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999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作业.docx

《心理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作业.docx

心理学作业

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摘要: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在其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产生、变化与发展过程较为复杂。

在大学期间,择业心理成为大学生心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

虽然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时还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

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择业心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对待大学生的择业,如何为顺利择业作好心理准备,如何调适大学生的择业心态等问题,是大学生们很关心,并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心理调适;对策

作者简介:

教育经济与管理李涛20122106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阶段,“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暴露出大学生在择业时心态上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

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甚至还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研究大学生择业问题迫在眉睫。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在其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产生、变化与发展过程较为复杂。

在大学期间,择业心理成为大学生心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

虽然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时还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

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择业心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对待大学生的择业,如何为顺利择业作好心理准备,如何调适大学生的择业心态等问题,是大学生们很关心,并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大学生择业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自我认知失调心理、情绪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对外界环境认知不准确、社会心理问题和“啃老族”心理问题,并对择业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调整大学生择业心理对策即完善就业制度、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其次,在分析之后为大学生提供择业心理调适的技巧、方法和途径,采用理性情绪法、合理宣泄法、自我慰藉法等以帮助他们从众多的择业心理困惑、择业心理冲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学会调适心理状态,从容、冷静地面对择业问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二、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分为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择业心态无疑会为大学生的择业提供有益的帮助,而消极的择业心态将会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绊脚石,这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大学生择业问题的重点所在。

近年来学者们着重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择业现状,择业观念负面变化及成因等诸多热点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对策和有效途径。

1999年邱瑞婵在《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认为,当时大学生择业观相对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一些积极的心态,如魏形儒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寻求工作主动,竞争意识强烈,对自身的竞争意识有较高评价且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极为关注;”金崇芳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趋于现实的最基本的心理反映之一。

刘尊法也认为“当代大学生较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不再是靠理性的分析,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表现在择业期望过高、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淡薄以及焦虑心理。

魏青和郝善学从三个方面看大学生择业的期望;“

(1)过高的期望成就;

(2)期望短时间内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理使一些学生对成就的实现期望过高;(3)过分地期望稳定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

“经济收入(53%),出国深造(32%),”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型转向经济价值型。

刘尊法认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过分强调和突出个人,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不考虑社会责任,过于注重个人正当权益的获得欧阳霞等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心理;徐凯宏《谈当代大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中指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提高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择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他认为传统的择业观仍然束缚着许多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影响制约大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

”同年曾湘泉等箸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分别就“变革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总量分析、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实证分析、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背景措施与借鉴等十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第一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开始实施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从此人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

自美国之后,法、英、德等国家也都开展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目前这些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步完善。

他们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和择业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大学生择业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危机的心理承受力。

至此,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由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高度,并且更加贴近学生主体,更加贴近高校实际,更加贴近当今现实,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择业心理问题,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

三、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择业准备、择业冲突、择业调适等心理过程。

择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工作环境、工作地域等职业因素的选择,也往往会受到专业需要、国家政策、社会人文等因素限制,所以他们的择业心理特点除了具有同龄人的共同特征外,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1)自主意识增强,求职能力较弱。

目前大学毕业制度从以前的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过渡。

“双向选择”大大激发了择业的主动性,自主择业意识明显增强。

大学生虽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但是他们的求职能力较弱,影响了“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在这里,我引用沈阳大学对其商学院学生的调查数据:

择业期望结果中名誉占2.10;金钱占2.50;工作安全性占2.44;工作稳定性占2.31;自我实现占2.62;社会地位占2.40;自主独立占2.58。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职业可以带给大学生最主要的结果就是为他们实现自我、自我独立创造平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个体满足了低层次需要时,就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同样,大学生在择业时,也表现出了自我实现的愿望。

所以各大学应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规划未来,努力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发展。

(2)重视自我发展,忽视国家需要。

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敢于强调通过个人才能的发挥,获得事业成功,以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忽视国家需要的倾向应当引起注意。

忽视国家需要,暴露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导致个人择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3)向往发达地区,缺乏创业精神。

大学毕业生大多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精神,这样势必加剧本来就分布不合理的人才格局,发达地区人才过剩,而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人才匮乏,结果严重影响社会整体的均衡发展。

沈阳大学商学院学生择业倾向也证明了这一点。

下列数据是大学生“单位性质吸引力/可能性”:

三资企业3.54/3.15;国有上市公司3.69/3.25;传统国有企业2.62/2.68;民营企业3.39/3.24;国家机关3.63/3.08;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2.87/2.66;西部或艰苦地区的机关2.06/2.42;西部或艰苦地区的企业2.06/2.46;西部或艰苦地区的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1.94/2.22。

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40.5%),而且多希望进国有上市公司(3.25%),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到偏远的、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2.22%)。

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政府在西部就业政策的引导和落实方面还存在不足。

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财政支持,从而扩大就业区域和就业总量。

(4)择业热点分散,功利因素突出。

择业热点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热点趋于分散,没有哪一种职业能独领风骚。

择业热点从单一到分散,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盲从心理减少,理智分增加。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择业热点分散的背后,隐含着强调功利因素的倾向。

四、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问题及分析

1、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表现:

(1)自卑与自负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曾是同龄人中竞争的胜利者,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选择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这样才能无愧于“天之骄子”的美誉;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不切实际,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还有一些大学生恰恰相反,他们长期以来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面对择业问题时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面对社会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更使他们自感希望渺茫,怀疑自身的能力,信心不足,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常常因为这种自卑心理的障碍,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良好的机遇。

(2)焦虑与急躁心理。

焦虑心理在择业时主要表现为:

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能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有一种就业恐惧感,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底,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恐慌、焦虑心理。

对于急躁心理,不同的毕业生表现也不尽相同,性格外向者,择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心急如焚,急于求成;性格内向者,在择业中表现得唉声叹气,彻夜难眠,终日为择业倍感焦急、忧心重重。

(3)依赖与逃避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一直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清闲书”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致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他们不得不面对职业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只有听从家长的安排;也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其他学生为择业而忙碌时,他们的家长早已为他们的就业着手铺路搭桥,使他们不再为择业而思虑,更加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有的大学生不敢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种种竞争压力,不是在压力面前积极争取,而是用“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逃避择业困难的现实,他们虽然表面上泰然自若,满不在乎,但实际上心理十分空虚和焦虑,只有侥幸地把期望全部寄托在对学校的依赖上,一旦希望落空,对他们来说,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4)脆弱与抑郁心理。

择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困难的出现,使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

与之不协调的是,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开始增多,长期在“爱的过分,照顾得过分,营养过分”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中成长,使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应有的锻炼,心理抗挫折能力下降,心理上的脆弱必然使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出现更多的困难,也使更多的大学生因此遭受更多的心理打击,导致择业心理障碍发生率上升。

外界负性压力的增大和心理脆弱的矛盾,常常使大学生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难以自我解脱,在就业过程完成前,他们因择业心理活动产生的担忧、烦躁、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就会时常出现,进而使他们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2、择业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们心理受到很大冲击。

人们对金钱更加看重,导致新的择业观产生。

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有了重大的变革,学生自主择业意识逐渐增强,新的择业心理不断形成。

(2)在当代大学生眼里,择业的动机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实现人生理想,发挥个性与兴趣的途径。

他们的择业心态取决于职业是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需要和获取理想的个人收入。

很多学生注重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而较少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理解职业,形成了一种以学生群体为特点的择业心理。

(3)择业中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

学校方面的责任。

由于就业指导在一些高校处于开始阶段,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没有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造成有的大学生不知择业如何入手,更谈不上择业方法与技巧。

社会方面的责任。

在现实社会里,由于各行各业间的工作性质不同,各部门存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劳动条件、发展的差别,自然形成了社会对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认识与评价,对学生择业产生了影响。

用人单位方面的责任。

有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偏见,总强调大学生要怎样按照社会的期望角度行事,夸大学生的不成熟性,对大学生的积极因素估计不足,总希望大学生能文能武、才貌双全。

许多单位在招聘、考核时,常常设置一些不现实的条件,使学生的择业难上加难。

五、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心理倾向,说明了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的重要性,因此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学校就应逐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态,提高其择业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

(1)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角色位置。

择业中能否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认知要客观;二是对职业的选择要实际。

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和社会职业的结合点。

有一个合理的客观的自我认知是择业的前提,应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既有择业的优势,也有择业的劣势,应该从知能结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等各个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多从社会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局的角度来了解自己在择业中的客观角色位置,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弃自卑。

要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实力,认真分析择业群体的心理特征,研究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角色要求,以便在择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回避自己的不足,实现符合自身实际的最佳职业选择。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境。

择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所以,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时,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良好择业心境的培养,一方面应该着重对大学生择业的具体的咨询和指导,消除可能出现的易引起不良心境状态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应加强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平时注意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择业的关键时期才能做到乐观冷静,临危不乱。

另外,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保持良好心境的雄厚的基础保障。

(3)指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客观需要的关系。

个人的职业理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要求相结合,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否则就是天方夜谭。

应该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大家与小家、国家与个人一脉相承,互利互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择业目标中对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追求与社会成就、人生价值追求的矛盾,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更符合社会客观实际的要求,才能在择业中有权衡利弊、顾全大局的心理准备。

(4)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看待择业中的困难和挫折。

在择业竞争中,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在择业的负面环境因素增多,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的情况下,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就更为重要。

对择业过程中已经遇到的困难和失败要客观归因,认真分析总结教训。

应打破旧的就业观念,要站在发展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择业问题,不能因为一时的择业失败就自暴自弃。

(5)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做好就业前的必要准备。

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咨询指导作用,认真做好对大学生择业的科学的指导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发展的角度,主动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择业规律、择业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咨询指导计划;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指导思想,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从技术上做好择业的硬件准备;积极利用现有的测试手段,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职业兴趣、能力倾向进行测试,为大学生择业提供科学测评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据此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选择适当的择业方式;及时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息、职业要求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主动抓住机遇;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进行及时调适和矫治,使大学生尽快恢复到良好的择业心理水平。

(6)加大政策倾斜,引导西部就业在政策倾斜方面,制定差异性政策,通过保留户口等手段引导毕业生向需要他们的中西部地区和基层流动,并为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帮助;学校也可对去西部工作的学生出台一些鼓励措施,提供奖、助学优惠,积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就业;针对一些特殊学生,比如贫困生,可采取代交部分学费等手段鼓励他们去西部就业。

(7)调整择业观念,增强择业竞争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激烈,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解决择业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结果:

工资待遇3.91;个人发展机会4.55;工作稳定性3.85;个人能力的发挥4.31;工作本身的意义3.78;兴趣4.09;公司所在城市3.66;专业是否对口2.89;公司所有制类型2.86;公司规模3.3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择业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兴趣,而影响作用最小的因素是公司所有制类型、专业是否对口和公司规模。

可见大学生在求职时更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

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在择业阶段,大学生要认真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充分了解择业政策,广泛收集择业信息,作好择业形势预测,并制订个人的择业标准,树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符合自身角色定位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改革、招生政策调整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化,大学生择业问题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每个家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作为顺利择业的前提和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择业心理当代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有必要充分研究一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招生政策调整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积极探索科学有效地指导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征杰.打开就业思路的钥匙.[M]北京:

西北农林科技出版社,2008,6.1

[2]魏彤儒.郭学锋.李菊英.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及调试政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01-103

[3]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305

[4]刘尊法.试析大学生择业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2010(5)

[5]魏青.郝善学.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与辅导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2)

[6]徐晓军.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分析及对策[J]华东大学学报2010

(2)

[7]刘尊法.试析大学生择业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2011(5)

[8]邱瑞婵.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9.(3)

[9]陶柱标.十六大理论创新哲学解析.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8

[10]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2012]号)

[11]贾晓阳.陶栎恒.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刘云林.陈章龙.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56

[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2].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4]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2(7)

[1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7]Samuel·C·Certo.ModernManagement/NinthEdition.[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36~238

Psychologicalproblemofundergraduatecareerchoiceanditsguidance

Absstract:

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ybasedonemploymentasthecenter,inotherpsychologicaleffects,theformationandchangeanddevelopmentprocessismorecomplicated.Duringtheuniversity,employmentpsychologybecomeanimportantaspectof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Itwillaffectthestudentslearning,thesocialpracticeactivity.Althoughemploymentsystemreform,thegraduatesemploymentinemploymenthasthemoreopportunitiesandthebroadermarkets,butalsofaceincreasinglyfiercesocialcompetition,alsomeanstheywillfacemorepsychologicalpressureandconflict.Society,schoolandfamilyto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icalsomekindofinfluence,howtotreatthestudentsemployment,howwellpreparedforthisprofession,andhowtoadjust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y,isveryconcerned,andstudentscanaffecttheirfutureworkandlifequality.

Keywords:

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ical

PsychologicaladjustmentCountermeasur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