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820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Thestrategyofstimulatingstudents'learninginmathematicsclassroomofprimaryschool

 

姓名:

陈丽华

学号:

11102000078018

班级:

10秋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王占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摘要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活力课堂中的学生始终运用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

本文从教师自身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出发,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如何让学生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通过引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案例对相关观点进行了说明。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反复研究和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我们形成了新的理念: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及时发现、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师生协同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激发主动学习兴趣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现如今的课堂教学已进入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时代,纵观当前教师的数学教学理念,许多教师清晰地意识到: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智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目的。

“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提供了可能。

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及原因,研究课堂教学的策略,变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之路。

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正如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是活生生的生命交流,是一种朴实、自然、清新、和谐的生态,是不容模仿和做作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更是有一定时间长度和人文深度的。

在二期课改的主要思想中,重点强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自主、合作、探索”是新其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需要适应新的课程,并且要能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来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困惑状态下探究。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困惑状态下探究。

1、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例如,我在教完“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

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

“得几”。

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又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长方形逐渐收缩或扩大成正方形,问学生:

“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例如:

一年级《图形的认识》一课。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

但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说:

“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

”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

“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

”学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把四个小棒对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二)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

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

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多媒体教学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也不是单一的电化教学,而是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与创新,多媒体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的利用,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机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

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可见,情境创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兴致更高。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

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算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猜测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

牛顿曾说:

“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新大纲》中指出:

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揭示课题时进行猜想,我记得我在我们学校初中部听过这样的一节《三角形内角和》,学生对内角和概念了解后,教师问:

“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当学生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猜测到内角和是180°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接着学生进入探索验证的活动之中。

学生在测量、撕、拼、折、画、分的活动中充分验证了猜测结论的正确性。

(二)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

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如教学“平行线”时,我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

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我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我,“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

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尝试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例:

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教学。

“有一载重汽车自身的重量是2吨,最多能装8吨货物,现已装5吨,还能装几吨?

”题目出示后,教师先是让学生自己试做,结果出现了如下4种解答方法:

①8-5-2=1(吨),②2×8-5=11(吨),③8-5=3(吨),④ 2+8-5=5(吨)。

4种方法哪一个答案对?

经过讨论、思考后,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答案的正确,只有极少数学生还不理解,这时教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的体重(自重)82斤,最多可以提起50斤的东西,现在右手已经提起了30斤的东西,你最多还能提多少斤的东西?

”使极少数者恍然大悟,明白了“多余条件”在应用题中的负面影响。

尝试过程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他们认知上的弱点,所举实例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四)“做”中学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的状况提出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

”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后,有一个实践活动是:

“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

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

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属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

在此,我没反驳他们,只是说,那你们还是试一试再下结论吧。

当通过他们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

因为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算理的理解、图形的转化、知识的深化,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三、授人以渔

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说:

“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说: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学生掌握学法的重要性。

是否掌握学习的方法,是学生自主性课堂学习取得最大成效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并注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素质

    

(一)训练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 

    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是实现自主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和严格地训练课堂学习常规:

如何专心听老师讲课,因为再精彩的课,如果没有学生的互动听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如何阅读教材,如何按时完成并检查自己的作业,小学生一次做题的正确率不会很高,因此教会学生检查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很想检查却不知如何检查,所以平时我会教学生先要读题------思考------落笔------验题;如何运用作线段图帮助理解学习内容等,作图对于几倍多几,几倍少几这样的题是很重要的,对于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时,我会特别强调作图,当大多数的孩子会作出这样类型应用题的线段图时,再解决这样的题已不再是一件难事。

(二)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善于根据新知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自己去探究,找出规律,从而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当学生思维方向出现偏差时,教师要“拨一拨”;当学生思维遇到较大障碍时,教师就要“扶一扶”、“帮一帮”,经常不断的训练,学生自然就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能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

我在讲解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一个是A,最大的一个数是多少的这道题时,我会引出如果是三个连续的奇数或偶数时,中间一个数是A,最大的一个数是多少,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点。

尽量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再如:

我在讲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很快能理解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是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学生通过例题的讲解很快能作出这类题的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列出算式,但碰到的是同一类型的变式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很困惑,例如甲乙两人合作修同一条路,所以在教授应用题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先将应用题归归类,让学生在作题之前先心中知道所要解决的应用题是哪个类型的题,这样做就会减少学生对题目的陌生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己在做应用题时,也会养成将题归类的习惯。

真正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四、 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创建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

教学中,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乘法后,出示这样一道计算:

“9+9+9+13”,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让积极争议,讲错也不要紧,形成宽松、民主课堂气氛。

然后,让学生交流多种解题方法:

①按计算顺序逐步计算

②9×3+13

③(9+1)+(9+1)+(9+1)+10

 ④(9+1)×3+10

⑤9×4+4

⑥10×4(或4×10)

显然,后三种方法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是一种创造。

学生收到了许多反馈信息,形成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自主学习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罗杰斯指出: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

”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

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主动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叶澜主编

《精彩的多媒体世界》钟玉琢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15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金成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教社小学数学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王祖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