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22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docx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

解决问题常用解题技巧

(一)

【图示法】解答综合性题时,尽管题目内容复杂多变,或者已知条件十分抽象,但可以用图形(线段图、直观图、示意图)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以帮助我们揭示数量关系,正确地找到解答方法。

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图示法。

的服装3套,则剩下1.61米。

这段布料全长多少米?

分析:

根据题意先画图观察(如图3.1)。

可知:

做1套服装所用布料占这段布料的:

做3套服装所用布料占这段布料的:

剩下的布料16.1米的对应分率是:

由此可求出这段布料全长多少米。

答:

这段布料全长24.5米。

 

例2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4厘米,就得到一个底面不变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112平方厘米。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

这是一道比较抽象的图形的求积题,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画图(如图3.2),可以帮助理解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把长方体的高减少4厘米后,得到一个底面不变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二是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减少的部分是以4厘米为高的这个长方体的侧面积(而不含阴影部分的面积)。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将这个侧面积展开是一个宽4厘米、面积为1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由此可求出它的长,也就是得到的正方形的一个面的周长。

112÷4=28(厘米)

则正方体的棱长为:

28÷4=7(厘米)

由此可求出正方体的体积。

解:

(112÷4÷4)3

=7×7×7

=343(立方厘米)

答: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343立方厘米。

 

例3在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花圃四周由里向外铺上三圈水泥砖,形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这种水泥砖每块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共需要这种水泥砖多少块?

(中南地区小学数学竞赛试题)分析:

此题是一道空心方阵问题。

根据方阵里外相邻两层每边数相差2的特点,可求出方阵最里层每边有方砖是600÷30+2=22(块),因为是3层,所以最外层每边有方砖是22+2×(3-1)=26块。

由题意画一个空心方阵图(如图3.3),阴影部分表示方砖数,把这个图的阴影部分划分成相等的四个小块,只需求出一小块里面有多少块砖,便可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解:

(26-3)×3×4=276(块)

答:

共需方砖276块。

 

例4一组割草人去两块草地割草,他们的工效都相等。

大的一块草地比小的一块大一倍。

上午全组人都在大的一块草地割草,下午一半人留在大草地上,到傍晚时把草割完。

另一半人就到小草地上去割,到傍晚时还剩下一块,这一块若由一个人去割,正好一天可以割完。

问全组共有多少名割草人?

分析:

这是一道俄国名题,乍看起来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若根据题意先画一个图,题意就一目了然了。

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大的一块草地,连着这个长方形再画一个面积是它的一半的小长方形,表示小的一片草地,如图3.4所示。

答:

全组共有8名割草人。

 

例5AB两站从6:

00—19:

00,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同时相对开出。

从A站到B站与从B站到A站运行的时间均为50分钟。

现有一辆汽车上午9点出发从B站开往A站,问这辆汽车在运行途中遇到多少辆从A站开往B站的汽车?

(“运行途中”是指出站后至进站前所经过的路段。

分析与解答:

考虑问题时应想到这辆从B站开往A站的车,在出发前A站已每隔10分钟向B站发车,那么这辆车在运行途中会遇到多少辆从A站开往B站的车呢?

可用图示法解答。

分别从AB两站画两条平行的时间轴,每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个时间段(10分钟)。

汽车9点从B站开出,9点50分到达A站,在B轴上用“0”表示发车时间,A轴上用5表示到达时间,AB两站相对开出的车辆用斜线表示。

这样一来,就把所求的问题转化成“0—5”连线与多少条斜线相交的问题。

如图3.5所示。

由图可知,这辆汽车在运行途中,遇到了9辆从A站开往B站的汽车。

注:

这类问题经常被称为“柳卡问题”,这是因为法国数学家柳卡(也译作“刘卡”)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最先提出这类问题。

在匈牙利,它则被称为“邮车相遇问题”,因为匈牙利著名作家卡尔曼·米克沙特所著的名著《奇婚配》中,有一个类似的邮车相遇算题。

解这类问题的图,称之为“时间一路程图”,或称之为“运行图”。

 

【列表法】解题时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分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有序排列,使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条理化、明朗化,有利于探求解题的思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方法就是列表法。

例1一个圆的周长是1.26米,两只蚂蚁从一条直径的两端同时出发沿圆周相向爬行,这两只蚂蚁每秒分别爬行5.5厘米和3.5厘米。

它们每爬行1秒、3秒、5秒……(连续奇数),就调头爬行。

那么,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______秒。

(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分析:

两只蚂蚁是在边进边退中相向爬行,要求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就有一定困难。

圆的周长是1.26米(126厘米),半圆的弧长则是63厘米,两只蚂蚁共同爬行63厘米所用的时间就是它们相遇的时间。

两只蚂蚁每秒钟一共爬行了

5.5+3.5=9(厘米)

假定两只蚂蚁第1秒钟都往上半圆相向爬行,则它们共同爬行了9厘米。

这时,它们调头向下爬行3秒钟,共爬行了

9×3=27(厘米)

相对它们出发时的地点下降了

27-9=18(厘米)

这时,它们又调头问上爬行5秒钟,共行9×5=45(厘米),相对出发时的地点向上爬行了

45-18=27(厘米)

依此类推,列出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蚂蚁连续向上爬行了13秒钟的时候,正好相遇。

这时蚂蚁一共爬行了

1+3+5+7+9+11+13=49(秒)

答:

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49秒。

分析:

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时间,列下表:

解:

从上表可知师傅与徒弟两人工作效率的比为:

答:

师傅与徒弟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5∶3。

例3长方形ABCD周长为16米,在它的每条边上各画一个以该边为长的正方形(如图3.6)。

已知这四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是68平方米,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

(第四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试题)

分析:

要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若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解答都比较难,改用列表法解答则比较容易。

由“长方形ABCD的周长是16米”,“四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为68平方米”这两个条件,以及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推出

长+宽=8(米)

长2+宽2=68÷2=34(平方米)

根据推论列表如下:

解:

分析上表,符合条件的长应该是5米,宽应该是3米,则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

5×3=15(平方米)

答:

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15平方米。

 

例4有若干只重量相同的箱子共重10吨,且每只箱子的重量不少于1吨。

用载重3吨的汽车一次将箱子运走,至少需要__辆车子。

(1993年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试题)

分析:

由“每只箱子的重量不少于1吨”,每辆汽车“载重3吨”的条件,可知每一箱子的重量的取值范围是1≤3。

由于箱子的只数只能是自然数,根据“若干只重量相同的箱子共重10吨”的条件,可知箱子的只数是10、9、8、7、6、5、和4这七种情况。

要注意的是,若每只箱子的重量是1吨,则共有10只箱子,用3辆汽车每车装3只箱子,就还剩下1只箱子没有运走,故至少要4辆汽车才能一次运完。

根据条件和问题,列表解答如下:

从上表可知至少要6辆车才能一次将箱子运走。

答:

至少需要6辆汽车。

 

【假设法】一些题目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很难找到解题途径。

为了使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单一,使隐蔽的关系变得明朗,我们可以用“假设”,改变某些条件,或者将某个条件设为已知。

对因假设而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推断,并加以调整,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假设法。

“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数设为X;有关倍数应用题,常常假定一个数量为“1倍”或“1”份;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把一个数量假定为单位“1”。

这些都是假设法的广泛应用。

我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百僧分馍”等问题,都是用假设法解答的典型应用题。

例1在一个停车场上,现有的车辆数是24辆。

其中汽车是4个轮子,摩托车是3个轮子,这些车共有86个轮子。

那么,三轮摩托车有__辆。

(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分析:

假设这24辆全是汽车,则有轮子:

4×24=96(个)

比实际的86个多了:

96-86=10(个)

可以推断汽车不可能为24辆,对假设要作调整。

由于每辆汽车比摩托车多1个轮子,多出的10个轮子就是多将10辆摩托车假定为汽车造成的。

因此,摩托车为10÷1=10(辆)

解:

(4×24-86)÷(4-3)

=10÷1

=10(辆)………………………………摩托车辆数

24-10=14(辆)…………………汽车辆数

答:

有三轮摩托车10辆。

本题也可以假设这24辆全是摩托车,则汽车为(86-24×3)÷(4-1)=14(辆),摩托车则为24-14=10(辆)。

 

例2某车站售出汽车月票若干张。

每张学生票6元,每张成人票14元;售出的学生票比成人票多700张,售出的成人票比学生票多收6200元。

问售出的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多少张?

分析:

假设再售出成人票700张,则学生票的张数就与成人票的张数同样多,那么成人票又要多收:

700×14=9800(元)

成人票比学生票一共多收:

6200+9800=16000(元)

而每张成人票比学生票要多收14-6=8(元),16000元里面包含了多少个8元,就是学生票的张数:

16000÷8=2000(张)

解:

(6200+700×14)÷(14-6)

=16000÷8

=2000(张)……学生票数

2000-700=1300(张)……成人票数

答:

售出学生票2000张,成人票1300张。

分析:

题中两个分率的单位“1”(或标准量)不统一,解此题的关键是假设哪一个量为单位“1”。

可以假设文艺书的本数为单位“1”,也可以假设科技书的本数为单位“1”,还可以假设两种图书的总数为单位“1”,甚至可以假设两种图书相等的部分为单位“1”。

现在假设科技书的本数为单位“1”。

用分数除法求得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分之几;

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得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分之几:

这样就找到了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20本的对应分率是:

=240(本)……………………………科技书本数

120+240=360(本)…………………文艺书本数

240+360=600(本)…………………图书总数

答:

共购进图书600本。

 

例4某工厂的27位师傅共带徒弟40名。

每位师傅可以带一名徒弟、两名徒弟或三名徒弟。

如果带一名徒弟的师傅的人数是其他师傅的人数的两倍,那么带两名徒弟的师傅有______位。

(1993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初赛民族卷)

分析:

由带一名徒弟的师傅人数是其他师傅的人数的两倍,可知带两名徒弟与带三名徒弟的师傅总人数是:

27÷(1+2)=9(名)

9名师傅共带徒弟的人数是:

40-1×(27-9)=22(名)

假设9名师傅每人都带3名徒弟,则有徒弟的人数是:

3×9=27(名)

比实际的22名多了:

27-22=5(名)

可知9名师傅不可能都带三名徒弟,多出的5名徒弟就是多将5名师傅都假设成带了三名徒弟的缘故,其中必有5名师傅是带两名徒弟的。

解:

(3×9-22)÷(3-2)=5(名)

答:

带两名徒弟的师傅有5位。

 

例5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37.5%,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分析:

如果把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假设为单位“1”,则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为:

3÷37.5%=8(小时)

那么,还要几小时到达乙地,则为:

8-3=5(小时)

像这样巧用假设,使问题解答得十分简捷。

解:

3÷37.5%-3=5(小时)

答:

还要5小时到达乙地。

 

例6甲、乙两个小朋友各有糖若干粒。

如果乙给甲16粒,甲的糖就是乙的2倍;如果甲给乙9粒,乙的糖就是甲的3倍。

求甲、乙两人原有糖各是多少粒?

分析: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十分隐蔽,很难发现数量间的联系。

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假设找到甲、乙两人糖数间的倍数关系。

为了弄清谁是谁的几倍,必须先设甲(或乙)原有的糖数为“1倍”。

现在以甲原有的糖数为“1”倍。

假设乙不给甲16粒,仍要使乙的糖数

假设甲不给乙9粒,仍要使乙的糖数是甲的3倍,则乙的糖数应增加9×(1+3)粒。

通过分析,可知乙的糖数先后变化之差为:

由此可以求出甲原有糖的粒数。

(24+16)÷2+16=36(粒)………………………………乙

答:

甲原有糖24粒,乙原有糖36粒。

分析: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种,两厂上交税金所取分率的单位“1”又各不相同,很难找到“量”与“率”的对应关系,如果使用“假设”便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实际上交的税金少了:

42-32=10(万元)

=63(万元)…………………………甲厂上交税金

112-63=49(万元)……………乙厂上交税金

答:

甲厂上交税金63万元,乙厂上交税金49万元。

例8一个人从县城骑车去乡办厂。

他从县城骑车出发,用30分钟行完了一半路程。

这时,他加快了速度,每分钟比原来多行50米,又骑了20分钟后,他从路旁的里程标志牌上知道,必须再骑2千米才能赶

到乡办厂。

求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路程。

(《小学生数学报》第五届小学生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

分析:

此题已知“用30分钟行完了一半路程”,但未给出每分钟行多少米,后来“每分钟比原来多行50米”,究竟后来一分钟的速度是多少,也不可知。

所以按已知条件无法直接求得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路程。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把全路程看作“1”,假设后20分钟仍按原速行进,即每分钟不多走50米,则此人行了30+20=50(分钟)后,还离乡办厂的路程为:

50×20+2000=3000(米)

按照这个假设推出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为:

30×2=60(分钟)

根据速度一定,行走的时间与路程成正比例,可知50分钟所行路程为全

所以全程为:

=18000(米)

答:

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路程是180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