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36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docx

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

2012年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

2012年5月12日

一、选择题:

1.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

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弊端

2.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源,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

这位儒学大师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5.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

①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②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③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的落后 ④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国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挽救民族危亡

7.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记述了6月2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面:

“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

但是团民仍然挥舞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

红灯照!

’向车站前进。

”这一年是

A.甲午年B.戊戌年C.庚子年D.辛亥年

8.孙文在《同盟会宣言》中说: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

A.是“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B.是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

C.是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D.是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9.“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

”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0.田纪云在《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

“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这段话反映了

A.农民不支持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C.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的现象

D.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满

11.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区济特

C.邓小平南方谈话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2.新中国“世界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下重大举措不包括

A.达成“九二共识”,促成两岸关系的发展

B.深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

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1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有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他强调的是

A.天赋人权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D.司法独立原则

15.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

”“这一发现”是指

A蒸汽机的发明B电的发明

C蒸汽轮船的发明D内燃机的发明

16.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的自然灾害B.农业人口大量减少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工业化迅速发展

17.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二战后,政府推广国有化运动,国有经济在法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公有制经济普遍建立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D.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18.20世纪末,欧洲发生了极富象征性的两个事件:

一边的联盟正在筹备建立,而另一边的联盟却悄然而散。

这两个联盟是①北约②欧盟③苏联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9.全球化并非经济发展的“避风港”。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经济危机的传染性空前增强②促使更多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③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扩大④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

“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

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

”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B.相对论C.生物进化论D.量子论

二、材料题

21.(14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

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

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

(2分)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3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

(3分)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1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

……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材料二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

重商主义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自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的《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经济政策发展经历哪几个“渐进”的阶段?

(3分)在第一阶段,以英国为例分析其成为世界强国的内外因素。

(4分)

 

(2)请结合明清时期有关史实从经济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

(3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演变体现出什么特点?

(2分)

 

23.(14分)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

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

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

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

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

”“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3分)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6分)

 

(3)概括材料二中郑观应对世界认识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5分)

 

24.【中外历史改革】(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也使鲜卑贵族门阀化。

他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于汉族门阀中的崔、卢、李、郑四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须知鲜卑本无文化可言,要有学术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

……鲜卑贵族自不能等到懂得儒学或有了“隽才”之后,才取得与汉人士族同等的社会地位。

……孝文帝不讲人伦,只讲姓族,不问个人如何,只问门第高低……目的在使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能与北方汉人崔、卢、李、郑等大姓迅速一致起来。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三时魏宗室权幸之臣,竟为豪侈,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僮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值钱数万。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定姓族”的原因?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孝文帝“定姓族”举措?

(6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述】(10分)有人说:

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的可靠公式有三要素即伟大人物、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过程中,克伦威尔的地位空前巩固,权力欲也随之上升。

1653年克伦威尔被拥戴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他颁布《统治文件》,解散残缺国会,将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从而成为无冕之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述》人民版

材料二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

……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摘自《社会百科之克伦威尔》

材料三(华盛顿)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依据启蒙思想构建了一个民主政府,他任命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担任领导职务,以求各个地区各种观点的平衡,维护国家统一。

他通过国会积极制订各种法律,加强法制。

……有些人怂恿他称王,遭到他严厉谴责,甚至人们称他“美利坚合纵国总统和自由保护者殿下”他都表示反对,他的民主精神在美国留下深远影响。

……他留下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我留下或许比他们干得更好,但我宁愿留下一个好的制度。

--摘自《社会百科之克伦威尔》

请回答:

(1)伟人总是和伟大的时代相伴随的。

克伦威尔和华盛顿身处一个怎样的伟大时代?

当时他们所面临的革命任务有何异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伦威尔“对未来是保守的,主张王权”历史因素。

(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影响政体建立的一般因素。

(2分)

2012年镇江市高考历史模拟卷答案(2012-5-12)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A

C

D

C

D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B

B

C

D

B

D

A

21.

(1)表现: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分)

成就: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分)

(2)原因:

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2分)

同:

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1分)

异:

前者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后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2分)

(3)努力:

加强集体领导;健全三大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分)

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分)

22.

(1)阶段:

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自由放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

(3分)

英国变强的内外因素: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

(2)建立殖民霸权;

(3)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4)圈地运动的进行;

(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生产力。

(4分。

(2)负面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分)

(3)特点: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

从照搬苏联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演变。

(2分)

23.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自然经济的高度发达;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等抑制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3分)

(2)活字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

指南针的西传,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6分)

(3)观点:

不分夷夏,各国平等。

(2分)

表现:

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3分)

24.

(1)原因:

文化落后;学习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巩固统治的需要;

提高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

(4分)

(2)积极:

促进了民族融合;提高了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

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消极:

强化了门阀制度;导致士族生活腐化;

一定程度阻碍了文化发展。

(6分)

25.

(1)伟大时代: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分)

相同:

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1分)

不同:

克伦威尔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2分)

(2)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

政治: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现状:

稳定政局的需要;

思想:

当时英国没有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

(4分)

(3)国情;历史传统;个人因素。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