溪沟8条小流域。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

中央投资1000万元。

主要建设任务:

封山育林3179公顷,人工造林607公顷;实施人工种草27.8公顷,新建棚圈7450平方米,青贮窖49个,购买饲草机械15台;实施坡改梯33.3公顷,新修引水渠5900米,排水沟9700米,新建蓄水池13口,沉沙凼52口,小型拦沙坝7处,谷坊19个,溪沟整治1400米,田间作业道3820米。

目前2009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已经完工,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和审计。

3、2010年度试点工程建设情况

2010年的工程初步设计已于9月18日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10月份投资计划下达相关乡镇,目前该工程项目已全面启动,拔付启动资金共计366万元。

截止目前,三年累计完成封山育林4979公顷,人工造林1063公顷,坡改梯45公顷,分别占总任务的60%、65%,62%,累计完成投资1998万元,占总投资5526万元的36.2%,其中完成中央投资1800万元,占中央投资的49%,地方配套投资198万元,占总投资5526万元的32%。

(二)治理效果

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结合退耕还林,对部分重点区域实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等生物控制措施,项目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森林涵水功能得到了有效完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的危害进一步降低,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方面通过实施水保配套工程,加大了田、林、路、沟、渠、池的综合治理,过去贫瘠的黄土岗,现在变成了沃土梯田,既提高了农业抗旱防灾能力,又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解决了一部分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三是壮大了以木瓜、柑桔等主导产业规模,真正了起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

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741元增长到2010年的3021元。

三是提高了生态意识。

通过石漠化治理,既绿化了荒山,又保护了生态,发展了木瓜、柑桔等支柱产业规模,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日益凸现,老百姓亲眼目睹了造林育林取得的实效,造林护林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统一意志,“不砍树、也致富”在广大试点地区已形成共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已成为普遍现象。

爱绿、护绿、增绿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

(三)主要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确保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抓好石漠化治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把石漠化项目结合长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小流域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