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背记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95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背记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下背记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下背记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下背记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下背记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背记知识.docx

《七下背记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背记知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背记知识.docx

七下背记知识

七下背记知识

第一章水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表面71%(面积)是海洋;地球上的水中:

海水96.5%,陆地水3.5%;咸水97.5%,淡水2.5%;可利用淡水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部水的0.0075%;

2.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鱼、藻类);提供矿产资源(食用盐、化工原料、石油天然气);提供巨大能量(潮汐能发电站、波浪发电、海水温差发电);

3.大气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天气现象;

4.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同植物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中不同部分含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5.

人体含水量占体重60%:

人体三条排出水分的途径:

排尿、排汗、呼吸;每天至少饮水2~2.5L(升);

6.地球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

降水、水汽输送(风)、蒸发和蒸腾、径流;

7.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不变,水是可再生资源;

第二节水的三态变化

1.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和熔点都是0℃;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不变,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2.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都会发生,沸腾是在特定温度才会发生;蒸发会致冷,沸腾时温度不变;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都是汽化现象;

3.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升高液体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4.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5.水沸腾前的气泡下大上小,因为水温下热上冷;沸腾后的气泡下小上大,因为此时水温上下相同,水压下大上小;

第三节水是常用的溶剂

1.水是一种常见的良好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溶剂;

2.固体溶于液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质量小的是溶质,质量大的是溶剂;其他物质和水相溶,一般水是溶剂,其他物质是溶质,特别指明除外;

3.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所有溶液都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

4.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用过的药匙和镊子要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5.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6.搅拌可以加快溶质的溶解,但不能增大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和温度有关;

7.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少数固体(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但不明显;极少数固体(熟石灰(氢氧化钙)、硫酸铈)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

8.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

9.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10.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1.浓溶液是指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2.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改变温度、增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改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14.在溶质溶解于水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明显放热升温(浓硫酸、氢氧化钠)、有些明显吸热降温(硝酸铵),有些温度变化不明显

15.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16.浊液与溶液最主要区别是浊液中的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不均匀、不稳定,久置会分层;

第四节配制溶液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4.稀释前溶液质量×稀释前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5.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C)=S/(100+S)*100%;其中S表示溶解度

6.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时候,没有溶解的部分(沉淀)不能算做溶质质量;

第五节水的组成

1.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检测氧气;

2.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内壁会有小水珠出现;

3.任何可燃性气体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先检测纯度;

4.氢气的爆炸范围是氢气体积占总体积的4%~74.2%;

5.水电解时,水里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6.电解水时阳极产生的是氧气,阴极产生的是氢气;所产生的氢气约是氧气的两倍;

通电

7.水———→氢气+氧气

H2OH2O2

8.水的电解实验证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六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我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是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2.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在夏季,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危机;

3.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是有限度的;当进入水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且造成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时,叫做水体污染;

4.水体污染源有: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任意堆放的垃圾;

5.水污染的危害:

影响人体的健康和产品质量、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破坏土壤的结构、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6.水中氮磷元素过量会引起藻类等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7.人类必须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第二章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存在

8.空气有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9.大气层由于受到重力和能流动,对地球上的物体有大气压,方向是各个方向都有。

10.覆杯实验、易拉罐压扁实验、塑料吸盘挂物钩都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可以证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11.大气压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12.阴雨天气压比晴天低,夏天气压比冬天低;

13.自然界的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的结果;

14.地球上不同纬度由于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存在温度差异,形成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气压差,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节空气的成分

1.红磷燃烧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现象:

剧烈燃烧,白烟弥漫;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其体积的五分之一。

该实验证明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占空气体积约五分之一;

2.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的材料不能选用燃烧后生成是气体的(如碳、硫等),不能用铁丝,因为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3.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

21%氧气,78%氮气,0.94%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4.最早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确定的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没有确定的组成。

6.包括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和氡Rn共六种元素,统称为稀有气体。

它们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空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最活泼,氮气也不活泼。

7.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不同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氦轻而且化学性质又不活泼,可以填充气球。

8.液化空气,利用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沸点不同来分离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的。

氮气沸点低,首先从液态空气中汽化出来。

9.盛液氧钢瓶是蓝色的,盛液氮钢瓶是是黑色的。

10.火灾时有毒有害的气体因为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第三节氧气

17.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化学性质活泼,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助燃物。

18.用带火星木条是否复燃检验氧气的存在;

19.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点燃

20.碳+氧气———→二氧化碳燃烧更剧烈,发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CO2

点燃

21.硫+氧气———→二氧化硫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SO2

点燃

2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FeO2Fe3O4

点燃

23.镁+氧气———→氧化镁发出耀眼强光,生成白色固体

MgO2MgO

点燃

24.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继续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PO2P2O5

25.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要铺一层细沙或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飞溅下来使集气瓶底炸裂;

26.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底可加一些水,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气体溢出污染空气;

27.燃烧和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两种常见方式;

28.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会发热不会发光;

29.铁锈(Fe2O3)是一种红棕色粉末,是铁与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30.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氧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1.灭火的三种方法:

撤除可燃物、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32.常用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可用于灭油、气态物质和电器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灭图书、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第四节二氧化碳

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二氧化碳还可用于制造碳酸饮料、灭火、舞台云雾缭绕的幻境;

2.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常温气态、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液态二氧化碳是无色的;固态二氧化碳是雪状的,叫干冰;常用做制冷剂;

3.气体溶解度一般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4.人工降雨空气中必须要有水汽和尘埃粒子等水汽凝结中心;干冰和碘化银是常见的降雨剂;

5.人呼出的气体中最多的还是氮气,氧气还是比二氧化碳多;但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很多;

6.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存在

CO2Ca(OH)2CaCO3H2O

7.二氧化碳+水———→碳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H2OH2CO3

8.碳酸———→二氧化碳+水红色溶液变回紫色

H2CO3CO2H2O

9.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氢钙能溶于水;溶洞形成原理

CaCO3CO2H2OCa(HCO3)2

10.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

Ca(HCO3)2CaCO3CO2H2O

第五节保护大气圈

9.大气圈从下而上包括: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

10.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集中在对流层,它能形成云雾雨雪,并能保持地表温暖;

11.臭氧集中在平流层,可以吸收太阳光的紫外线,使生物免受伤害;引起臭氧减少主要是:

氟里昂、氮氧化物;

12.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

13.对流层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的现象叫做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有:

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一氧化二氮等;

14.温室效应的危害:

加剧土地荒漠化,影响气候和农作物收成,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和淹没城镇;

15.为了控制温室效应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16.造成酸雨主要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物增多;

17.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灰尘、烟尘)

18.空气质量预报包括:

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和环境空气质量等级;

19.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μm)的细颗粒物;

第三章阳光

第一节太阳的辐射能

15.地球上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

16.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他以辐射形式释放能量,叫辐射能;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是光和热;

17.照射到地球的太阳光是平行的;地球表面垂直于阳光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相同的;

18.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热辐射是相同的;

19.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白色不易吸收热辐射,黑色易吸收热辐射;

20.太阳光垂直照射时比倾斜时获得辐射量要强;冬季与夏季气温差别,主要是阳光照射地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所致;

第二节阳光的传播

11.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的叫热光源(白炽灯、蜡烛),发光时温度不高的叫冷光源(节能灯、日光灯、LED);

1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可以说明光直线传播的有:

影子、小孔成像、皮影戏等

13.小孔成像的像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倒像;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越暗;小孔成像的像同光源形状相同,孔的影子的形状同孔的形状相同;

14.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在真空中光速的2/3。

第三节阳光的组成

33.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一条彩色光带的现象叫色散;

34.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单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阳光是复色光;

35.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偏折最小,靠近三角形顶部,紫光偏折最大,靠近三角形的底部;从三角形顶往底部,光带依次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三原色是指:

红光、绿光、蓝光;

36.可见光谱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阳光主要是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组成;

37.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紫外线具有较大能量,主要是杀菌消毒作用和可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

38.植物促使叶绿素形成靠吸收红光和蓝光的能量,不吸收绿光;

39.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于表面反射什么色光,反射红光为红色,反射所有色光为白色,不反射任何色光为黑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于透过的色光,透过绿光,为绿色,透过所有的光为无色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种群和群落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个体可以单独生活。

在自然环境中,同一物种的个体是经常聚集在一起的。

3.一个种群的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只要它们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那就是一个种群。

4.种群就是在一定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5.生物种群在一定的区域中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各个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这种多种种群的集合体叫做群落。

群落内包含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上层:

乔木层

6.森林植物有分层现象中层:

灌木层

下层:

草本层

7.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物群落,主要有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针叶林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生物群落六种。

8.覆盖在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9.森林形成过程是:

一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乔木群落 

10.天然森林的整个形成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

11.森林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保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的卫士。

森林是水分的调度员,是调节气候的工程师。

森林还具有显著的防风固沙、防洪保土的能力。

森林还是消灭污染、美化环境的清洁工。

12.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第二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环境的综合体。

2.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鱼塘)和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宇宙飞船).

4.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5.在陆地上面积最大、对环境作用最明显的要数森林生态系统;

生产者:

植物和自养细菌

生物成分消费者:

动物和少数寄生植物

6.生态系统的成分分解者:

真菌和细菌以及少数小动物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分、养分等

7.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重要组成成分;

8.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一级消费者,以一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称为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称为三级消费者,依此类推;通过摄食,食物中的能量流入动物体内。

9.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0.这种以食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锁链,称为食物链。

其中最基础的一环是植物。

食物链中生物种类越多表示这条食物链越长。

11.吃植物的动物叫草食性动物,吃动物的动物叫肉食性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动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12.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连接成网,叫做食物网。

食物网把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变和能量的流动紧密的联系起来。

1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物质可以循环,能量只能流动不可以循环,能量在流动中是单向的、会逐级递减的;

14.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15.大量的含氮、磷的污水不断地排入河中,使藻类过量繁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久而久之会使河水发臭,最终导致该河流生态系统奔溃,这叫富营养化污染。

16.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

它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

17.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有:

基塘系统生态农业模式和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节生物圈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综合圈。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岩石圈的上层(土壤层)和水圈的一部分。

4.生物圈大约包括从海平面以上12Km到海平面以下10Km的范围。

5.人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圈内的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6.地球称为“生物圈一号”,人造生物圈称为“生物圈二号”。

7.事实表明“生物圈二号”的设想是不现实的。

8.人造生物圈试验的失败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是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

9.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0.1989年12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们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11.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重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真正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第六章动物和人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1.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叫生殖。

2.生殖是生物体亲代向子代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3.有性生殖是动物最普遍的生殖方式。

4.高等动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

进行有性生殖的动物必须具有生殖系统。

5.生殖系统一般由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腺组成。

6.从结构上看生殖系统的演化过程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由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

7.动物的有性生殖有卵生和胎生两种类型,此外有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的。

8.卵生是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孵化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大多数昆虫、鱼、蛙、蛇、鸟类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9.胎生是指动物的受精卵在体内发育,受精卵发育的营养主要是从母体获得的生殖方式;胎生动物胚胎发育初期(胎盘形成之前)的营养是由受精卵中的卵黄提供的;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生殖方式都是胎生。

10.胎生的优点是:

为胚胎提供良好的营养和温度恒定的发育条件,以及良好的结构保护。

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幼体的成活率。

11.卵胎生是指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母体产出的是胎儿,但受精卵发育的营养不是从母体获得的,而是来自受精卵的卵黄。

田螺和某些昆虫、鱼、蛇、蜥蜴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的。

卵胎生和胎生的最大区别是:

胚胎发育的营养胎生动物来自母体,卵胎生动物来自卵黄;

12.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有许多结构与爬行动物相似,生殖方式是卵生,雌兽也能哺乳,但没有乳头;是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是证明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活化石。

13.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动物的受精分为体内受精和体外受精。

14.不需亲体参与,精子和卵子即可受精,叫体外受精;许多水生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

15.精子和卵子在母体内结合成受精卵,叫做体内受精;陆生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及小部分鱼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

16.体内受精要有交配行为,需要复杂精致的生殖系统,包括交配器官。

17.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开始,直至器官系统形成和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18.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19.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幼体脱离卵膜或母体的发育时期,称为胚胎发育阶段。

20.卵内卵黄含量较少的胚胎发育时间就较短,卵黄含量特别多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直接从母体获得营养的,则胚胎发育时间就相应加长。

21.受精卵发育成幼虫或幼体后,从脱离卵膜或母体开始到性成熟为止,称为胚后发育。

22.胚后发育分为无变态发育(直接发育)和变态发育(间接发育)(蛙、蟾蜍、多数昆虫)。

23.昆虫的的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蚊子、蜂、蚕)和不完全变态(蜚蠊、蝉、蝗虫)两种类型。

24.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发育叫做完全变态。

25.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的变态发育叫做不完全变态。

它和完全变态发育相比没有明显的蛹期。

26.人工遗传操作的动物无性繁殖过程叫做克隆。

27.科学家反对克隆人实验。

克隆羊“多利”像B绵羊(提供细胞核的绵羊)。

第二节人的生殖与发育

1.人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女,叫做生殖。

2.生殖是通过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活动来实现的,包括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形成、交配和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分娩等重要阶段。

主要生殖器官:

睾丸

3.男性生殖系统

附属性器官:

阴囊、输精管和阴茎

4.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主要生殖器官:

卵巢

5.女性生殖系统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6.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7.新生命的诞生是从卵子和精子的结合成受精卵开始的,这个过程称为受精。

8.受精时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内;受精的部位在输卵管;受精卵是一个细胞。

9.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后,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最后植入子宫内膜,叫着床,也就是怀孕。

10.人的怀孕期(妊娠期)约为40周,即280天左右。

11.胚泡中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最后形成胚胎。

12.人的胚胎初期(胎盘形成之前)的营养是由受精卵的卵黄提供的,怀孕8周后发育成胎儿;胎儿通过与脐带连接的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13.成熟的胎儿连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叫做分娩。

婴儿从出生开始用自己的肺呼吸。

14.人先后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几个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